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体位固定技术在乳腺癌保乳术后放射治疗患者中的应用

2022-12-28 08:41许晓云谢良喜付曹飞刘鑫业邹林毅徐婷婷邓祯祥通信作者
医疗装备 2022年23期
关键词:塑膜开窗治疗师

许晓云,谢良喜,付曹飞,刘鑫业,邹林毅,徐婷婷,邓祯祥(通信作者)

厦门大学附属翔安医院 1 放疗科,2 放射科 (福建厦门 361106)

乳腺癌作为女性常见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发病率和病死率均逐年上升,严重危害女性身心健康[1-2]。放射治疗在乳腺癌保乳术后占有重要地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放射治疗也步入了精准时代,其疗效的优势日益明显[3-4]。因此,临床对于摆位的重复性和精准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体位固定技术直接影响放射治疗的摆位误差[5-6]。目前常用的乳腺癌放射治疗体位固定技术包括乳腺托架、热塑膜、发泡胶和真空袋等。本研究主要分析开窗热塑膜、发泡胶两种体位固定技术的摆位误差,并探讨其临床适用性,以期为临床医师选择合适的个体化体位固定技术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1年3月至2022年1月我院收治的26例乳腺癌保乳术后放射治疗患者,随机分为A组、B组,每组13 例。A 组年龄43~71 岁,平均57 岁;体质量指数20.57~25.24 kg/m2;B 组年龄43~69 岁,平均56 岁;体质量指数20.43~24.22 kg/m2。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所有患者均对本研究知情并自愿签署同意书。

1.2 方法

1.2.1 仪器设备

美国瓦里安VitalBeam 加速器,荷兰飞利浦大孔径CT 模拟定位机(Phliips Brilliance Big Bore),Varian Eclipse 治疗计划系统,中国Klarity 碳纤维一体板。

1.2.2 定位

A 组:治疗师将一体板放置于CT 模拟定位床中心,一体板两侧刻度与左右激光线吻合;患者上身裸露,平躺于一体板中心位置上,身体正中矢状线尽可能与上激光线重合,选择合适的头枕,调整手臂托架位置,使患者处于自然舒适状态;将软化的热塑膜扣在患者体表,固定好下颌,待软化的热塑膜冷却塑形后,进床至乳头水平位,升床使水平激光线位于腋中线,根据激光线在热塑膜上画标记线,然后行CT 定位扫描,扫描范围从下颌骨至肝脏下缘;扫描结束后,将床移至乳房褶皱下皮肤平坦处,床的高度不变,取下热塑膜画上体表摆位线,标记摆位刻度线并记录一体板刻度;并使用定时器记录整个定位过程所花费时间。

B 组:前期准备步骤与A 组相同,不同的是无头枕、手臂托架,治疗师将未倒入液体的体部袋放在一体板上,患者躺下找到合适状态后起身,治疗师迅速将混合好的液体(发泡胶)倒入体部袋,再让患者躺下,双手向后置于头顶握杆,头部偏向健侧,贴合身体轮廓进行适当按压,裸露出腋中线水平位置,待发泡胶冷却塑形;将床移至乳头水平,升床至水平激光位于发泡胶,在发泡胶两侧及体表对照激光画标记线,扫描结束后另在乳房褶皱下皮肤平坦处画上体表摆位线,发泡胶两侧画摆位刻度线,记录一体板刻度;并使用定时器记录整个定位过程所花费时间。

1.2.3 摆位

A 组:治疗师将一体板固定于治疗床上,嘱患者躺平后,床与一体板移至摆位刻度线后锁床,治疗师根据患者体表摆位线进行上下左右移动,使体表摆位线与激光线完全重合;将热塑膜扣在患者身上,移床至热塑膜上的标记线,而后床移动至治疗中心位置,核对治疗信息无误后,行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扫描。

B 组:治疗师将一体板固定于治疗床上,放好发泡胶,嘱患者身体放松平躺于发泡胶上;治疗师先根据体表刻度线对好位置,按照体表摆位线对患者进行摆位,然后将床移至发泡胶上的标记线,最后将床移至治疗中心位置,核对治疗信息无误后,行CBCT 扫描。

1.2.4 位置验证

采用瓦里安机载影像(on-board image,OBI)系统锥形束CT(CBCT)图像与定位CT 图像进行骨性配准,以CT 图像作为图像配准的基准图像,从而分析靶区的摆位误差。由于考虑乳房位于特殊位置,存在相应的呼吸动度,因此图像在自动配准后需要进行人工调整,使靶区达到最佳的吻合,最后得到患者左右(X 轴)、头脚(Y 轴)、腹背(Z 轴)方向线性误差。

1.3 评价指标

比较两组摆位误差及其绝对值的频率、定位效率,其中摆位误差以CT 图像为基准图像,利用CBCT 通过骨性配准获取。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摆位误差比较

B 组在X 轴方向摆位误差小于A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Y、Z 轴方向摆位误差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摆位误差比较(mm,±s)

表1 两组摆位误差比较(mm,±s)

组别 例数 X 轴 Y 轴 Z 轴A 组 13 2.71±2.10 2.22±1.76 2.08±1.24 B 组 13 2.10±1.72 2.66±1.86 2.36±1.93 t 2.23 1.73 1.21 P 0.027 0.085 0.230

2.2 两组摆位误差绝对值的频率比较

A 组在X、Y、Z 轴方向摆位误差≤5 mm 的频率分别为88.8%、91.8%、98.9%,B 组在X、Y、Z 轴方向摆位误差≤5 mm 的频率分别为95.9%、93.9%、95.9%;A 组在X、Y、Z 轴方向摆位误差≤3 mm 的频率分别为67.3%、76.5%、86.7%,B 组在X、Y、Z 轴方向摆位误差≤3 mm 的频率分别为84.7%、66.3%、70.4%。两组摆位误差的频数分布图见图1~3。

图1 两组在左右(X 轴)方向摆位误差

图2 两组在头脚(Y 轴)方向摆位误差

图3 两组在腹背(Z 轴)方向摆位误差

2.3 两组定位效率比较

A 组定位时间为(16.3±1.5)min,短于B 组的(22.8±1.8)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85,P=0.000)。

3 讨论

随着放射治疗技术的发展,临床上需在保证靶区剂量的同时降低正常组织受量[6],而摆位误差是精准实施的关键之一。由于乳房的不规则性、呼吸动度大,加大了摆位准确性与重复性的难度,因此选择合适的体位固定技术可以有效降低摆位误差,提高乳腺癌的肿瘤控制率及患者生存率[7-8]。

本研究结果显示,B 组在X 轴方向摆位误差小于A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 组在Y、Z 轴方向摆位误差均小于B 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原因为,与普通的热塑膜相比,开窗热塑膜能够裸露出患侧的乳房,扣膜时不易造成乳房变形,但皮肤还是会受到一定的牵拉,而发泡胶能够裸露出上半身,且做到了很好的贴合度,与开窗热塑膜相比,避免了皮肤的牵拉,所以使用发泡胶能缩小X 轴方向摆位误差;开窗热塑膜能有效限制呼吸动度,减少不自主误差,而发泡胶体位固定技术无法避免,所以对于Y、Z 轴方向,开窗热塑膜可使摆位误差减少,提高摆位精度[9-10]。

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在X、Y、Z 轴方向摆位误差≤5 mm 的频率均>85.0%;A 组在Z 轴方向摆位误差≤3 mm 的频率>85.0%,两组其余方向摆位误差≤3 mm 的频率均<85.0%;临床可进一步研究开窗热塑膜联合发泡胶体位固定技术的优势,以减小CTV-PTV 的靶区外扩边界值,并提高摆位精度[11]。

本研究结果还显示,A 组定位时间短于B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遇到无法长时间配合的患者,可选择定位时间较短的开窗热塑膜体位固定技术,以减少患者焦虑情绪,提高工作效率[12]。

综上所述,开窗热塑膜和发泡胶体位固定技术各具优势,对于摆位误差,发泡胶体位固定技术在X 轴方向优于开窗热塑膜体位固定技术,开窗热塑膜体位固定技术在Y、Z 轴方向优于发泡胶体位固定技术;当要求摆位误差≤5 mm 时,发泡胶体位固定技术在X、Y 轴方向优于开窗热塑膜体位固定技术,开窗热塑膜体位固定技术在Z 轴方向优于发泡胶体位固定技术;当要求摆位误差≤3 mm 时,发泡胶体位固定技术在X 轴方向优于开窗热塑膜体位固定技术,开窗热塑膜体位固定技术在Y、Z 轴方向优于发泡胶体位固定技术;此外,开窗热塑膜体位固定技术定位效率优于发泡胶体位固定技术。因此,临床医师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体位固定技术。

猜你喜欢
塑膜开窗治疗师
2022年上海国际造口治疗师学校火热招生中
发泡胶个性化头枕+头颈肩热塑膜在固定鼻咽癌患者调强适形放疗中的应用
奶羊养殖塑膜大棚的建造方法
一种连续管开窗技术实践
2020年上海国际造口治疗师学校开始招生
沙盘游戏治疗师的成长
生火取暖要开窗
初秋入睡前关好窗
乳腺癌保乳术后放疗中两种体位固定对摆位误差的影响探讨
清晨别急着开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