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医学模式下5G在中医治未病服务中的应用与探索*

2022-12-29 12:46肖颖馥张冀东胡宗仁何清湖阳吉长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22年8期
关键词:医治个体服务

肖颖馥,张冀东,曹 淼,胡宗仁,何清湖,2**,王 丹,阳吉长

(1.湖南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 长沙 410208;2.湖南医药学院 怀化 418000;3.杭州师范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杭州 311121;4.谷医堂(湖南)健康科技有限公司 长沙 410208)

中医治未病理念源远流长,是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独具影响的理论之一,历经几千年的医学实践,愈发彰显了其丰富的医学内涵和生命力。近年来,中医治未病学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国家多次出台政策鼓励、支持和促进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的发展。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指出要增强中医药健康服务能力,充分发挥中医在治未病中的主导作用[1]。2018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鼓励医疗机构应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拓展医疗服务空间和内容[2]。5G网络技术以“高速率、高容量、高可靠性、低时延、低能耗”为特性,增强移动宽带eMBB、高可靠低时延连接uRLLC以及海量物联mMTC为主要应用场景[3],可以在生物、心理、社会不同层面进行海量信息检测和交互,从而实现生物、心理、社会不同层次上的万物互联,突破既往互联网技术瓶颈,为中医治未病服务提供新的技术支撑。

1 治未病的内涵

“治未病”概念的提出,首见于《黄帝内经》[4]。《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强调了治未病的重要性。后世医家对治未病内涵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汉代张仲景提出了“见肝之病,当先实脾”的“既病防变”思想,在治疗上注重“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唐代孙思邈将疾病分为“未病”“欲病”“已病”三个层次。治未病发展至今,理念趋于成熟,主要内容包括未病养生,防病于先;欲病救萌,防微杜渐;已病早治、防其传变;瘥后调摄,防其复发四个方面,强调在疾病未发生、未传变、未复发之时,预先采取措施,保身远疾,最大限度、最长时间段维护人的健康状态。

2 治未病服务现状和面临的挑战

2008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启动了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至今已历经10余年发展,取得巨大的成就。第一,在学术理论方面,提出了一些新的学术观点,规划出版了《中医治未病》《亚健康学》等书籍,初步构建了中医治未病学术体系[5]。第二,人才培养方面,设立了中医亚健康学、中医养生学学位点,部分高校设置了硕博士学位点。第三,在临床实践方面,各地相继开展治未病中心试点工作,设立治未病门诊。第四,在学科交流方面,成立了相关的学会或协会组织,定期举办相关学术会议。第五,在科研方面,近10余年治未病研究热度上升,在针灸康复、心脑血管疾病、肺系疾病等领域均开展了相关研究[6-7],论文发表呈上升趋势[8]。

在取得相应成绩的同时,也面临着挑战。第一,专业技术人员缺乏,服务能力受限。据2017《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能提供中医服务的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占比为83.3%,能提供中医服务的村卫生室的占比为62.8%,能独立开展针灸、拔罐、推拿等的全科中医师人员很少[9]。第二,社会认知度不足,居民治未病理念有待提高。目前大部分居民仍是有病就诊的健康理念,对治未病的理论、含义、干预方式、效果等知之甚少。据上海的一项调查显示,只有55.5%的社区居民听说过并了解中医治未病,14.8%听说过但不了解,29.7%没听说过[10]。第三,疗效评价的循证学证据有待加强。目前中医治未病干预方法多样,但主要应用量表进行评判,缺少准确的效果评价指标,其干预效果尚未能得到科学评价。在临床研究方面,中医治未病研究尚缺乏大规模、高质量的临床研究和高级别的循证医学证据,如糖尿病前期的中医药防治,尚未形成由随机对照试验、队列研究、病例对照研究、病例系列这4种研究中至少2种不同类型的研究构成的评价体系[11]。

3 5G的应用现状与前景

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th Generation Mobile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简称5G)在4G基础上发展而来,作为新一代的移动网络技术,总的来说具有以下的特点:①高性能,5G能效是4G网络的100倍[12],体验速率是4G的10-100倍,满足高清视频、虚拟现实等大数据量传输。②广覆盖,5G通过小型基站密集建设对末梢通信进行了改善,提高了网络覆盖率。③高容量,相较于4G的吞吐量,5G的流量密度高达10 Tbps/km²[13],吞吐量大幅度提升。④低延时,相较于4G的10 ms延时,5G将延时缩短至1 ms左右,其毫米波通信技术让可触式互联网、低延时的VR/AR成为可能。⑤低能耗,5G的低能耗为大规模物联网应用提供了基础[14]。因此,5G不仅解决了人与人通信,更解决了人与物、物与物通信问题,满足移动医疗、智慧医疗等应用需求。在疫情抗击中,5G远程超声被应用于对新冠病毒患者病情的评估,其得出的诊断结果与CT检查一致[15]。在创伤急救中,“5G云+医疗”物联网联动新模式能有效缩短严重创伤患者的开始救治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可以说,5G技术的兴起,为医疗服务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新的的技术发展动力。

在中医治未病领域,主张在躯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上的“不完满”或者是“低质量”的健康存在状态界定亚健康的特征属性[16],这与新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相融相通。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主张把疾病的致病原因从单一的生物因素提升到从生物、心理、社会不同层次考量对人体健康状态的影响,不再从孤立、单一、片面的角度去探究疾病的产生与发展。这种整体观念与5G广覆盖、多连接、万物相连的属性具有耦合性,5G可以为新医学模式下治未病的发展提供新的载体,因此,本文从生物、心理、社会不同视角探索5G在中医治未病服务领域的新赋能。

4 新医学模式下5G赋能中医“治未病”服务

4.1 生物因素,以人为本,未病先防

生物因素是导致疾病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中医经典著作《素问·刺法论》有言:“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即人体脏腑功能正常,正气旺盛,外邪难以入侵,内邪难于产生,就不会发生疾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治病必求于本”,强调把握患者的状态和疾病性质[17]。因此,我们在注重对生物致病因素的防范之外,也应强调在疾病防治中需要对个体状态准确把握,了解其动态演变过程。

对于治未病群体来说,联合5G网络技术的个体状态辨识,可以更好地对个体防病养生进行指导(图1)。目前,5G穿戴设备、智能手环等智能电子产品,可以对个体进行实时、持续的健康信息采集,结合其高效率的反馈特性和传输特点,可以更及时地获得个体实时状态表征参数,进行动态评估和指导,增强反馈的时效性和针对性。

图1 联合5G网络技术对治未病的个体状态辨识

其次,5G可以实现图像、声音、场景的实时同步,且视野足够清晰,如内镜下微小的出血点5G网络也可以清晰显示[18],因此利用5G技术可以实现对治未病个体诸如面色、肤色、舌象等信息在线采集,突破以往该类信息采集需线下面诊的瓶颈,更好地提供治未病便捷服务。此外,5G+边沿端/云空间的AI处理技术,可以迅速对收集的数据信息展开智能化系统剖析和解决,实现数据可视化、信息可视化,帮助个体更好地认知自己健康状态,提升对自身健康的关注。5G的智能化管理,也可以对个体的生活进行智慧提醒,诸如生活作息、运动、饮食等方面,以协助个体更好地实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的生活作息,提升治未病意识,实现健康管理。

4.2 心理视角,心身合一,全神养真

《灵枢·天年》载:“血气已和,荣卫已通,五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即形与神俱是健康个体的标志,人的健康需要心理与生理功能的协调。“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形乃大伤”更是阐释了情志郁结、错乱可致精气虚损,致使疾病发生。

充分利用5G网络优势,结合智能技术可以建立基于5G网络技术的治未病的个体情绪管理平台(图2)。在教育模块,既可以用文字、视频、微课等进行知识教育,更可以利用5G+VR、AI技术对个体进行居家保健的实操指导,进一步突破虚实世界的界限,实现映射空间的全息化、全息空间的数据化,数据空间的智能化[21],提供沉浸式的虚拟仿真实训空间,进行高仿真、可视化教育内容[22],通过这种感知性、互动性虚拟仿真指导,可以提高个体(尤其是老年人群)对各项操作的理解和掌握,提升个体情绪干预的成效。

为提高802.11n长距离无线链路的性能,必须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减少丢包,二是提高链路利用率.为此首先需要考察丢包的原因,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法.因此我们搭建了802.11n长距离无线mesh网络实验床,该实验床包含7条长距离链路,链路长度从3.5公里到20公里不等.本文在其中一条20公里的链路上开展了大量的实际测量工作,通过对实测数据的分析,发现了802.11n长距离无线链路中数据帧的CRC(Cyclic Redundancy Check)出错特征.据此可以设计帧内编码和帧间编码以提高数据帧的抗误码能力.

图2 联合5G网络技术对治未病的个体情绪管理调节

其次,在5G实时动态数据反馈的基础上,结合其技术高容量、高维度等特点,可以进一步分析个体的知识、行为和情绪等显性数据,以及这些数据在不同时间段、不同场合的波动情况,综合评估个体情绪整体情况,以提供多层次、全方面、个性化的支持与服务[23],提高个体的情绪认知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同时,5G平台海量的实时动态数据,可以为情绪管理模型的构建提供的数据支持,也为疗效评价指标提供循证依据。

此外,在专家咨询模块,专家可以结合智能反馈结果及图表、问卷、视频等进行评分,以更准确评估个体情况。5G网络技术融入的实景及面对面等技术,更可以拉近医生与个体的心理距离,畅通医患交流和进行人文关怀,有利于更好的情绪疏导和管理。

4.3 社会领域,互融互通,三位一体

5G时代,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联系更加便捷。据业界权威人士预估,5G网络将承载10亿个场所、50亿人、500亿物的连接[24]。意味着,5G时代的万物互联将使人与其外在环境融为一个整体,为协同知识建构提供了条件[25]。知识协同以知识资源为核心,由多个拥有知识资源的行为主体协同参与,宏观上强调知识资产的增值——“1+1>2”,微观上强调知识转移的实效性和准确性[26]。基于5G广覆盖的万物互联,形成人与治未病健康知识、人和人、群体与群体间的连接,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主动交互与实践,形成社会群体间的治未病实践的共享与互通,从而产生组织的整体功能大于各独立单元功能之和的知识协同效应。通过调动社会群体的力量,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以进一步提升中医治未病的服务能力。

此外,利用5G平台在居家端进行便捷化数据采集,建立个人动态健康档案,记录个体体质特征,分析危险因素,构建智慧化健康风险预估体系,形成居家端的风险早评估、疾病早预测。而物联网的快速发展,实现了人、机、物在任何时间、地点的互通,各种信息传感设备与网络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巨大网络。利用5G+物联网的模式,个体可以在就近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健康数据、指标的采集和初步分析,评估及预测疾病发生的可能,其数据通过网络传输至上级综合医院,由上级医院医生对其健康调养处方进行指导审核,再传送至个体用户的移动终端,从而构建“个体-社区-综合医院”三位一体的整合模式,信息共享,形成就近检查、远程诊断、专家指导、按需治疗的新型治未病诊疗流程(图3)。

图3 治未病联合5G网络技术的三位一体诊疗

治未病联合5G网络技术的三位一体诊疗,既调动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从被动医疗转为主动进行健康管理,提高个体防病养生的意识和能力。同时,通过5G的实时、动态及持续监测,密切个体与社区医院联系,社区医院可以更好地对当地居民的健康管理进行评估,进一步发挥其中坚作用,对目前三甲医院人满为患、超负荷运行的状况也能进行部分缓解。因此,通过5G超大容量、广覆盖性能,可以实现社区和综合医院间的信息共享和互融互通,增强综合医院对社区医院的技术指导和支持作用,形成“个体-社区-综合医院”三位一体的整体联动模式,更好地调动个体及社会健康力量,提升治未病服务能力。

5 结语

新医学模式在理念上强调完整把握生命活动,医学研究不再仅仅停留在单一、独立的病因和预防管理层次,还应当通过与生物其他各领域交叉、耦合、协同,构建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整体网络。5G凭借其独特的网络优势,构建物与物、人与人、物与人的各种不同属性连接,形成万物互联的网络体系。5G与VR、物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结合,成就了“5G+智能化设备”“5G+云端管理平台”等一系列应用形态,创新治未病健康服务的工作模式。

治未病服务通过融合5G新技术,在生物层面,可以通过实时动态信息采集,更好地了解个体的健康信息,通过智慧提醒等功能,提升人们对未病先防等“治未病”理念的认识,以维持人体“阴平阳秘”的健康状态。在心理层面,可以通过虚拟仿真技术指导、智慧情绪感知等功能及时对个体进行情绪疏导,利用5G高容量数据记录为治未病服务的量化评估进一步提供循证学依据。在社会层面,通过群体实践共享、协同知识构建,建立“个体-社区-综合医院”三位一体的整合模式,实现资源与信息互通,改善目前治未病服务人员短缺的现状,提升中医治未病服务能力(图4),最终达到“防重于治,养生却疾”的目的[27]。

2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2022-06-10].http://www.gov.cn/zhengce/2018-04/28/content_5286786.htm.

3刘海宁,张少卿,鄂思宇.基于5G技术的航空机载平台无线通信应用研究.航空学报:1-9[2022-10-09].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1.1929.V.20211027.1328.002.html

4孙涛,何清湖.中医治未病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8:6-7.

猜你喜欢
医治个体服务
中医治疫的历史拾遗和治疗新冠肺炎的理论思考
中医治未病结合康复护理对脂肪肝患者的护理效果
分类医治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神奇的医生
招行30年:从“满意服务”到“感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