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好古六合汤治疗妊妇伤寒、内伤病的方药经验探讨*

2022-12-29 05:11刘舒悦张若诗徐世杰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22年4期
关键词:内伤四物汤张仲景

刘舒悦,李 媛,焦 媛,张若诗,徐世杰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北京 100700)

王好古,字进之,号海藏,易水学派的代表医家之一。历代医家论治伤寒、内伤病证各有发挥,王好古则继承《黄帝内经》中伤寒传变之说,认为伤寒指的是冬伤于寒后伏藏,至春夏外感风寒后引出内邪而发病者,且外感病与内伤病可相互传变、相互影响,内伤病则多由脾胃内伤所致。然妊妇体质异于常人,鲜有医家对妊妇伤寒病的治疗加以阐述。王好古善用名方进行加减,论治该病使用六合汤。六合汤是在四物汤基础上外加2味药物所组成的方剂,因其总由6味药物组成得名。此法独具特色,因此本文着重对六合汤治疗妊妇伤寒、内伤病的方药特色进行探讨。

1 组方立法来源

1.1 内外一统论

王好古论治伤寒杂病主要以内外一统论学说为主。内外一统论是王好古继承张仲景六经辨证法和易水之学的再发挥。张元素为易水学派的开山人物,其在《金匮要略》《中藏经》的基础上形成了一套以虚实寒热为纲、理法方药完备的脏腑辨证理论;李东垣继承先师但更重视脾胃内伤;王好古尽得张洁古、李东垣真传,且深受李东垣脾胃学说的影响。如其在《医垒元戎·内伤论》(以下简称《元戎》)提到:“内伤者,先伤胃足阳明也。[1]3”其次,王好古认同《黄帝内经》“人伤于寒而传为热”的观点,认为外感病与内伤杂病可以相互引发,如《元戎·伤寒之源》中曰:“先外伤后内伤,外就内而合病,先内伤后外伤,内就外而合病。[1]1”因而在治疗上创造性地以张仲景伤寒论为源,提出将伤寒杂病统归于六经的内外一统论,提倡使用六经辨证原则对杂病进行治疗。根据六经经络所属脏腑,因女子以肝为先天,他将四物汤证归于厥阴篇中进行论述。

1.2 病因病机

关于伤寒病与内伤病的病因病机,王好古提出:“伤寒,冬伤于寒也。”“已有冬伏寒邪,若内伤唤出旧邪,便见太阳证也”。“内伤,先伤胃,或上热下冷,伤食病也”[1]。他指出风寒和饮食内伤为外感内伤病的首要病机,但其界限并不绝对,二者可先后传变并同时出现。王好古在伤寒之源篇发《黄帝内经》之说,认为伤寒病多由人体正气不足而致邪气内侵,或因冬季感邪后伏邪至春夏发为热病,抑或因春夏复感风寒后内外并病所致。其将饮食内伤作为首要病机,是因王好古深谙脾胃内伤学说,认为饮食不节者或饥或饱,或食冷硬之物,若有邪气外侵则邪气内并,内外同病也,故有“雾露入腹,虽不饮冷,与饮冷同;内伤饮冷,虽非雾露,与雾露同”[2]之见。

另外,王好古提出妇人与男子尚有生理差异,其所异者“以其冲任盛而有子,月事行有期”,可见他深知妇女因月事及妊娠所致特殊生理情况尚需额外注意。陈自明云:“气血者,人之神也。然妇女以血为基本,苟能谨于调护,则血气宜行,其神自清,月水如期,血凝成孕。[3]”妇女受孕后阴血需集中于冲任以濡养胞胎,导致妊妇处于阴血不足而阳气偏于亢盛的生理状态,因此妊妇还具有气血虚弱的基本病机。

2 临证用药特色

2.1 顺应四时之气

王好古论治妊妇伤寒、内伤病,用药重视顺应四时之气,该思想主要来源于易水学派对五运六气学说的发挥。张元素进一步发展了刘河间的“六气病机论”,将方剂和中药以六气进行归类,补充了五脏苦欲补泻理论,结合药物的性味归经调治脏腑疾病,并以此为临证用药的基本原则;李东垣继承张洁古先师的五脏苦欲补泻理论,且以《黄帝内经》“天人相应”的观点为基础,提出用药“应从《素问·脏气法时论篇》中升降浮沉补泻法用药耳”[4],倡导用药外应四时升降浮沉。王好古吸收二师所授并将五运六气学说融入其所创的阴证学说中,如其在《阴证略例》中载神术汤六气加减例:“太阳寒水司天,加桂枝、羌活;阳明燥金司天,加白芷、升麻等。[2]51,52”其重视四时之气的例子在其著作中屡屡可见。

对于六合汤,王好古在《元戎》四物汤例中指出:“若妇人尝服,春倍川芎脉弦头痛;夏倍芍药,脉洪飧泄;秋倍地黄,脉涩血虚;冬倍当归,脉沉寒而不食。若春则防风,四物加防风,倍川芎;若夏则黄芩,四物加黄芩,倍芍药;若秋则门冬,四物加天门冬,倍地黄;若冬则桂枝,四物加桂枝,倍当归。[1]280”盖春为阳气始发、风邪盛行之季,此时肝络易受邪气侵扰。川芎为少阳本经药,《珍珠囊》曰:其能“散肝经之风”,因此王好古倍用川芎,选加防风,以防风邪侵扰。夏季易中暑热暑湿,因而脉象多洪,易发飱泄。王好古于其《汤液本草》[5]58,67(以下简称《汤液》)中指出,芍药为补津液停湿之剂,黄芩可去诸热、利小肠。夏为心之所主,心与小肠互为表里,故倍芍药以通调水道,选加黄芩清热燥湿。秋季燥盛易伤津燥血,且肺为娇脏易受燥邪侵犯,盖倍用地黄、天门冬滋阴补血润燥。此处未选用麦门冬,是因《汤液》中载天门冬为阳中之阴、气薄味厚之品,能保肺气;麦门冬则为阳中微阴也,更长于治肺热之功,补肺中元气不足。最后王好古指出:“冬脉沉寒而不食。”盖冬季寒气凛冽易致气血凝滞不行,故倍用当归温经活血补血。另可选加桂枝温阳和营,以防外寒侵袭。《汤液》载桂枝“能护荣气实卫气也”[5]79,96,由此可见,王好古在对妊妇外感伤寒、内伤病的治疗上重视因时制宜。

2.2 重视药物归经

中药归经理论来源于《黄帝内经》,但张元素首创药物归经与引经报使学说,提出选择药物还应注重归经选择作用,同时认为药物不但可以作用于本身所属之经,还能引领其他药物进入其经而发挥药效。如其《医学启源·各经引用》中载:“太阳经,羌活;在下者,黄柏,小肠、膀胱也。少阳经,柴胡;阳明经,升麻、白芷……以上十二经之药也。[6]”张洁古先师归纳的十二经引经药物,成为后世医家所常用的引经报使药。

王好古继承张洁古先师的理论思想,认为用药应取药性之长,各行其经,使得药效卓著。如其《元戎》中四物汤一方,方中熟地入肝肾二经,长于补血填精,为滋阴壮水要药;白芍入肝脾二经,功能酸敛养阴柔肝;当归入肝脾经,具有补血活血调经、润肠通便之功;川芎入肝脾经,有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之效。此处,王好古据其所倡的归经思想指出:“熟地黄补血,如脐下痛,非此不能除,乃通于肾经之药也。当归治风泄肝木也,如血虚头痛,非此不能除,乃通肝经之药也。芍药和血理脾,如腹中虚痛,非此不能除,乃通脾经之药也。川芎和血,如血刺痛,非此不能除,刺如刀刺,乃通肾经之药也。[1]279”血气的正常运行是维持女子生理功能的基础,四物汤中药物主要入肝脾肾三经,肝藏血,肾藏精,精血本同源,脾统血且为生化之源,王好古继承张洁古先师药物归经学说,将四物汤补血养血、调经止痛的功用主治简明扼要阐述明了。

3 组方配伍特点

3.1 重视妊妇体质

王好古在《元戎·少阳证》[1]97论男子妇人伤寒同一法篇引《活人书》:“妇人伤寒,治法与男子不同,举男子调气,女子调血……仲景不分男女,良以此欤”,并答以“此论然当,犹也未也”,他认为世医皆知男女有别而张仲景男女同诊的观点为偏颇之论。如其举麻黄、白术为例,发“麻黄、防风虽为之发汗,本治乳子余疾,非血药如何”“白术、人参皆以为气剂,本草言能利腰脐间血,非血药乎”之问,认为麻黄虽是太阳病本经药、白术是补益中气药,但麻黄本可治疗乳疾,白术还可利腰脐间血。《名医别录》中便有记载:“麻黄主五脏邪气缓急,风胁痛,字乳余疾。白术,利腰脐间血,益津液,暖胃,消谷嗜食。[7]19,100”可见王好古通过药物考证认为,张仲景深知其理只是未将男女治疗明确分别。并宗张仲景之渊,提出治疗妇女伤寒“在妊孕不得不保,在经血不得不调”,又引《黄帝内经》“有故无殒亦无殒也”,强调张仲景未言男子、妇女、妊妇有异,但动血药、发散药、泻下药等并非必不能用,应在顾护妇女、妊妇气血的前提下从轻使用。由此可知,王好古在六合汤中以四物汤为基础方加味使用,是因其为补血养血第一方。四物汤不仅主治因营血亏虚或血虚郁滞所致的头晕眼花、唇甲色淡、面色苍白、月经不调量少或经行不畅作痛、舌淡脉细弱或涩等病证,同时还可兼顾妊妇气血偏虚的基础体质。

3.2 善用药对

药对是在中医基础理论的指导下组方用药最小的单元。“药对”最早出自《雷公药对》一书,而后北齐·徐之才进一步论述了不同药对的作用,现代《施今墨对药》《药对论》《中药药对大全》等药对专著进一步介绍了临床常用的药对及其功效。王好古在《元戎·活人四物汤》加减例中指出:“产妇诸证。各随六经,以四物汤与仲景药各半服之,其效如神。[1]285”王好古将四物汤证归于厥阴篇后,再随六经辨证,以六合汤顾护妊妇血气的同时,用以治疗外感伤寒病、内伤病后出现的不同病证。该方选用四物汤为基础方,外加2味自成药对的张仲景药。如王好古六合汤系列方中使用的阿胶-艾叶药对、附子-肉桂药对、人参-五味子药对、防风-苍术药对等,在六合汤中短小精悍,使得四物汤更具有针对性,突破了四物汤的用药局限性。因此,现选取王好古六合汤中部分经典方剂,以中医传统配伍理论对其进一步阐述。

3.2.1 表实六合汤 “若妊娠伤寒,头痛、身热、无汗,脉紧,太阳经病,宜表实六合汤。四物汤(四两),麻黄、细辛(各半两)”[1]281。表实六合汤证为太阳伤寒表实证,妇人妊娠期因血气不足、受外邪侵袭,致腠理郁闭、卫阳被遏而出现头痛、身热、无汗等症。脉浮紧提示风寒外束、邪正相争,故王好古取仲景麻黄-细辛药对,以麻黄发汗解表,宣散卫表闭郁;细辛长于祛风止痛,《药类法象》称其“治少阴头痛如神”;同时妊妇总属气血虚弱,寒邪易传变入里,选用细辛既可祛散表寒又可温里散寒,二药共为臣药。同时,四物汤顾护妊妇气血为君以补血调血、扶正祛邪,还可制约麻、细二药发散之力太过耗伤妊妇气血。诸药同用,表里同治,滋阴养血,解表散寒。现代研究表明,麻黄的主要有效成分为麻黄碱,对发热模型具有解热作用,其他有效成分可通过直接或间接的路径起到镇咳平喘、抗炎利尿等效用[8];细辛中木脂素类、甾体类和挥发油等成分,能够止咳平喘、镇静镇痛,还有强心、松弛平滑肌及表面麻醉等药理作用[9]。

3.2.2 风湿六合汤 “若妊娠伤寒,中风湿之气,肢节烦疼,脉浮而热,头痛者,宜风湿六合汤,太阳标病也。四物汤(四两),防风、苍术(制,各七钱)”[1]281。《素问·刺法论篇》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妊妇因血气下聚冲任以养胞胎,致使正气不足,加之风湿之邪侵犯太阳经脉,使腠理闭塞,营阴郁滞,湿邪留滞关节,故而肢节烦疼、头痛发热、脉浮。王好古选用张仲景防风-苍术药对,此方以防风解表祛风,胜湿止痛,且其发散之力较为温和。《本经》载其“主大风,骨节疼痹痛,烦满”;苍术苦温芳香,长于胜湿并能解表,尤适用于表湿证,二药为解表祛湿药常用药对且同为臣药。再以四物汤补血调血止痛为君,同时制约苍术、防风过于燥湿而伤阴血,诸药共用滋阴不碍邪,燥湿不伤气血。现代药理实验证明,防风的主要化学成分升麻素苷和5-0-甲基维斯阿米醇苷具有解热抗炎、抗过敏等作用[10];苍术能够促进胃肠运动、抑制胃酸分泌、排钾排钠等[11]。

4 结语

自张仲景《伤寒论》后,历代医家论治伤寒、内伤病各执己见,但大多分述二者;虽关于女科杂病的专著颇多,以六经辨证为纲专述妊妇伤寒、内伤病者甚少。然而王好古的内外一统论学术思想以《黄帝内经》、张仲景为本,继承发展张元素、李东垣之法,打破了伤寒病与内伤杂病的界限,以六经辨治内伤杂病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本文所阐述的伤寒病,王好古认为多为伏邪传变或人体正气不足致邪气内侵。针对妊妇外感伤寒病变及内伤杂病,其治疗基于妊妇气血不足的体质创制六合汤。该方用药因时制宜,且重视药物归经的应用,可见其受易水学派影响颇深。其倡导组方选药加减化裁,灵活变通,善用张仲景方中的药物组成药对,扩大四物汤的应用范围。现代著名中医何时希认为,六合汤中所加2味药之间相辅相济或是相制相从、相反相成、相为反佐、引经报使,同时又与四物汤中某药同样具此相辅相济等作用,6味药既可形成2组药物又能混成一体,同时这也启示后人六合汤药味虽少,可灵活运用,执简驭繁,对现今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猜你喜欢
内伤四物汤张仲景
Comparison of mechanisms and efficacies of five formulas for improving blood circulation and removing blood stasis
悬壶济世的张仲景
Comparison of mechanisms and efficacies of five formulas for improving blood circulation and removing blood stasis
此人是中国古代名医,也是欧洲人最敬仰的中国医生
桃红四物汤“内外”可通用
桃红四物汤“内外”可通用
憋出内伤
治愈系心理学
善良的打劫
自拟理中止嗽散治疗慢性咳嗽8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