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曲与唐诗中的文化意象解析

2022-12-28 04:50
文化学刊 2022年9期
关键词:唐诗琵琶意境

姜 楠

在唐代艺术文化体系中,唐诗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甚至可以说是唐代艺术文化的最高峰。唐诗十分注重意象,那么到底什么是意象?简单来说,意指融入了主体不同程度理解的主观情感;象指主体的主观情感体验到的外在景或象。意象的基本规定是情景交融,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文学与艺术作品中的意象有不同的体现与解读[1]。唐诗的意象主要受当时的社会文化影响。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然唐朝统治者推行多元文化并存。这一文化政策使儒、道、佛三种文化在这一历史时期相互交融、共同发展。唐朝的诗歌文化也深受三教融合、三种文化并存的影响。白居易、李白、杜甫等唐代诗人在三种文化的影响下,创作出了大量意象丰富、生动且鲜活的诗作。下面结合实际,首先对唐诗的发展及三教文化对唐诗的影响进行分析。

一、唐诗的兴盛及文化背景

(一)唐诗的兴盛

诗歌是一种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毛诗·大序》记载:“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古往今来的诗人们,借助诗歌表达自己或欣喜或愁苦的情绪,抒发自己或远大或朴素的志向。中国诗歌历史悠久,据相关记载,早在上古社会诗歌就已经产生。《尚书·虞书》记载:“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上古的人们因两性相恋、劳动生产及宗教文化等原因创造了这种富有感情色彩与明快韵律的语言形式[2]。

诗歌这种普遍的文学体裁自出现后就一直流传,到唐代,诗歌进入了一个繁荣的发展时期。唐诗的风格与形式非常丰富。唐诗继承了前代的五言、七言古诗,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了叙事言情;唐诗继承了汉魏民歌、乐府传统,并对歌行体的样式进行了创新发展;唐代出现了近体诗,近体诗将我国古曲诗歌的艺术特色发展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唐诗的兴盛是由多种条件共同造就的。从政治、经济等方面来说,唐朝是我国历史上辉煌璀璨的朝代之一,是公认的国力强盛的朝代之一。唐朝社会风气开放,国富民强,又在文化上倡导兼容并蓄,这为诗歌的发展及诗人的成长创造了非常宝贵的社会环境条件。从人才方面来说,唐代人才辈出,王维、白居易、李白、杜甫、李商隐等都出生在唐代,这些满腹才情与诗情的大诗人为唐诗的兴盛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条件。另外,诗歌在经过较长时间的发展后,到唐朝已经相对成熟,诗歌的形式、意象等都更加丰富,诗人们有了更大的创作空间[3]。

(二)唐诗的文化背景

唐诗是一种文学体裁,一种文化成果,这种成果的诞生离不开大的文化环境。唐朝统治者在文化上倡导兼容并蓄,对儒、道、佛三种文化持包容开放的态度。在这样的政策环境下,儒家、道家及佛教文化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诗歌的创作空间也更加广阔,诗人的思想更加自由,在诗歌中所用的文化意象也就更加丰富[4]。

二、唐诗中的琵琶

(一)唐诗中的琵琶

琵琶是我国民族乐器中最具代表性与独特表现力的传统弹拨乐器,琵琶与中国古诗词之间有着独特的联系。我国文学史上留有大量赋咏琵琶及其表演的诗词,唐朝大诗人白居易更是以琵琶为名,创作了一首千古流传的《琵琶行》。唐朝经济实力雄厚,科技、文化等均领先于世界,音乐与艺术也在这一时期获得了很好的发展。根据有关史料记载,唐人非常喜爱琵琶,“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这些诗词真实反映了琵琶在唐代的受欢迎程度。正因为唐人喜爱琵琶,所以唐诗与琵琶之间也有了不解之缘。据不完全统计,《全唐五代词》与《全宋词》中,与琵琶有关的词就有210首。这些词既有写琵琶演奏的,也有写琵琶乐器与琵琶演奏者的,涉及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唐诗对琵琶的描述使琵琶的魅力得以千百年延续下来,相应地,唐诗也因为琵琶元素的融入而更具特色,更有韵味,更加流光溢彩、精妙绝伦[5]。

琵琶声好听、形好看、演奏过程又极具观赏性,这使得许多文人墨客对琵琶情有独钟。刘长卿在《王昭君歌》中写道:“琵琶声中苦调多,萧萧羌笛声相和。谁怜一曲传乐府,能使千秋伤绮罗。”诗人借琵琶的声色,淋漓尽致地说出了自己的悲苦与悲凉心情,诉说了自己对亲人与家乡的思念。琵琶的声音就如诗人的心声,诗人本满怀愁苦无处诉说,但琵琶就如懂诗人的心思一般,缓缓地奏出了诗人的悲戚。

琵琶不仅能代人诉说愁苦之情,还能是催人之声,能是渲染氛围、唤醒记忆的绝妙之声。唐代诗人王翰写道:“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酒筵上甘醇的葡萄美酒盛满在夜光杯中,正要畅饮,马上琵琶声声响起,仿佛催人出征。在这首《凉州词》中,诗人用琵琶营造出欢乐嘈杂的气氛,渲染了一种欢快宴饮的场面,同时借助琵琶将读者的心从酒筵现场牵引到战场,让人联想到出征前的紧张与将士们视死如归的豪迈。可以说正是因有了琵琶这一元素的融入,《凉州词》才成为了打动无数热血男儿的千古绝唱[6]。

(二)唐诗中的琵琶艺术

自古以来,诗词与音乐艺术就有十分紧密的联系。《诗经》三百首皆可弦歌,《楚辞》也源于楚地原始歌舞。唐代诗歌也保留了这种联系。唐人非常喜爱琵琶,创作了许多有关琵琶的乐曲,如《出塞》《入塞》《霓裳羽衣曲》等,这些名曲至今仍在演奏。琵琶丰富了唐人的生活,也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唐诗的发展。正如前文提及,唐朝涉及琵琶的诗词非常多,唐诗中提及的琵琶演奏家也多达十几位。唐朝诗人白居易、李绅等创作了许多涉及琵琶的诗词。白居易创作了脍炙人口的《琵琶行》《代琵琶弟子谢女师曹供奉寄新调弄谱》《听曹刚琵琶兼示重莲》等,薛逢创作有《听曹刚弹琵琶》,李绅的《悲善才》等。唐代的琵琶艺术与诗歌文学艺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得益彰[7]。

三、琵琶乐曲与唐诗意境的融合

立足诗歌创作角度来看,意是诗歌创作者自身情感的抒发,境是诗歌的传播载体,简单来说就是外在环境的再现。诗歌要有意境,就必须做到内容与形式统一,做到情景交融。诗人在作诗时,往往是借物言志、借景抒情,于景与物中融情,在写事与物的过程中说志表思。唐代诗人写琵琶,最终目的也是借助或通过琵琶诉说自己的情感或志向,表达自己的思想与精神。因此,唐诗中的琵琶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唐代琵琶诗中的意境,蕴藏着诗人丰富的思想情感,是诗人心声与思想的表达。

唐诗有许多将琵琶乐曲与诗歌意境融合的佳作,如白居易的《琵琶行》:“转轴拨弦三两声,未称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在这首诗中,白居易用精练的话语描绘了琵琶弹奏现场,描述了琵琶的声色与琵琶曲的旋律,在写琵琶演奏的同时,也借助琵琶音的高低与声的急缓交代了琵琶演奏者的心情心绪,并用嘈嘈、切切、急雨、私语等字眼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意境。可以说当诗人写琵琶时,琵琶就不仅是一种乐器,还是营造意境,抒发情感及表达思想的重要载体与工具[8]。

四、琵琶与唐诗构建的文化意象

我国先贤自古认为,诗言志,词言情。与琵琶有关的唐诗尽管融入了音乐元素,但也没有过重的脂粉气,大多数唐诗趋向于文雅,诗歌都寄情高远,格调雅致,意象宏大。杜甫的“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咏怀古迹》)、刘长卿的“琵琶弦中苦调多,萧萧羌笛声相和”(《相和歌辞·王昭君》)这些诗虽是写些离人、闺怨、惜别等,但情感深沉,用重语写柔情,情感几经辗转,秾纤绵密,令人动容。诗人借助琵琶,生动地刻画了离人、闺中少妇等的姿态以及心态,入木三分地写出了哀婉凄切之情,同时也使诗的格调得到了提升。

唐诗中有许多咏物诗。李白、杜甫、白居易等许多大诗人都擅长咏物,也喜欢借物咏志,借景抒情。在咏物的诗词中,由物及心,心物交通为最高境界。岑参《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路漫漫。”这首诗既写凉州的风土人情,写琵琶的音声形色,也写自己的情感与志向。通过诗中的画面及远远近近的琵琶声,可以看到边城凉州的宏大、繁荣与孤远,感受到了诗人心中的悲壮与激昂[9]。

唐代诗人写琵琶,不仅描写琵琶形态与声音,写琵琶声音的悦耳或婉转,还写自己的情感、志向、思想与人格。诗人借助琵琶之声发自己的心声,这种意象的营造使诗歌立意高远,意境深远,别具韵味。《大风歌》所涌动的民族血液在唐代士子的胸膛依然喷涌,因此,在表达悲苦怨恨的琵琶诗词演奏中从来不曾失去醉卧沙场的悲壮豪迈与慷慨激昂。唐帝国疆域辽阔,游牧民族与中原农业民族的边界冲突时有发生。因此,大批有志士子投笔从戎并涌现了大量的边塞诗人,他们将“琵琶”融入诗词中,留下了很多以“琵琶”为主要意象的边塞诗。例如王翰《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这里的“琵琶”俨然是征战的号角,戍边将士视死如归的悲壮气概已是呼之欲出。也有许多诗人借琵琶自喻,通过写琵琶声音或琵琶曲来表达自己刚正不阿、坚贞独立,清高绝尘的高贵人格与优秀品质,表达自己一尘不染的内心。

诗是人们表达情感的一种途径,许多诗人在诗中寄托自己的家国情怀,抒发家国兴亡之感。唐代诗人善写琵琶,他们借助琵琶的形与声来表现对个人政治遭遇的愤慨与对国家政治局势的忧虑,或是表达对生活的热爱与生命的感概,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周昙《简文帝》中“曲项琵琶催酒处,不图为乐向谁云”。在诗中借琵琶咏史怀古,表达自己的惆思与情怀。自古,婉约词就被认为是以柔为主,婉约词中缺少豪放旷达,但唐诗是有柔又有刚,既包含婉约柔顺又包含豪放旷达。许多写琵琶的唐诗,内容深沉刚劲,情感豪壮激昂,貌似婉约柔和,但实际上坚贞刚强,满含着诗人高贵的民族气节与伟大的爱国情怀。在一些诗中,诗人借琵琶写离愁,但是在离愁别绪中,又蕴含着词人内心的悲壮激烈。

深入阅读与研究可知,琵琶在唐诗中运用得十分广泛,并且琵琶在唐诗中构建出了多种文化意象。琵琶在多种题材的诗中都有出现。像赠别诗、咏物诗、自叙诗、观景及游乐诗等。可以说琵琶在唐诗中是一种非常特殊的存在,其很少受题材的约束。一些诗人借助琵琶描写自己的各种生活,借助琵琶抒发自己的热烈情感。对琵琶的运用,使得唐诗多了一层温柔舒雅的审美意境。诗人李贺在《冯小怜》一诗中是通过琵琶乐器演奏过程营造一种风情万千的意境,带给听众一种只羡鸳鸯不羡仙的艺术美感,演奏时将外在环境和音乐完全融合一起,使全诗场景声色俱全、香艳柔糜。当晚唐国破家亡的时候,诗人又借助琵琶营造歌舞升平的景象来掩饰内心的苦闷与消极思想。

琵琶还与一些民风习俗与古代传说有关,一些诗人在诗歌中使用这些文化,使得诗歌具备了一种神秘、庄重之感,让诗歌具有了独特的文化意境。通过流传的诗歌、典籍可知,唐以前,琵琶属于宫廷乐器,只有王孙贵族才有幸欣赏琵琶。唐朝时,琵琶走出宫门进了民间,成为寻常百姓也能弹奏与欣赏的一种大众化乐器。琵琶的适用范围更加广泛,出现的场所也更加丰富多元。琵琶不仅出现在花间柳巷,还出现在宗教活动中,成为民间祭祀、占卜不可缺少的乐器。琵琶用途的扩展使它内在的文化意象也得以丰富,琵琶诗内在的文化意象也随之得到转变与发展。庄严神圣、不可亵渎成了琵琶诗的内在的文化意象[10]。

唐代诗人张籍做了一首《蛮中》:“铜柱南边毒草春,行人几日到金麟。玉镶穿耳谁家女,自抱琵琶迎海神。”该诗所写的是在祭祀的活动当中演奏琵琶,琵琶的声音回响在大海之上,人们在虔诚祈祷当中等待着海神的到来。琵琶在此诗中的出现,既让整首诗有了一种艺术美感,让诗所描绘的画面更加活灵活现;又让诗具备了神秘与肃穆庄严的意境,仿佛彼时彼刻的琵琶真是召唤海神的声音,随着琵琶声的袅袅声起,海神也会缓缓现身。在此诗中,琵琶如一张神奇的网,覆在诗歌上让诗歌充满了神奇、神话色彩。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唐代,琵琶是一种不可缺少的乐器,王孙贵族喜爱琵琶,平民百姓热爱琵琶,诗人词人同样对琵琶情有独钟。唐代的琵琶诗数量之多、质量之高、文化意境之深远是其他朝代所不能比拟的。琵琶与唐诗相互影响,互相成就。琵琶因唐诗而千古流传,魅力不减;唐代的琵琶诗也因为琵琶元素的融入而更加生动鲜活、意象丰富、意境深远,更被人们称颂。琵琶与唐诗所构建的丰富的文化意象,值得人们深入品读,用心感悟。

猜你喜欢
唐诗琵琶意境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唐诗写柳之妙
琵琶老店琵琶声
春夜讲唐诗记
唐诗里的日与月之争
意境的追寻与创造(外一篇)——钱起《省试湘灵鼓瑟》
一两江湖之 琵琶误[连载七]
诗词之美,不唯意境(外一则)
唐诗赏读
舞蹈意境的认知与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