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就业能力导向的“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体系构建研究

2022-12-28 08:20锐,景浩,孙
黑龙江教育·高校研究与评估 2022年10期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管理

王 锐,景 浩,孙 婷

(辽宁中医药大学,辽宁 沈阳 110847)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发展之基,是财富之源。党和国家一直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工作,将“就业优先”上升为国家战略,提出要悉心指导大学生就业,帮助其解决在就业方面遇到的各类问题,并出台多项政策和举措,助推大学生顺利就业。但是随着高等教育从大众化阶段向普及化阶段的跨越,高校毕业生就业总量逐年增加,在2001 年时,应届高校毕业生人数突破了百万大关,到了2022 年,应届高校毕业生人数超过了千万大关,规模的大幅增长必然影响就业形势。与此同时,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调整期,企业面临着转型升级,也对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出更高要求,使得就业压力日益加剧。

作为育人主阵地的高校,如何充分把握专业课程的价值,发挥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作用,实现大学生顺利就业、充分就业成为了不可回避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内涵与核心要素

(一)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内涵

就业能力(Employ ability)的概念在1909 年由英国经济学家贝弗里奇(William beveridge)首先提出,是从雇佣角度出发,为了判别人们是否具有获得和保持劳动的能力。20 世纪80 年代后期,美国的一些学者对此概念进行了延伸和拓展,认为就业能力体现在从获得就业、维持就业和重新就业的连续的动态过程中。国际劳工组织对就业能力的理解是个体能够获取工作,在工作中获得成绩或取得进步,并能顺利应对工作中各种变化的能力。加齐耶(Gazier)提出,就业能力是个体获得和保持享有报酬的工作,并能够在工作中晋升的能力[1]。福盖特(Fugate)认为就业能力是以人为中心的一种综合素质能力,包括外部职业能力和组织内部能力,如社会和人力资本、职业认同感、职业适应情况等[2]。国内学者通常将就业能力理解为岗位胜任力。郑晓明从个体视角对何为大学生就业能力作出了界定,认为就业能力是大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加强知识学习,进而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求、实现自身社会价值的一系列本领储备[3]。曾湘泉认为,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从结构上分为硬能力和软能力,即为了适应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和要求而具备的认知技能和非认知技能,包括专业知识与技能、沟通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持续学习能力等[4]。

从人才培养和个体发展两个视角综合考量,由此得出大学生就业能力就是大学生通过知识积累、技能学习、素质培养等途径形成的,能够动态适应劳动力市场,保证与岗位高度匹配的能力总和,包括两个层次,分别是外显性就业能力和内隐性就业能力。其中外显性就业能力主要表现为基本工作能力、专业技能、沟通表达能力等;内隐性就业能力主要包括个人价值观、学习态度、思维能力等。就业能力是大学生就业的基石,也是其核心竞争力的体现,能够帮助大学生顺利实现从学生角色向社会角色的调整与转变。

(二)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核心要素

纵观当前就业现状,大学毕业生人数每年再刷新高。用人单位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自身实际情况,不断提高用人标准,也意味着对大学生的要求不断提高。如果仅从高等教育的角度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考虑用人单位的需求,大学生的就业情况和就业质量势必会受到影响。

基于需求侧,即用人单位的视角来剖析现阶段劳动力市场对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需求,深入挖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核心要素,为作为供给侧的高校调整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依据。综合个人能力的差异性和系统性,由此将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核心要素整合为5 个维度,分别是个人品格、一般能力、专业知识与技能、发展能力和个人资历[5-6]。

个人品格:个人品格是大学生就业的基本素养和根本要求,包括道德操守、责任感、开拓精神、工作态度、敬业精神以及进取心等。

一般能力:一般能力是不同专业大学生在就业时所具备的基本能力,具有普适性,包括人际交往能力、沟通表达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学习能力、思维判断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抗压能力以及自我管理能力等。

专业知识与技能:这是就业能力的基础与核心,不同专业的学生所具备的专业知识技能不尽相同。“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立足专业知识内容和人才培养方案,通过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与设计以及制定人力资源规划能力,使学生能够组织培训活动、对人员进行测评、有效开展绩效管理活动,可以设计科学合理的薪酬方案,妥善处理好劳动关系问题,提升其危机处理能力。

发展能力:发展能力是大学生不仅能够良好地适应工作岗位,还能够推动其自身职业得到进一步发展的能力与特质,涵盖管理与领导能力、统筹规划能力、决策能力、理想远见、自我展现能力、资源整合能力以及职业规划能力等。

个人资历:个人资历是就业能力的显性表现,包括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业成绩、取得资格证书、社会实践经历、获奖经历、学生干部经历等,能够体现个人的综合素质情况。

二、将就业能力融入“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途径

当前高校聚焦办学定位、凝练办学特色,不断完善人才培养体系,致力于培养专业水平高、综合能力强、适应社会需求的可持续发展人才,提升教育服务经济和产业发展的作用。大学课堂承担着人才培养的重要职责,发挥着教书育人主渠道的作用。“人力资源管理”是高校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具有理论性、实践性和应用性等特点,主要内容包括:人力资源规划、工作分析、员工招聘、培训与开发、绩效考核、薪酬福利管理、劳动关系管理等方面,这些内容与学生未来的实际工作联系非常紧密。在教学过程中,将就业能力培养有机融入专业课程内容中,不仅可以夯实大学生理论知识水平,提升大学生专业素养,为成为与社会需求相匹配的复合应用型管理人才奠定理论基础,也是落实高校培养目标、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现实表现。

(二)用人单位获得高素质人才的必要保证

随着产业优化升级与经济发展,企业需要的不仅仅是掌握理论知识的人才,更需要的是具备综合能力,且适应性强的实用型人才。但是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普遍无法达到用人单位的标准要求是“横亘”在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难题。“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以“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大学生职业素养,实现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相匹配”为教学驱动,革新教学理念,深化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模式,优化教学设计,丰富教学内容,实现就业教育与专业课程融合统一。课程还应注重与行业保持密切联系,利用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基地,增加实践、实习学时,使学生在切身实践中掌握与实际工作相对应的本领。同时,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能力提升训练,最终实现大学生和用人单位之间有效对接。

(三)大学生顺利就业的重要保障

“眼高手低”是部分大学生在就业时存在的最大问题,就业能力的欠缺严重影响了毕业生的顺利就业。以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为导向,将就业教育与能力培养贯穿于“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始终,通过内外结合,校企互动,可以引导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求职态度,充分了解社会需求,并深刻认识自我。也可以促使大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和用人单位现实需要,有意识地制定职业规划,及时弥补自身不足,实现自我全面发展,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不断提升就业能力和职场竞争力。

三、“1+3+6”人力资源管理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一)坚持1 条主线

就业能力的提升是一个长期积累、循序渐进的过程,应在立足专业知识学习的基础上,从就业意识的培养强化到就业能力的形成内化,搭建一个系统、连续的教学活动链。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以OBE(Outcomesbased Education)教育理念为指导,以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复合应用型管理人才为主线,进行“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将就业能力的培养嵌入教学全过程。

(二)把握3 个环节

为了切实保障“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教学效果,真正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和岗位胜任力,不能只关注课堂教学,还需要将整个教学过程和后续相关实践看作一项完整的活动,进行整体规划和系统思考[7]。根据大学生就业能力形成与内化规律,将就业能力培养融入到理论学习、校内实践、专业实习3 个环节中。从课程开设学期一直延续到学生顺利就业,对学生进行持续关注,将就业能力培养贯穿各个环节,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构建一个完整、不间断的就业指导体系。

(三)采取6 大措施

1.丰富教学内容。对本课程的理论教学内容进行梳理,将课程划分为人力资源战略管理与规划、工作分析与设计、员工招聘、员工培训、绩效管理、薪酬福利管理、劳动关系管理7 个教学模块。根据各个模块的内容和特点,明确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在讲授过程中通过融合日常生活事例,引入企业真实案例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既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也可以促使学生了解企业实际需求,进而调整自己。

2.改进教学方法。“人力资源管理”应用性较强,在讲授时要避免采用满堂灌的单一教学方式,应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结合课程特点,灵活采用理论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情景模拟、游戏培训等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实现学生与课堂的深度融合,进而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为提升专业知识和技能奠定基础。其中一些教学方法在使用过程中,也能够直接锻炼和培养学生分析思维、语言表达以及领导管理等实践能力,为提升就业能力做储备。此外,利用超星学习通、微信等新媒体方式搭建学习交流互动平台,开展线上教学、推送拓展学习资料、实时帮助学生答疑解惑,构建线上+线下、课内+课外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打破空间局限性,提升教学的实效性[8]。

3.扩充教学资源。针对“人力资源管理”课程7 大教学模块,筛选案例资料、企业相关实例、人力资源管理前沿发展动态等,以电子文档或视频材料等形式上传至网络教学平台,形成课程教学资源库,供上课时使用及学生课余时间自学。此外,为了提升学生个人能力和综合素质,可以进一步扩充教学资源库,并利用平台推送相关书籍、资料和课程,以供学生自由学习,拓展知识结构。

4.完善考核方式。课程采用“课堂表现+实践效果+理论考试”的多阶段、全过程的考核评价方式,对学生的专业知识、职业能力和基本素养3 个维度进行综合考量。其中,课堂表现主要考查学生出勤,回答问题以及网络学习情况等随堂作业完成度以及听课状态等方面的情况。实践效果包括案例分析情况、小组讨论参与度、报告撰写、模拟招聘等方面的表现。理论考试是课程的结业考试,题目中减少死记硬背内容,增加能力测试类问题,从而实现课程教学的全过程考核。

5.强化就业实践。打造校内、校外多元化实践模块。一是进行模拟招聘,在学习完员工招聘这一模块内容后组织模拟招聘,按照企业面试流程进行,让学生了解面试的流程、注意事项和自己存在的不足。提升学生的表达与应变能力。二是鼓励学生参加社团、学生会、社会实践等,推动学生形成积极主动、吃苦耐劳、开拓创新等就业人格,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三是邀请企业管理者和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开展专题讲座,邀请往届的优秀毕业生回校与在校学生进行交流,使学生对真实社会环境下的工作有更理性的认识,进而明确就业方向,自觉提升个人能力。四是进行专业实习,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加强学习和工作之间的联系,对学生在实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个性化指导。学生通过切身实践,直接了解企业对员工工作能力的要求,夯实职业技能,提升工作能力,为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9]。

6.搭建就业信息共享平台。伴随课程,同步搭建就业信息共享平台,提供就业指导,同时向学生提供多种就业信息获取方式和渠道,及时、准确地传递就业信息和就业政策,与毕业班辅导员配合,充分利用校友资源联系往届毕业生,积极向其推荐实习生和优秀毕业生,保证学生获得更多职位信息和就业机会。

四、结语

“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承载了培养大学生专业知识、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使命,因此革新课程的出发点、落脚点,加强课堂学习与课外实践的融合,从丰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扩充教学资源、完善考核方式、强化就业实践等方面多措并举,让学生接触到真实的工作环境,切实强化学生就业能力,助推学生的角色转变,从而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脱颖而出。

猜你喜欢
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管理
人事档案管理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海外并购中的人力资源整合之道
GIS在森林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为健康中国提供强大的人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