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综合性学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
——以云南边境地区为例

2022-12-29 15:34欧运波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边境地区综合性共同体

欧运波,方 惠

(1.曲靖师范学院 教师教育学院,云南 曲靖 655011;2.曲靖市教育体育局 教科所,云南 曲靖 655099)

语文综合性学习对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全面协调地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首先,提高了学生的语言文字综合运用能力。在综合性学习中有利于培养学生听说读写以及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其次,加强了语文课程内部诸多方面的联系。使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几方面的内容有机联系起来。再次,综合性学习还具有育人价值。云南边境地区语文课程开展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加深了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也在综合性学习过程中铸牢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但云南边境地区部分语文教师还未充分意识到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作用,也不知道该怎么样操作。因此有必要结合云南边境地区的实际深入探究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及实践路径。

一、语文综合性学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

(一)有利于加强语文综合性学习与生活的联系

美国科学家华特·科勒说:“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符。”叶圣陶先生说:“语文学习得跟整个生活打成一片。”[1]云南边境地区语文综合性学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利于加深语文综合性学习与生活的联系。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加深学生对社会生活的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当前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也在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中加深了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要性的理解,提高了思想道德修养,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二是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创建民族团结示范区是当前云南边境地区的重要任务,怎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怎样创建民族团结示范区是云南边境地区的热点问题,这些问题可以纳入语文综合性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增强了运用语文知识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也训练了学生归纳总结等思维能力。三是提高了学生的合作能力。综合性学习一般情况下都是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学习活动,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的语文综合性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具体来说就是培养学生策划、协调和组织的能力,这种能力是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生活的必备能力。

(二)有利于拓宽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空间

云南边境地区开展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有利于拓宽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空间,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由课内空间拓展到课外空间。综合性学习主要在课外进行,在课外安排体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读报会、辩论会、朗读会、话剧展演等活动。二是由校内空间扩展到校外空间。云南边境地区的砚山县红色人文资源丰富,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的语文综合性学习应依托这些资源开展学习活动,组织学生参观王有德故居、阿猛会址、砚山县烈士墓等活动。让学生在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中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色文化,知党恩,跟党走。三是由语文学习空间扩展到跨学科学习空间。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本质上就是跨学科的学习,如把佤族人民抵抗英国侵略、各族人民支援滇缅公路的历史纳入到语文综合性学习中就实现了语文学科和历史学科的沟通。把藏族《格萨尔王传》、彝族的《阿诗玛》、傣族的《召树屯》、景颇族的《日瑙斋瓦》、佤族的《司岗里》、普米族的《帕米查哩》、德昂族的《达古达楞格莱标》等民族史诗纳入到语文综合性学习中就实现了语文学科和民族文化的沟通。跨学科的学习联结课堂内外、学校内外,扩宽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空间,[2]同时也有利于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三)有利于充分发挥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育人功能

语文综合性学习既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又具有育人功能。云南边境地区开展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的育人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有利于云南边境地区的学生牢固树立“多元一体”的民族观。既高度尊重多元,又高度认同一体,并且认识到“多元一体”的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多元一体是先人留给我们的丰厚遗产,也是我国发展的巨大优势。”[3]二是有利于树立“三个离不开”的意识。带领学生阅读一些关于各民族互帮互助的文章,在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又树立了“三个离不开”的意识(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云南边境地区少数民族众多,呈现大杂居、小聚居、跨境分布的特点,因此该地区学生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意识显得格外重要。既有利于各族学生相互尊重、相互学习、相互合作、相互帮助,也有利于形成休戚相关、命运与共的内在关系。[4]三是有利于树立“五个认同”的意识。带领学生阅读“中国边境抗疫”的相关文章,观看“中国边境抗疫”的相关视频,撰写阅读感受,或者观影感受。在这一过程中,既培养了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又使学生牢固树立了“五个认同”(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通过云南边境抗疫与邻国抗疫的对比,学生会增加对伟大祖国和中国共产党的认同,进一步体会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中国担当的伟大。也体会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还会体会到中华文化的价值,中华文化中的整体观、家国情怀、以人为本、舍身取义等思想在云南边境抗疫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语文综合性学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

(一)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首先,紧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题来设计综合性学习活动。“主题是活动的灵魂,没有主题活动就会失去方向,内容也会零散。因此,一个好的主题是活动成功的一半。”[5]紧扣主题来设计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充分发挥综合性学习育人功能的基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个总的主题,围绕这一总主题,可以通过诸多分主题来开展学习活动,这样,综合性学习将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可以结合教材内容来确定主题。可结合《纪念白求恩》这篇课文来确定综合性学习的主题即“毛主席笔下的英雄人物”。让学生在语文知识运用中受到英雄人物精神熏陶感染,增强对革命文化的认同,进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还可以结合社会生活来确定主题。当前,云南边境地区正在开展“民族团结示范区”的创建工作,可结合这一创建工作来确定综合性学习的主题即“我为民族团结示范区创建添砖加瓦”。这样的主题指向生活,面向生活,既加深了语文综合性学习与生活的联系,又让学生在理解生活、思考生活、体验生活的实践中铸牢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还可以在学科的融通中确定主题。其次,要创设具体的语文知识综合运用的情境。可以是生活情境、媒体情境,也可以是问题情境、故事情境,要根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题联系实际情况创设生动具体的语文知识综合运用的情境。云南边境地区有很多民族团结示范单位,这是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宝贵资源,语文教师要有意识有目的地利用这些资源创设具体的生活情境,比如可带领学生参观红河州绿春县平河镇大头村委会拉祜寨村,这是一个民族团结示范村,参观结束后可设计这样的一个任务:如果你是一个电视台的记者,你将如何报道拉祜寨村?这样的情境为学生运用语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平台。学生为了完成报道任务,将会提取平时储存的口语交际的知识和新闻写作的知识来完成任务。同时,学生在知识的运用过程中又体会到了民族团结的重要性,进而铸牢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再次,须让学生在深入体验的基础上再运用语文知识解决问题完成任务,深入体验的过程既是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同时也是受教育的过程。体验是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的重要条件。加达默尔说过,如果某个东西不仅被经历过,而且他的经历存在还获得自身继续存在的意义的特征,那么这种东西就属于体验。[6]这就告诉我们,体验有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经历,第二个层次是经历后发现意义。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可组织学生观看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视频,引导学生深入情境,用心的感受体验情境。这样既能训练学生的思维,又能深化学生的情感体验;既激发了学生运用语文知识解决问题的动力,又充分发挥了综合性学习的育人功能,强化了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二)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首先要把语文能力和语文德育紧密结合起来。语文能力体现的是语文课程的工具性,语文德育体现的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工具性教育中融入了人文精神,工具性教育目标就会更扎实更彻底的实现,人文教育中融入工具性的内容,人文教育的目标也会实现的更扎实更彻底。”[7]由此看来,在综合性学习中应该把工具性和人文性紧密结合起来,用语文的方式来渗透德育。“语文学科进行德育和美育,不能脱离语言文字另搞一套,而是要做到语言训练和思想道德的统一。”[8]因此,教师要基于云南边境地区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际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题设计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训练听说读写能力,也让学生在听说读写能力的实践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其次,要把语文能力和思维训练紧密的结合起来。叶圣陶先生说:“语言和思维密切相关,语言说得好在于思维的正确,因此,思维的训练至关重要。”[9]学习活动中,教师要创设生动具体的语言训练的情境,让学生在听说读写的语言活动中既提高听说读写能力,也训练学生的思维,特别是分析与综合、分类与比较、辩证与创新等高阶思维。再次,要在语文实践中培养听说读写的能力。“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积极的语言实践,积累语言经验,体会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10]这种鲜明的实践性要求学生要努力扩展自己参与语文实践的机会,去积累语言和语文知识,发展语文能力。根据语文课程的实践性,综合性学习就应该让学生在听说读写的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教师应根据云南边境地区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际精心创设有利于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活动,如参访活动、故事分享活动、主题演讲活动、专题阅读活动、专题写作活动、表演活动等,以活动为载体,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并且促进这些能力的整体协调发展。最后,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通过评价可以及时地反馈学生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的学习水平和学习状况,可以诊断学生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存在的问题,还可以激发学生对综合性学习的兴趣。在评价中要关注过程性的评价,要全程关注学生在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中的表现以及听说读写的实践情况。要开展全面性的评价活动,既要关注听说读写能力的有机联系,又要关注探究精神、合作态度、价值观方面特别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的交融整合。要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与互动,鼓励学生开展自我评价,自我反思听说读写存在的问题。要鼓励小组成员开展相互评价,提升小组合作学习的质量。当然,教师的评价也不可或缺,教师在评价时要采用激励性的评价,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要检查诊断学生在听说读写中存在的问题,充分发挥评价的反馈和导向的作用。

(三)在语文课程与其他学科的沟通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首先,紧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题并设计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这是发挥综合性学习育人作用的保证。其次找准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跨学科学习的交融点,找到这个交融点,语文学科就可以与其他学科有机重组、渗透、整合,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找不到这个交融点,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就变成了简单的叠加,这不但不能发挥跨学科学习的优势,而且还会使语文综合性学习迷失方向,甚至可能会失去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学科特征。再次,在跨学科的语文综合性学习中,一定要守住语文的底线。不能使语文学科变成其他学科的附庸。守住语文的底线,最关键的是要把握综合性学习的目的: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同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现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

在语文课程与其他学科的沟通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须充分利用云南的本土资源,这些资源涉及到很多的学科。首先,可以与历史学科沟通。云南近代史是各族人民反抗侵略、保家卫国的历史。云南边境地区语文综合性学习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历史资源,如马嘉理事件、浪穹教案、滇军援越抗法、项从周抗法、刀安仁抗英、杨自元起义、片马抗英、收回七府矿权、抢筑滇缅公路、滇西抗战等历史事件。其次,可以与民俗学沟通。云南边境地区各民族均有自己的独特的民俗文化,这些民俗文化中蕴含着民族团结的有益因素。如京族就有与其他民族“认亲戚”的习俗,京族世代以打鱼为生,须与其他民族交换粮食。为了使交换能够顺利进行,于是就产生了与其他民族“认亲戚”的习俗。[11]这种通过亲戚为媒介实现以货易货的贸易联盟,降低了交易的风险和成本,同时也拉近了民族之间的心理距离,形成了各民族相互间离不开的局面。这些民俗资源可以作为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资源。再次,可以与民族文化沟通,云南边境各民族都有自己的独特文化。史诗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像傣族的《召树屯》,反映了傣族人民追求自由和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歌颂了纯洁坚贞爱情,体现了傣族人民勤奋朴实的美好品德。勤劳朴实既是傣族人民的美好品德,同时也是中华民族的美好品德,这些内容都可以成为语文综合性学习素材。最后,也可以与社会学沟通。云南边境地区的屏边县的特产是荔枝,可以让学生调查荔枝生产的现状及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也可以让学生撰写特产介绍,还可以组织学生为荔枝写广告宣传语。这样的活动,使语文学科与社会学实现了沟通交融,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跨学科的综合性学习,密切了学科间联系,能够使学生在跨领域的学习中对知识进行融会贯通,[12]在全面提高语文核心素养的同时铸牢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四)在书本学习和生活实践的结合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党的教育方针明确规定: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在书本学习和生活实践的结合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有利于语文学习与生活密切结合在一起。书本学习和生活实践的结合为学生的语文实践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让学生在解决生活问题的过程中培养语文能力,提升语文素养。其次,有利于贯彻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把书本知识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再次,有利于充分发挥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育人功能,从人才培养的角度出发,综合性学习与生活实践有机融合,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在书本学习和生活实践的结合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首先应该在语文知识和生活实践的融合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是演讲词单元,学生学习完四篇演讲词以后,基本上可以掌握演讲的相关知识,这时,教师可组织学生阅读民族团结先进个人的事迹并观看相关的视频,有条件的地方可组织学生采访当地民族团结先进个人,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撰写以民族团结为主题的演讲词,演讲词撰写完成后,组织演讲比赛,先举办小组选拔赛,每组选出1至2名同学参加班级演讲比赛,根据评分细则,评出相应的奖项,获奖的同学发表感言,教师做总结点评。这样的活动使语文知识和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即消化吸收了演讲词的相关知识,又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并且在材料准备、写作、演讲的过程中铸牢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其次,在课内学习和课外学习的融合中铸牢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语文课外学习是语文课内学习的延伸与补充,也是提升语文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既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也是德育工作的有效载体。语文教师要有意识有目的地把课内学习引导到课外。学习完《驿路梨花》一文后,可引导学生课外阅读体现民族团结的相关文章,观看民族团结的相关电影,在此基础上举行读书报告会、诗歌朗诵比赛以及撰写观影感受等活动,通过这样的活动把课内学习引导到课外,拓宽学生的语文学习和运用的空间,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同时,在学习过程中也铸牢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再次,在校内学习和校外学习的融合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仅靠校内学习是学不好语文的,还要充分发挥校外学习的作用。《史记·春申君列传》提出一个重要的观点“游学博闻”。意思是说通过游学可以增长见识。毛泽东主席也主张既要读有字之书,也要读无字之书。“闭门求学,其学无用,欲从天下国家万事万物而学之,则汗漫九垓,遍游四宇尚已。”[13]从这里可以看出,闭门学习是不可取的,应学习世间的万事万物,当汗漫九垓,历游四宇,才能学到真本事。语文学习应高度重视校外实践,把校内学习引导到校外。七年级下册的“天下家国”的综合性学习,就应该让学生走出校外,走进鲜活的生活。云南边境地区的河口县红色资源丰富,应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可组织学生跟随中国卫国戍边英雄杨天才开展巡边体验活动,也可组织学生参观教马哨、天才路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活动结束后,组织学生自由撰写参访感受,也可组织学生开展口语交际活动交流参访感受。这样的综合性学习,初步实现陶行知先生所主张的六个解放(眼睛、头脑、双手、嘴、空间、时间)。充分利用了河口县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充分发挥了校本资源、家乡资源的作用,在学习活动中培养了学生实践能力、探究能力和合作精神,[14]特别是爱国主义精神。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最大魅力是根植于生活,将触角从校园生活伸向自然世界、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在真实语言情境中打通了语文与生活通道。[15]“把爱国主义精神贯穿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全过程,把爱我中华的种子埋入每个青少年的心灵深处。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16]爱国精神是中华民族共同意识的重要内容,培养爱国主义精神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综上所述,云南边境地区语文综合性学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有利于加深语文综合性学习与生活的联系,拓宽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空间,也有利于充分体现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育人价值,“把德育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各个活动中,体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17]应在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生活实践的结合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通过这些途径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又充分发挥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育人功能。

猜你喜欢
边境地区综合性共同体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爱的共同体
国外舰载直升机助降与牵引装备综合性能对比分析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论《飞越大西洋》中的共同体书写
严阵以待
基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作文教学策略
综合性医院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探索
新墨西哥州的边境地区 探险蒙蒂塞洛峡谷
综合性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