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资本视域下文化艺术享受能力的影响因素探析

2022-12-28 06:38董昱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2年11期
关键词:资本受众艺术

董昱

(南昌理工学院,江西南昌 330006)

文化产业是文化艺术存在的基础形态,文化艺术享受能力作为满足大众精神需求的能力,在文化产业运作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文化艺术享受是指对精神文艺类产品与服务的欣赏与使用,在具体层面上,可将其理解为一种生活方式,包含文化娱乐、艺术欣赏、教育培训等方面。文化资本则是指在文化生产场域中的劳动积累,强调文化资源与文化能力所具有的资本性质,与享受品味与享受习惯紧密相关。而社会阶层不仅可作为文化资本的累积成果,也能在一定方面预测大众的文化艺术享受行为。近年来,随着国家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国民越来越重视社会精神文化生活水平。文化艺术表演在文化产业中的比重上升,成为现代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量文化艺术团体为了吸引国民观看文化艺术演出推出了部分优惠活动。但是现阶段国民观看文化艺术演出的次数依然较少,换句话说,国民的文化艺术享受能力依然较低。在这个社会背景下,为了提高国民文化艺术享受能力,研究文化艺术享受能力的影响因素,并提出一些改善和提升文化艺术享受能力的策略,对于提高大众文化艺术需求、促进文艺市场繁荣具有积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1 文化艺术概述

柳泰健和张基范把文化定义为内部感情及观念的审美表现[1]。另外,文化经常被用于表达内心感情的行为或结果的艺术和概念。朴恩熙和崔慧京的研究表明过去仅将歌剧、音乐、文化、历史建筑等纯文化艺术称为文化艺术,这种观点与将文化艺术视为原本高雅、高档享受的精英主义有关。但是最近成济焕的研究显示,除了纯文化艺术以外,一般都是以大众文化艺术为概念来看文化艺术[2]。纯文化艺术包括戏剧、古典音乐、音乐剧、舞蹈、美术展览、文学、传统艺术等,大众文化艺术包括电影、演唱会、大众音乐、电视等。

柳泰健认为文化艺术由艺术家或制作人生产(创作)并流通(演出、展示),最后由消费者消费(享受),文化艺术享受可以说是这一过程中的最后阶段。成济焕表明文化艺术享受受到文化环境、体验、教育等后天获得的个人喜好及偏好影响。大众文化艺术不需要特别的教育或训练也可以享受,其原因是大众文化艺术在特定地区及社会环境中形成,添加了引起该地区或那个时代很多人共鸣的要素的文化艺术风格。

相反,纯文化艺术是由后天文化教育和体验所培养的,这种教育及体验被概念化,根据Bourdieu的说法,文化艺术享受的水平根据文化资本的积累程度而有所不同,这种差异不仅存在于社会阶级之间,还存在于同一社会阶级内部。即,即使经济、社会地位相同,根据文化资本的积累水平,文化艺术享受的差异也会显现出来。

朴恩熙和崔慧京的研究表明根据包括教育水平和文化艺术教育经验在内的文化资本的不同,文化艺术享受的形态也有所差异。包括文化教育和文化艺术活动在内的文化资本越多,文化艺术享受的程度和文化费用支出越高,文化资本越多,就越喜欢高雅文化或高雅文化艺术。孙进的研究表明为了培养大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需要参加与艺术活动相关的社团。Kraykamp 对影响文化艺术享受的因素进行了研究,每项研究都选定多种因素,分析其影响力,但主要提及的因素包括性别、年龄、取向、收入、价格、教育水平、地理区域等[3]。这些因素可以分为文化艺术享受的人固有的个人特点和他们居住的地区的特点。

2 文化资本与文化艺术享受需求

基于市场导向,需求对生产具有直接的刺激作用,文化艺术享受需求的势头必然会影响文化产业的发展,而其中最为重要的功能在于,文化艺术享受直接或间接地加速文化资本的积累。

首先,文化艺术享受需求直接生成文化资本,促进文化产业扩大再生产。文化艺术享受需求是文化产业利润的来源,经营者必须想方设法吸引大众来实现盈利,由此将利润中的部分作为资本再次投入进经营中,用以扩大规模、增加种类等。此外,文化艺术享受需求产生的利润也是吸引投资的必要条件,投资是利润以外的又一重要资本来源,而这种来源同样也是建立在良好利润基础上的[4]。所以,无论是吸引投资还是增加投资,都必须有一定利润作为保证,而需求则是利润的源泉所在,因此文化艺术享受需求是文化资本的直接来源。

其次,文化艺术享受需求间接决定文化资本的投资方向,引导文化产业结构与业态调整。经营者要吸引消费者,必须投其所好,把握市场导向与消费趋势。所以,其市场的动态行情对于文化资本投资具有很大影响。即便决定者是投资人,但投资人的投资行为是建立在分析文化艺术享受需求情况与判断文化艺术消费趋势上的,因此需求对于资本投资具有间接的决定作用[5]。这种作用,其本质是一种导向作用,正是这种需求对于投资的导向作用,引导着文化产业结构与业态调整。也只有当文化产业结构与业态调整到适应当前文化艺术享受需求态势,与文化艺术消费市场的变化同步时,方能不断扩大市场规模,不断催化文化资本投资,催旺文化资本市场。

从本质上看,文化产业链的内核是“文化艺术+”需求链,即文化艺术相关产业需求链,是文化艺术享受需求的延伸与升级,不断加速文化资本积累,造就了文化产业链的不断延伸与升级。

3 文化艺术享受能力的影响因素

3.1 文化资本

文化资本包括三种形式:(1)具体形式,以肉体或精神持久的“性情”形式存在,例如审美、需求、享受等;(2)客观形式,例如书籍、作品等;(3)体制形式,以学历为典型呈现方式,代表了社会权力体系的认可。目前学界主要以具体形式和体制形式的文化资本为切入点来研究其对文化艺术享受能力的影响作用。

3.2 经济资本

许植和尹秀英的研究表明影响文化艺术享受能力的第一个因素是收入及职业(收入创造源),即经济资本[6]。以产品为例,收入对消费产生正向的影响,文化艺术也是产品的一种。但是文化艺术同时产生机会费用,是负向效果,所以收入的增加并不一定能带动文化艺术享受的增加。也就是说,收入作为劳动的代价,为了增加收入,必须增加劳动时间,然而,这种形式最终会导致业余时间的减少,文化艺术享受也会减少。金瑞容和金惠善的研究表明,收入正向效果大于机会成本负向效果。即,家庭收入高、从事高收入专门职业的人比不从事职业的人更倾向于文化艺术享受。但成济焕认为,如果将文化艺术分为纯文化艺术和大众文化艺术,则多少会出现混杂(mixed)的结论。一方面,以纯文化艺术为例,经济资本对文化艺术享受产生正向的影响;另一方面,在大众文化方面,有研究认为收入对文化艺术享受产生正向的影响。

3.3 人口统计学因素

影响文化艺术享受能力的第二个因素是人口统计学因素,其中包括性别、年龄、结婚与否及家庭构成类型等。综合现有研究的分析结果来看,第一,郑光浩和崔秉久的研究表明女性文化艺术享受水平比男性高,而且未来文化艺术活动费支出意向较高。对于其原因,尹大植等表示,女性平时利用闲暇时间比男性多,因此白天观看文化艺术表演或参与文化艺术教育的机会较多。第二,年龄越大文化艺术享受就越少,但年龄越小,通过网络等接触文化艺术相关信息的次数越多,因此可以理解为文化艺术享受的程度越高[7]。但是文化艺术中纯文化艺术对年龄所产生的影响力是混合的结果,其原因包括:第一,为了享受纯文化艺术,需要一定程度的收入,比起20 多岁,30 岁以上的上班族在经济上更加从容,因此可以享受高雅文化艺术;第二,在形成文化资本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的文化艺术讲座听课率,40 多岁的人比其他年龄段的人听课的比例更高,所以可以说他们对高雅文化艺术的好感度很高;第三,以收入为支撑的老年人群与青年及中年人群相比,闲暇时间相对较多,因此老年人群在纯文化艺术方面的享受反而会增加。

另外,包括结婚与否、家庭成员数量在内的家庭构成类型会对文化艺术享受产生影响,特别是已婚者,是否养育子女将成为文化艺术享受的重要决定因素。许植和尹秀英的研究结果显示未婚者或已婚者的家庭成员数量越少,对文化艺术的观看和活动的参与程度越高,享受文化艺术的机会就越多。此外,许志正和崔麦贞的研究表明已婚者中是否有学龄前儿童也会产生影响。这可以解释为,未婚人士或已婚人士没有6 岁以下学龄前儿童,其经济和时间负担低于其他人士。

3.4 地区特性

个人居住地的地区特性是影响文化艺术享受的重要因素。许志正和崔麦贞通过比较大城市地区和农村、渔村地区的文化费用支出、文化艺术演出观看次数及业余活动时间等,发现大城市地区的文化艺术享受程度比农村和渔村地区更高。即使个人教育或收入水平等个人特点相同,参与文化艺术活动的机会和今后参与意向也存在差异。这可以解释为不同地区文化服务设施的数量和质量上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对地区居民的文化艺术享受产生了影响。也就是说,大城市地区与农村、渔村地区相比,不仅文化艺术相关设施多,文化艺术教育机会也多,因此大城市地区的居民比没有文化艺术设施的居民们享受文化艺术的机会更多。

3.5 文化服务

文化服务主要由各级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等政府职能机构提供,具体可用流通人数、文化事业费、观演人次等指标进行衡量。目前学界的主流观点认为,文化服务的提高可能对文化艺术享受能力的促进作用不显著,甚至还会产生一定的挤出作用,这种挤出作用与大众自身的文化艺术享受需求水平紧密相关[8]。但从长远角度审视,文化服务能够通过提升区域文化氛围与个体文化艺术素养的形式,强化大众较高层次的文化艺术享受能力。文化财政支出对文化艺术享受能力的积极作用会受到支出方向与支出形式等因素的影响,更精准的扶持方式能够大大提升成果转化率。除了文化服务以外,政府还通过对文化艺术产品的生产端进行补贴、向大众发放文化艺术惠民卷等一系列精准财政投入来支持大众文化艺术享受能力的提高。

4 提升文化享受能力的策略

4.1 提高受众的经济基础,减小文化艺术服务设施差距

首先,呼吁政府给国民提供一个较好的文化艺术氛围,在提高国民收入的同时也应给国民提供一定的休闲时间来享受文化生活;其次,文化艺术团应为各收入层和职业的受众创作符合各种受众口味的文化艺术作品,为从事非专业性职业的观众创作符合他们口味的文化艺术作品。在政府政策支持和文化艺术团精心制作的情况下,各种受众对文化艺术作品的兴趣会明显提高,从而文化艺术享受能力也会得到大幅度提升。此外,还要缩小城市地区和农村、渔村地区文化服务设施的数量和质量上的差距[9]。首先,呼吁政府增加农、渔村文化服务设施的数量并提高其质量;其次,呼吁文化艺术团增加去农、渔村进行文化艺术传播的次数,为农、渔村受众提供符合其口味的文化艺术作品。服务设施数量和质量的提升,以及文化艺术团传播文化次数的增加,会增加农、渔村受众欣赏文化艺术的机会,自然其文化艺术享受能力也会随之大幅度得到提高。

4.2 提供生活政策保障,提升文化艺术享受能力

呼吁政府给各种性别、年龄、结婚状态及家庭构成类型的国民提供更好的生活政策保障,从根本上提升其文化艺术享受能力。文化艺术团应平衡男女接受文化艺术的机会,针对男性受众应适当创作符合其口味的文化艺术作品。为让每个年龄阶段的受众都有文化艺术享受的机会,文化艺术团应关注每个年龄阶段的需求,针对儿童和学生受众群体,应创作符合其年龄阶段的文化艺术作品,使其增加进入剧场接触文化艺术的机会,并为其设立儿童票和学生票。另外,文化艺术团应为已婚和有学龄前儿童的受众,增加一些符合其自身需求的文化艺术作品。如果政府政策和文化艺术团能够满足各类受众的需要,那么享受文化艺术的受众人数会大幅上升,会有更多的人有机会享受文化艺术,文化艺术享受能力会得到提高。

4.3 将文化艺术资源纳入生产消费中,与文化艺术享受需求相契合

只有纳入生产消费的经济循环体系内,文化艺术资源才能满足大众生存发展的需求,并获得可持续的支持与保障。由此产生的文化艺术资源包括满足文化艺术享受需求的各类文化艺术消费资源。此类资源最显著的特点可概括为:(1)文化艺术享受需求与生产生活实用需求相契合;(2)文化艺术形态与新技术的创新发展相契合;(3)文化艺术实践与商业行为相契合。在技术生成特点方面,文化艺术资源均无法离开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人们依托虚拟现实技术,建构起虚拟与现实紧密结合的资源传播平台,最大限度地促进了文化艺术资源的生成传播,同时也成就了此类资源占据整个文化艺术享受需求市场的主体地位。例如青年追捧的大型线上游戏项目,就是依托数字影像技术与互联网技术发展而起的新成果,已逐步形成了新的产业。这种全新的文化艺术享受形式以其强大的互动性创造了虚拟现实世界,使用户能够参与进叙事创造过程,自主推动故事发展,在虚拟中实现情感宣泄与欲望满足,从而获得感性上的享受快感[10]。这即是技术应用与文化艺术享受需求急速融合的典型案例,人们可以在虚拟活动共生中更好地享受生活。基于需求实现而言,这类文化艺术资源与个体的文化艺术需求密不可分。

5 结语

综上所述,文化艺术是高雅艺术和大众艺术的综合体,观众的文化艺术享受能力的形成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例如文化资本、经济资本、人口因素、地区特性以及文化服务等。这些方面是影响文化艺术享受能力的重要因素。如果想要提高观众的文化艺术享受能力就需要对这些方面加以关注和改善。

猜你喜欢
资本受众艺术
资本支出的狂欢:投资潮即将到来 精读
再论“声无哀乐”——嵇康笔下的声音与受众
金茂资本 上地J SPACE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资本策局变
纸的艺术
第一资本观
网络时代受众心理的分析和引导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