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老旧建筑的更新维修及其启示
——以河北师范大学汇华学院为例

2022-12-31 08:49郭晓波河北师范大学汇华学院讲师
中国建筑装饰装修 2022年2期
关键词:校园建筑学生

郭晓波 河北师范大学汇华学院讲师

河北师范大学汇华学院坐落于石家庄市桥西区红旗大街469 号,校园本部占地面积为20.59 hm2,校内建筑面积为2×105m2。该校址曾先后作为河北师范学院、河北师范大学西校区的办学校址。2011 年,河北师范大学新校区建成使用后,学校将该校区整体移交给其名下汇华学院继续办学使用。该校园自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筹建,至80年代初竣工,至今已使用40 余年。

河北师范大学迁出之前,校园环境与建筑风貌已呈现出陈旧老化的迹象,校园硬件设施标准不高已成为制约学校发展的短板。期间,学校虽然保持着日常性的维护修缮,但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并未对校园环境和建筑制定较为系统、完善的更新规划。汇华学院接管使用这所校园后,为改善办学硬件条件以及增强在同类院校中的综合竞争力,学院决定对校园环境与建筑进行一次系统性的更新维修。为此,学院专门成立了项目工作团队。团队本着先规划设计、后维修施工的原则,先整体把握、后局部打磨的基本思路,采用以整体维修为主、以局部新建为辅的形式,并沿着传承过去、提升现在以及瞩目未来3 个层级的命题顺序,逐步完成对校园环境及校舍建筑的集中更新任务。通过几年的努力,在使校园重获生机与活力的同时,项目团队也从中收获了一些工作启示。

1 深耕细作施工设计方案

老旧建筑的更新维修工作不同于日常维护性的修缮,它既要延续建筑的基本使用功能,又要通过更新维修完善以满足新的使用需求,从而为老旧建筑注入新的内涵。从高校基建管理的角度看,以往的基本建设工作习惯于单线纵向独立开展,并不注重与教学、科研和学生管理之间构建有效的横向互动机制,加之学生主动参与校园基建工作的意识不高,因此在项目实施完毕后,极易出现学生体验评价与项目管理部门自评结论相左的结果。但随着教育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和学生民主意识的增强,这一现象也在逐渐改变。

1.1 问需问计于学生

人才培养是大学的重要职能之一,大学生是大学校园的主人翁。建筑的更新维修工作涉及到学生的日常体验感受,所以在这方面,应让一定比例的在校学生能够主动参与进来。基于这个观点,团队在启动维修改造项目之际,就明确了“以生为本”的导向。

团队从前期调研工作着手,将调研分为基础信息整理分析、学生定向调查和校外考察3 种方式进行。首先,通过整理在校学生基本信息,统计分析出在校大学生的平均身高、平均体重和性别比例等基本数据,为开展精准设计提供数据支撑。结合在校学生数据,团队充分利用人机工程学有关原理,设计了几项符合多数学生使用的设施尺寸,并列明了“不舒服”和“不安全”的设计指数控制线。其次,通过对一定比例的学生进行定向调研,梳理出一些学生对于校舍使用情况的主观感受与需求意向。比如,在建筑的公共空间方面,多数学生更青睐于选择在20 m2以内的小型空间开展活动,认为这种面积的空间灵活多变,有利于课余时间开展小组研讨或组织沙龙活动等。在建筑的室内颜色方面,学生偏爱的颜色依次为白色、浅黄、浅咖色、驼色以及莫兰迪色系,普遍不喜欢高饱和度的颜色(男女比例为2∶8)。最后,团队通过校外考察搜集了像沈阳建筑大学借物言志式的校园文化叙述形式,并以此为主题,通过组织座谈会的形式听取和征求了部分学生的意见建议,并在后期的设计方案里增加了一些校园文化景观小品等内容,以达到浸润学生心灵的环境效果。

1.2 了解建筑的原生面貌

在做好向学生问需问计的基础上,团队将视线转移到被更新维修的建筑上。和新建建筑项目不同,老旧建筑的更新维修重在“延续”。延续就是指在掌握建筑物“原真性”的前提下,通过现代施工技术实现建筑功能与装饰效果的纵向延伸。以图书馆前期勘察为例,图书馆建筑面积为8 701 m2,框架式结构,主体3 层,局部7 层,自建成至今已经历了多次装修改造施工,除建筑的外观还保留了原始风貌以外,内部的空间格局和原始装饰风格已发生了较大变动,不能完整地反映出建筑的原生面貌。在拆除图书馆报告厅的饰面材质时,从外至里曾剥离出3 个不同时期的装饰材质,分别是铝塑板、木质水曲柳护墙板以及大花绿石材墙面,显露出不同时期曾经流行过的装饰风格印记。再如行政楼,楼内房门的上亮窗户均被板材作出封堵处理,这曾是物质条件相对匮乏时期的一种常规装饰手法,虽然实现了冬季北方室内的保温效果,但失去了原有的采光和通风功能。此外,对3 号男生宿舍楼勘察时,学生普遍反映相邻宿舍之间有噪声互扰,其主要原因是在隔断墙内还遗留有一个老式木质书橱,且书橱已残缺不全。此外,团队还通过查阅建设档案资料和走访当年参与建设的教职工等有效形式,对老建筑进行了全方位了解。通过深入了解每个建筑物的原生面貌,为下一步落实设计方案做好准备。

1.3 深耕细作设计方案

团队在研究制定设计方案时,分别将满足建筑使用和文化传承作为制作设计方案的出发点,在此基础上向上又构建了两个层级目标。第一层级的目标是满足学生的日常基本需求,指的是校舍经过更新后要补齐功能性的短板,并能够满足一般性的教学和生活要求,重点解决建筑及设施、设备功能不齐全的问题。第二层级的目标是要明显提升师生的使用体验感,团队在这个目标层面着墨较重。

例如,在生活区域的更新设计上,首先解决了宿舍楼走廊采光不足的通病。设计方案将走廊两端木质应急门换成透明钢化玻璃门,同时拆除原有走廊低矮的矿棉板吊顶,增设LED 光源,拉高了宿舍门上亮窗户的尺寸空间,以扩大光照投射面积。在设施更新设计上,依据人机工程学原理,结合在校学生的体格数据信息,分别设计了男、女生宿舍水房内的盥洗台高度,并且制定了窗外固定晾衣架的外延尺寸和宿舍储物柜。另外,还调整了公共卫生间水龙头和大小便池的数量等。在建筑外墙、室内地面、房门以及窗帘等材质和颜色的选择上,也参考了学生代表的基本意愿。在空间营造设计上,团队将原第七餐厅整体设计改造成为大学生活动中心,设置3 个多功能活动大厅,新规划了12 间小于20 m2的独立空间。在具备改造条件的老教学楼里,将每层面向楼梯的教室改造成约30 m2的公共交流区域。在图书馆中,将南北两个天井分别更新成一处微缩的山水庭院和一处具有书院气息的休闲阅读空间等。通过构思这些设计细节,来着力提升师生的使用体验感。

2 存续和再生相结合

著名建筑历史学家梁思成曾提出要努力使历史建筑益寿延年,而不是焕然一新的观点[1]。尽管这种提法是针对古建筑修复的原则,但也能为大学老旧建筑的更新带来一些启发。基于这种理念,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团队遵循了一个基本原则,即新旧共生,存续和再生相结合。

2.1 旧的存续

一个有历史沉淀的大学必须保留合理的、有历史价值的特征,避免出现与大学本身特质不符的“市侩式”装修样式。“旧”是指在保证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尽量保留原有建筑风貌及装饰形态。比如位于图书馆二楼阅览室厅的厅门,就原样保留了宽冒头内嵌玻璃的木门形制,让学生们在日常进出门厅的过程中,用手可以触摸到书香的沉淀。而针对中文楼一楼南侧四拼形制的木质弹簧推拉门,为解决使用功能的不足,团队仅选择将上方第二块木质门芯板更换成钢化透明玻璃,这样既能解决出入口视觉被遮挡的问题,又能起到采光通透的作用,同时还保留了木门的原始形制。此外,在装修改造4 栋学生宿舍楼时,也原样保留了80 年代建筑中常有的影壁装饰构件阵列式木质隔断等。留住了老建筑上的这些旧物件,也就留住了大学校园的年轮印记。每年的寒暑假期间,当毕业校友返校参加纪念活动时,这些都是校友们争相留影和驻足回首的地方。

2.2 新的再生

校园更新是校园发展到一定阶段所必然经历的一个再开发过程,并在建筑等方面做出的一种新旧建筑替换行为[2]。“新”指的是持续满足使用功能的问题。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物质文明的进步,许多老建筑的功能属性已经不能满足如今师生的需求,这就必须要以需求为导向,大胆使用新材质、新技术和新方案。仍以老图书馆为例,将原有铁质窗户均更新为断桥铝材质窗户,但窗户材质的外部颜色均延续了原有铁窗的棕红色。在提升使用品质的同时,没有造成对建筑外观效果的破坏,换新如旧。在更新图书馆一楼的3 处进户大门时,依据3 个进户门的功能定位与使用频率,分别采用了仿铜材质和哑光不锈钢钢化玻璃门,实用与象征兼顾。在处理室内地面及楼梯台阶时,均使用西班牙米黄大理石进行铺贴,以覆盖原有被损坏的水磨石地面,大厅墙面采用浅黄色瓷砖铺贴到顶,代替原有已损坏的石材饰面。在南侧天井上方新增设钢化玻璃采光顶棚,井内增设了园林小憩空间,构筑了假山草木和木质栈桥水景,并放置了休闲座椅。北侧天井继续保留了原有向上开放式的空间,新设置了遮阳伞和木质阅读座椅,使身在建筑空间内的学生能与自然适时交互。在空间利用上,2 楼借阅大厅拆除原有吊顶材质,露出了建筑原有的井字梁结构,增强了空间的感受。此外,还增设了会议室和多功能厅等灵活空间。

2.3 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高校应立足全方位育人,注重文化浸润,坚持以文化人[3]。在这个校区的办学历史上,曾为社会培养出了数以万计的合格人才,也曾出现过一大批优秀的专家和学者,如我国著名史学家张恒寿、王树民、黄德禄,著名的文学作家冯健男、夏传才等。校友们勤奋严谨的治学精神、厚重大气的学术境界和令人折服的人格魅力已成为学校一笔无价的精神财富,并铭刻在校园的一砖一瓦上,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后来者。

如何将这些已凝结的大学精神继续弘扬和传播下去是值得深思的问题。为此,本案借鉴了一些兄弟院校成功的经验,尝试“以物言志”的表现手法,并做了一些具体尝试。例如,新设计添置了题为“超越自我,开创未来”的校训文化石项目;重新调整了原有几处校园文化石的位置;在宿舍生活区新设置了历届优秀校友介绍专栏;还从库房遴选了一批在各个历史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教学仪器,用于校史馆展览陈列使用;在校园网上开辟了校园主要人文建筑介绍等内容等。通过认真研磨每一处细节,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使“三全育人”真正协同。

3 以人为本是做好建筑更新维修的源泉

大学工程管理人员是老旧建筑更新改造项目的“执笔人”,更是延续老旧建筑生命“摆渡人”。高校建筑不同于其他建筑,它是大学育人环境的重要物质载体,具有育人的基本属性,因此对于从事高校工程管理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从业人员要热爱教育事业,并熟悉高校办学的基本规律。其次,要具备专业的技术功底和处理常见问题的能力。最后,要注重发挥团队的协同作用。笔者所在的项目团队由6 人组成,成员由老中青搭配成三级梯度,有利于发挥各个年龄阶段的优势。成员学科背景涵盖了工学、艺术学、教育学以及法学等学科,有利于从整体上把握更新维修工作的品质。

4 结语

大学老校园承载了许多历史积淀和丰厚的人文底蕴,铸就了大学精神,是几代师生永存的精神家园。无论时代如何发展和变迁,社会思潮如何激荡,校园及校园建筑都将是大学精神的见证人与守护者。作为大学校园的守家人,应该珍惜和利用好每一平米的校园校舍,为国家培育出更多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新时代青年。

猜你喜欢
校园建筑学生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建筑的“芯”
赶不走的学生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学生写话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
聪明的学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