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陶罐与铁罐》为例谈寓言的教学艺术

2022-12-30 00:37王荠明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22年10期
关键词:铁罐陶罐寓言

◎王荠明

《陶罐与铁罐》是作者黄瑞云在文化大革命期间(1969年)挖防空洞时,根据挖到的陶器与铁制等厨房器皿的不同状态,有感而写的寓言故事。在打量这些器具时,作者发现铁制器皿均已锈蚀,而陶器则保持原貌,这种强烈对比对黄瑞云产生了较大的启示,并将这种想法写成寓言《陶罐和铁罐》。在寓言创作中,黄瑞云以拟人化形式赋予两只罐子不同的品质和情感,一只是自满、骄傲的铁罐,一只是谦虚谨慎的陶罐,旨在阐明“满招损,谦受益”的大道理,并引导儿童读者理解强与弱的相对性,从小树立谦虚谨慎的学习和生活态度,摒弃恃强凌弱的错误价值观。在教学中,围绕寓言故事“以小见大”的文体规律,引导学生对日常生活细心观察,并挖掘不同事物的优点和缺点,从而理解寓言故事的魅力。同时,还要强调在读写结合中落实本单元语文要素,践行语文学科实践性的性质。

一、把握寓言文体,梳理故事脉络

在统编版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编者编排了四篇寓言故事。其中,单元导语指出,“寓言是生活的一面镜子”,明确了本单元的人文主题;同时,要求学生通过故事阅读明白事理,并写清楚图画内容,从而落实语文要素。[1]从文体上讲,寓言是将作者要表达的人生道理或哲理,以虚构的故事为依托,引导读者在故事中受到启迪。基于寓言文体的独特性,作者可以灵活运用拟人化手法赋予事物或人物以丰富情感,且语言生动富有趣味,善于以“小”事情体现“大”道理,与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非常契合。在《陶罐与铁罐》的结构安排方面,因为大量对话和对比的存在,从而使本文的情节安排非常紧凑,读来情绪。在前半部分,作者主要描写了铁罐与陶罐的对话,并呈现出铁罐的持续“奚落”与陶罐的不断“宽容”。在后半部分,作者主要介绍铁罐与陶罐在很多年以后的不同命运。

黄瑞云将所见所想虚构成国王橱柜里两只罐子的故事,铁罐非常骄傲,认为自己很坚硬、贵重。在这种思想影响下,他非常瞧不起陶罐,并时常奚落他,这便是第一段的主要内容,突出了铁罐自满与恃强凌弱的性格,并以“奚落”一词引起下文两者的对话。面对铁罐的咄咄逼人与恶言欺侮,陶罐一直保持谦逊态度,据理力争,并在铁罐的恐吓下“不再理会”他。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国王的宫殿“倒塌”,两个罐子也被遗弃在“废墟”中。当很多年过去,陶罐被挖出后却仍然保持原来的“光洁、朴素和美观”,于是人们“惊讶”“高兴”“小心翼翼”,将其作为非常值钱的文物。但是,铁罐却在时间的消逝中化作泥土。纵观整篇故事,语言通俗,内容简单,以两只罐子的对话为始,以两者的不同“命运”结束,作者将“大”道理内蕴其中。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并进行分角色朗读与表演,将铁罐的骄傲、蛮横、自视清高与陶罐的谦虚、理性、据理力争充分表现出来,从而体会两者的情绪、性格以及最终命运的不同。这种情境教学,将寓言的故事性与小学生善于表演的心理特点充分结合,有助于在对话中体会深刻的道理。

尽管寓言故事在小事件中蕴含着大道理,但对于中学段的学生而言,了解寓意只是一个方面,更多的还要从寓言形象角度去理解,这也与中学段的学生学情有重要关系。倘若只了解寓意,那么学生得到的只是抽象概念,那么就无法真正理解和践行。基于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立足文本内容,围绕两只罐子的言行进行分析,将抽象概念转化为可以感知的直观形象,从而有利于学生的内化与迁移。从这个角度讲,以文中的“对话”为突破口,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两者的不同性格,然后再引导学生用辩证的眼光尊重别人的优点,正视自己的缺点,并与他人和谐相处的道理。

二、聚焦“人物”对话,理解丰富形象

在整体上梳理完文脉和主要内容后,接下来就要将学生的目光从整体引向局部,即关注铁罐与陶罐的对话,从而丰富人物形象,理解故事内核。对此,教师可要求学生根据对话内容,在文中标注能够表现铁罐和陶罐语言、动作和神态的语句,既能深入理解人物形象,也能够积累语言素材和语言法范式。作为中学段学生而言,在词句理解方面还存在一定难度。为此,可引导学生通过工具书,并联系上下文语境,理解“奚落”“傲慢”“谦虚”“懦弱”“轻蔑”“相提并论”“和谐相处”“羞耻”等词语的意思。其中,在第一自然段中,“奚落”可以作为故事的文眼,贯穿两者的对话始终,即铁罐怎样奚落陶罐,以及陶罐怎样回应铁罐的奚落。通过分析以上两个问题,学生便能体会两者鲜明的性格对比。

(一)关于铁罐对陶罐的奚落

先看铁罐的四次奚落。在文中前半部分,作者涉及了铁罐对陶罐的四次奚落,且情绪逐步递增。第一,关于“傲慢”的奚落:“你敢碰我吗?陶罐子!”第二,关于“轻蔑”的奚落:“我就知道你不敢,懦弱的东西!”第三,关于“恼怒”的奚落:“住嘴!”“你怎么敢跟我相提并论!”第四,关于“欺侮”的奚落:“和你在一起,我感到羞耻,你算什么东西!”在铁罐的四次奚落中,作者呈现了铁罐的四种情绪变化,从傲慢到轻蔑,从恼怒到欺侮,且具有“层次感”,一次比一次激烈。在第一次奚落中,铁罐称呼为“陶罐子”。对此,要引导学生思考倘若去掉“子”,是否会有情绪上的变化。通过分析可知,带“子”的“瞧不起”意味更为明显。在第二次奚落中,铁罐将对方的弱点进一步讽刺。在第三次奚落中,面对陶罐的据理力争,铁罐进一步攻击对方的弱点,挑衅的意味逐步增强。其中,在“你怎么敢”中的“敢”与“你算什么东西!”中的“算”,用词精确、巧妙,将自我的长处与对方的短处对立起来,充分表现了铁罐的自视清高。在第四次奚落中,“羞耻”一词则将两者的距离感进一步强化,并在情绪激动下开始侮辱陶罐。由此可知,铁罐恃强凌弱、蛮横无理、目中无人的形象在其语言和神态中暴露无遗。

接着去体会语调的不同变化。仔细推究铁罐对陶罐的每一次奚落,都是以感叹号结尾,由此可见作者对标点符号的灵活运用。正是这种感叹号的连续运用,从而更细腻地让读者感受到铁罐的心理活动。之所以呈现出如此多的对话形式,是因为语言并没有童话文体的曲折情节,也没有古诗词的节奏性或音乐性。对于学生而言,在对话中感悟道理,这是一个有效的生长点。在寓言教学中,要重视引导学生认识到寓言文体的特殊性,从两个罐子的心理活动出发,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对此,可引导学生通过角色朗读的形式突出每次奚落的不同语调和语气,从而理解铁罐的心理活动的变化。例如,第一句“你敢碰我吗?”要突出傲慢的语气,要以上扬的语调表现出铁罐的傲慢;第二句,与前一句相反,该句要突出“懦弱”,以此表示轻蔑,因而要以下沉的语调;第三句,“住嘴!”要突出铁罐恼羞成怒的神态,并联系现实生活中类似的话语,从而体会感情的激愤程度;第四句,尽管在文中没有体现铁罐的具体神态,但是联系上下文语境可知,铁罐的情感分明已经怒火中烧,在朗读时候语调要紧凑。

(二)陶罐的谦逊

先看陶罐的四次回应。作为对铁罐奚落的回应,陶罐的回答则显得谦逊、理性、宽容,能够正确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并看到对方的优点。第一,关于“谦虚”的回应:“不敢,铁罐兄弟。”第二,关于“据理力争”的回应:“我确实不敢碰你,但并不是懦弱。”“我们生来就是盛东西的,并不是来互相碰撞的。说到盛东西,我不见得比你差。再说……”第三,关于“宽容”的回应:“何必这样说呢?”“我们还是和睦相处吧,有什么可吵的呢!”第四,关于“无奈”的回应:陶罐不再理会铁罐。

接着对陶罐的形象进行分析。面对四次奚落,无论铁罐如何讽刺、侮辱,陶罐自始至终都非常谦虚、理性、宽容和友好。这种态度背后,展现的是陶罐对自我的正确认识。例如,之所以“不敢”,是因为陶罐知道自己的材质易碎,没有铁罐般坚硬,所以才说“确实不敢”。同时,在“兄弟”“不是懦弱”与“和睦”的表达中,体现出陶罐的宽容、自尊与和善。至于陶罐的“不再理会”,则是对铁罐骄横的无奈与无言。值得强调的是,较之铁罐态度的步步紧逼,陶罐则是步步忍让,因而在标点符号上作者也改为“句号”形式,而不是“感叹号”,由此体会陶罐慢条斯理的应对思路。在教学中,可围绕陶罐的第三次回应重点设置训练生长点。例如,陶罐会用怎样的语气和语调来说这句话,引导学生在分角色朗读中仔细揣摩陶罐的心理活动,尤其是要联系自身生活经验,体会人物形象的丰满。此外,在第二句回应中,还可以发挥学生想象力,补充“省略号”的内容,如“我也有美观的外表,而且不容被氧化,能够长期使用”等。通过对陶罐回应的分析,我们可以体会其谦逊、温和、大度的形象,尤其是在文章最后,自己被挖出后还要求人们把“铁罐兄弟”挖出来,并担心他会被闷坏。

(三)时间背景下两种结局的对比

在文中,作者在第十、第十一自然段以“时间在流逝”“许多年过去了”说明了时间的变迁。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理解时间的表达方式,即除了抽象的时间词语表达,还可以是“王朝覆灭”和“宫殿倒塌”等具象式表达,以贴合小学生直观形象的心理发展特点,在具体情境中体会语言的内涵。

关于寓言故事的结局,作者以铁罐与陶罐被挖出后的形态进行了强烈对比,表明了陶罐更能够经得起时间的检验,阐明了事物长短、优劣的相对性,表达了对谦虚、理性、宽容、友善的赞美,以及对骄横自满的心态的批判。值得注意的是,在作者对陶罐依然“光洁、朴素、美观”的描写过程中,还通过陶罐与人物的对话表现了陶罐的优良品质。例如,“谢谢你们”“我的铁罐兄弟就在我的身边,请你们把它掘出来吧”。即使是过了很多年,陶罐的品行一如既往,可惜铁罐早已锈蚀。此处,作者还通过对人的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侧面突出了陶罐的“价值”历久弥新,如“惊讶地说”“高兴地叫”以及动作的小心翼翼。通过铁罐与陶罐的鲜明对比,将铁罐与陶罐的形象充分刻画。

三、寓言对比艺术的教学处理

在《铁罐与陶罐》中,作者以鲜明的对话将铁罐与陶罐的形象刻画地栩栩如生,并体现出两者鲜明的形象对比。总体而言,本文中的对比分析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态度对比,如骄傲与谦虚;第二,称呼对比,如“懦弱东西”与“和睦相处”;第三,语气对比,如“感叹号”与“句号”的运用;第四,结果对比,如陶罐的温润如初与铁罐的锈蚀。作者以语言对比的形式,在两者不同的命运和结局对比中阐述道理,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和感悟能力,而这正是铁罐与陶罐长短之处的相对性。仔细推究起来,这也可能是陶罐之前“感叹号”所要表达的意思,只是被铁罐的蛮横和骄纵打断。此外,文中还有一个隐形的对比。例如,当铁罐对陶罐说“用不了几天,你就会成为碎片,消失掉”与结局自身的“影子也没见到”形成了强烈对比,讽刺意味尽显。

在统编版教材中,编者根据中学段的学生学情配之以生动的插图,以多种直观形式调动学生感官,从而深化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和思想主旨的理解。阅读教学是学生积累语言素材和语言范式,培养语言运用能力的主阵地。作为寓言这种文体来讲,以具体的对话进行人物塑造,再通过丰富的想象感悟寓言中的大道理,对于学生的精神性成长有重要作用。对《铁罐与陶罐》来说,为践行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教师可总结其中的语言训练增长点。第一,发挥学生想象力,想象在多年的氧化过程中铁罐的自我对话、动作和神态,锻炼想象思维。第二,引导学生改写寓言故事,运用反向思维,赋予铁罐美好的品质,并给予陶罐以批评,提高学生全面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根据所学知识,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创编一个新的寓言故事,并注意运用对话形式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作为一种特殊的文体,寓言比较贴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具体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学情,立足文本内容,对如何认识寓言文体,以及如何利用寓言的特殊性呈现出“以小见大”的效果。同时,为提高读写结合能力,还要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联系自我实际经验,并通过对生活的细致观察感悟其中的道理,再利用所学知识进行真实的语言文字实践,从而提高语文核心素养。

猜你喜欢
铁罐陶罐寓言
陶罐会呀会跳舞
河南三门峡西周墓出土器物
写好人物神态,彰显人物性格
寓言
成长的寓言
时装寓言
《陶罐和铁罐》教学设计
装在陶罐里的春天
故乡是你心中的那只陶罐
对话显“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