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文化育人体系构建路径研究

2022-12-27 13:06张宪华夏艳霞
绥化学院学报 2022年9期
关键词:育人体系大学生

张宪华 呼 然 夏艳霞

(绥化学院 黑龙江绥化 152061)

文化育人是高校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途径,是促进新时代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的着力点。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高校文化育人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强调高校要“以文化化人、以文育人”,教育部印发的《高校思想政治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提出了“深入推进文化育人,切实构建文化育人质量提升体系”。面对高等教育改革日新月异的发展形势,把握新时代高校文化育人体系的内涵,分析其发展变化的规律,既能够为高校推进育人工作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参考,也是高校更好推进文化育人工作的艰巨使命。

一、高校文化育人体系的内涵

高校是现代社会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肩负着文化传承与创新重要职责和使命,“从一定意义上说,大学即文化,大学的教学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有计划、有目的的文化过程。所谓的教书育人、管理育人、环境育人、服务育人,说到底都是文化育人”。[1]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文化育人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成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和灵魂。步入新时代,高校文化育人内涵变得愈加丰富,外延也得以全面拓展,新时代高校文化育人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内容,用先进文化滋养心灵、涵养德行、引领风尚,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高校文化育人是高校铸魂育人、引领青年大学生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发挥着思想引领、价值塑造、氛围营造等重要作用。为了使青年大学生全面健康成长,高校需要调动育人的相关要素并使这些因素整合和优化,厘清其内在的逻辑关系,形成一个各司其职而又相互配合的体系,更好地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目标。育人主体、客体、内容、载体、环境等是构成高校文化育人体系的重要因素,高校文化育人作用的发挥是这些构成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协同作用的结果。从系统论的角度看,高校文化育人体系是高校为了更好地实现育人目标,充分发挥育人主体的积极作用,对文化育人工作进行宏观设计和整体安排,使各个环节既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又能密切联系、相互作用,从而构成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有机整体。高校文化育人体系依托“体系”优势,既最大限度的发挥文化育人整体功能,又彰显了“文化活动”独有的影响范围广泛、形式内容丰富的特点,起着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影响。构建高校文化育人体系是新时代高校校园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从全局上和整体上对文化育人工作进行统筹规划,又能对高校文化育人系统的各个部门和要素进行优化组合,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也是“高校文化育人工作的目标和归宿”。

二、高校文化育人体系的构成要素

(一)高校文化育人体系的主体要素。高校文化育人主体是指在文化育人工作中发挥领导、组织、管理、协调作用的组织和个人,包括高校党政机关、教学单位、群团组织、后勤部门等组织,也包括具体的高校的管理者、教师、工勤人员等个人,是学校文化育人工作的设计者、组织者、推进者和实施者,负责文化育人的整体设计、统筹规划,将工作任务分解落实到学校工作方面,为文化育人工作提供制度保障、队伍保障和实施保障等。

(二)高校文化育人体系的客体要素。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中,“客体是指对主体对象性活动具有现实意义,被纳入主体对象性活动的结构,而且同主体发生作用的客观事物”[2],高校文化育人客体是指在校园内学习、生活的青年大学生。他们精力充沛、思维活跃,有特定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正处于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形成时期。青年大学生文化素养和能力水平是评价检验一所高校文化育人效果的重要依据。

(三)高校文化育人体系的内容要素。文化有优劣之分,先进优秀的文化能启发人的思想、荡涤人的灵魂,引领人健康成长成才;腐朽没落的文化,会消磨人的意志,侵蚀人的精神,导致人的思想走上极端。高校要选取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符合青年大学生身心按照需要的优秀文化作为育人素材。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文明实践中形成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党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锻造的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蕴含着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和道德理念,与新当代倡导的精神追求和价值观念高度契合,是构成新时代高校文化育人体系的重要内容。西方文化、艺术、哲学中同样蕴含着催人奋进、与人为善的因素,也应该从中汲取有益营养,坚持古为中用、洋为中用,融通各种文化资源,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身心和人格健康发展。

(四)文化育人体系的介体因素。高校文化育人介体包括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和新媒体平台。课堂教学是高校文化知识传授的主要载体。通过课堂教学,育人主体与客体实现直接的沟通与交流,是高校文化育人的主阵地。实践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形式多样的文化实践活动能够帮助青年大学生应用文化知识,提升文化素养,从而达到预期的育人效果,是文化育人的重要形式。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以其方便、快捷、多样形式让文化育人融入青年大学生生活,成为青年学生学习生活主要工具,也是思想文化的重要阵地。

(五)高校文化育人环境因素。“人是环境的产物。浓厚的文化环境可以对生活在其中的人们起到润物无声的效果”。高校文化育人环境包括有形的物质环境和无形的精神文化环境。物质环境指教学楼、图书馆、体育馆等硬件实施,精神文化环境是指学校经过长期历史积淀形成的办学理念、校风、教风、学风等软实力。高校物质文化环境和精神文化环境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物质文化展现了精神文化,精神文化渗透于物质环境之中,深化和丰富了精神文化。

三、新时代高校文化育人体系构建路径

(一)以构建主客体间协调配合的全员育人格局为重点。高校文化育人是一项全局性、系统性、长期性的工程,需要调动校内外一切积极因素和力量,构建齐抓共管、人人参与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新格局。一是管理者要做好文化育人工作的顶层设计。学校各层面管理者特别是党政领导要高度重视文化育人工作,发挥纵览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将文化育人工作纳入学校发展建设的整体规划,充分认识文化在育人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系统论证文化育人内容,构建制度完善、体制健全、保障有力的文化育人体系,拓展育人路径,丰富育人载体,发挥大学文化教育人、培养人、塑造人的功能。二是教师要做先进文化的传播者。高校教师要利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充分挖掘蕴含在各门课程中的文化因素,不仅要讲授专业文化、课程文化,也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贯穿于课堂教学之中,贯穿于学生学习的全过程。辅导员、班主任作为文化育人的重要主体,要做好文化育人的执行者和实践者,将德育与美育、体育活动相结合,寓思想政治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传播先进文化,讲好中国故事,不断扩大中国文化的影响力,增强青年人的文化自信。三是工勤人员要做良好文化育人氛围营造者。高校工勤人员承担着学校安全保卫、卫生清扫、餐饮服务等工作,要将文化育人理念融入到服务育人工作之中,通过自身的言行举止和优美的校园环境让师生感受到优美和谐文化育人氛围。

(二)以满足青年大学生成长需求为导向。青年学生是高校文化育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育人成效的高低,最终还是要回归到人才培养质量和素质上”,青年大学生文化素质如何也成为了最终检验文化育人效果的重要标准。高校要调动青年大学生参与文化育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根据青年大学生思想特点、年龄特点,发挥团学组织优势,设计特色鲜明、形式多样而深受学生喜爱的文化活动,让青年大学生在丰富多彩、积极向上学术科技、文化文艺、公益服务等第二课堂活动中接受文化潜移默化文化影响,通过培育良好的校风、学风、师德师风,使学生在不知道不觉中养成浩然正气,让先进文化进入学生头脑、占据心灵,从而更好地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文化自觉。

(三)以建立系统全面的文化育人内容体系为重点。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始终坚持以科学精神、先进思想来化人育人,为培养肩负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明确要求:“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实施中华文化传承工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育教学,加强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深化中国共产党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学习教育。”[3]因此,高校文化育人体系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主要内容,体现中国特色、历史积淀、时代特点,让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形成正确、全面的认识,形成正确的文化观。同时,高校文育人工作的发展创新离不开对一切文化资源的借鉴吸收,要善于从国外优秀文化、流行文化中汲取有益文化资源,让青年大学生在不同文化观点、文化形式的碰撞交融中获得文化滋养,不断推动高校知识创新、理论创新和方法创新。

(四)以加强高校文化育人阵地建设为基础。高校文化育人工作要实现全覆盖,必须加强文化育人阵地建设。一要发挥课堂教学平台学术创新育人的主渠道作用。课堂教学是最普遍、最经常的文化育人形式。高校在课程设置上,要开设一些学生感兴趣、能够提升学生素质能力的文化类课程,发挥课程思政作用,充分挖掘高校各门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文化资源,通过课堂知识讲授,让青年学生系统掌握中国文化知识,了解中华文化发展历史,传承中华文化精神。二要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实践活动。发挥团学组织优势,建设好“第二课堂”实践活动平台,组织开展经典文化作品诵读、艺术展演、高雅文化进校园等活动,举办积极向上、内容健康的社团活动、文体活动,寓教于文、寓教于乐,引导青年大学生参与中感受到传统文化魅力。组织青年大学生走入博物馆、纪念馆、烈士陵园等地,让青年大学生了解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不同时期的历史,传承红色基因,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三要加强网络阵地建设。要利用微博、微信、抖音等新媒体平台,有目的地将优秀文化传统、特色文化融入到网络阵地建设之中,创造一批有思想、有温度、有时代感的有效网络文化作品,打造特色文化品牌,使积极健康、向上向善先进文化占领网络媒体阵地,提高青年大学生的文化品位。

(五)以营造良好的文化育人环境为关键。大学文化无处不在,要提高育人的自觉性,必须加强文化环境建设。一要注重物质文化环境建设,要有目的地将文化元素融入到教学楼、图书馆、体育场馆等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让学生潜移默化的受到文化影响。二要重视精神文化环境建设,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发挥校风、学风、师德师风作用,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营造和谐、友爱的校园文化环境,为构建最佳的育人效果打下基础,切实提高育人效果。三要加强网络文化环境建设,坚持“导向为魂、移动为先、内容为王、创新为要”的指导思想,重视校园网络内容建设,积极开展正面宣传,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优秀文化成果教学生、影响学生,牢牢占领网络文化阵地,加强网络安全监管,发挥网络思想引领、价值引导,为广大青年学生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文化环境。

猜你喜欢
育人体系大学生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三个体系”助力交通安全百日攻坚战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2013年第三届大学生演讲比赛圆满落幕
他们用“五招”育人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