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火炼真金,英雄出少年
——红色经典儿童电影中的少年英雄

2022-12-29 09:26文/高
童话王国·文学大师班 2022年12期
关键词:鸡毛信潘冬子海娃

文/高 阳

伟大的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无数革命志士前赴后继、英勇抗争,其中不乏一些少年英雄。以他们为原型的小说、电影等文学艺术作品纷纷涌现。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回顾三部红色经典儿童电影,了解那些少年英雄的事迹吧。

红星闪闪放光彩

20世纪30年代初,江南柳溪镇少年潘冬子的父亲潘行义响应党的号召参加了红军。后来,潘行义跟随红军主力战略转移,撤离中央根据地,临行前,他给儿子留下了一颗闪闪的红星。红军走后不久,恶霸地主胡汉三回来了,他欺压百姓,勾结反动势力打压农民运动。为了掩护乡亲们,潘冬子的母亲壮烈牺牲。潘冬子积极参加对敌斗争,变得更加坚强。1938年,上级派潘行义来接吴修竹领导的游击队下山,准备开赴抗日前线。潘冬子和父亲终于见面了,他戴上那颗闪闪的红星,踏上了新的征途。

影片《闪闪的红星》采用潘冬子的第一人称视角叙述,并加入他成年后的回忆作为旁白,将革命道理蕴藏在孩子的遭遇和感受之中。影片中的许多情节可以从革命历史中找到影子。比如,潘冬子把盐巴化成水浸在棉衣里骗过敌人,送到山上的红军手中,就取材于当年苏区的真实斗争故事。这样的处理增强了影片的纪实和传记色彩,让观众与冬子同欢共愁,起到了深化共情的艺术效果。

海娃巧送鸡毛信

抗日战争时期,龙门村儿童团团长海娃接到了一项紧急任务——给八路军张连长送一封鸡毛信。鸡毛信是抗日战争时期华北军民创造的传递紧急情报的特殊邮件,一根鸡毛代表“急”,两根代表“特急”,三根则是“十万火急”,而海娃拿到的,就是插着三根鸡毛的信。谁知,海娃赶着羊群出发不久,就遇到了敌人。他临危不乱,把鸡毛信绑在羊尾巴下面,躲过了一劫。可是,敌人又想把羊据为己有,让海娃随他们走。晚上,趁着敌人熟睡,海娃逃了出去,又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把鸡毛信成功交给了张连长。按照鸡毛信中的作战方案,八路军一举炸毁了敌人的炮楼,夺回了被抢的物资。

《鸡毛信》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部以儿童为主角的战争片,也是中国第一部获得国际大奖的儿童影片。影片的情节并不复杂,但悬念迭生、引人入胜。每一次“山重水复疑无路”时,海娃都靠着坚定的信念与机智的头脑“柳暗花明又一村”。如今,距离电影上映已经数十年,但海娃聪明、勇敢、坚贞的少年英雄形象仍然深深地烙印在人们心中。

嘎小子立大功

抗日战争时期的河北白洋淀,少年张嘎的奶奶为掩护八路军撤退而被日本侵略者杀害,张嘎只身来到县城找到游击队排长罗金宝,想要为奶奶报仇。一开始,张嘎将罗金宝当作汉奸、和胖墩打赌时耍赖,闹了几次笑话。在经历一系列磨砺后,张嘎由鲁莽调皮的少年成长为真正的八路军战士,并在一场伏击战中立下了大功。

电影《小兵张嘎》的编剧徐光耀曾说,这部电影是白洋淀里无数“小嘎子”浴血奋战的缩影,也是八路军和人民血肉相连的写照。张嘎的形象很鲜活:他堵烟囱、咬胖墩等行为莽撞而幼稚,这是他“嘎小子”的一面;但他又有理想、有勇气、有担当,在经历磨炼之后获得了成长,表现出了少年英雄的一面。正是这样接地气的人物形象,让《小兵张嘎》成了家喻户晓的经典影片。

如今,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沐浴着新时代的阳光雨露,不必像电影中的少年英雄一样浴血奋战,但我们应该铭记那段历史,感恩前辈的牺牲奉献,在党的领导下、在人民英雄精神的激励下努力奋斗,将祖国建设得更加美好。

猜你喜欢
鸡毛信潘冬子海娃
鸡毛信的故事
一封鸡毛信
英勇少年心向党,闪闪红星照前路
电影《闪闪的红星》观后感
闪闪的红星之红星小勇士
闪闪的红星(上)
美味小甜点
小小园艺师
送信的人走了
四季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