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协同性优化的东莞市碧道设计研究

2022-12-27 14:08杨凌玲
中国建筑金属结构 2022年11期
关键词:碧道都市型东莞市

杨凌玲

0 引言

碧道从设计要素构成来看,一般包括安全系统、海绵系统、慢行系统、服务系统、标识系统、交通接驳系统、监控系统、水城联动系统和主题节点等[1]。东莞市以江河干流、城镇母亲河、自然人文资源集聚的河湖水系为主要载体,通过协同性优化推进水资源保障、水安全提升、水环境改善、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景观与游憩系统构建,打造具有生态性、安全韧性的河湖水系[2]。本文重点针对碧道各构成要素,结合协同性优化原则分析碧道设计因素。

1 东莞市碧道建设任务

1.1 水资源保障任务

结合《东莞市流域综合规划修编报告》以及相关“一河一策”报告,在碧道建设中重点推进松木山、横岗等水库科学调度,结合水闸改造工程优化旗岭、塘厦等水闸调度方式,重点保障石马河等河流枯水期生态基流,增强水体流动性.开展建成区江河湖水系连通工程建设,推进水乡河网区河湖水系连通,开展部分农村水系连通工程,恢复农村坑塘、河湖等水体自然连通,恢复农村水系完整格局[3]。

1.2 水安全提升任务

根据《东莞市水务发展“十三五”规划》,按照“流域-控制区-控制单元”三级分区体系,以水质改善为根本,强化水污染治理和水网疏浚贯通。对碧道范围内纳入水污染防治目标责任书的未达标水质断面所在的控制单元,要根据水环境质量改善目标要求制定达标方案,明确整治措施及达标时限,确保碧道水域水质达标。

1.3 水环境改善任务

加强河湖开发建设过程中水生态环境保护,保留和维持河流自然状态的江心洲、河漫滩、阶地等地貌,避免将河湖底部平整化,维持自然的深水、浅水等区域。对河漫滩进行生态修复,维护岸边带生态多样性。通过在堤防两侧建设生态缓冲带,优化岸边带生态系统结构,逐步引导可持续利用岸边带资源,构建河流生态廊道[4]。

1.4 水生态保护与修复任务

首先对东莞大堤及各联围现存的安全隐患进行排查,开展堤防达标加固工程,加强石马河干流及重要支流的综合整治,逐步完善防洪体系。在茅洲河界河段综合整治工程(东莞部分)的基础上,结合近远期碧道建设推进重要支流治理工程,进一步完善防洪(潮)体系,提升流域防洪能力。重点解决河道行洪通畅,提升规划建设碧道河流的行洪能力,提高流域综合防灾减灾能力。

1.5 景观与游憩系统构建任务

差异化打造片区碧道东莞中心城区段集聚多样的历史、都市创新资源、岭南园林等资源,以都市人文作为主题特色,着重对现有资源的整体打造,完善中心城片区山-城一水的空间格局,如石马河依托东深运水的线路及遗留闸坝资源、自然山水资源,着重打造饮水思源主题的碧道,境内的湖库打造湖库休憩为主题特色的区段,依托得天独厚的湖库资源,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碧道。

2 东莞市碧道分类

2.1 都市型碧道

依托流经大城区的水系进行建设。设计过程中需协同考虑大城市城区人口、经济、文化等活动密集性因素,强化公共交通设施、文化休闲设施、公共服务功能以及亲水性业态的复合。

2.2 城镇型碧道

依托流经中小城区及镇区的水系建设。需协同中小城市及城镇地区环境特征、人口相对稠密等因素进行设计,在满足居民康体、休闲、文化等需求的同时,强调生态、经济功能,凸显地域特色。

2.3 乡野型碧道

依托流经乡村聚落及城市郊野地区的水系建设。设计过程中需协同考虑乡野地区农田、村落、山林等景观因素,尽量保留原生景观风貌,减少人工干预,以大地景观的多样性满足民众的休闲需求。

2.4 自然生态型碧道

依托流经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湿地等生态价值较高地区的水系建设。需协同生态保育、生态修复、人工干预最小化等因素进行设计,充分发挥自然生态在美学、科研等方面的价值[5]。

3 基于协同性优化的碧道设计因素分析

3.1 都市型碧道

都市型碧道位于人口高度密集的城市地区,应优先满足防洪排涝安全、水质达标等要求,并系统推进流域综合治理,重在统筹治水、治产、治城,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一流水岸,其建设任务及设计要素如表1 所示。

表1 东莞市都市型碧道建设任务及设计要素

都市型碧道协同性优化设计重点如下,其断面设计图如图1 所示。

图1 都市型碧道典型断面设计图

(1)提升防洪(潮)的安全与韧性,以碧道理念推动海绵城市、多级复式堤建设;

(2)全面改善河湖水系水质,营造碧水清流的宜居环境;

(3)以岸边带整治和动植物生境恢复为主,利用河口、河漫滩等建设湿地公园;

(4)结合“三旧”改造,以碧道带动滨水地区产业和城市功能转型;

(5)建设连续贯通、配套完善、舒适可达的游憩系统,推进碧道公园建设。

3.2 城镇型碧道

城镇型碧道以防洪排涝安全保障和水环境治理为重点,系统推进水系周边生活空间、生产空间等互联互通、共建共治,其建设任务及设计要素如表2 所示。

表2 东莞市城镇型碧道建设任务及设计要素

城镇型碧道协同性优化设计重点如下,其断面设计图如图2 所示。

(1)保障城镇防洪排涝安全,开展中小河流治理和海绵城市建设;

(2)改善城镇水质,提高城镇污水处理能力;

(3)加强河滩地、江心洲保护,维护河湖生境多样性;

(4)打造展现城镇风貌和地域特色的重要场所;

(5)建设连续的滨水慢行道和惠民、便民的碧道公园。

3.3 乡野型碧道

乡野型碧道应优先保障防洪安全,防止水土流失,控制农村面源污染,保护水生态环境。结合农民生活生产需求,建设惠民滨水公共活动空间和乡村旅游目的地,其建设任务及设计要素如表3 所示。

表3 东莞市乡野型碧道建设任务及设计要素

乡野型碧道协同性优化设计重点如下,其断面设计图如图3 所示。

图3 乡野型碧道典型断面图

(1)结合中小河流治理优先保障防洪安全,加强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治理;

(2)控制农村面源污染,加强排污设施建设和人居环境整治;

(3)维护河湖生态系统健康和生物多样性;

(4)结合滨水地区建设村民公共活动空间和美丽乡村旅游目的地。

3.4 自然生态型碧道

自然生态型碧道应以自然保护与恢复为主,优先划定生态缓冲带,保护自然景观风貌和动植物生境。因地制宜建设水上游径、生态化游径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游憩系统,其建设任务及设计要素如表4 所示。

表4 东莞市自然生态型碧道建设任务及设计要素

自然生态型碧道协同性优化设计重点如下,其断面设计图如图4 所示。

图4 自然生态型河流碧道典型断面图

(1)以保护生态为前提,以水生态保护与修复为重点,划定生态缓冲带;

(2)保护建设良好的生物栖息地和自然景观;

(3)建设“低干扰”的景观游憩系统,营造具有“荒野美”大堤景观。

4 结论

随着碧道建设工作的深入推进,也对工程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以协同性为切入点,深入研究协同性优化设计策略。通过对碧道建设现状进行梳理后汇总特征,充分协同水利、城市规划、景观、建筑、交通、市政等因素进行设计,并基于协同性理念进一步优化碧道设计方案,打造更具生态型、人文性的碧道工程。

猜你喜欢
碧道都市型东莞市
广东万里碧道中期建设成效总结与思考
绿色生态视角下碧道景观建设与实践分析
广东万里碧道公共服务供给模式研究
——以广州市为例*
东莞市耐斯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东莞市耐斯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东莞市耐撕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都市型农事体验旅游发展策略探讨——以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农教育为例
大连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对策研究
上海市都市型工业空间组织探讨
■都市型现代农业综合评价系统取得软件著作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