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野型碧道规划建设难点及对策研究
——以中山市西江碧道为例

2022-12-27 08:03王贺飞
广东土木与建筑 2022年12期
关键词:乡野西江村落

王贺飞

(中山市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 广东中山 528403)

0 前言

中山市于2020年完成了《中山市碧道建设总体规划(2020-2035)》,提出至2035 年,全市建成367.3 km碧道,其中都市型碧道49.8 km,主要位于火炬区、翠亨新区和中心城区;城镇型碧道105.5 km,主要位于古镇、沙溪、小榄、东凤、南头、黄埔、阜沙、三角等镇;乡野型碧道184.0 km,主要位于古镇、港口、横栏、大涌、板芙、坦洲和神湾镇;自然生态型碧道28 km,主要位于翠亨新区和南朗街道。乡野型碧道是中山市碧道最重要的类型,西江碧道是最长的一条乡野型碧道[1]。

1 地理位置

西江碧道位于中山市西部,长度为56.9 km(见图1)。碧道沿西江途经古镇镇、横栏镇、大涌镇、板芙镇、神湾镇、坦洲镇,串联灯都生态湿地公园、花海湿地公园、桌旗山休闲公园等重要的生态资源节点,是重要的水源地和鸟类、鱼类栖息地、鱼类洄游廊道、候鸟迁徙廊道。

图1 西江碧道类型及地理位置Fig.1 Type and Geographical Location of Xijiang Ecological Belt

2 规划定位

以“构建一条品味珠三角农业田园、岭南水乡的生态游憩魅力廊道”为目标,打造一条融合了生态和旅游体验、最能体现珠三角田园魅力的生态游憩廊道。通过推进河道自然岸线、岸边带、江心洲保护与修复,建设湿地公园和郊野公园带,构建独立、安全、连续、体验好的慢行游径,推动生态田园碧道建设,突出其生态保护和观光游憩功能。

3 主题特色

以“大江大河、田园生态、岭南水乡”为特色,串联沿途特色岭南水乡,打造西部连绵的岭南水乡特征景观区,突出磨刀门水道磨刀岛和竹排岛的河口特色景观节点塑造,形成串联多个重要的生态资源节点,水绿相融的珠三角生态田园特色的田园碧道,打造珠三角田园生态“新魅力”的游憩廊道。根据沿线的现状和穿越村落的风貌不同共分为田园风光碧道、山河映秀碧道、游艇休闲碧道、滩涂湿地碧道(见图2)。

图2 西江碧道主题特色规划Fig.2 Thematic Feature of Xijiang Ecological Belt

4 总体建设任务

按照广东省碧道建设相关要求,结合西江生态廊道沿线的实际情况,针对碧道水资源保障、水安全提升、水环境改善、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景观与游憩系统构建共5 项工程进行了规划建设。其中前3 项工程为基础,结合已建和在建的相关工程,补齐短板,强化监管。后2 项工程是本次乡野型碧道建设的重点,也是碧道与人之间最为紧密联系的体现。

4.1 水资源保障

目前,西江沿线的水资源比较充足,在后续过程中,优化流域水资源调度,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控制用水总量,提高用水效率,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

4.2 水安全提升

结合西江干堤的现状,围绕大江大河的田园生态文化,按照一级堤防的建设标准,打造系统的水安全体系。新建白濠头泵站、白濠尾泵站、横河泵站,扩建九顷泵站,加强河涌的安全性。

4.3 水环境治理

西江的水质优良,需要继续进行保护。

4.4 水生态保护与修复

开展对现状的硬质堤岸进行生态改造、岸边带及滩地整治、重要生物栖息地保护、江心洲生境营造等工程。

4.4.1 河涌生态修复

对沿线的硬质生态岸线进行改造,并通过截污、清障、水体除杂、底质改良及活化,以达到减缓水体底质对生态修复系统的负面影响,再通过种植耐污的沉水、浮水、挺水植物群落,构建共生原位净化系统,重新塑造生态链,以达到生态修复的目的[2]。

4.4.2 生态廊道打造

在西江碧道用地内,结合“海绵城市”理论,通过地形塑造,修复场地内被破坏的生态区域,形成一条雨洪廊道。在对现状水体的处理上,则加以保留利用,建设成为雨水花园、湿地公园和蓄滞带等,形成天然的调蓄池。通过种植低维护成本的乡土植物,打造花海景观、花园游径、亲水栈道等生态景观系统,为居民提供可休憩游赏、科普健身的城市公共开放空间,充分发挥了生态雨洪廊道作为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的综合功能[3]。

4.5 景观与游憩系统构建

结合沿线穿越镇街的特色,共打造了田园风光碧道、山河映秀碧道、游艇休闲碧道和滩涂湿地生态碧道4段各具特色的碧道。旨在营造品味珠三角农业田园的生态游憩魅力廊道,带动沿线发展。打造3 个自然生态节点,构建魅力长廊,分别为横栏大涌生态田园节点、板芙神湾生态田园节点、坦洲生态湿地节点。通过增设小型景观游憩、生态科普设施,提升人与自然的互动。一共需打通5 处断点,共需新建17 km 慢行道,利用提升现有慢行道42.6 km,其中通过架设慢行桥打通的断点共5 处,有序串联了沿线的村落、周边农田、鱼塘等绿色开敞空间、重要人文节点,构造了人居、休闲等多重功能为一体的生态景观空间[4]。

5 乡野型碧道规划建设过程中的难点

5.1 用地问题

随着城市的发展,滨河用地出现多种多样的复杂情况,绿化被侵占,沿线有多处原建设存在的厂房,阻断了碧道的连通性[5]。同时,根据《中山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0-2035)》,西江碧道沿线的用地多为农林用地、村庄用地、鱼塘等。而碧道建设需要相应的配套设施,如驿站、洗手间等,没有建设用地进行建设。这使得在规划建设的过程中,难以满足碧道建设的实际需求。

5.2 与城市交通衔接难度较大

碧道和滨河受到复杂多样因素的限制和影响,城市与水岸之间被道路、高压线强行分开,相互割裂,交往沟通十分不畅,可达性较差。而完整高效的交通网络系统可以提高碧道的可达性,吸引更多居民为碧道创造活力[5]。乡野型碧道多为堤外用地,堤内则多为村庄或农田。堤围也作为沿河的交通要道存在,车流量较大。堤围的宽度多为5~8 m,仅能保证交通的通行,无法满足碧道带来大量游客所产生的交通需求。堤围与城市的主干道往往无法直接相连,需要通过支路来进行连接。因此,在碧道规划建设的过程中,如何合理进行交通组织是面临的一大考验。

5.3 停车设施的布置

停车设施问题是碧道建设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难点。由于乡野型碧道位于城市周边,镇街相邻处,公共交通缺乏便利性,前往的人群以自行驾车为主,故对停车的需求非常大。为了提升碧道的使用率和使用舒适度,停车的布置必须要方便合理。而根据省相关文件要求,停车设施只能建设在堤内。而堤内多为农田和村庄用地,没有空间进行停车设施的布置。因此,如何合理地布置停车设施,是规划建设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5.4 产业引入

乡野型碧道沿线多为村庄,碧道建设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通过碧道建设,串联沿线的村落资源,带动沿线村落的发展。因此,乡野型碧道规划建设,不但要考虑提高沿线村落的人居环境,建设丰富的滨水景观和功能多样的公园节点,满足多样活动需求,还应考虑如何推动乡村经济发展[6]。如何将碧道规划建设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引入带动村落发展的产业,是值得思考的问题,也是碧道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

5.5 后期维护

碧道属于公共空间,在后续使用中需要对其堤岸安全、照明设施、路面、绿化、标识系统等进行维护。维护不到位,很容易使得场地杂草丛生,设施无法使用,从而导致碧道的体验感变差[7]。目前,中山市碧道的维护资金主要来源于财政拨款,每个镇街的财政状况不同,又无专项维护基金,仅纳入镇街当年绿化养护费用统一支出,使得碧道后期维护资金难以得到相应保障。

当前,中山市碧道的后期维护为属地化管理,即碧道所在的镇街对辖区内的碧道进行维护管理。每个镇街的维护管理部门不一致,管理标准也不尽相同,导致碧道在建设完成之后应有的后续维养难以保持统一性。

至今为止,我国未有碧道规划与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碧道和绿道等环境工程的地位尚未在城市绿化中明确,也导致碧道管理的脚步无法跟上城市发展的步伐。

6 对策

6.1 多举措保证碧道建设所需用地

①划定河湖水域岸线保护范围,将河道管理范围和碧道空间范围控制线纳入市国土空间规划,涉及永久基本农田整改补划、退出的,按照国家相关规定执行;②明确可按农用地或未利用地管理的碧道用地类型,对于符合点状供地、旅游用地等相关政策,不涉及占用永久基本农田的可按原地类管理。符合农村道路、林道建设条件的,可纳入农村道路用地、林业生产设施用地管理;③通过规划调整保障碧道建设用地需求,碧道建设需要新增建设用地的,应在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中予以保障,并可按规定实施点状供地;④拆旧建新,将碧道沿线已有的无利用价值的建筑进行拆除、重建,以满足碧道的设施需求。

6.2 分散车流,通过内部交通接驳解决交通问题

乡野型碧道沿线穿越了很多村落,堤围与村落之间有村道相连,可以通过将车流分散至周边交通道路,将停车周边化,再通过游玩车租赁或穿梭电瓶车等公共服务性车辆进行交通接驳,避免过多车流在碧道附近形成堵塞的现象。

6.3 化整为零,点状停车

疫情期间,周边游逐渐成为人们出行的首选。碧道作为公共活动空间,和周边的村落相结合,逐渐成为周末和小长假出游的热点。在节假日对停车的需求会空前增大,因此,可以考虑将停车场化整为零,不做大型的集中停车场,而将村内的停车场、广场、球场等作为临时停车场使用,有偿停车,不但可以解决碧道停车的问题,还可以规范停车,不影响村内的通行,同时还可为村内创收,一举多得。

6.4 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引入产业

近年来,美丽乡村建设如火如荼开展,不但要提升村落的人居环境,完善相应的配套设施,还急需引入带动村落发展的产业。碧道建设可为此带来契机[8]。在规划设计的过程中,将碧道建设与乡村振兴相结合,共同布置配套设施,将人的食、住、买的需求放置在村内解决,将游玩的需求放在碧道景点内解决。碧道景点的设置,应结合沿线村落的特点,打造与村落风格相融合的特色景观,联动公共服务设施发展特色休闲娱乐项目,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活力[9]。娱乐项目在运营的过中也需要加强管理,使其更加贴切碧道文化特色且长远发展,从而起到吸引更多游客的作用。同时,碧道可以作为纽带,串联沿线的村落的特色产业形成联动效应,使村落与村落之间的互补,延长村落产业发展轴,推动乡村经济发展。

6.5 多举并进,加强后期维护管理

6.5.1 完善管理制度,明确主体责任

建立专门的碧道管理部门来执行碧道日常管理工作,使碧道管理的各项责任和工作内容能够得到准确落实。另外,加强水文水质监测、视频监控设施等保障。并且相关部门要立足于城市碧道建设的情况,建立健全的、符合城市发展需要的碧道管理体系,使碧道管理人员在执行工作时能够有据可依。

6.5.2 专业团队进行维护,管理部门进行监管评估

对有较强专业性要求的水利工程、堤防工程、道路工程、园林绿化工程、海绵设施工程等的损坏修复,宜由具备相应资质的专业团队进行维护,并由主管部门进行监管,定期进行评估,对不合格的单位予以处罚,处罚基金纳入碧道维护基金[10]。

6.5.3 成立专项基金,进行后期维护

碧道维护纳入属地财政,会存在资金不足的问题。可以通过设立专项维护基金的方式,来保证资金的充足,以便及时对碧道进行维护,为居民提供一个舒适的游憩环境。除此外,管理部门可以拓宽融资渠道,在碧道管理中适当引入社会资本和金融贷款等形式,从而使城市建设能够真正起到和市民良性沟通的作用。政府部门应该适当设置休闲娱乐、文化、商业服务等项目,吸引消费者在感受碧道空间独特的魅力的同时,以消费促进当地经济水平发展,并且可以适当建立资金捐献点,并将捐献资金的流向进行公开,使游客能够真正参与到碧道维护与管理中。

7 结论

结合河流水系、周边城乡建设及功能特点,不同类型碧道建设任务总量和重点有所区别,各有侧重。乡野型碧道依托流经乡村聚落及城市郊野地区的水系建设,针对乡野地区农田、村落、山林等景观美丽多彩的特点,尽量维护保留原生景观风貌,减少人工干预,以大地景观的多样性满足各类人群的休闲需求[11],因此,乡野型碧道是每个城市都拥有的碧道类型,在规划建设的过程中,会遇到更多的难点,在分析了西江碧道规划建设过程中遇到的用地、交通、停车、产业和后期维护问题后,发现可以通过规划层面预留建设用地,对部分地方可以采用点状供地的方式来保证碧道的建设所需用地,还可以采用拆旧建新的模式,来保证设施的建设;通过游玩车租赁、电瓶车转运等交通接驳的方式来分散交通流,解决碧道与城市交通之间的接驳;通过与沿线村落结合,通过提供有偿点状停车的方式,来解决停车问题,也为村落带来收入;通过与美丽乡村建设结合,将吃、住、买的产业引入村内,将游玩型需求布置在碧道内,两相结合,形成互补;通过成立专门的管理部门和设立专项管理基金、引入社会资金的方式,来保证碧道后期的管养问题。通过以上问题的分析和总结,以期能推动碧道工程建设持续健康发展,也为其他地区乡野型碧道规划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猜你喜欢
乡野西江村落
密闭取心技术在西江24-3油田的应用
春天的乡野
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从乡野飘向世界的芬芳
油画《村落》
“共享村落”:乡村新的入住方式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
西江华彩路
西江苗寨
乡野闲时
贵州最美乡村——西江镇·宏大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