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传统优势与信息技术融合的着力点探赜

2022-12-28 07:56郑兴刚
关键词:思政理念传统

郑兴刚

(五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江门 529020)

信息网络技术的日新月异,极大改变了思政课教学的宏观环境,既给高校思政课教学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又给高校思政课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信息网络环境下,如何紧紧抓住信息网络技术提供的重大机遇,积极回应信息网络技术带来的严峻挑战,推动思政课传统优势与现代信息技术高度融合,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时代感和吸引力[1],这是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着重强调的重大问题,同时也是信息网络时代给广大思政课教师与思政教育研究者提出的重大研究课题。

那么,在信息网络环境下,如何有效推动思政课传统优势与现代信息技术的高度融合?两者高度融合的着力点何在?笔者认为,推动思政课传统优势与现代信息技术的高度融合,需要在以下三个方面着力。

一、重塑教学理念

推动思政课传统优势与现代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必须重塑教学理念,实现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理念向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转变。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理念创新是实践创新的前提和基础,教学理念创新是顺利推进思政课传统优势与现代信息技术高度融合的关键所在。教学理念不变,思政课教学改革就会换汤不换药,思政课传统优势与现代信息技术的高度融合就无法取得实质性的效果。

思政课传统教学方式秉持的是以教师为中心的理念。这种教学理念着眼于教师如何教,而不是学生如何学。在这一教学理念的支撑下,教师往往采取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密集轰炸。教师成天忙着讲,学生成天忙着听;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昏昏欲睡;教师疲惫不堪,学生无动于衷。这样导致的结果是,学生因参与诉求和成长愿望得不到有效满足,因而学习兴趣不浓,获得感不强,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高,学习效果也不令人满意。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理念和这一理念支撑下的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既不符合信息化、民主化时代的发展要求,也不契合教育教学规律、思政课教育教学规律、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和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因而遭到学生或明或暗、或软或硬的抵制和反对。推动思政课传统优势与现代信息技术的高度融合,就必须首先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而代之以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

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有着深厚的教育心理学支撑。这一教育心理学支撑,就是建构主义理论和人本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知识和意义的获得,不是教师从外面硬塞进去的,也不是简单移植到学生大脑中去的,而是学生在教师和他人的帮助下,在适切环境的支撑下,根据既有的经验、知识结构、心理结构和信念等,进行主观建构的结果。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要求教师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通过合作式学习、参与式学习、自主式学习等学习方式,积极参与到教育教学活动中去,主动进行知识和意义的建构。人本主义理论认为,教学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和自由的发展,而不是进行单纯的知识传授。人本主义理论代表人物罗杰斯强调应视学生为教育的中心,教师应为学生而教。罗杰斯反对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认为这种教学模式缺乏民主性,且“知识信息的交流是单向的,缺乏交流双方的情感互动性、参与性和双向反馈性”[2],因而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也不适应时代迅猛变化的需要。

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要求思政课教学必须切实转变师生角色观。在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模式下,教师被视为知识传授者和话语霸权掌握者,学生被视为知识的接受者和学习的被动参与者。这种师生角色观,不利于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不利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同时也不利于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而要彻底摆脱这一困境,就必须实现师生角色观的切实转变。新的师生角色观要求教师必须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和话语霸权掌握者,转变为成功的对话组织者,学生自主建构的环境创设者,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者,以及参与式、探究式学习的指导者、评价者、服务者,学生人生的引领者、价值观的塑造者;学生必须由知识的接受者和学习的被动参与者,转变为知识与意义的自主建构者、学习的主动参与者、意义与价值的自我内化者。

二、重构教学流程

推动思政课传统优势与现代信息技术的高度融合,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但最重要、最有效的方式,是实施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是可汗、伯格曼和萨姆等最早推行的新型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因形式新颖、教学效果良好而得到世人的广泛认同,并迅速在全世界范围内推广开来。受“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启发,很多高校思政课教师也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引进到思政课教学中来,积极探索思政课翻转课堂教学改革的新路。

翻转课堂的最重要体现,就是将传统教学模式下课中进行的知识传授环节翻转到课前,将课后进行的巩固环节翻转到课中进行,变传统的先教后学为先学后教,从而实现教学流程的重构和逆序创新。

翻转课堂教学将教学分为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环节:课前为知识传递的环节,课中为知识和意义内化的环节,课后为知识巩固和情感交流环节。

在课前,教师上传课件、教案、微课等学习材料,布置网上学习任务和要求。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自学课件和视频内容,了解和掌握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完成相关测试和作业;围绕学习内容制作汇报提纲;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初步思考,并将在自学过程中产生的疑难问题向教师反馈。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学生线上学习的内容一般应为非核心的、基础性的、相对比较容易理解的内容,核心的、高阶的、较难理解的的内容,最好放在课堂上进行精讲和重点突破。这样的线上学习安排,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线上学习的积极性,减轻课堂教学任务过重的压力,同时也有利于教师和学生集中精力进行合力攻关。

在课中,教师可依照以下流程开展教学:学生通过PPT 展示课前自学内容→教师对学生的展示进行点评→教师抛出课前布置的思考题和学生在课前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疑难问题,并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教师随机抽取学生代表就本组讨论的情况进行汇报→教师对学生的汇报进行点评,对学生的疑问进行答疑,并适时进行思想引导和价值引领→教师对本节重难点进行精讲和点拨→教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和梳理,以帮助学生形成结构化的认识。

在课后,教师针对学生的线上和线下学习情况,布置课外作业,对学生进行针对性训练,以达到巩固和提高的目的;布置课外拓展任务,供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思考,以达到延续学习探究的目的;利用微信、QQ 等信息技术手段进行答疑,以达到增进理解、升华情感的目的。此外,教师还应指导学生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以帮助学生在实践中内化所学知识。教师还可以结合个人教学优长和课程特点,安排学生阅读经典、撰写读书报告或学习笔记、进行微讲课等活动。

教学流程的逆序创新,可以显著增强思政课教学的互动性。互动是教学的关键所在。教学涉及到教与学两个过程,其本身就应当是一种双边活动,是教师和学生的默契配合、密切互动。互动体现了教师与学生的主体间性,而非主客体关系。主体间性是主体与主体在交往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以共主体性为中心的和谐一致性,主体之间不是“我”与“他”之间的主客体关系,而是“我”与“你”之间的平等、共生、理解、对话、交流的关系[3]。在课堂上,思政课教师采用师生问答、分组讨论、小组合作探究等互动方式,开展线上和线下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互动可以较好解决满堂灌式、填鸭式教学互动性匮乏、学生积极性欠缺的困境,充分满足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和自我表达的愿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效避免学生上课“犯困、开小差、不参与”的情形,显著提升学生的学习、表达、协作、思辨能力,实现由“以师为本”到“以生为本”的转变、由教师“预设性教学”到学生“生成性学习”的转变。

教学流程的逆序创新,还可以有效提升思政课教学的精准性和实效性。在课前,学生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在课中,教师针对学生的疑难问题和薄弱环节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从而显著提高教学的精准性。而且,由于讲课环节的大量前置,教师可以安排充分时间进行精讲和点拨,还可以组织学生就本章节的重点、难点、疑点、痛点问题及社会热点问题展开深入讨论,然后进行答疑释惑和细致讲解。这样,思政课教学的精准性就会显著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也会明显增强。

三、重建学生成绩评价方式

推动思政课传统优势与现代信息技术的高度融合,除了重塑教学理念、重构教学流程之外,还必须重建学生成绩评价方式。学生成绩评价方式的科学与否,事关学生满意度的高低[4],事关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大小,同时也事关思政课传统优势与现代信息技术高度融合效果的好坏。这是因为,学生成绩是学生最为关心的问题,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外在因素。同时,学生成绩也是教师激励学生学习的有效手段,是教师考察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方式。从这个意义上讲,学生成绩就是教和学的指挥棒。这个指挥棒指挥得好与坏、对与错,就成为影响思政课传统优势与现代信息技术融合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传统的学生成绩评价方式,却存在较多亟待改进的地方,主要表现为:过于注重对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考察,而忽视对学生思想素质的考察;过于注重对学生记忆能力的考察,而忽视对学生灵活运用能力的考察;过于注重终结性考察,而忽视过程性考察;过于注重定量的考察,而忽视定性的考察;过于注重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而忽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团队成员的评价;过于注重对学生个体学习状况的评价,而忽视学生对团队贡献的评价。这种成绩评价方式,显然不利于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提升,也不利于思政课传统优势与现代信息技术的高度融合。不改革这种学生成绩评价方式,思政课传统优势与现代信息技术的高度融合就难以取得实质性的效果。这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如果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方式后依然按照传统考核方法进行考核,这就会大大降低学生参与‘翻转课堂’教学的热情”[5]。

学生成绩评价方式改革,需遵循以下原则:

一是注重发展,实现评价功能的转化。思政课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因此,学生成绩评价方式必须以有效引导学生全面发展为旨归,而不是为了满足甄别与选拔的需要。

二是注重社会实践考察,实现评价内容的转变。思政课教学要促使学生将所学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需要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起来。而且,在实践中学习,更有利于学生建构新知、深化认识、升华情感、坚定意志、提升自我。因此,教师必须高度重视实践教学,并将学生的社会实践情况纳入到学生成绩评定体系中,以更好促进知与行的结合、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三是注重过程性评价,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传统的以考定乾坤的评价方式,容易助长学生“平时不烧香急来抱佛脚”、重结果而不重过程的畸形心理和短视行为,不利于学生日常学习积极性的提高,也不利于思政课传统优势与现代信息技术的高度融合。而要改变这一现状,就必须将过程评价纳入到学生成绩评价之中,大幅提高平时成绩所占比例,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平时成绩占学生总成绩的比重是多少,平时成绩考核应包括哪些内容,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笔者认为,平时成绩至少应占总成绩的一半以上,才能有效发挥学生成绩评价方式这个指挥棒的作用;平时成绩应根据学生的线上学习情况和线下学习情况进行综合评定,前者应包括学生网上学习、讨论、作业和测试情况,后者应包括学生的课堂展示情况、学生与老师和其他同学的互动交流情况,以及学生的社会实践情况。

四是注重质性评价,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思政课学生成绩的评价,是精确性和模糊性的统一,因而教师既要注重量化评价,也要注重质性评价。教师可以将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考勤、线上学习情况等以量化的方式给予评定。同时,教师还要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平时表现予以定性评价,这是因为,思政课重在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全面发展情况,是很难进行精准量化的,因而必须给予定性的描述。

五是注重综合评价,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肩负着思想政治理论知识传授、人格塑造及价值引领的功能。因此,学生成绩评定不仅要考察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更要考察考察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日常表现等情况。

六是注重自我评价和团队成员的评价,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传统评价方式仅仅注重教师评价,既不利于精准考察学生的日常表现,也不利于调动学生参与教学和自主探究的积极性。这是因为,互动是实施翻转课堂的重要环节,在这一环节中,学生往往以团队的方式进行合作式学习和探究,学生在团队中的表现如何,最清楚的是团队成员而不是教师。因此,让团队成员参与学生的成绩评定,是最合理也是最精准的评价方式。这种评价方式,不但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团队活动的积极性,也有利于团队负责人开展组织和协调工作。此外,教师还应允许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有利于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馈和自我反思,并在此基础上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态度、学习方式、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

学生成绩评价方式的改革,可以有效弥补传统学生成绩评价方式存在的评价功能偏差、评价内容偏狭、评价主体一元、评价指标单一、评价方法简单的缺陷,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显著提升学生的满意度和获得感。

四、小 结

重塑教学理念、重构教学流程、重建学生成绩评价方式,是促进思政课传统优势与现代信息技术高度融合的三个着力点。其目的在于,充分发挥思政课传统教学方式与现代信息技术的双重优势,着力改变传统思政课课堂沉闷乏味、学生抬头率和点头率不高、教与学相脱节的困境,切实增强思政课教学的生动性和趣味性,不断增强学生的自我学习、自我探究能力和分析、辨别、批判、合作能力,实现由“灌输式教学”向“启发式教学”、“接受式学习”向“探究式学习”、教师“一言堂”向学生“群言堂”、“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实现政治性和学理性、价值性和知识性、建设性和批判性、理论性和实践性、统一性和多样性、主导性和主体性、灌输性和启发性、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高度统一[6]。

猜你喜欢
思政理念传统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低碳理念在建筑设计中的融入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思政课“需求侧”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