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高校思政课教学深度融合的新途径研究*

2022-12-28 13:32重庆财经职业学院颜贵彬李永烩
区域治理 2022年8期
关键词:受教育者教育者理论课

重庆财经职业学院 颜贵彬,李永烩

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在教育信息化2.0的影响下,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但也存在不少困难。信息技术与高校思政课教学深度融合强调以信息技术为载体,结合课程特点以及技术手段的特点,将信息技术融合于高校思政课,同时也将思政课融合于信息技术,两者进行双向融合。有的放矢才能精准突破困境,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创新发展。

一、依托大数据精准破解思政难题

大数据具有海量、多元、复杂性特征,正逐渐改变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思维方式和行为途径。更重要的是,大数据正在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精准的数据保障,多样的、全面的和可视化的数据能够有效精准破解思政难题。

(一)运用大数据精准识别受教育者需求与期待,优化教学方案

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首先要通过适当的途径和正确的方法掌握一定量的思想信息。大数据能够通过对教育对象的整体采样获取教育对象的思想信息,形成清晰明了的图示,帮助教育者把握好受教育者的思想特点和规律,准确了解受教育者思想状况。运用大数据收集数据需要做到“全”“快”“准”。“全”是指要全面收集关于受教育者思想的信息,兼顾直接有关的和间接有关的思想信息。“快”是指及时获取信息,在有效的时间内获取有用信息。“准”是指所获取的受教育者思想信息要保证真实性,具有可分析的价值。教育者通过对所得信息进行科学合理分析,改变以往凭借经验和直觉判定决策的行为,直接客观地识别思想政治教育需求侧,准确把握受教育者的学习需求。行为科学认为,人的行为具有连续性,人的思想具有可知性。因此,教育者可以在准确识别受教育者当前思想需求的同时展开思想预测,类推受教育者心理期待,有针对性地调整和优化教学方案。

(二)基于思想数据化展开分群分类精准施教,实现智慧互动

思想数据化可理解为思想意识数据化呈现的过程。人的思想意识具有主观能动性,指导实践活动,人的行为也是由思想支配的,是思想的外化与表现。思想与行为密切相关,信息化时代的大数据分析技术日益精进,两者为基于思想数据化的精准施教提供逻辑前提和现实依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过程中,要正视大数据日益凸显的重要作用,通过信息技术手段记录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授课阶段内的思想困惑、作业活动参与、听课表现、作业考试成绩等情况,对学生课堂获得感、理想信念、价值观动态通过设置问题的方式进行考量形成可视化数据。教育者通过对思想数据化分析,将受教育者思想状态相近者分群分类,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

(三)凭借信息技术实时跟踪监测教学效果,实施精准评估

在新的政策指引下,要发挥教育评价的指挥和导向作用,科学合理地运用信息技术评估教学效果有助于回归教育本真与初心,营造良好教育环境,提高立德树人成效。将大数据、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落细落实到课程教学评估则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是搭建教学评估平台,如依托学习软件、运营微信公众号或小程序、打造官方评价网站等形式,学生可匿名或实名对所学课程提出意见或建议并打分。引导学生对教学过程进行完整性评价,包括授课方式、知识接收程度、课堂趣味性理论性及教学内容、话语体系等多方面,平台管理者对学生评价进行动态监控,并向学生和老师实时反馈教学评估大数据,在调动学生参与热情的同时以评促教,以评促改,帮助老师进行课堂微调与整改。二是推广“线上+线下”多主体参与的评价方式。教学评价在不同学校的施行情况具有差异性,并不是所有学校都已经“线上+线下”多途径、多群体的评价方式。线上评价具有便捷性、全程性、公开性等特点,在依据现有的线下评价基础上,要开发和推广线上评价,将学生评价、教师自评、同行互评及督导评价纳入评价系统。线上评价可以是过程性评价,也可以是结果性评价,这不只适用于学生,也同样适用于老师,尤其是教学经验处于积累中的青年教师。学生在评价系统中自主完成针对课程、教学、教师等相关评价,评价内容经系统处理之后呈现为数据资料。教育者实时登录教学评估平台获取学生评估数据,对照教学过程进行回顾和反思,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适时调整教学,既是提升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也是不断提升自我、增强本领的有效途径。同时,要及时公开学生评价、教师自评、同行互评及督导评价结果,保证教学评估结果的及时、公开、公正以及准确,有效发挥评估数据对教学改革的驱动和导向作用。三是促进评价转向,实施分层分类评价。教育部数据显示,截至 2020 年 11 月,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专兼职教师达到十万人,“十三五”时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年均增长率达 14.4%。面对如此庞大的教师队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评价必须要精准到位,不能大而化之。2020 年颁发的《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规定》提出,高校要建立制定符合思政课教师职业特点和岗位要求的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标准。在此规定指引下,应分别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专职、兼职教师设置相应的评价指标,专职教师更注重教学实效,转变科研成果至上的理念,主要依据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开展评价;兼职教师在注重工作实效的同时,也不能松懈科研成果的积累。

二、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

新时期,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需要教育者灵活使用信息技术手段,汇集网络教学资源,打造线上思政“金课”,精准发力优化教学效果。

(一)培育线上高精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

第一,号召广大教育者要紧跟时代步伐,及时转变思想观念,在与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方法保持高度一致,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保持高度一致的基础上,树立“互联网+教育”的新型教育理念。信息技术、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给教育领域带来巨大变革,成为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依托力量。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与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力量拧成一股绳,看到网络载体在丰富发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方面的重要影响力,主动发力、积极作为。第二,教育者要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在专题培训、网络培训项目中提升专业技能。“周末理论大讲堂”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者自我学习、自我提升的重要网络资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题培训是教育部联合有关部门举办的针对骨干教师和新入职教师的专题培训,这是教育者拓宽专业知识面、强化职业道德的重要途径;全国高校思政课示范教学展示活动和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先进经验宣传都是汇集优秀师资力量,交流经验淬炼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第三,建设信息化教学团队。通过多渠道培育选拔出一支高精尖师资力量,将汇集起来的师资力量作为核心教师队伍开展教学研究和教学建设。团队建设要充分考虑人才结构的合理性,团队成员分工负责,互补共进。师资队伍要有较高的信息素养,熟知线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技术操作,对学生关注的热点和存在的困惑有极强的敏锐度和认知能力,教学理念先进,教学能力、科研能力拔尖。

(二)汇集网络资源,增强话语魅力

依托移动互联网、信息技术平台、网络舆论场的发展,信息传播速度加快,世界各地的新闻轶事同步传播,网络世界充斥着各种流动信息。当前,在机遇与挑战共存的网络大环境中,思想政治教育者需要主动出击,抢占主动权,占领网络高地,重视与大学生息息相关的社会大事件,提炼纳入教学资源,创新话语表达方式,增强话语魅力,是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重要途径。在信息化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增强吸引力,体现时代性,首先必须跨时空汇集涵盖视觉、听觉与文本的优质教学资源。纳入体系的网络教学资源要聚焦现实问题,紧扣时代和社会发展主题,反映群体热议的、密切关注的问题,才能更好地发挥引领网络思想价值舆论的导向作用,凝聚思想共识。其次,对于选择性提炼的教育素材要进行再加工。“内容永远是根本”,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魅力,离不开丰富深刻的话语内容。兼具真理性和价值性的话语内容才更具魅力,增强话语内容的思想性和逻辑性,初步形成网络话语体系,助推教育内容更系统地入耳、入脑、入心。再次,要创新话语表达方式,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趣味性。教育者要充分运用短视频播放、角色扮演、数据可视化分析、虚拟现实技术(VR)、混合现实技术(MR)、榜样现身说法等表达手段,综合多重感官刺激,巧妙结合排比、比喻、双关、对比等各类语言表达修辞手法提升语言艺术,吸纳民众喜闻乐见的话语表达方式,将“网言网语”融入课堂之中,拉近师生距离,增强课堂吸引力,进而达到激发学生情感共鸣,启发学生深入思考的目的。

(三)打造融知识热点深度为一体的网络金课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提到,“在线教学时,同样也要打造线上金课、线下金课、混合式金课、虚拟仿真金课和社会实践金课”,他提出“两性一度”的金课建设标准: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在“两性一度”标准基础上,打造有知识、有热点、有深度的线上思想政治教育金课,需要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协同努力。教育者要具备较高的信息素养,淬炼过硬教学本领,在准确把握教材体系的基础上,发掘并汇集网络教学素材,用活网络热点素材,将课本知识与网络热点相联系,增强时代性,让思想政治理论课变得立体、丰富、鲜活。要有效借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集体备课平台,相互指导、集思广益进行课堂设计。

三、利用信息技术平台增强学生获得感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增强学生思想性、理论性、获得感的重要途径,是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主渠道。在信息化时代,多重现实因素影响下的师生疏离感日益加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尤其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增强亲和力、针对性显得尤为重要,利用信息技术平台发掘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表现出的思想困惑,及时回应解答,实现双向互动,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影响力的有效举措。

(一)依托信息技术平台了解学生思想动态

在自由、开放、共享的网络环境中,受教育者的在场方式发生变化,以网民的身份无障碍发表观点、表达困惑,这是受教育者在虚拟世界的另一面形象。在网络世界中,“人可以以符号、影像等信息方式表现出来,使符号所指的对象和影像所依托的实体即使并不在场也能使观察者对他们产生一种在场感,某种意义上就是一种虚拟在场”。为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影响力,教育者要更多地走出书斋,深入网络世界,走进学生当中去,将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理念做实、做细、做小。掌握学生主要使用的信息技术平台,如小程序、论坛、贴吧、社交 APP 等,精准把切社会的思想脉动和学生的所思所想,更清晰地了解学生关注的热点及存在的思想困惑。在大数据、区块链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可以尝试发掘以区块链为底层技术的大数据服务,在广泛收集学生思想动态的同时进行数据可视化处理,对所得数据进行科学合理分析之后,从需求侧出发,探知学生的思想需求,思维困惑,为及时有效交流沟通提供可靠的现实依据。在此过程中,教育者必须具有更扎实的理论素养,以问题为导向,主动发掘问题背后的诱因、逻辑,及时给出清晰有力的正向解答与引导。唯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才能走出课本,深入网络世界,深入学生心中,直击思想矛盾,将理论知识与鲜活的生活、动态的思想紧密结合起来,真正成为反映生活的思维演绎。

(二)针对主要困境开展双向互动活动消解思想困惑增强获得感

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获得感主要是精神方面的获得,多体现为解决思想困惑和精神困扰之后的内心释然,又或者是在接受教育或自我教育之后理想信念及价值观的强化或重塑。当前,网络日益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网络虚拟空间具备的便捷性、开放性、匿名性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制造了诸多问题。网络空间管理的制度和法规不健全,网络空间参与者缺乏约束,致使大量良莠不齐的信息堆砌,网络谣言流转多变。青少年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形成的时期,很容易被网络环境或同辈群体中形形色色的价值观所误导,加之信息碎片化、思潮全球化影响,心理问题很容易萌发并蔓延。这时候就需要贯彻“以学生为本”“以服务为重”的理念,增强师生间交流互动,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双向互动活动就是基于教育主体—网络—教育客体交往方式的一种具有代表性的交互活动。

双向互动活动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讲授之余,结合线上教育平台以及信息处理平台所得到的学生思想动态数据,针对学生在网络交往中主要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及思想困惑,有的放矢,对症下药,综合运用心理咨询法、说理教育法、情感教育法、冲突缓解法等多种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提供心理疏导解决认知矛盾的活动。这一活动最突出的特点是从受教育者的需求出发,强化问题导向,注重效果体验。青少年出现的种种心理问题归根到底和“自我”有关,针对青少年受教育者的有效心理沟通有助于消解其思想困惑,帮助其认识、理解全面的“我”,寻觅、对待真实的“我”,升华、成就健康的“我”。引导受教育者正确对待和处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有助于帮助其从中收获更多的获得感,不断将理想转化为现实,实现现实的“我”和理想的“我”的统一。

信息技术与高校思政课教学深度融合,并不是完全由信息技术来主导思政课,也不是搞形式主义,而是要更好地发挥信息技术的教育价值,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来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真正意义上激发学生对思政课学习的积极性。不断促进信息技术与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深度融合,提高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落实高校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

猜你喜欢
受教育者教育者理论课
大数据时代下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模式研究
品读
我国教育者心目中的未成年人好奇心激发和培养
我国教师教育者研究的回顾与前瞻*
初中历史教学方法初探
少数民族地区初中数学学习弱势学生的成因分析及转化对策的研究
浅谈初中语文“三段六步”教学法的策略
教育者要怀揣梦想上路
“生活教育”
独立学院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现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