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肇庆本土音乐文化传承路径研究

2022-12-29 06:19
轻音乐 2022年3期
关键词:肇庆民间音乐

吴 洁

一、肇庆本土音乐文化传承的研究现状

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传承弘扬本土优秀的地域文化,必须坚持创造性的转化与发展。[1]本土的传统音乐文化有多种不同的类型,根据2017年国家公布的《民间音乐文化代表性项目名录》显示,肇庆市目前有11项传统音乐文化列为国家级音乐文化遗产,尤其是肇庆特色的哭唱文化,被联合国授予“民间音乐文化遗产项目”称号。盛行于肇庆的传统音乐类型包括广东八音、贵儿戏、哭嫁歌、采茶音乐、国恩寺佛教音乐,这些作品凝聚着肇庆民众的创作热情和集体的智慧。在区域族群交往、国家认同的历史演进中发挥重要作用,充分显现出传统音乐文化在民间文化遗产中的历史价值。

近年来,肇庆市委全会提出坚持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作为新时代肇庆发展的“纲”,全方位参与“双区”建设、“双城”联动,提出高质量构建大湾区肇庆新型城市化的发展格局,端砚文化旅游区、乡村振兴示范区,加快肇庆绿色发展崛起、争当湾区新秀。[2]大湾区中,肇庆在区位交通、历史文化、生态环境等方面颇具发展潜力,借助“双区”建设的东风,加快争当湾区新秀的步伐。面对新形势下肇庆本土音乐文化的生态状况,本土音乐文化的研究不仅是律、调、谱、器的音乐本体的研究,而是转向民间音乐文化的深入学习,全面、近真地再现肇庆本土音乐文化的全貌,拓展本土音乐文化的传播渠道,不断传承与发扬肇庆民间音乐文化,感受本土音乐文化的无穷魅力。肇庆本土音乐文化多种多样,与人生礼俗、节日庆典、年历活动等息息相关,这些民俗音乐文化的产生是在农业社会形成的,具有典型的农耕文化特点。粤西地区的封开县是岭南音乐文化的发祥地,在历史上与中原文化有频繁的交流,这里有长久以来形成的本土民间音乐文化,也有来自中原地区的音乐文化,这些音乐文化基因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演进而变化。

近年来,学界研究肇庆本土音乐文化的相关文献逐渐增多,但数量非常有限。直接研究肇庆本土音乐文化的期刊、硕博士论文在中国知网上仅搜到了20余篇。尤其是对广东八音的研究,作为活化石意义的民间音乐,通过八音可以窥见广东民间音乐文化的发展演变。其中2003年博士研究生陶诚《广东音乐文化研究》中,深入探讨了肇庆的八音班与广东音乐的关系。2006年肇庆学院组建的“地方音乐文化研究团队”对肇庆民间音乐理论和粤西地区民间音乐文化的研究,分别成功申报了省社科、教育部有关“粤西音乐文化”和“采茶文化”的项目,并获得系列研究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粤西音乐的研究空白。学界对中国本土音乐文化的研究已成为当下时政热点关注的话题,相关粤西音乐文化研究的论文总被引的频次不断上升,论文学术水平、影响力不断提升。笔者发现以“肇庆本土音乐文化”与“传承路径”为关键词在知网中搜索,暂未发现相关的文献研究。

新形势下国家全面提倡“有根教育”,注重对文化差异的尊重和向他者开放的思想,重视本土地域音乐文化的挖掘。本论文的研究是对肇庆本土音乐文化的认同,是向本土音乐文化的沃土吸收营养。以这种思想观照肇庆本土音乐文化,即是重新发现、传承“有根”的传统音乐文化。如果能够及时研究、保存、记录肇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社会性长期保存行列,不仅是对肇庆本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也是对肇庆地方音乐文化研究激活后的理论总结与提炼。

二、肇庆本土音乐文化的主要内容

本论文研究内容涉及肇庆地区绝大部分民间音乐文化的品种,肇庆地区的少数民族常年保持着集体唱歌跳舞的习俗,这些音乐元素与民间音乐语言相互融合,是肇庆音乐文化与音乐信仰的传承。

粤西采茶音乐是肇庆音乐文化的主要内容,考证粤西采茶音乐的渊源和多元化的流变发展。如肇庆市怀集县城的采茶歌,是一百多年前湖南的石匠工人传授的。怀集乡间丰富的民间音乐艺术,很快就融进了怀集“采茶”,采茶戏融合肇庆地区的民歌、说唱音乐等传统音乐元素。[3]肇庆采茶歌经历了采茶舞、采茶灯、采茶戏的表演特点的发展阶段,但是采茶文化的核心依然是“采茶歌”,采茶歌的曲调脱胎于本地民间的山歌、小调,同时融合了外来的湖南花鼓戏、广西的彩调等音调,句式结构自由,分为对称和不对称的结构共存,一般为两句或四句结构,演唱时众人帮腔调与锣鼓伴奏同时进行,伴奏的乐器主要由唢呐加扁鼓、唢呐加高边锣、二胡、笛子等乐器组成[4]。

肇庆市怀集县城的桥头山歌是当地独有的特色山歌,自明清时期流传至今,当地人称为“南歌”,内容以歌唱景致、歌唱爱情、歌唱节日为主。桥头山歌的节拍多为二、三拍子,结构多为短小的一段体,上下句为对称句式,音域较窄,旋律相对平缓,拖腔较短,歌词和曲调的配合均为一字一音,常用前倚音,即兴性较强。曲子都是围绕“sol”展开并反复循环,落音均为“sol”。[4]

肇庆地区的婚嫁习俗中特有的哭嫁音乐文化,这些哭嫁文化反映的是社会民俗文化的内涵。分析考察肇庆各地哭嫁歌,哭嫁的内容大多是新娘出嫁前对娘家的依恋、担心婚后的生活、咒骂媒人的诱骗,在肇庆市端州区、高要市大湾区,禄步等地,在结婚前的三个晚上都有“坐歌堂”的哭嫁仪式,哭嫁歌演唱现场气氛悲凉,情绪委婉、缠绵,哭嫁歌多为节拍自由的羽调式,旋律多下行,有些哭嫁歌每句都带有一个“叹息”式的尾腔,具有生活用语的音调特点。[5]哭嫁歌中的愤怒、哀怨,不仅很好地反映了女性心理情感变化的轨迹,更是全方位展现出肇庆婚嫁习俗中显现的文化内涵。

三、肇庆本土音乐文化的传承路径

本论文研究凸显了肇庆本土音乐文化的特性及其在世界多元文化中的重要性,面对新形势带来的机遇与挑战,研究方法中创新加入了近年来口述历史的研究方法,口述史属于历史学研究范畴,近年来在多种学科领域广泛运用,着重于溯源历史、研究真实的历史为归旨,研究中通过提出有效问题,影像记录、对非遗传承人深入全面的访谈进行口述材料搜集,抢救性采集濒危的口头音乐文化遗产。论文研究成果将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与网络资源,把肇庆特色的传统音乐文化课程引入肇庆市大、中、小学的音乐课堂。从非遗保护传承入手,以“非遗传承进校园”文化为主题,邀请肇庆本土民间艺术家来校演出,为肇庆本土民间音乐文化寻找有效的传承思路。提出相关建设性的对策,充分发挥高校在本土音乐文化传承中的促进作用,探寻肇庆本土音乐文化的传承路径。

(一)新形势下坚定肇庆本土音乐文化发展信心,增强民族凝聚力与文化认同

新形势下深入挖掘本土音乐文化的时代价值,要将本土音乐文化的精神标识挖掘出来,把肇庆本土音乐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并将其转化为国人的精神追求和行为习惯,让传统文化基因与地域文化相适应。[6]新形势背景下构建肇庆本土音乐文化传承体系,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文化认同,坚定民间音乐文化发展的独特性,加强对肇庆本土音乐文化发展的扶持力度,尤其对肇庆本土的音乐文化自觉地传播与传承。

(二)挖掘肇庆本土文化特色,展示肇庆本土音乐文化内涵

民间音乐文化遗产是一个城市最有特色的文化组成之一。肇庆的怀集县城,面积占肇庆全市的3/4,怀集的六祖文化”“风俗文化”“古村落文化”“生态文化”“海陆丝绸文化”是当地的特色文化名片,每到中国传统佳节,广场上尽是丰富多彩的道具舞,“凤舞”“壮狮舞”大多都在正月初一到正月二十、“春牛舞”多在元宵节上演,还有“马舞”“龙鱼舞”。采茶戏、贵儿戏、八音班等多在春节前后上演。通过实地调查八音班、贵儿戏、哭嫁歌等音乐文化的历史渊源及文化内涵,与民间节庆、信仰风俗、人生礼俗活动的关系,探寻它们在没有任何外来经济支持的情况下如何顽强的生存。

(三)构建多元化宣传模式,强化舞台展演传播性质的保护

肇庆本土文化活动内容丰富,特色鲜明,民俗风情浓郁。在推动肇庆地区文化发展的同时促进文化整合,拓展民族交往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在新形势下,要从全局出发,积极开发特色民俗旅游和各类文旅活动,积极提升本土音乐文化宣传的有效性。充分利用民间舞台、音乐类的学术期刊、专题学术会议平台、场域对肇庆音乐文化蕴含的文化价值,审美意蕴进行充分的展示推介。尤其在舞台展演过程中,可通过聘请非遗传承人现场学术讲解,通过面对面、口传心授的方式,使肇庆本地民众能够有机会接近传统、亲近传统、进而培养坚守传统、继承传统的文化自觉意识,感受本土音乐文化的人文精髓与艺术魅力。

(四)注重文化传承路径,多渠道传承肇庆本土文化

秉承保护、传承、普及的观念,肇庆地区应突破传统的本土民间音乐文化推广模式。地方高校也越来越在非遗保护与传承中发挥其他渠道不可替代的作用,依托地方高校的学术力量,发挥高校在培育人才、科学研究、文化传承方面的功能,推行高校教师+非遗传承人(民间艺术家)+地方音乐家+地方学者=四位一体的多层结构师资队伍建设,保证教学内容,以提高学生审美素养、传承本土音乐文化为核心,打造肇庆本土特色化的音乐文化课程,从非遗保护传承入手,以“非遗传承进校园”文化为主题,邀请肇庆本土民间艺术家来校演出,为肇庆本土民间音乐文化寻找有效的传承思路。新媒体时代语境下,高校要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传播方式,在网络平台搭建肇庆本土音乐文化的公众号、打造肇庆本土音乐文化欣赏的手机App,形成线上对肇庆本土音乐文化传播链条,开辟本土音乐文化欣赏、传承的新领域。

结 语

本论文的研究借鉴音乐人类学、音乐社会学、音乐传播学、民族音乐学理论与学术成果。研究视角具有创新性,与新时代国家重要发展战略高度契合,同时采用新史学的视角进行研究,即充分利用新史料对肇庆市本土音乐文化进行多层次多方面的综合考察。肇庆本土音乐文化研究仍处于相对初级的阶段,政府要不遗余力地出政策、出资金拯救、保护这些民间音乐文化,寻找肇庆本土音乐文化的传承路径。政府给予经费支持,高校在科研学术方面给予支持,民间给予技艺传承,在三者形成良性互动机制的支持下,进一步将肇庆本土文化的传承落到实处。将肇庆“非物质音乐文化遗产”转变为“本土音乐资源”是对音乐文化整体性、与本真性的传承,继而寻找“本土音乐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互生式的发展逻辑,即关注肇庆本土音乐文化的可持续发展[7]。

传统文化的生存空间不断被挤压、被取代、被转换,这不仅是单靠政府就能够解决的问题。尤其在肇庆音乐文化争取生存空间的当下,借助政府力量协助民间音乐团体,依托肇庆市当地的旅游文化资源推广肇庆民间音乐文化,在文化主管部门与民间社团、地方高校的共同努力下,提升肇庆本土音乐文化的自觉意识,才能把底蕴深厚、广受欢迎的肇庆本土音乐文化保护发展好,让广东省肇庆市本土的音乐文化发展摆脱边缘化的状态,迎接本土音乐文化发展的新生机。

注释:

[1]周青青.中国民间音乐概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18—19.

[2]孙家国.粤西哭嫁歌及其音乐文化分析[J].肇庆学院学报,2009(01):77—78.

[3]范晓君.广东怀集“采茶”述略[J].四川戏剧,2009(02):69—71.

[4]周 峰.潮州音乐漫谈[M].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1997(28):35—36.

[5]范晓君.粤西八音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43—44.

[6]周凯模.岭南民俗音乐的人类学阐释[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7:51—52.

[7]陈泽泓.广府文化[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98—99.

猜你喜欢
肇庆民间音乐
大地回春—肇庆十八年林丰俗作品特展
“深圳蛇口—肇庆高要”组合港正式启动
音乐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
奇伟的肇庆(外二章)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