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图书馆基于“生态阅读”配伍开展阅读疗愈的实践探索

2022-12-27 13:06龙春芳
绥化学院学报 2022年9期
关键词:书单疗法对象

龙春芳

(湖南文理学院图书馆 湖南常德 415000)

根据《2020中国大学生健康调查报告》,超半数的大学生面临着学业压力的困扰;86%的大学生对自己的健康状况感到担忧;47%的大四学生受到感情、就业等方面的情绪影响。[1]除此之外,高校教师也在职业、家庭、人际关系等方面面临着较大压力,容易产生情绪困扰。尤其是对于高校的青年教师群体而言,这一问题则更加严重。我国高校青年教师占比较高,其在职场中面临着“三低”(地位相对较低、职称相对较低、收入相对较低)困境,易产生心理问题。[2]本文将阅读疗愈和生态主义文学结合,以在校师生为被试对象,通过“生态健心书单+生态阅读场景”配伍,试图挖掘高校图书馆“生态阅读”疗愈的重要价值。

一、理论与文献综述

1916年,美国医学期刊《The Atlantic Monthly(大西洋月刊)》第9期发表的《文学诊所》一文首次提出了“阅读疗法”概念,即阅读疗法(Bibliotherapy)是依据心理学、精神病学等相关理论,将阅读与读者心理干预相结合,通过阅读实践,以稳定读者心态,帮助其摆脱不良情绪的困扰,从而实现对心理障碍或精神类疾病的缓解或治愈效果。1920年,美国医生格雷森对“阅读疗法”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探索,并将相关案例编写成《作为精神消遣的图书》一书,其认为轻度精神疾病的患者通过文字阅读能够获得平静的心理状态。[3]1946年,E.B艾伦提出了“图书治疗”的概念,并系统性地总结了该治疗方式的定义、特征、发展模式、临床效果、创新方向等内容。[4]之后,L.赫什医生也发表了多篇关于“图书治疗”的文章,其内容涵盖了图书的类型选择、治疗方式选择、阅读治疗服务注意事项等,并且鼓励医生主动参与到病人的图书阅读过程中,与之开展适当的讨论,以实现更优的临床效果。1984年国际图联(IFLA)发布的《图书馆为医院病人和残疾人服务纲要》,正式将“阅读疗法”定为图情业界参与临床医学辅助治疗的一种方式,数十年来,该疗法在内科、外科、肥胖治疗等多个领域开展了实践探索。

我国现代“阅读疗愈”的研究始于1982年,夏镇夷、沈渔邨等在《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精神病学”章节中,提出了将“阅读”作为“工娱疗法”手段应用于临床的主张。[5]1996年,展闯、方东海等将阅读方式应用于精神病学的临床治疗,为30位精神分裂患者提供了书信阅读的诊疗方式,结果表明这一方式能够显著提升病人的注意力,改善其精神状态。[6]宫梅玲(2009)在开展阅读疗法的过程中,设计了能够有效进行数据化观测的医学量表,进一步优化了阅读疗法的评价机制。[7]康芳芳(2016)系统总结了苏州大学图书馆在2014~2016年阅读疗法读者活动的相关经验,认为这一方式在高校推广具有较强的可行性,高校图书馆也应当进一步加强跨部门合作,建立多元化的阅读疗愈活动体系和常态化的服务机制。[8]陈晓莉(2019)分析了英国图书馆开展“阅读疗法处方图书”项目的服务对象、服务内容、服务流程、服务效果等,总结了该项目实现跨部门合作的经验,指出我国图书馆可以借鉴其经验,加强图书馆、卫生健康部门、心理治疗组织、公益组织等相关部门的合作,搭建完善的服务保障机制。[9]王景文(2020)通过对高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研,发现大学生对于阅读疗法具有一定的认知度,并提出高校图书馆在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应当进一步提升阅读疗法服务能力,以满足读者阅读治疗需求。[10]黄艳华、彭细珍(2020)将阅读疗法与自然主义文学阅读结合起来,通过设计“自然主义文学书单”和“自然情境”,让读者在良好的自然环境中感知自然主义文学,从而实现心理疗愈。[11]曹旻、赵奇钊(2021)基于阅读疗法、生态疗愈等理论,创新性地提出了“生态阅读”疗愈概念,并以“生态主义文本”为阅读内容,结合自然情景,进行了一项针对特定读者的探索性生态阅读疗愈实验,实验结果表明生态阅读疗愈对读者的心理认知、行为活动产生了潜移默化的正向影响。[12]

本文借鉴上述研究成果,以招募的湖南文理学院师生为被试对象,以自制“生态健心书单”、问卷调查表及《SCL-90症状自评量表》为研究工具,探讨高校图书馆生态阅读疗愈的现实价值与推广意义。

二、实验过程与结果评价

(一)被试对象招募。

1.被试对象招募。计划招募120名被试对象,招募范围为湖南文理学院的师生,其中教师要求年龄低于40周岁。招募主要通过3大渠道:邀请志愿者、图书馆员推荐和自愿报名。(1)邀请志愿者。面向图书馆志愿者团队、校园公益组织发出邀请函,邀请感兴趣的志愿者参与此次实验。(2)图书馆员推荐。图书馆充分发动自身的宣传渠道,调动内部服务人员的积极性,鼓励图书馆员推荐读者,这一途径可以让更多符合被试要求的读者加入其中,有助于验证实验结果的有效性。(3)自愿报名,在校内通过宣传展板、易拉宝、学院QQ群、微信群等方式发布招募公告,并在图书馆服务台配备咨询人员,引导读者自愿报名。

2.招募对象的基本资料。实验对象招募自2021年9月16日开始,截止到2021年10月12日共招募120人,其中男性68名、女性52名;学生95人、教职工25人;志愿者11人、馆员推荐16人、自愿报名93人。

3.被试对象分组。由招募到的11名志愿者带队,将120名实验对象分成了11个小组,小组成员6~14人不等。

(二)“生态健心书单”设计。在“生态健心书单”设计上,秉持“经典化、国际化、多媒体化”的设计原则,选取了3个类别共4部生态主义文学著作。

1.国外经典著作2部:《寂静的春天》(吴瑞兰译)和《瓦尔登湖》(徐迟译)。这两部作品均是在全球具有极大影响力的生态主义文学著作,作者通过揭示人类社会发展对自然生态所产生的较大破坏,以生动的笔触和多元的视角,揭露人与自然的矛盾,旨在触发读者的深刻思考。

2.国内经典著作1部:《额尔古纳河右岸》。该作品描述了鄂温克族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下不断克服困难、寻求发展的历程,文本带给读者全新的生态认知,传播正向的生态文化能量。

3.当代融媒体书1部:《大自然声景》。该作品是台湾著名作家、录音师范钦慧的融媒体书代表作,其通过26个生态故事和大自然录音,为读者提供了多元化感知自然景象的新媒介。“生态健心书单”以生态主义文学为文本,通过描述自然景象、人与自然的故事、区域生态风俗等内容,传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价值,旨在激发读者对于生命和生态文明的思考。

(三)实验方法。

1.前期问卷调研。为了有效掌握实验对象的基本状况,在实验开始之前对其进行了问卷调研。问卷内容主要包含家庭情况、阅读情况、性格特点、心理状况等维度,每一维度均设置多个细化的问题,如在“心理状况”维度,问题的设计借鉴了《SCL-90症状自评量表》,以生活状态、压力状态、价值认同、乐观程度等予以衡量。问卷共发放120份,回收有效问卷120份,有效率100%。为了获得更为完整、真实的信息,在问卷调研的同时,还进行了半结构化的访谈,以更灵活的数据获取方式,全面了解被试对象的实际状况。

2.前期调研分析。(1)阅读情况调查。只有4名实验对象阅读过书单中的2本及以上图书,55.8%的对象(67人)未细读过任何一本图书。从访谈情况看,大部分对象阅读目的较为功利,更倾向于阅读专业类书籍、考试类书籍、畅销书等,对于生态主义文学的阅读意识较低。(2)家庭期望情况调查。超过48.3%的对象(58人)认为其父母期望“通过读书/工作赚到更多钱”,只有18.3%的对象(22人)认为父母期望其“获得个人心灵满足与幸福”。面对较高的家庭期望,青年师生容易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3)性格与心理状况调查。仅30.8%的被试对象(37人)认为其属于积极型性格;46.7%的对象(56人)对其当下的生活状况“不满意”,仅有13.3%的对象(16人)对其生活状况“很满意”,64.0%的教师(16人)和32.6%的学生(31人)对未来“充满信心”,同时还有7.5%的实验对象(9人)表示面对压力“有点崩溃”。可见,被试对象总体上具有较大的心理压力,且对于当下的生活状况存在焦虑感,其原因主要来自于性格、家庭、生活环境等几个方面。

3.“生态阅读”配伍与实验管理。阅读实验周期为2个月(2021年10月16日-2021年12月15日),为了对被试对象进行有效管理,设计了实验前交流会、生态阅读、阅读分享会等三个环节。(1)实验前交流会。在实验对象开始正式阅读之前,对实验活动进行宣讲动员,并介绍“生态阅读”配伍的主要内容、中心思想等,以便于被试验对象按时高效参与阅读。(2)“生态阅读”配伍。生态阅读场景选在柳叶湖旅游度假区、太阳山森林公园、滨湖公园、白马湖文化公园等自然风光较好的区域,便于读者在感知生态文学作品的同时,感受优美的自然生态,实现身心统一。在阅读期间,由志愿者带领小队前往上述生态场景(志愿者做好活动记录),组织阅读2本以上(含2本)的“生态健心书单”中的图书,其中《大自然声景》为必选书目,在阅读中实验对象还要针对每本书撰写1篇阅读心得,并在实验结束后再次填写调研问卷。(3)阅读分享会。该活动于2021年12月18日在湖南文理学院图书馆举办,通过邀请部分被试对象现场分享阅读的感悟,充分挖掘活动价值,总结活动经验。

(四)结果评价。通过对实验前、后两次问卷调研的数据进行对比,返现“生态阅读”配伍的疗愈作用显著。

1.在生活状况方面。对生活状况“很满意”者占比从13.3%提升至25.8%(31人),“不满意”者的比例从46.7%下降至32.5%(39人)。

2.在压力承受方面。能够主动进行“自我调适”的被试对象比例从43.3%(52人)提升至59.2%(71人),“有点崩溃”的被调查者比例从7.5%降至3.3%(4人)。

3.未来期待方面。72%的教师(18人)和53.7%的学生(51人)对未来“充满信心”,其占比分别提升8.0%和21.1%。

综上可知,此次阅读疗愈实验有效改善了实验对象的心理焦虑状态,增强了其面对未来的信心和自我效能感。为了进一步挖掘“生态阅读”配伍的疗愈效果,实验还对曾细读过“书单”中1本(含1本)以上的对象进行了实验前后的阅读心得比较,发现“生态健心书单+生态阅读场景”配伍对个体心理状态的调节作用更显著,这种配伍方法,发挥了1+1>2的功能价值。可见,高校图书馆基于“生态阅读”配伍开展阅读疗愈实践具有积极意义,值得推广。

三、启示

(一)推广“生态阅读”配伍疗愈服务。当前,国内阅读疗愈的探索还较为缺乏,特别是面向高校的相关实践还远远不足。在新冠肺炎疫情尚未平息的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多渠道推广“生态阅读”治疗配伍,能够为读者提供一个有效的心理修复渠道。

1.馆内推广。作为最直接的推广方式,高校图书馆可以在图书馆内设置相应的宣传推广海报,并将“生态阅读”疗愈相关服务流程公示,使有意向、有需求的读者积极参与生态阅读治疗。

2.合作推广。高校图书馆可以与学校医务室、心理咨询中心、公益组织等开展合作,针对特定人群开展“生态阅读”疗愈服务推广。这一做法的优点在于可以有针对性地面向特定心理障碍人群,并充分发挥“生态阅读”配伍的作用。

3.活动推广。高校图书馆可以通过开展丰富的活动对“生态阅读”疗愈进行推广,如,在“读书月”“阅读嘉年华”等活动期间设置“生态阅读”配伍疗愈的体验活动,使更多在校师生了解这一解压方式,引导更多读者主动参与活动,以充分发挥“生态阅读”配伍对心理问题的预防、治疗作用,帮助读者远离焦虑、充实内心。

(二)健全阅读配伍及其服务路径。通过2个月的“生态阅读”配伍疗愈,被试对象的心理状态得到了明显改善。但是,此次试验所选取的书单和阅读场所是根据相关文献以及部分读者推荐设计的,由于没有做充分的前期调研,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因此,未来开展阅读配伍还需要更多的实践和探索。即高校图书馆应当进一步健全阅读配伍,搭建更完善的“生态阅读”疗愈服务体系。

1.多元书单设计。充分挖掘优秀的文学作品,根据读者阅读情况、图书馆馆藏情况,结合实际的读者需求,设计更为多元化的阅读书单,为读者提供“套餐式”阅读疗愈处方,从而更高效地匹配读者需求。[13]

2.场景服务。对阅读场所、阅读空间进行更为细致地探索和评估,在图书馆内设置相应的阅读疗愈场所,并在校园景观、社会景观等区域选取典型的阅读场所,从而为读者提供丰富的场景选择,提升阅读疗愈的灵活性和精准性。

3.定制服务。图书馆可以针对读者个人或某一群体的个性化需求,开展定制服务,即在充分了解读者实际诉求的基础上,探索更多元的阅读配伍及其服务路径。

(三)提升阅读疗愈服务能力。服务能力是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力,高校图书馆应当进一步践行“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不断加强服务评估、服务优化与技术创新,提升阅读疗愈服务能力。

1.服务评估。高校图书馆要充分运用《焦虑和抑郁自评量表》《症状自评量表》等心理学量表对读者的精神状态进行有效评估,并在服务之后请读者填写服务评价和反馈表,从而形成完整的服务闭环。[14]

2.服务优化。高校图书馆应当结合服务开展情况、推广情况、读者反馈情况等,进一步优化阅读疗愈服务体系,如,邀请有心理学相关背景的专家进行书单设计;打造匹配读者个人情况的服务流程等。

3.技术创新。伴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融媒体、智能技术成为了信息传播变革的重要推动力,因此,高校图书馆可以探索AR、VR、AI等相关技术在阅读疗愈过程中的应用,为读者搭建更为丰富的场景体验机制,从而将阅读与科技结合起来,以提升阅读疗愈效果。

猜你喜欢
书单疗法对象
Rejection therapy 拒绝疗法
月度荐书单
晒晒全国优秀县委书记拟推荐对象
月度荐书单
暑假阅读书单
名家推荐:2018暑假阅读书单(下)
攻略对象的心思好难猜
胖胖一家和瘦瘦一家(2)
区间对象族的可镇定性分析
个性签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