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丧文化”的社会表征及其反思

2022-12-27 13:06
绥化学院学报 2022年9期
关键词:现实群体文化

张 琳 王 琪

(1.宿州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安徽宿州 234000;2.南京报业传媒集团 江苏南京 210000)

新媒体的交互性、包容性、普遍性以及实时传播的特征使得“丧文化”作为青年亚文化的一个新形式日渐流行起来。现如今人人都会的“丧梗”遍布社交平台,“丧文化”逐渐变 成了一种青年人的表达趋势。以“颓废”“绝望”等负面情绪为主要基调,以斗图、表情包、丧梗为主要表现形式的“丧文化”流行于青年人的文化输出方式上,其背后隐藏着当代青年人的压力与焦虑,折射出当今社会另类的价值导向和精神追求。

一、网络“丧文化”的社会表征

(一)网络空间场景下温柔的“仪式抵抗”。网络“丧文化”最为突出的表现手法便是各种表情包,即同时满足图文两种互动,在网络技术的推动下制作表情包的方式逐渐多样化和便捷化,这更加助长了青年网民们通过UGC用戏谑的方式表达自己内心不满且焦虑的风潮。“丧”式网络话语逻辑就是对现实情境的暂时妥协,与自己达成和解。网络上让人有记忆点的丧梗语录有“失败不可怕,可怕的是你还相信这句话”“人生就是这样起起落落,落落落……”“去吹吹风吧,能醒的话,感冒也没关系”等被称为“反鸡汤”甚至“毒鸡汤”的句子。你会发现这些引起网友共鸣的“丧”系列的句子,大多是在原有被熟知的句子上进行改编,使其在原有意思上意义急转,丧文本通过对已有的积极的意象进行扩展改编,戏谑地重构起文本的意义,使其表达出新的含义。传播是一场盛大的仪式,是詹姆斯·凯瑞提出的概念,它“不是指空间上讯息的拓展,而是指在实践上对社会的维系”,“不是指一种信息或影响的行为,而是共同信仰的创造、表征与庆典”。[1](P28)

网络丧文化在社交平台上成为“丧”系青年人的进行传播交流的一种方式,披上了娱乐化的外衣来进行内容传播,并且在这种带有娱乐化的仪式中,内容接收者会感受到传播者的营造出来的“丧”系氛围,沉浸在这种反鸡汤的“仪式抵抗”中,其抵抗所带来的效果不一定很好,但这种以颓废为内核的丧语录可以让人们暂时从绝望悲观的现实场景中逃离出来,是一种在残酷的现实下给自己喘口气的方式,同时也会有释放压力的快感和抚慰内心的自我安慰感。“丧文化”尽管在表面呈现出力不从心的特点,但由于其本质带有很大的娱乐性,抵抗性便不再显得那么强烈,是一种温柔的“仪式抵抗”。这种温柔体现在“丧”系青年经常用自嘲的口吻来调侃现实情境中事件,究其原因是用来进行自我和解以及与世界达成和解,现实尽管让人感觉很无奈,但丧过之后还是要继续前行。

(二)“丧”系列新部族的网络狂欢。“新部族”这一术语是由法国学者米歇尔·马弗索利提出,用来研究在流动性社会关系日渐明显的、后亚文化时期的、社会交往模式的一种新形势。在他看来,新部族没有传统社会各种组织形式的僵化色彩,它更多地指向某种氛围或精神状态,能带给族员一定的归属感,是维系亚文化群体之间的情感纽带。[2](P98)“丧”系青年在网络上由于彼此之间可以引起情感共鸣,由此在一定的现实情境中能够产生共识,他们在“丧”系列新部族里便会拥有群体认同感,从而会产生群体归属感。当前对“丧文化”的产生社会心理原因研究成果显现出90后青年内心焦虑、相对剥夺感和发展效能感等错综复杂的心态。[3](P28-33)各种社群、超话、贴吧、朋友圈更像是一个个小“战场”,“丧”系列新部族里的年轻人主动积极地加入,在里面大放丧词,发表各种“丧”言“丧”语,“丧”图接龙也不在话下,纷纷“比废”,形成一场场网络集体“斗丧狂欢”。正如社会学家戈夫曼提出过“在人际交往中的‘剧本’‘表演’等概念”。[4](P1)一定意义上出于自我保护的目的,“丧文化”的传播和运用者首先会进行自嘲,一定程度上也就是自我攻击,会对现实情境中的事实等采用夸张的手法放大,也就是说,在社交媒体中,丧表达本质上带有情绪表演的内涵。“丧文化”的传播和使用者通过对“丧”这种符号的运用,在社交网络上呈现出一种“丧气十足”的形象,通过这一表演行为达到自嘲自乐、缓解焦虑、逃避现实甚至走出绝望等目的。诚然,青年网络群体在这场网络集体“斗丧狂欢”中赋予了丧文化很强的娱乐能量,使其在网络虚拟空间里可以自由地发表自己的丧系言论,同时这种能量深深吸引了日常生活中感觉枯燥的用户,是他们在琐碎、平凡、颓丧、压抑、没有斗志的日常生活外的一种宣泄不满、逃脱现实的举措。在日常倍感压力的现实情境下喘一口气,让用户自己在“丧”系列新部族中以自我沉浸式的方式获得群体狂欢的快感,并使其被社会结构化了的自我获得暂时的解脱。[5](P134-140)

(三)有品质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这一概念主要关注消费者的创造力,认为商品作为文化资源,其发挥作用的方式是从日常生活层面,通过对集体意义的铭刻产生的。[6](P17)英国社会学家戴维·钱尼提出,有品质的生活方式是“创意项目”的理念,其依赖于“消费能力的显示”。尤其是Web3.0时代以来,在网络青年群体中青年亚文化的形成和传播过程中,“丧”文化在网络中有着愈渐流行的趋势,“丧”系青年正是由于在现实情境中求而不得,但仍然心存幻想,青年群体在商品资源、个体的生活体验、居住逐渐偏向具有代表意义的环境,不断追求有品质的生活方式便是青年群体集合以上要素的现实结果,不断显现出“丧”系青年消费偏好。在以“抖音”“快手”“B站”“小红书”等为代表的各种把握主旋律的网络社交平台上的KOL总是会引领潮流,在其受众群体上会广泛流行,成为“有品质的生活方式”的理想主义模板,这些生活方式的提倡者更看重消费偏好。并且由于个性化的大数据算法推荐,给有共同兴趣的、生活方式相同或相似的年轻人,在这些社交媒体平台上会产生一种磁场,彼此之间相互吸引、相互关注,逐渐形成具有时尚且独特的新特点的文化景观。

(四)亚文化资本的“丧”营销。在网络空间中,“丧文化”逐渐被消费主义收编,进而不断地渗透进现实世界中,在网络青年群体中形成了“线上狂欢”“线下热衷丧营销”的现象。即在线上,“丧”系青年抒发丧言丧语,寻找群体归属感;在线下“丧文化”以商品的形式逐渐占领青年群体的消费市场。而青年群体在消费市场中扮演中坚力量的角色,“丧”文化越是流行,在这一进程中青年群体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越会偏向于“丧”系营销,并会不断形成消费习惯,最终在青年群体中会重构消费文化体系。自以“葛优躺”为代表的“丧”文化在网络上兴起之后,各种商业“丧”营销活动层出不穷,根据不同时间段的“丧”系热词借势营销,将“丧”文化从线上传播延续到线下营销。这一过程很好的将后亚文化理论下“丧”营销以丧之名借势营销制造出来一系列丧系商业活动,戳中网络“丧”系青年的内心,引起内心情感归属,从而进行消费购买等,形成一场商业狂欢。这种“丧”营销的商业狂欢又反过来对亚文化圈下的“丧文化”的传播有一定助推作用,本来不在这个圈层里面的人们,受到“丧”营销系列诸如丧文案等的吸引,会逐渐关注“丧文化”,有可能会加入“丧”系青年大军行列。例如网易新闻和饿了么联手打造推出的“丧茶”,成为“丧文化”营销在当年的一种行业景观,尤其值得讨论的是其奶茶名,独具“丧”心,像“你并不是一无所有你还有病啊乌龙茶”,“丧”言“丧”语一时间扎中无数丧系青年的心,洞悉青年人的真实情感与生活等各方面的具体现实,道出青年人的困境与颓废,一时间晋升为火热“网红茶”。还有520分手花店,其创意点是抓住520这个情侣间特殊的日子,关注情感方面失意的这类与这一主题人群相反的群体,利用情感丧语录进行反向思维,即用这天来缅怀分手。在节日当天关注“情感丧”的受众,从而营造丧系氛围,吸引了更多同类丧系人群,从而达到营销目的,成为行业内流量大户。

二、网络“丧文化”的价值困境及其反思

(一)价值困境。

1.丧系信息茧房的冲击。信息茧房使人们所接触到的内容绝大多数都是自己喜欢的相关领域,长此以往会困在自己狭窄的喜好舒适圈内,接触不到更多不同的声音,会习惯性地以为自己看到了全貌,但实际就像被包裹在厚厚的“茧房”中。丧系网民们会有自己的丧系文化圈,由各种小圈层分化类聚而来,与各种圈子相同也会表现出排他性。“丧”系青年群体会更倾向于选择“丧文化”有关的书籍、图文表情、影视作品,并进行群体传播,将自身置入“丧”式信息茧房中,形成丧系网络群体极化。在丧系网络信息茧房中,群体成员热衷于内部成员之间交流,围绕“丧”的话题,他们对同一事物的见解大多是相同或相似的,并且营造悲观、消极、颓废、绝望的丧系氛围。长期以往,社群内的思维想法更加固化,特别是在产生群体认同后,群体内的丧系观点容易发展极端,具有强大的排他性,包括其他群体和观点表现在日常生活中则体现为自我消解“正能量”,不愿意接触主流文化的熏陶,拒绝正视自己,深陷入“容器人”的漩涡无法自救。

2.“丧行为”自我合理化。“丧言丧语”一个主要的特征就是在传统的话语上正话反说,进行拼贴剪裁,即反向赋能,经典语录有“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睡一会儿”等。网络“丧文化”因为迷失所以丧,以90后为代表的青年群体习惯了在面对无法回避的现实情境下鼓吹颓废的“丧文化”,例如房价、婚姻、求职等现实困境。在日益流行的“丧”文化浪潮中“因为丧”和“我很丧”无疑给有犬儒主义的群体一个最好的借口,只要以“丧”为保护壳,就可以蜗居在颓废的小房子逃避现实。日常生活中,“丧”系青年在一边抱怨生活琐碎、宣泄现状不满,一边迫于无奈妥协接受,以犬儒姿态不求上进;一方面言之凿凿地控诉当今社会游戏规则的不公,深感焦虑无助,一方面又不肯上进,借“丧”之名掩饰自己无所事事、碌碌平凡的现状。并且在一定程度的趋利倾向的影响下,又受到沉默的螺旋影响,丧青年网络丧狂欢中的行为大多 带有盲目从众心理,只是流于表面形式,在各种网络空间里虚张声势、夸大其词。“丧”成为了万能理由,人们可以将自己各种“丧行为”自我合理化,借以逃避责任。

3.价值虚无主义蔓延。很多商家利用“丧文化”的流行大肆鼓吹消费主义,利用青年群体的关注度和热度,把握青年群体的内心动态刺激其消费并改变他们的思想行为方式和消费认知。当“丧文化”及其周边产品不断涌现在日常生活的同时也被广为接受,滋生了一种“流行即为正确”的认知误区,人民网批评其为“精神鸦片”“文化侵蚀”。“丧文化”商品在商业圈和消费者之间起着中坚力量的作用,这种商品实际上也承载着消费者进行消费和沟通丧文化的媒介意义。丧系青年进行消费这个举动就不再是孤立的,人们将自己对丧的情感与“丧文化”商品之间进行价值交换,这就表明了丧青年群体在对“丧文化”商品进行消费的过程,就是一种进入商家精准把握用户丧系心理后预设的意义场境的消费行为。在“丧文化”和消费主义合谋的精神渗入计策下,价值虚无主义更容易在青年群体中蔓延,与此同时会带来一系列社会心理问题,如拜物主义、享乐主义、颓废主义等。这种在网络新媒介环境下快速传播的并在青年群体中具有特殊符号意义的“丧文化”,与当今社会上的主流文化和核心价值观在青年群体中的传播相悖。

(二)“丧文化”问题的反思。

1.“丧文化”背后的隐含意义,青年群体需要被社会关怀。青年群体在社会大环境中要面临求学、求职、结婚、买房等一系列压力,网络“丧言丧语”使青年人产生共鸣,青年个体无法改变社会,抒发负面情绪隐含着青年急需被关注和关怀。“佛系群体”的出现引起当代青年人的情感共鸣,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因个体生存空间受到挤压而反馈到社群个体的现象,早在社会病理学实验中就预演过了。有可能当马太效应发展到一定程度,社会资源分配极度不公平,强者严重挤压弱者生存空间,超过了底层群体的精神极限和生理极限,就只有“否极”没有“泰来”,这是一种很可怕的社会心理。

2.“丧文化”是一张可以掩饰真实内心的面具。“丧”句子、“丧”情绪越来越流行,各种二次加工的带有颓废悲观的文字图片被大多数人所使用,鼓舞人心的鸡汤不再那么有吸引力。尽管在网络社会上“丧”的代名词是颓废消极绝望,但绝大部分网络丧青年群体在现实生活中一边喊“丧”,一边继续在无力改变的现实里继续生活,即经历了社会的各种困难,认清生活的本质之后,还是继续热爱这个世界。他们通过喊“丧”的方式宣泄自身的负面情绪,其实很多时候“丧”也不一定是代表真正的丧,有时候传达的是一种态度,或者是跟风行为,嘴上高举“丧”的大旗,但手上的工作也刻不容缓的进行,不敢停下自己的脚步,生活中的难题也要慢慢含泪解决,坚持不下去的事情也会咬牙坚持,有些青年群体也是“口嫌体正直”的代表。其实,无论是真丧还是假丧,给自己立个旗帜就需要承担更多的责任,需要耗费更多时间精力去面对外界的质疑声,就相当于是人设不能崩。所以挂着“丧”的旗号,可以掩饰真实内心想法,给自己贴上丧的标签,就仿佛带上了一张可以掩饰内心的面具。

3.社会公共领域要加强正确引导。作为当代青年群体,我们可以“丧”,但不能一直“丧”,长期受“丧”文化氛围的感染,青年人会磨灭斗志。新媒体的快速发展,青年人更需要正确引导,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确引领。正如具有公共性的空间被哈贝马斯称为“公共领域”,“新媒体作为公众传播信息、发表意见的平台,有利于公共领域的建构”[7](P81)。应该发扬核心价值观的优势,对“丧文化”进行正确价值取向的指引,防止其恶性传播,肆意生产消费相关热点,带来负面影响。

结语

“丧文化”在我国的兴起和流行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国情、消费收编主义的影响以及互联网的发展速度休戚相关。中国的网络“丧文化”受到我国特定的社会国情、网民群体以及特定时期的具体现象等影响,在全球化和市场化紧密相连的趋势下,再加上技术日新月异的变化,我们更应该理性、审慎和客观地看待“丧”文化在丧青年群体内的盛行,及其在网络空间内不断发展演进的过程。

猜你喜欢
现实群体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我对诗与现实的见解
漫画:现实背后(下)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谁远谁近?
7 Sci—Fi Hacks That Are Now a Reality 当黑客技术照进现实
关爱特殊群体不畏难
不容忽视的校园“小群体”
特殊群体要给予特殊的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