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之黄汗、历节合考*

2022-12-29 05:11鸣,张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22年4期
关键词:金匮要略病位水湿

殷 鸣,张 琦

(成都中医药大学,成都 610075)

黄汗、历节是《金匮要略》中的两个病名,黄汗以汗出黏衣、色黄如柏汁为特征,而历节以关节剧烈疼痛、变形为主症,二者看似毫无关联,但《金匮要略》原文常常将二者同条而论,如“汗出入水中,如水伤心,历节黄汗出”“黄汗之病,两胫自冷,假令发热,此属历节”。这两种疾病相关条文素来难解,因其具备相同的病因和相似的症状,故有必要将二者对比研究。二者之同同在病因与治法,“汗出入水”是其共同病因,助卫托邪是其共通治法;二者之异异在症状与方药,“汗出入水”如何衍生出不同病机,进而产生不同症状?本文合考黄汗与历节,考释条文,辨析异同,对两种疾病做出全方位的阐发。

1 黄汗、历节条文考释

汗出入水是黄汗、历节共同的病因,《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曰:“寸口脉沉而弱,沉即主骨,弱即主筋,沉即为肾,弱即为肝。汗出入水中,如水伤心,历节黄汗出,故曰历节。”《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曰:“问曰:黄汗之为病,身体肿,发热汗出而渴,状如风水,汗沾衣,色正黄如柏汁,脉自沉,何从得之?师曰:以汗出入水中浴,水从汗孔入得之,宜芪芍桂酒汤主之。”但汗出入水并不是孤立、唯一的病因,唯有在其他病因、体质的综合作用下,才能导致黄汗、历节两种不同的疾病。《金匮要略》对这两种疾病尚有其他论述,现分述如下。

1.1 黄汗病因考

1.1.1 外因之汗出入水 黄汗病见于《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与风水、皮水、正水、石水并列,症状上亦有水肿,其病因根本在于水湿之邪。水湿可由外感、内伤多种原因导致,而《金匮要略》强调黄汗需与风水鉴别,可见其水湿当从外而入。风水系风邪袭表,水道通调失司,《素问·水热穴论篇》认为其属入房汗出当风所致,“故曰至阴。勇而劳甚则肾汗出,肾汗出逢于风,内不得入于脏腑,外不得越于皮肤,客于玄府,行于皮里,传为胕肿,本之于肾,名曰风水”。而黄汗得之于“汗出入水中浴,水从汗孔入”,汗出是风邪、水湿得以侵入的前提,因此时腠理开泄,卫外不固。风邪所伤表浅,因此风水脉浮、恶风、骨节疼痛;水湿侵入机体深层,病位不在于表,因此黄汗脉沉,不恶风,“风气相击,身体洪肿,汗出乃愈。恶风则虚,此为风水。不恶风者,小便通利,上焦有寒,其口多涎,此为黄汗”。

1.1.2 内因之脾胃蕴热 汗出入水足以解释黄汗病水肿、发热、汗出的症状,但不足以解释汗出色黄如柏汁,后世医家多以脾胃素有蕴热来解释,黄为脾土之色,当由湿热熏蒸导致。《金匮要略》虽未明言黄汗为脾热,但言黄汗若久不愈变证为痈脓,可据此推断。《诸病源候论》曰:“此由脾胃有热,汗出而入水中浴,若水入汗孔中。[1]”《备急千金要方》将黄汗与黄疸、谷疸、酒疸、女劳疸并列[2],因其同属脾胃湿热,但湿热亦有多种来路,病机亦当细分。《金匮要略》言黄汗“上焦有寒”,此为寒水外来伤肺,同时脾胃蕴热,水湿裹挟热邪,与内伤酒食、劳倦之黄疸不同,因此黄汗当归入《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而非《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可见,黄汗是外因之寒水、内因之湿热综合作用的结果。若无外因则仅为湿热之黄疸,若无内因则为伤寒、湿病、风水、历节之类。

1.2 历节病因考

1.2.1 外因之汗出受邪伤筋骨 汗出入水是历节病因之一,此外饮酒汗出当风是其另一病因,《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曰:“盛人脉涩小,短气,自汗出,历节疼,不可屈伸,此皆饮酒汗出当风所致。”“汗出当风”所伤较“汗出入水”为轻,但因饮酒同属水湿为患。历节病因中同样强调汗出,在此前提下风寒湿邪才能越过肌表直伤筋骨。但《金匮要略》中湿病亦得之于汗出受风、入水,症状也与历节类似,“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二者又有何区别?湿病见于《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属伤寒疑似证,病位偏表,而历节与中风同列于一章,此二病邪气所入病位更深。邪气深入,一方面是趁汗出之机,另一方面基于患者本有的虚损。《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汗出入水”条首言:“寸口脉沉而弱,沉即主骨,弱即主筋,沉即为肾,弱即为肝”,以脉象说明肝肾虚损的病机;“饮酒汗出当风”条首言:“趺阳脉浮而滑,滑则谷气实,浮则汗自出。少阴脉浮而弱,弱则血不足,浮则为风,风血相搏,即疼痛如掣”。趺阳脉浮滑为酒热,少阴脉浮弱为血虚受风,同样说明血虚是历节的发病前提。正如《圣济总录》所言:“历节风者,由气血衰弱,为风寒所侵,血气凝涩,不得流通,关节诸筋无以滋养,真邪相搏,所历之节,悉皆疼痛,故谓历节风也。[3]”

1.2.2 内因之饮食生湿伤肝肾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曰:“味酸则伤筋,筋伤则缓,名曰泄;咸则伤骨,骨伤则痿,名曰枯;枯泄相搏,名曰断泄。荣气不通,卫不独行,荣卫俱微,三焦无所御,四属断绝,身体羸瘦,独足肿大,黄汗出,胫冷。假令发热,便为历节也。”此条以饮食来说明历节水湿、虚损的由来,酸能养肝、生津、柔筋,但“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过食酸则会滋生湿邪损伤肝脾。此条文中“泄”多从湿解[4],“泄”本为古河流名,可代指水湿之貌,但“泄”本身亦有弛缓之义,与“筋伤则缓”同义。《孟子·离娄上》曰:“诗云:天之方蹶,无然泄泄。泄泄犹沓沓也。”朱熹注曰:“泄泄,怠缓悦从之貌。[5]”筋脉缓泄往往是湿邪浸渍的结果,可由过食酸味引起。后文“咸则伤骨”释虚损由来,《素问·生气通天论篇》曰:“味过于咸,大骨气劳。”过食咸味则伤肾,骨失其养而成“枯”。筋缓骨枯名为“断泄”,即正气不行,邪气停聚,四肢筋骨如同断绝一般,此时再逢风冷水湿则为历节。筋缓骨枯是历节的内因,它解释了历节病中关节肿胀变形的成因,这一体征正是历节区别于普通痹证的特征。痹证发展至后期可出现关节变形,这是肝肾逐渐耗损的结果,而历节本有虚损的内因,在发病初期即可见此症状。可见,历节是大虚大实之证,因肝肾亏虚而里虚,逢汗出之时而表虚,内外皆虚无以御邪,风冷水湿直伤筋骨,其病位深、病势重,非寻常湿病、痹证所能比。

2 “汗出入水”损伤层次辨析

汗出入水是黄汗、历节的共性病因,这是黄汗区别于风水的缘由,也是历节不同于湿病、痹证的关键。而黄汗、历节之间又有何区别?黄汗、历节的症状表现显然不同,但可相兼出现。在《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已言及黄汗,在《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黄汗条文中亦有历节,同时《金匮要略》又以两胫自冷、两胫发热来区分黄汗、历节。可见,汗出入水所伤层次仍有不同,需从微细处辨析黄汗与历节的区别。

黄汗、历节病位在脾胃、肝肾,属外邪从表入里,若将体表细分为两层即是营、卫。卫行脉外,卫护周身,肥腠理司开阖,“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者也”。营生于中焦,循脉上下,流布周身,输送营养,“荣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于脉也。故循脉上下,贯五脏,络六腑也”。营卫相互配合,卫为营之外郭,营为卫之内应。汗出之时,卫气失守,邪气可直入营分,循血脉而传变,黄汗、历节都属营分受邪,黄汗为营分郁热,历节为营分瘀滞。营气为水谷之精华,受邪而郁滞时极易化热,从内向外蒸腾汗液,出现“汗沾衣,色正黄如柏汁”的症状,并伴有“胸中窒,不能食,反聚痛,暮躁不得眠”等营热征象,热极则化为痈脓。脾胃湿热是营郁化热的诱因,营郁化热又加重脾胃湿热。而当机体本身处于虚寒状态时,营气无由化热则会出现营血瘀滞、不通则痛发为历节。正如《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所言:“荣气不通,卫不独行,荣卫俱微,三焦无所御,四属断绝,身体羸瘦,独足肿大。”历节与血痹同属营分受邪瘀滞,血痹病“加被微风”“脉自微涩”“寸口关上小紧”等语反映出其受邪轻微,痹阻不甚;历节病则感邪深重,“四属断绝”,四肢血脉如同断绝一般,瘀象显著。

表里之间亦可分为三层,即皮毛、肌肉、筋骨,分别对应三焦。肺合皮毛,脾胃合肌肉,肝肾合筋骨。肺、脾、肾司三焦阳气,通调水道,抵御寒湿。汗出入水则肺气亏耗,皮毛不固,水湿越过表层侵入肌肉与筋骨,与脾胃之热相合则发为黄汗;与肝肾之虚相并则发为历节;脾胃郁热与肝肾虚损可同时出现,因此黄汗、历节亦可相伴为病。黄汗可转为历节,历节可兼有黄汗。黄汗病位在脾胃,相比历节则偏表浅,黄汗之水湿可渐及下焦,一旦发展至历节,则不可再冠以“黄汗”之名;而历节本身病位在最深层的下焦,可兼有中焦黄汗,黄汗可作为兼证出现在历节病中。《金匮要略》“历节黄汗出,故曰历节”一语素为费解,自古争议不休,实是因黄汗、历节都有“汗出入水中,如水伤心”的共同外因,但病位深浅不一,黄汗病位在上、中二焦,历节则“三焦无所御”。《金匮要略》又以两胫发热作为黄汗、历节的区分,“黄汗之病,两胫自冷,假令发热,此属历节”。此句中“发热”不可作周身发热解,因寒湿为病,卫表未能抗邪,应周身皆冷,此句“发热”承接前文是指两胫发热。胫骨属肝肾之外候,寒湿未至肝肾则胫骨随周身皆冷;寒湿陷入肝肾则与残阳相争,独见胫骨发热。历节所伤在筋骨,“诸筋者,皆属于节”,邪气遍历骨节,此为“历节”命名的依据。

3 黄汗、历节的治疗——助卫托邪法

“汗出入水”的病因决定了黄汗、历节治法的特殊性,张仲景治疗黄疸以清热利湿为法,黄汗虽亦有脾胃湿热,但属外邪袭内,当以驱邪外出为方向。张仲景治湿病以微汗为法,缓缓透发使风湿俱去,历节虽亦属风冷水湿,但表里俱虚,汗之无力徒伤正气,正如《伤寒论》所言:“脉浮紧者,法当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迟者,不可发汗。何以知之?以荣气不足,血少故也。”因此,黄汗、历节都采取比较特殊的助卫托邪法。《金匮要略》历节主方为桂枝芍药知母汤、乌头汤,黄汗主方为芪芍桂酒汤、桂枝加黄芪汤,四方中用黄芪者有三,用桂枝、芍药者亦三,黄芪助卫托邪而为主药,参以调和营卫之法[6],能使深陷的水湿渐渐外达。

黄汗的治疗有芪芍桂酒汤、桂枝加黄芪汤两方,两者同用黄芪、桂枝、芍药,前者尚有苦酒,后者有生姜、大枣、甘草,并用热稀粥发微汗。两方中黄芪用量均为五两,有固表之力,全方药性亦偏温,似与湿热之证不合。魏荔彤曰:“黄耆芍药桂枝苦酒汤,无清热去湿之品,徒取固敛,得无壅乎?此方恐是错简,终不可用。[7]”但应认识到,湿热是脾热为外来寒水困遏的结果,是最终现象而非初始病因,黄汗的主因是汗出入水,故应以黄芪、桂枝、芍药托邪外出。黄芪能恢复卫表功能,桂枝解卫分之邪,芍药和营分之郁,辅以苦酒清解郁热。黄汗之轻证,脾热不重,邪偏于表,表现为身痛、如有物在皮中,则应以桂枝加黄芪汤微微发汗,驱散水湿。

历节的治疗有桂枝芍药知母汤、乌头汤两方,桂枝芍药知母汤承接前文“饮酒汗出当风”之条,受邪较“汗出入水”为轻,但亦有肝肾虚损,因此在桂枝、芍药调和营卫的基础上,以麻黄、防风发汗,芍药、知母治疗“血不足”,附子助肾阳,以补药使发汗得力,并用白术化脾胃之湿。乌头汤承接前文“过食酸咸,筋缓骨痿”之条,证属肝肾大虚,汗出入水,寒湿内侵,因此以乌头温散内在之寒湿,并将黄芪与麻黄配伍,在助卫气的基础上托邪外出[8],以芍药、甘草调和营血。

在黄汗、历节的治疗中,黄芪为汗出入水必用之药。《本草求真》曰:“黄芪,入肺补气,入表实卫。[9]”《汤液本草》曰:“《灵枢》曰∶卫气者,所以温分肉而充皮肤,肥腠理而司开阖。黄芪既补三焦、实卫气,与桂同,特益气异耳。[10]”黄汗、历节既然是在汗出时受邪,治疗上也应在恢复腠理功能的基础上驱邪,在卫气亏虚、邪气深入的情况下,单用汗法无法调动机体正气作为内应,因此难以横截邪气深入之势,助卫托邪法是此时的选择。

4 结语

《灵枢·岁露论》曰:“贼风邪气之中人也,不得以时,然必因其开也,其入深,其内极病,其病人也,卒暴。因其闭也,其入浅以留,其病也,徐以迟。”《内经》称趁虚伤人的邪气为贼邪,此邪所入病位深、病情重,须为之预防,使腠理固密,不予邪气侵袭的机会。《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曰:“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不遣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若患者未能预防,邪已侵入,就不能仅仅采取攻邪之法,而应将人身视为整体,考虑固有的寒热虚实衡量邪正关系。外因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黄汗病患者素有脾胃蕴热,历节病患者素有肝肾亏虚,因此“汗出入水”这一相同病因可造成不同疾病。而任何治疗都是借助人体正气而发挥作用,任何攻邪都不是仅仅依靠药物本身,而是通过药物调动人体正气以驱邪。《金匮要略》始终将正气作为疾病发生、传变、治疗的核心,强调“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张仲景治疗黄汗不采取清热利湿之法,并不着眼于既成的湿热[11],治疗历节不仅仅采取发汗驱邪之法,并不局限在新感的水湿,而是看到了汗出入水的病因、卫表空虚的病机,以助卫托邪为法,以清热或温阳为辅,分清主次,助正达邪,再次印证其重视整体、重视正气的特点。

猜你喜欢
金匮要略病位水湿
益肾散结化瘀法治疗IgA肾病的机制探讨
好事近·中秋感怀
术后早期炎症性肠梗阻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案例举偶
中医对痛风的认识
消渴病合并抑郁症之病位探析
周静老师运用加味治浊固本丸治疗浊毒内蕴证2型糖尿病肾病经验
《金匮要略》对黄疸病的认识及其在临床上的应用
谈中医药高等院校成人教育对青年教师的要求
瓜蒌薤白半夏汤在肺间质纤维化病程发展中的应用
浅析《金匮要略》对后世医家论治痹病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