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农村居民点时空演化特征及影响因素

2022-12-27 03:59李晨曦吴靖瑶王向阳
上海国土资源 2022年4期
关键词:居民点西安市农村

李晨曦,吴靖瑶,王向阳

(1.西部绿色建筑国家重点实验室,陕西·西安 710055;2.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陕西·西安 710055;3.陕西省地质调查院,陕西·西安 710054;4.陕西省矿产地质调查中心,陕西·西安 710068)

随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的出台,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美丽乡村、智慧乡村、数字乡村全面启动[1]。“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后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开局时期,城乡关系将进一步调整,乡村人口、产业、社会结构将进一步演变,农业农村发展中的重大结构性、趋势性、转折性变化将进一步凸显[2]。农村居民点是农村土地利用的重要类型之一,是农村人口居住与生活的空间单元,其空间格局与变化特征是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的重要内容。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特大城市的主导地位不断提高,其周边的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受特大城市的极化与扩散效应综合影响,具有较好的发展条件并直接刺激周边乡村地区的剧烈演变。基于此,文章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旨在探索西安市农村居民点时空演变的特征和优化对策的有效途径。研究农村居民点在此背景下具有现实意义,对于把握农村居民点时空演变规律、发挥居民点的功能作用、优化居民点的布局等方面都有着无足轻重的价值。

长期以来,由于缺乏系统的规划与有效的空间管制,以自发性建设为主导的农村居民点布局呈现出分散化与碎片化的特征,同时在快速城镇化背景下也表现出利用率低、空置严重、布局混乱等问题,需要对农村居民点进行系统研究从而指导其正确发展。但是,目前针对西安市的农村居民点研究较少,如以西安市临潼区相桥街道为例,运用引力模型与加权 Voronoi 图分析了农村居民点布局优化[3]。从国内外农村居民点的研究趋势和主题来看,追求居民区的功能发挥是研究的逻辑起点,量化分析是主要论证手段,提出可行性对策是落脚点和最终目标[4-9]。我国对于农村居民点的系统化研究起步较晚,更倾向于实证研究和个案分析,视角多样、起点不一,数据分析方法也不尽相同,对策启示也因分布区域不同而各有千秋。通过农村居民点相关文献的梳理与总结,对于农村居民点演变特征探索的基础理论和常用方法,即以时空演变为主线,以区域具体情况和影响因子为辅线,利用现代科技如遥感等地理信息系统获取数据信息,加之科学的数据分析方法来得出研究区域的农村居民点演变规律特征,从而进行指导该区域农村居民点的布局优化,提出行之有效的对策,为本文研究西安市农村居民的时空演变和优化对策提供了思路和方法。

当前,针对农村居民点时空演变的研究,基本都在寻找契合研究区域发展历史的关键节点来重点分析,在理论的基础上更多的采用量化分析,包括地形[10]、空间格网[11]、土地利用[12]、数据获取的方法[13]等多个方面,无论从哪个角度出发,都是从时间和空间维度两个方面出发,这是对于本文研究西安市农村居民点时空演化的启示。通过相关文献的查阅和理解,其对于农村居民点的优化侧重都有所不同,但主要功能优化、城乡关系优化和生态优化三方面是目前研究的主流方向,也契合了不同城市类型的主要发展愿景。优化研究本身就是一个错综复杂的工程,在分析各个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更多的是综合考虑,必须寻找合适的、可行的优化方案,才能达到农村居民点优化研究的目的。

“十三五”期间,西安立足新常态、奋进高质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经济增长实现“五连跃”,2020年达10020.39亿元,成为西北地区首个跨入“万亿俱乐部”的城市,成为西部发展的增长极[14]。但众所周知,西安市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在肯定成绩的同时反思其发展瓶颈并突破瓶颈才能追求更高质量的发展。研究发现,西安市的经济发展瓶颈有二:从外部视角来看,西安市地处西北地区辐射带动能力有限,周边强省会城市发展强劲;从内部视角来看,西安县域经济和民营经济发展落后[15]。而内部视角的县域恰好正是西安市农村居民点分布最密集、人口最多的区域,因而,研究西安市的农村居民点就是立足经济发展,找到破解西安市经济发展瓶颈的有效之道[15]。针对农村居民点演化的规律掌握和优化,指导西安市“十四五”期间农村居民点格局转变、城乡互补发展及经济快速增长。本文研究对象为西安市全域农村居民点,主要涉及农村居民点时空演变特征、演化影响因素及优化对策研究三个方面,主要分析要素从西安市2000年、2010年、2020年三个阶段的人口、农村居民点面积、经济发展状况、生态环境改善、国家政策转变等方面,主要数据从统计年鉴获取,主要利用了文献研究法、空间分析法和统计分析法,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根据实证研究结果对西安市农村居民点布局优化提出可行性对策。

1 研究区概况

西安市位于渭河流域中部关中盆地,北临渭河和黄土高原,南邻秦岭。西安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经济、文化、商贸中心,新亚欧大陆桥及黄河流域最大城市。东以零河和灞源山地为界,与渭南市、商州区、洛南县相接;西以太白山地及青化黄土台塬为界,与眉县、太白县接壤;南至北秦岭主脊,与佛坪县、宁陕县、柞水县分界;北至渭河,东北跨渭河,与咸阳市区、杨凌区和三原、泾阳、兴平、武功、扶风、富平等县(市)相邻。辖境东西长约204 km,南北宽约116 km。截至2019年,西安面积9983 km2,其中市区面积1066 km2。行政区划包括12个市辖区、2个县,包含48个乡镇、139个街道办事处,下辖2064个村民委员会和1106个社区居委会。

2 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2.1 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国内外文献是本文获取相关研究理论和思路的主要方法,通过对近几年农村居民点文献的梳理,获取了最新的研究理念和研究方法,为本文提供了理论基础。

(2)空间分析法。对于西安市农村居民点的时空演变,其时间和空间的变化掌握是主要方面,只有对西安市农村居民点的时空变化进行整体系统的分析,才能从中找到其演变的规律特征,找到其主要的影响因素,进而进行实证研究。

(3)统计分析法。借助有效的统计分析方法,对相关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在量化研究的支撑下得出有效的结论,提出差别化的对策。

2.2 数据来源

(1)空间数据来源:陕西省土地利用栅格数据和行政区划数据,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数据云共享平台2000~2020 年共3期1 km×1 km栅格遥感监测数据(http://www.resdc.cn)。利用ArcGIS软件,采用西安市2010年、2015年、2020年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提取农村居民点。

(2)社会经济数据来源:来源于2011~2021年陕西省统计年鉴、2011~2021年西安市统计年鉴,包括行政区划、人口、国民经济等数据。

3 结果分析

3.1 西安市农村居民点时空演变特征

农村居民点格局变化研究对于探索居民点时空演变特征具有重大意义。西安市农村居民点分布格局的变化反应了西安市农村居民点时空演变的过程,可用来描述西安市农村居民点时空演变的特征。为了从数据中得到动态变化过程,截取了西安市2010年、2015年和2020年三个时间点上西安市农村居民点布局图。

通过对比西安市2010年、2015年和2020年三个时间点上西安市农村居民点布局图(如图1所示),根据农村居民点的分布变化总结西安市农村居民点空间变化规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图1 西安市不同时期农村居民点分布Fig.1 Distribution of rural settlements at different years in Xi'an

2010年至2015年,西安市农村居民点数量增多,且出现较多连片集聚,以鄠邑区甘河镇、高陵县通远镇、蓝田县焦岱镇最为典型,呈现了西安市居民点逐渐聚集的规律特征。2015年至2020年,西安市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变化剧烈。首先,西安市未央区区内农民居民点大量消失,仅存三处位于未央区西部、北部以及东北部。其次,较2010年至2015年的集聚,这个阶段西安市农村居民点再次高度集聚,以阎良区、长安区、灞桥区和高陵县最为明显,但意外的是,农村居民点增量最多的蓝田县从集聚走向了分散,呈点状分布。最后,农村居民点向西安市主城区外围扩散是这一时间段西安市农村居民点空间演变的主要特征。一是主城区内雁塔区、莲湖区农村居民点消失;二是未央区、灞桥区农村居民点北移,而长安区农村居民点南移,虽然移动方向不同,但都是向城市外围扩散;三是从整个西安市全域来看,整体移动为西北——东南迁移,于西安市主城区的位置而言,同样符合整体向城市外围扩散的特征。

3.2 西安市农村居民点演化影响因素

西安市农村居民点的演化受多重因素的共同影响。结合现有文献对于农村居民点演化影响因素的分析,本文对比近年来西安市主要发展现状和改革情况,选取了距离主城区位置、行政区划变动、人均GDP和城镇化率和常住人口与常住人口密度四个主要参考因素[16-21]。

(1)距离主城区位置影响分析

近年来,随着西安市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多城市中心也在逐步形成,大西安建设背景下城市扩张成了必然选择。基于此,探讨距离中心城市距离因素对于西安市农村居民点的演化具有重要意义。城市具有不同的功能分区,也直接受制于距离城市中心的距离和交通等多个条件。农村居民点隶属于住宅区,对多个条件的要求并不苛刻,但受城市地价的影响,往往又体现出一定区域内的边缘性,故而一定行政区划内农村居民点在相对偏远的地区集聚。

从表1可知,城市中心的农村居民点正逐渐消失,到目前为止,西安市城区内仅存的6处农村居民点分布于雁塔区东南角和未央区西南角,说明农村居民点的演变方向是向城市外拓展,距离城市中心是影响农村居民点演化的一个主要因素。从表中发现:2010年、2015年和2020年,距离主城区20 km以内,农村居民点分布量占比分别是6.4%,6.2%和1.4%,逐渐下降。2010年、2015年和2020年,距离主城区20 km到40 km范围内,农村居民点分布量占比分别是27.8%,29.4%和31.7%,逐渐上升。2010年、2015年和2020年,距离40 km到60 km范围内,农村居民点分布量占比分别是26.2%,26.6%,32.5%,逐渐上升。距离主城区60 km以上始终是农村居民点的主要分布区域,2010年、2015年和2020年分别占到39.6%、37.8%和34.0%,逐渐降低。

表1 不同时期西安市农村居民点距离中心城区分布Table 1 Distribution of rural settlements from the central urban area at different years in Xi'an

事实上,城市化的发展让城市的轨道交通更加便捷,为城市向郊区扩张提供了保障,城市化倒逼着农村居民点的演化,而郊区充足的土地、低廉的地价又符合扩张的要求,又推动了进一步的城市化,由此形成一定时期内稳定的闭环。

(2)城镇化率和人均GDP影响分析

农村居民点的演化通常伴随着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而演变。由图2可知,自2010年以来,西安市农村居民点的面积在不断增加,“增人增地”是常见的社会现象,所以讨论西安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对其演变就有着重要价值。刺激西安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不断提升的内生动力就是西安市城市的发展和经济的增长,对此,本文将城镇人口城市化率和西安市人均GDP综合讨论,揭示西安市农村居民点演化受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

图2 西安市近10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及人均GDP变化Fig.2 The urbanization rate and per capita GDP change of the permanent population in Xi'an in the past 10 years

西安市自2010年以来,常住人口城市化率呈线性增长,人均GDP也逐年上涨,对应西安市农村居民点面积的变化可知,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人口剧增,良好的城市环境和经济发展又让转入的常住人口就地城市化,“增人则增地”以满足新增人口的居住要求,使得农村居民点的面积在不断增加。

(3)常住人口与常住人口密度影响分析

与城镇化率影响因素接近的西安市常住人口的改变,其影响机理是相同的:即根据影响人口的数量进而影响农村居民点的演变。但不同在于,城市常住人口的改变来源于多个方面,尤其是经济的吸引机制和政策的引导机制。尤其是国家开放二胎政策以来,使得城市常住人口出现较高的增长。有研究表明,在西安市高学历群体二胎生育影响分析中指出了高学历群体生育二胎的意愿对政策的变化并不敏感,大部分高学历女性仍然选择只养育一个孩子。换言之,增长的人口大部分来自于文化水平并不怎么高的农村地区,这也契合了农村居民点面积的增长,反向验证了人和地之间的相关关系。

除未央区、长安区、鄠邑区2018年以来人口密度数据缺失外,只有长安区和鄠邑区在变化过程中有下降记录,其余各区县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增长。由西安市统计年鉴可知,西安市总土地面积基本维持在10097 km2不变,而人口的增加导致密度的上升是必然的。进一步分析可知,在整个变化表中,2015至2020年的变化速率明显高于2010至2015年,这一现象验证的前面提到的开放二胎政策的影响。因此,人口的变化对于西安市农村居民点的演化也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4)行政区划影响分析

纵观西安市近些年行政区划变革的历史,自2002年撤销长安县设立长安区开始,西安市的行政区划变革相对是比较的频繁的,尤其是近几年,由于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更多的功能区也在西安设立,在整体行政区划上有较大的改变。基于大的行政区划对农村居民点影响较小,因此本文着重从乡镇及街道办事处以下的行政区划入手,探讨行政区划改变对西安市农村居民点的影响。

众所周知,农村居民点是以村/社区为基础而分布的,因此研究村民/居民委员会的数量变化对西安市农村居民点的演化影响具有重要参考。由表2可知,2015年以来,西安市除雁塔区和高陵区以外,其余各区县村民/居民委员会数量均快速减少,全市共减少611个村民/居民委员会,与2015年相比,减少了16%以上。本文在空间分析一节中指出,西安市农村居民点的演化呈现从分散到集聚的整体特征,我们在行政区划的变化中找到了答案:农村居民点依托自然村和社区而建立,而在行政区划变革中自然村在减少,人口在增加,中心城镇和大的村落和社区出现,使得西安市农村居民点向集聚发展。

表2 2010-2020年西安市各区县村民/居民委员会数量变化Table 2 Changes in the number of villagers/resident committees in various districts and counties in Xi'an from 2010 to 2020

4 西安市农村居民点优化对策研究

根据研究结果,西安市应强化集聚程度,建立中城镇和大村落,最大化发挥公共资源和基础设施效能。继续加强距离主城区20~40 km、40~60 km的农村居民点分布,分区域发展不同的产业,增进农村居民点和城市发展的互哺与反哺,如20~40 km范围内多发展城市生活必需品产业和农业,40~60 km依托大工厂设立农村居民点,一方面解决就业问题,另一方面也可以合理利用土地,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距离范围内,仍存在着大城市具有的各种优势,同样存在落户吸引力。

应摒弃过度追求高度的城镇化率和以GDP论英雄的经济发展理念,统筹兼顾城市发展多领域要求,促进城市向外围继续扩展,以缓解城市资源和生态压力。在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的今天,农村居民点的演变同样也要遵循生态规律,对于生态脆弱的地区要做好移民搬迁,以生态恢复为主,着眼于人的发展,让更利于生存的地区吸纳居民的同时避免人口急剧膨胀而导致对生态的破坏[20]。因此,西安市农村居民点演化不应该以城镇化率的提升为主,不应强调过度城市化和人口大规模迁入,建立郊区城市中心,统筹城市发展多个方面。

应控制耕地面积的减少,严守耕地红线,确保城市粮食安全。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严守十八亿亩耕地红线,以强有力的国家粮食安全保障应对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变化。西安市2010至2015年间,由于城市扩张和建设,耕地面积净减少176.192 km2,但在2015年以后生态恢复的过程中,耕地面积出现了回升,这得益于更加合理的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减少了因农村居民点面积的增长而导致耕地面积的减少。因此,农村居民点的演变发展离不开耕地保障,在建设新有居民点的同时注重保护农田,在开发地点的选择上应避开农田,严格落实2020年2月西安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发布的《西安市政府关于有效应对疫情促进经济平稳发展若干措施》,确保耕地面积增长和城市粮食安全。

5 研究结论

本文从目前研究西安市农村居民点演变的迫切性背景入手,通过西安市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和统计年鉴获取到相关研究数据,从中概括分析出西安市农村居民点的演化特征,从多个角度、利用多个因素分析了西安市农村居民点的演化影响因素,进而根据研究结果概括出可行性对策。西安市各区县农村居民点的面积均呈上升趋势,以蓝田县上升最快;总体上从城市中心向外围扩散,大致方向为西北——东南迁移;西安市农村居民点呈现块状分布和集聚的总体态势。距离主城区的位置对农村居民点的分布具有影响,近年来农村居民点呈现向中长距离(20~60 km)集中分布的趋势;城镇化率和经济发展水平与农村居民点的演化存在闭环循环促进机制;常住人口和人口密度的增加促进西安市农村居民点面积的增加;行政区划的变革使得西安市农村居民点呈现出明显的集聚变化。西安市农村居民点的优化要突出集聚效应,强化农村居民点向中心城镇和大村落集聚,利用集聚效应发展产业,推动农村居民点与城市间的互哺;又要拒绝盲目追求城市化速度,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合理控制城市人口增长,统筹兼顾生态保护和农村居民点建设的长效发展;还要在农村居民点建设和发展中,严守耕地红线,控制耕地受农村居民点演化过程中来自各种因素的影响。

猜你喜欢
居民点西安市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亲子创意美工展
西安市第四医院
123的几种说法
基于GIS的宜兴市农村居民点景观格局变化研究
基于CA-Markov模型的西安市热环境模拟研究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赞农村“五老”
济南市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