“十四五”河南科技创新人才发展对策建议

2022-12-27 10:48杨文才高亚宾杨昊天
农村.农业.农民 2022年2期
关键词:科技人才十四五科技

杨文才 高亚宾 杨昊天

“十四五”及未来较长一段时期内,河南科技创新人才发展,应充分借鉴先进国家和发达省份科技创新人才管理的经验,紧紧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区域战略布局和河南产业发展方向、发展重点进行布局。

一、完善体制机制,加快推动科技创新人才管理模式转型

1.明确界定科技人才管理主体之间的职能边界。根据责、权、利相统一原则,通过“以党领政”的治理结构推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和保障机制的现代化、科学化与专业化。在现行的工作体制下,党委要充分发挥党管人才、牵头抓总作用,人力资源部门应全面制定和执行方向性、全局性、长远性和战略性的人才政策,并指导和督查部门性、行业性相关政策的制定与执行,各职能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对科技人才工作齐抓共管,各履其职,各负其责。

2.由粗放式管理走向集约式管理。在现行的工作体制下,各部门人才工作职能需逐步整合,着力解决多头管理、职能分散、标准不一等诸多问题,建议尽快打破壁垒,探索通过设立专项工作机构或办公室,统筹管理科技人才工作,让人才政策、资金等通过“一个部门、一个窗口”制定安排,切块下达,提高工作效率,实现统一管理。同时,强化约束管理,建立和完善对科技人才工作的制约机制,尤其是政策的落实和资金的落地,发挥人大、财政、人事、审计等的监督职能,形成工作联动、协同管理,实施多层次、多环节、全过程的监督。

3.注重提高人才政策质量。应加强对人才工作的调研,充分了解科技人才所思所想和实际需求,并从战略和制度上进行突破,制定符合发展形势和人才需要的科技人才政策。对原有的政策进行合并,对不符合当前形势的人才政策进行及时调整,提高人才政策制定的科学性和针对性,并形成政策调整的长效机制,整合协调职能部门统筹推进,确保人才政策作用发挥。

二、强化平台拓展,吸引和集聚科技创新人才和团队

1.明确吸引、集聚人才的工作重点。大规模持续引进各类创新科技人才是推动开放发展、建设中西部创新高地的必然要求。在集聚人才的过程中,应突出以下工作重点。一方面,明确所需人才的类型和范围。要重点引进学术技术高层次创新人才、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和河南急需紧缺的专门人才,形成集聚效应,培养造就一批跻身国际前沿的科学家、学科带头人和精通国际规则的高级管理人才。另一方面,注重科技人才团队建设。将人才团队建设作为吸引人才的重点,促使人才创新合力与优势互补。对一个团队而言,一般由1名带头人和4名左右稳定合作的核心成员组成较好,组成整体层次高、分工明确、具有一致性和互补性的高端团队,有利于发挥人才集聚效应,形成突出成果。

2.加快建设一流科技创新平台与载体。重点抓好三个方面:一是提升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园区综合实力。在特定专业领域具有国际影响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对国际优秀科研人员、学者和海外留学生有较强感召力。围绕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学科发展规划和人才培养计划,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科研机构和具有国际水平的实验室等,提升高等教育和科研机构的国际化水平,同步建立以学术为主导的资源配置和学术发展模式,吸引和带动高端科技人才的引入,这是引进科技人才的当务之急。完善科技园区布局调整,改进空间规划、加强园区功能,大力吸纳有研发优势的知识型企业,构建产业城市社区融合、宜居宜业宜学的新一代科技园区。二是打造项目集聚平台。全面推进视野国际化、服务专业化、投融资多样化以及运行管理市场化、信息化的相关平台建设,为河南建设中西部创新高地提供功能性载体。以重大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带动,打造吸引、培养和使用科技人才和团队的项目平台,全力争取国际先进层面的国家重大项目、先进学科的基础科研项目、领先技术产业在河南落地,全面推进自行主导的拥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重大科研与工程项目的实施,如新能源汽车及网络汽车、大型装备、5G等,以项目带动人才。三是构建创新创业合作网络平台。建立创业项目数据库、专业人才库、创业者信用数据库、创业企业信用数据库,进一步推进创新资源信息共享,把处于单个、分散运营的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等整合起来,加大为创业者服务的深度和宽度,形成创投、投行、孵化相互并举、迭代、叠增的多种孵化模式,让创业者更便捷、低成本地获得创业要素,逐步构建一个由各种要素相互关联、有机作用的创业生态系统。

3.建立健全产学研合作交流和成果转化平台。目前,研究与开发机构、科技信息与文献机构的科技人才主要分布在中心城区;高等院校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科技人才主要分布在近郊区和远郊区,科技人才资源存在隔离现象,亟须完善科技人才在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之间流动的产学研相结合制度。加强业界合作与平台建设,促进同领域重点实验室、研究院和科技园区交流合作,加强与龙头企业、上市企业合作,整合资源,共同组建高层次产学研平台,形成产品研发、产品生产及产品推广的产业联盟。完善技术成果交易平台。通过技术交易市场、知识产权交易所等科技中介体系建设,加快人才、技术和资本、市场全面对接,推进创新成果更快转化为强大生产力。

三、强化比较优势,建立健全科技创新人才工作机制

1.建立健全科技创新人才吸引、培养和使用机制。一方面,创新和完善海外人才引进制度。海外人才引进制度的改革突破建议包括改革中国绿卡制度、建立技术移民制度,争取国家同意在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先行试点。一是改革中国绿卡制度。试点改革中国绿卡申办办法。建议依托郑州国家中心城市试点实施海外人才技术移民制度,通过人才积分制等办法,放宽科技人才绿卡门槛。二是建立海外科技人才市民证制度。构建特有的境外科技创新人才绿卡(永久居留)制度,系统性解决境外人才在郑州创新创业的多层面需求。三是建立外国人技术移民制度。参照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技术移民指标和居住证积分管理指标,对年龄、学历、专业、工作经验等方面设置一定条件,建立外国人技术移民制度,吸引优秀外国人才移民加入中国国籍。四是大力提升本土人才的国际化水平。加大出国培训力度。逐步用中长期全面系统化的境外培训取代原先短时间走马观花式的境外培训,争取更多的专业人才出国或到国外企业培训。实施河南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高层次人才出国(境)培养计划,争取在控制规模的基础上,由企业、各行业主管部门、行业协会推荐一批高层次人才培养对象,列入紧缺人才培养计划,对其进行重点培养。

2.建立健全科技创新人才激励保障机制。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工作绩效挂钩,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分配机制和奖励机制,以水平和贡献为导向,充分调动科技创新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一是探索人力资本产权激励。制定知识、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照贡献参与收入分配的实现形式和办法,进一步界定和明晰高校、科研院所科研成果的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等相关权属,完善相关技术成果的评议、定价、收益分配机制。高科技企业经营者可实行“管理资本”参与分配,科技劳动者可实行技术、智力、成果等“知识资本”参与分配。二是改革科研成果分配制度。尽快对职务发明进行立法,明确职务发明人的权利义务、奖励报酬。加大股权激励改革力度,下放股权激励审批权限至科研院所和国有企业;扩大股权激励实施范围,取消设立年限、研发投入等相关限制;完善股权激励税收制度,制订适合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特点的股权激励税收方案,实施股权激励资本利得税减免政策。三是加大创业性、生活性和团队性激励。整合现有各种科技创新人才奖励政策,再造科技创新人才奖励机制,重点实施三类激励。创业性奖励:对在重大科研项目中作出重要贡献者给予不同程度奖励,对基础研究、战略高技术研究的科技创新人才逐步建立特殊津贴制度。生活性奖励:探索海外高层次科技人才科研经费的生活性支出奖励办法,与国际接轨,大幅提高人头费用。团队性奖励:对于科技创新人才团队,可单独设立“科技创新人才团队引进专项资金”,在人才团队建设、财力配置、设备使用、项目经费分配等方面给予充分的自主权和分配决定权。

3.建立健全科技创新人才投入机制。一是制定科学的人才投入战略。在分析评估河南科技人才工作现状和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需要基础上,健全政府、用人单位、个人和社会合理分担,符合河南发展需要的科技人才投入机制。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尤其加大对学术研究的资金资助,形成稳定资助比重不断加大、竞争性资助与稳定资助相结合的科研资助机制。二是改革科技人才经费管理制度。改革现行经费管理模式,确立以科研成果为导向的科研经费管理模式,建立经费弹性调节使用机制,扩大科研人才在经费使用中的自主权,以符合科研过程中不确定性的要求,提高科研经费人力成本比例。根据不同科研项目实际,探索大幅提高科研经费中人力成本比例。三是探索融资主体模式转型。由行政化走向市场化社会化,分步骤建立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推动的融资机制,设立科技人才创业投资引导资金,通过政策引导、资金参股和风险补偿等手段,鼓励各类创业投资基金聚集,探索“银行+担保+额外风险补偿机制”的贷款模式,发展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鼓励企业和社会组织建立人才发展基金,多渠道吸引和募集社会资金,逐步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形成多元化融资格局。

四、发挥市场力量,形成“三位一体”的科技创新人才工作格局

注重发挥政府、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各自力量,明确不同实施主体的权力、利益和责任关系,在此基础上形成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推动的“三位一体”的科技人才工作体制,各有分工,密切配合。

1.充分发挥市场引才聚才中的配置决定性作用。一是健全科技创新资源的市场化配置机制。以深化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为着力点,充分发挥市场对技术研发方向、路线选择、各类创新要素配置中的导向作用,充分释放大学、科研机构、人才、技术、资金、中介服务机构等创新要素的活力,形成推进科技创新发展的强大合力。二是建立与国际接轨的供需机制、价格机制、竞争机制。全面提升外向型经济开放水准,降低市场进入门槛,适时放松市场管制,增加市场活力,借助全球的商品流、信息流、资金流、技术流、人才流向郑州大都市区集聚契机,加快推进人才市场与资本、技术、产权市场等国际要素市场的融合和对接。三是找准市场与政府的契合点。有效发挥政府在健全市场体系、加速市场运行方面的推动作用,在促进创新要素融合方面的引导作用,在营造综合发展环境、降低创业成本中的保障作用,实现“无形之手”和“有形之手”有效结合,以推动可持续发展。

2.大力建设面向市场的新型研发机构。组建一批具有全球顶级水平的科研载体,使其成为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支撑点。大力推动企业和高校联合共建科技创新前沿领域的重点实验室。校企联合共建重点实验室建设有利于将高校创新资源优势、科技人才优势与企业的产业市场优势、研发投入优势紧密结合,有利于高等院校培养基础知识好、综合素质高、适应能力强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有利于形成市场引导科研、科研服务产业的创新生态体系。建设制定专门的财政政策和相关制度来大力推动企业和高校联合共建科技创新前沿领域的重点实验室。

五、强化开放意识,为科技创新人才营造优良环境

建设中西部创新高地,要优化科技人才的综合环境,既要体现中国特色,又要体现国际标准,重点营造科技人才软环境。

1.优化科技人才法制环境。要研究制定科技人才继续教育、人力资源市场管理、外国专家来豫工作管理等政策或其他规范性文件,形成层次分明、覆盖广泛的人才法规体系。依法维护科技创新人才和用人主体权益,是推进人才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有效途径。

2.提升公共服务平台水平。整合与开发海外人才公共服务资源和社会资源,积极收集并评估相关创业信息、专业岗位信息及海外人才信息,进行配置及深度跟踪服务。整合政策资源,梳理针对人才及相关领域政策,形成政策汇编,提供创新创业人才使用。定期组织召开政策宣讲会,向科技人才宣传解读相关政策。运用各种方式与境外人才服务机构实现互动交流,形成远程化服务,将服务延伸到国外,做到“两头服务”。

3.优化安居环境。完善功能配套和基础设施,大力发展通信基础设施,改善服务环境。整合社会教育培训资源,形成宽领域、广覆盖、科学合理、规范有序的学习教育网络,满足各类人才学习和发展需求。完善医疗服务与保障,鼓励商业保险机构设立医疗费用保险,探索建立海外医疗保险结算平台,进一步满足各类人才需求。打造文化品牌,建设世界一流的文化艺术设施,促进科学与文化艺术相“嫁接”,推广中国文化与中原文化,利用郑州、洛阳、开封、安阳等丰富的古都文化影响人才以及山水文化、中原农耕文明等,构建丰富、多元、相融的文化氛围,为吸引和造就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4.营造创新环境。以打造中西部科技创新高地为牵引,努力塑造勇于竞争和宽容失败的科技创新文化和创新氛围,进一步推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等形成更加开放包容的社会创新生态系统,增强对全球创新要素的集聚和整合能力,提升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等创新的动力和活力,逐步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猜你喜欢
科技人才十四五科技
中芬科技产业园:科技人才与产业技术的“强强联合”
高校“十四五”规划中学科建设要处理好五对关系
“十四五”规划研究的新坐标新方位
中辉大鹏数字电视公司“十四五”发展规划
科技人才是发展的推动力
科技助我来看云
宁陕农业科技人才助产业脱贫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