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阈下乡风文明建设的思考
——以广东番禺大岭村为例

2022-12-27 22:27许可如衷蕾
区域治理 2022年35期
关键词:大岭乡风基层干部

许可如,衷蕾

1.广州应用科技学院;2.广东金融学院

一、乡村振兴背景下乡风文明建设的基本概况

(一)我国乡风文明建设的基本概况

在乡村振兴的进程中,确保乡风文明的建设能够得到保障是必不可少的。乡风,顾名思义就是乡土风俗,是指人们在乡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过程中形成的风尚和习俗,或是价值观念、生活方式、风土人情等[1]。乡风文化最早扎根于古代乡土亲缘社会,在发展的最初往往不存在具体的文化外观,而是以最朴素的道德教育的方式展现,其中包括传承价值观、伦理观、道德观以及一套传承的基本守则[2]。也正是因为乡风文化是真真实实从各个家庭衍生的,它往往具有较强的历史性和地域性,在一代代政权更迭中能够被比较好地传承和保持,也让今天的我们得以研究和学习。在中华文明发展的千百年来,这些淳朴的乡风文化同其他各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发展,在一代代长辈的言传身教中融为最淳朴的记忆和理念,流淌在每一个中国人的血脉中。

乡风文明建设最早在2005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中被首次提出,其中提到:要从“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面貌、培养新型农民、增加农业和农村投入、深化农村改革”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3];2019年的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中,强调要:“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目的是为了“改善农民精神风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4];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加强新时代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5]。综上可以看出,乡村文化一次次被反复提及,背后体现的是国家对乡村文化的建设指引正随着整体社会文明的进步逐步明确。在一步一步剥掉乡村文化的复杂外衣后,乡风文化如同一颗璀璨明珠,正静静地流光溢彩。如何保住乡风文化这颗明珠,如何让乡风文化的光芒照亮乡村文化,推动乡村文明的建设和发展,对于整个中国的乡村来说都有着非凡的意义。

如前文所述,乡风文明是宗族、村落中一种常见、普遍、受众面广的精神文明。也正是因为它根植于每一个宗族成员的血脉之中,所以乡风文明建设的普及和推广进展将会直接影响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和发展。再加上乡风文明是真真正正来自群众的基层文化,所以基层党组织在乡风文明建设中的重要性也将更加突出。作为基层党组织,在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发展过程中,该思考如何在乡村文明的发展中唤醒根植于农民心中的“乡风”、如何提高农民对于村落文化和宗族文化的“主人翁”意识,都是值得基层党组织在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有关如何发展好、继承好地区特色文化,进一步改善乡村基础设施和加强乡村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努力推动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问题的一个可行的研究方向和发展道路。

当然,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乡风文明必然见证和经历过许多不同价值观的发展和演变。当乡风文明在接受各种文明的孵化和滋养时,也需要择善而纳,同时不断传承、更新、优化乡风乡训,乡村才能蓬勃发展。乡风与家风是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传承着中华文明,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一个宗族成员的心灵,并直接作用于其自身的价值观、世界观。

(二)大岭村乡风文明建设的背景与现状

乡风文明建设的实质在于乡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它是农村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的思想保证和智力支持,是基层党风的体现,与家风民风关系紧密[6]。

广州市番禺区大岭村位于番禺区石楼镇北部,是广州市唯一的“国家历史文化名村”、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2020年底又荣获第六届“全国文明村镇”称号。大岭村依山傍水、人杰地灵,文化底蕴丰厚,乡风和睦,人才辈出。在漫长的历史中,从大岭村走出了状元1名、探花1名、进士54名、科举36名及九品以上官员100多名。时至今日,大岭村仍然在往外输送优秀学子。2017年,大岭村被评选为番禺区好家风好家训好家教示范村。

笔者通过调查研究走访发现,虽然大岭村在乡风文明建设上取得一定成果,但仍存在村子整体对外的知名度不高、村落内基层干部数量少、公共服务设施空置率低、对整体家风家训文化宣传不到位、村民不认同基层干部工作等问题。因此,笔者认为,在今后的进一步建设发展中,大岭村还需要针对这些问题寻找解决方法,以推动大岭村乡风文明建设更好发展。

二、乡风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自全面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大岭村以“旅游特色文化古村”为目标,开展乡风文明建设工作,在大岭村基层工作人员和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大岭村乡风文明建设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效,有了显著的发展。但是这些进步,与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和不足。

(一)农民对乡村改造的主体意识不够强

笔者通过走访大岭村发现,即使在大岭村大力打造“乡风乡训示范村”品牌的情况下,仍有一半以上的村民对该村的乡风乡训不了解,绝大部分的村民对大岭村的建设表示不满意,认为自己在乡风文化的建设过程中没有“体验感”。

乡风文明建设不是简单的“面子工程”,而是需要落到实处的“惠民工程”。农民是乡风文明建设的主体,失去了群众力量的支持,犹如一棵大树失去了它的根基命脉。乡风文明建设不能一味地靠政府去拉动,也需要农民的积极参与。部分基层干部在工作中缺乏全局意识,只做到了乡风文明建设的表面工作,热衷于修祠堂、建书屋、盖长廊,却忽视了农民的想法和意见。表面上看是完成了领导提出公共设施建设的工作,但实际上在设施完工后因为种种原因导致不能使用、无人使用。这种“面子工程”不仅浪费了公共资源,还削弱了农民参与乡风文明建设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得乡风文明建设缺乏内生动力。

(二)优秀乡土文化面临遗失困境

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使得大岭村经济得到发展,但同时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也带来了乡土文化的解构。目前,大岭村的人口主要由外来务工人员家属、儿童和老人组成。该村大量的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学习、在外定居。再加以外来人口不断涌入,给大岭村传统的乡土文化带来巨大的冲击,乡土文化陷入了无人继承和外来文化冲击的双重困境。

信息化时代,大岭村村民的文化生活方式从麻将、扑克转变为网络以及各大短视频平台,极具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活动只剩下在特殊节日才会组织的舞狮舞龙、赛龙舟、乞巧等。通过笔者走访发现,在这些特殊节日里忙碌的往往都是老一代的手艺人,鲜见年轻的学徒、参与者。这是因为传统技艺的传承发展需要经过漫长而刻苦的学习和磨炼,而新一代的年轻人由于成长环境等因素,往往耐不住日复一日、枯燥无味的传统技艺学习,相比之下,他们更倾向于选择外出闯荡。由于缺乏传承人,许多富有地方文化特色的传统习俗、传统技艺面临着后继无人、濒临消亡的危险,不仅对于中华文明的发展是不可估量的损失,也给乡风文明建设进程的推动带来极大的阻碍。

(三)乡风文化基础设施可持续发展后劲不足

通过近年来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岭村的整体面貌已经焕然一新,各项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完善,村民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也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满足。但是文化设施利用率不高,供需不匹配的问题仍然非常突出。

笔者走访发现,大岭村虽然已经建设了乡村书屋、文化长廊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但其实这些文化设施的利用率并不高,在平日里很少有村民使用,基本上长期处于闲置状态,甚至有些服务设施已经长时间无人打理,存在积灰、破损、老化的情况。笔者还发现,乡村书屋里的书籍大多都是与农业生产相关,且内容普遍落后于当今的农业生产技术发展建设水平,再加上村里的居住群体主要是老人、儿童和妇女,这些书籍内容和方向的设置明显不符合村内常住群体的阅读需求,这是导致乡村书屋使用率低的其中一个主要因素。

不难看出,尽管大岭村为乡风文化硬件设施建设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但基层干部显然忽视了基础设施的维护,导致了如今硬件设施无人使用、如同虚设的情况出现。但乡风文化建设并不是简单短期的硬件建设,其根本作用在于提升村民的思想内涵,让村民在乡风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得到学习和精神升华。一次性的乡风文化基础建设不仅有违可持续发展原则,更是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要求和目的背道而驰。

三、乡村振兴背景下乡风文明建设的路径探析

虽然乡村振兴任务面临着许多风险和挑战,但也并非没有破解方法,解决好乡风文明建设是关键。基层干部和村民在乡风文明建设中起到了最重要的作用。基层干部要转变观念,为人民着想,踏踏实实为人民办事,而农民要加强自身的主体意识,重视乡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一)加强基层工作队伍建设,提升基层干部工作能力

乡风文明建设,首先需要基层党组织的引领。基层党组织引领作用的发挥,离不开全体党员干部的努力,有赖于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的发挥。他们走在服务群众的最前线,承担着维护基层社区安全和稳定发展的任务,是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的具体执行者。他们的素质能力和工作作风决定了基层政府的工作效率、干部和群众关系,关系到乡村振兴的成败[7]。在工作过程中,基层干部要主动组织和参与乡风文明建设活动,做好带头作用,为群众树立榜样,同时也要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带领村民一同参与到乡风文明建设活动中来。

其次,要提升自身工作能力。一方面是提高自身文化水平,为乡村建设积极出谋划策;另一方面是加强与村民之间的联系,深入群众,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深刻了解村民所想所需,及时为村民提供更优质更有效的服务。

最后,要为基层队伍及时补充新鲜血液,储备青年力量。目前,有些乡村存在基层干部数量少、年龄大、创新能力普遍低下的现象,基层队伍力量薄弱,活力不足,缺乏干劲,对时代发展的最新话题和动向难以精准把握,因此很难去落实好上级派发的各项任务。

(二)培养村民主体意识,大力宣传优秀乡土文化

村民才是乡村的主人,乡风文明建设需要民树立“主人翁”意识。长久以来,乡风文化建设都偏向于硬件设施建造,而忽视了村民的主体地位,中国传统社会中,乡村文化建设的主体是农民自身,乡规民约、公共设施建设等,均由村民自身制定、组织、操办,从而实现乡村自治。因此当代的乡村文明建设也应借鉴古人的智慧,多吸收村民的意见[6]。基层干部要积极走访本村住户,了解村民需求,合理规划布局乡村文化服务,丰富村民文化生活。

再者,乡村文明建设也应挖掘优秀的乡土文化,因地制宜地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打造乡村文化品牌[8]。通过举办歌舞比赛、乡风乡训小讲堂、传统技艺夏令营等乡村特色民俗活动,吸引村民积极参与,在活动中了解和学习乡土文化,增强自身对本地的归属感和对本地乡土文化的自豪感。同时也要对濒临失传的传统技艺进行宣传和保护,大岭村的乞巧人偶文化在当地小有知名度,但目前却面临失传的境地。基层干部要重视乡村文艺工作者的发展,重视乡村人才培养和文化传承保护,可通过开设展览和教学活动的方式宣传传统艺术,鼓励新一代青年回乡创业。

(三)贴合村民需求,提高乡村文明基础建设利用率

在乡村文明建设过程中,往往容易出现政府投入大量资金、硬件设施却无人使用的尴尬处境。这是因为基础设施建设没有符合广大村民的需求,这就要求基层干部要结合当地情况,针对特定人群的行为习惯和需求来开展乡村文化建设活动。

如上所述,大岭村的居住人群主要是妇女、儿童和老人,但乡村书屋里摆放的却是与农业生产相关领域的书籍,这并不符合居住人群的需求。基层干部应多做调查,了解居住群体的偏好,增加散文、诗歌、小说、报刊等出版物。村里可以组织简单的手工活动和厨艺学习活动,或者组织一些阅读分享会、优秀书籍宣讲会等,在放松之余也能提高村民的思想文化素质。

总而言之,乡风文明因其特殊的性质和特征,能够绵长而深远地影响每一个宗族成员。因此,各基层职能部门如果能够把握、引导、运用好乡风文明,将进一步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实现“每一个村民都真真正正地沐浴在优秀的乡土文明下,生长在社会主义春风里”这一美好蓝图。

猜你喜欢
大岭乡风基层干部
于都县潭头村:推动乡风文明 打造幸福新农村
打造一村一馆 传承乡风文明
乡风
有坑没萝卜,有人留不住 不能让基层干部“心不安”
基层干部为何“左右为难”
基层干部“累”在哪里?——应当累在服务为民,而不是形式主义
一些基层干部“血不再热”
文明乡风聚人心
北去呼中
冰雪大岭——昆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