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认知行为下的城市户外儿童游乐空间研究

2022-12-31 08:49殷钰婷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硕士在读
中国建筑装饰装修 2022年2期
关键词:游乐游乐场设施

殷钰婷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硕士在读

程 曦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硕士在读

过去,城市儿童的活动空间主要集中于家附近以及学校内。城市公共空间中除了一些大型公园游乐场,很少见到街边有专为儿童设计打造的游乐场所。建立一个公平的社会,需要关注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儿童也理应成为政府制定公共政策时需要关注的群体[1]。游戏设施一般是为学龄前后年龄段的儿童设置的。本文更多探讨的是在儿童的生存需求和生理需求被满足后,园区内的游乐设施如何设置才能更好地引导儿童学习,满足其行为需求和心理需求。儿童通过玩耍逐渐了解空间和社会环境,并逐渐拥有完整的认知。

儿童游乐空间根据其面积大小及受众群体年龄不同可以往下细分,主要分为城市综合儿童游乐场、主题儿童游乐场地、社区儿童游乐场地、儿童游乐园、商业儿童游乐场所以及教育儿童游乐场所[2]。

1 儿童户外游戏的基本类型

儿童通过游戏可以逐渐了解空间和社交环境。如果远离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儿童将无法学会与自然和社会相处。让儿童在户外游戏中学习,“游戏”即是儿童认知发展的核心。理想的户外儿童游乐空间设计能够促进儿童更多的游戏行为,从而进一步强化儿童的学习动力,增加学习时间。由此可以得知,要从根本上改善儿童游乐空间的使用率,增加孩子们的兴趣及学习效果,不仅仅需要摆放更多、更全的游乐设施,还需要从儿童的认知模式出发,分类别、分层次、分序列地摆放合适的游乐设施[3]。

儿童户外游戏类型主要分为5 种,即机能游戏、搭建游戏、扮演游戏、规则游戏以及实验游戏。所有的儿童游乐设施也可以通过这5 大类进行大致区分,越来越多的游乐设施创新地将其中几类进行结合,同样也是很好的设计方式。

1.1 机能游戏

机能游戏是儿童游戏的一种,儿童在机能游戏中可以进行有目的或无目的的重复性肌肉运动。机能游戏是儿童游乐设施设计中最常见的游戏类型。行走、奔跑、跳跃、追逐、滑行、摆荡是儿童参与这类型游戏的最常见的行为模式[4]。

1.2 搭建游戏

搭建游戏指利用材料建造某个事物的游戏。在儿童游乐空间中,最常见的可供搭建的材料是沙子。此外,游乐场所内还可以设计大型积木、可拆卸互动的装置等,并可在其中加入一些数字、字母等元素,强化设施的教育作用。让儿童产生搭建欲望的材料需满足以下几个特点:松散、造型简单有规律性、重量轻、数量较多、颜色明快[5]。

搭建游戏可以在城市中很多开放的绿地空间进行。一个经典案例是让少年儿童形成一个小团体,自己动手打造一个“树屋”。建造树屋需要团队合作、制定计划、动手操作等,这些技能很难在学校学到。

1.3 扮演游戏

扮演,释义为作为演员,装扮成某一角色演出,能让孩子们较多地运用自身想象力进行假想。研究发现,适合让孩子们产生扮演行为的场所往往是较为封闭的内部空间。但也有一些户外设施能让儿童产生表演欲望,比如设计一些画有不同人物用以拍照的角色扮演墙。常见的儿童扮演游戏通常以小团体的形式进行组织,分配给孩子们不同的角色以及分工,需要配有一些装饰物让孩子们更好地沉浸到角色扮演游戏中,可以很好地培养儿童的社会分工意识。

1.4 规则游戏

规则游戏指在预设好的规则下进行的游戏。此类游戏种类繁多,部分游戏不限制场地,但也有许多规则游戏需要依靠一些设施来完成。常见的如体育运动类,需要球场和球网的配套设施。还有较为常见的迷宫,可以打造人造景墙迷宫或是利用自然绿植围合做一些传统迷宫。在整体游乐空间的设计中,设计师还可以利用地面装饰设计出如跳房子的规则游戏,也可以简单地打造儿童喜爱的游乐场所。

1.5 实验游戏

小学课本中的“纸杯传声”游戏让很多小朋友印象深刻。设计师们也开始尝试把实验类的器材放置在儿童活动空间中。实验游戏是指通过一些设施器材模拟某种科学实验的游戏。大型的传声筒、阿基米德抽水机等也被应用于此。张唐景观就在云朵乐园内设计了阿基米德式螺旋抽水机,该抽水机是第一个将水从低往高传递的机器。在游乐空间中用这些实验器材,可以让孩子们对一些科学现象产生好奇,并加深理解[6]。

2 游玩序列探究

将游乐空间作为儿童的重要学习场所,还需考量儿童进入一个公共环境时的游玩序列。目前,现有的设计儿童游乐空间的游玩序列有很多视角,如通过情节建构、主题打造,让儿童在游玩过程中的新鲜感被不断刺激,并产生一定的游玩连续性,以达到更好的教育及发展认知的目的。

机能类游戏设施首先需满足儿童体能锻炼的需要,同时可以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由低到高地做出不同挑战性的具体设计。最简单的如设置不同坡度的滑梯、不同长短的爬行管道、不同高低的攀爬墙等。这样的体验可以促使他们认识到自己身体的极限与优势。

由于游戏形式的多样化,每种形式都能给孩子们带来不同的益处。本文所列举的游乐设施皆为已经常态化的基础设施,进一步优化设计,就需要考虑如何整合这些功能。目前,游乐场所内都会配备机能游戏的设施,而其他类型的游戏就常有空缺。一个成熟的游乐空间不仅要包括以上类别的游乐设施以全面地激发儿童认知成长,还可能将某些设施进行组合或者根据使用者的不同实现不同功能。比如一个矮的座椅,既可以供小朋友坐,又可以让年龄较大的儿童作为攀爬的落脚点,这样的多功能设计能让更多孩子参与进来。

人类对外界的认知过程是从感知开始的,感知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可以说,感知觉是人们接触空间的出发点、感受外界的关键。通过感知觉接收信息,将信息传至大脑并对其进行处理,是人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操作。

(1)视觉。眼睛是人类感知世界的先行器官,它为人们传达外界信息。在儿童还不能进行有目的、有组织的观察的时候,他们通过视觉感知事物的外表,看到什么就相信什么,喜欢观察具体的、突出的、鲜明的东西。因此在进行空间设计的时候,色彩和形状便成为关键因素。设计师应注意通过色彩选择锻炼儿童的视敏度和颜色视觉。视敏度是人们通常所说的视力,它决定了人们是否能看清事物。颜色视觉是影响视觉发展甚至是心理发展的关键因素。选择符合儿童审美的单纯协调的颜色搭配来满足其视觉需求,通过色彩对比、色彩分割等手法,运用饱和度高、纯度高的颜色如大红色、亮蓝色等吸引儿童,让其对空间感兴趣,可以引导儿童自发地进入空间,唤起儿童参与的欲望。

(2)听觉。听觉可以辅助儿童对收到的信息进行提取加工、理解及反馈。儿童不仅能辨别不同的声音,还能表现出对某种特定声音的偏爱,美妙的音乐可以让儿童放松心情,刺激儿童的大脑发育。设计师可以在游戏设施中加入配乐或台词,在保护儿童听觉的前提下适当安排15~35 dB 的理想声强环境。在儿童游乐设施中引入音乐,通常需要听觉传感技术的辅助,通过人机互动的方式刺激儿童的听觉感知觉系统。

(3)触觉。触觉使人类可以感受外界的温度、疼痛、压力、震动等,在儿童的人际关系形成中也起着重要作用。对物体的触觉探索最初是由口腔活动进行的,儿童把新奇的东西放入口腔,通过吸吮感受其形状和味道。对物体的抓握与触摸可以满足儿童的好奇心和安全感。触觉的应用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十分广泛,石材的坚硬与尖锐、木材的粗糙和温暖、金属的光滑与冰冷、植物的潮湿与柔软,正是这些触觉感受给孩子带来了自然界的丰富多彩。在设计时选用设计材料方面,应增加实现触觉刺激的可能性,还原沙、砾石、泥土、金属、水、橡胶和木材等材料的肌理感,再结合场地的地形、高差及场景主题进行设计,使儿童更好地体验、感知物质的质地美。

(4)空间感知。考虑到儿童的走、跑、攀、爬、跳等生理需求,可以创造空间变化,迎合他们内心渴望在户外空间运动的感知需求。根据儿童的人体工学尺度,设计师可以设置适合儿童体量大小的不同种类空间,如“开放空间”“私密空间”“弹性空间”等,使其感受不同类型空间形式的变化,达到增强儿童空间感知思维能力的效果 ;也可突破固有空间尺度,使设施具有能探险、能探索、能承载游戏的特性,刺激儿童的想象力,鼓励儿童感知世界。

(5)记忆力。在感知觉的基础上,孩子们也会逐渐发展其记忆力。年龄小的儿童通过简单的重复去记忆,随着年龄的增长才会采取意义记忆,儿童的无意识和形象记忆在其记忆方式中起主导作用。这意味着儿童不会有目的地去记忆,而是通过观察物体的表象如造型独特、色彩鲜艳的物体产生记忆。根据心理学家研究的人对信息处理的3 个记忆模型可以得知,儿童的感觉储存器最常被使用,但记忆往往较为短暂,为了提升儿童的长时记忆,也需要让他们在短期内反复、重复记忆来达到这一目的。因此在设计儿童游乐空间时,设计师需要有意识地设计一些容易被儿童识别记忆的设施和场地,在配色上虽然需要颜色靓丽但也不宜过多,在造型上也应该尽量简洁,使其容易被儿童识别和记住。

(6)思维力。思维力是解读空间的关键,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概括的反映能力,也是人类学习能力的核心。人类思维能力的发展经历了从低到高的几个阶段:直观的行为思维,具体形象的思维,抽象逻辑的思维。前两个因素主导着学龄前儿童的思维方式,这意味着根据行为或特定对象的形象进行联想。当行为停止或情况改变时,儿童的思想也会被打破或改变。

要充分锻炼孩子的思维能力,除了在学校进行有意识的学习培养外,复杂的游乐设施也可以给孩子们深度的思考。提高儿童的思维能力要注意创造性、系统性、深刻性、敏捷性和灵活性。利用规则类、搭建类或扮演类的游戏形式就能让孩子们有意识地思考自己的行为动机以及想要达成的目的。

3 城市儿童游乐场地的衡量标准

建立以儿童为中心的生活环境需要考虑多个因素,主要有以下4 个要素。

3.1 可达性

通过建立满足不同年龄儿童需求的场所,让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将有更多机会进入家庭和学校以外的活动场所。如果可能,这些公共开放空间的连接通道也应具有较高的娱乐性。同时,游乐空间内应设有清晰的标识系统,让儿童可以更加方便地到达目的地。

3.2 安全性

为了让儿童安全游玩,活动区首先要避开离马路近的位置,在视野上要保持开阔,尽量避免多遮挡的设施设计以免对儿童安全造成隐患。同时也要考量儿童设施的安全性,并在一些家长监控的死角设置摄像头。

3.3 多功能性

儿童游乐空间应该被设计为多种用途,集休憩、运动、游玩、学习于一体,游乐空间的功能应该能随着使用者的改变而改变。

3.4 游乐空间质量

让儿童觉得舒适的游乐空间与成年人的游乐空间不同,更需要有运动场地进行体育活动,从场地的大小到游乐设施的丰富性,皆应设置一定的标准。

4 结语

从儿童认知发展的角度,设计师可以对不同的儿童游乐空间进行有序分类和总结,从而在设计过程中找到一套可行的策略。因游戏是儿童认知发展的核心,在设计以儿童为核心的城市开放空间时,首先要考虑不同功能的儿童游乐设施,再依据儿童认知发展顺序设计出合适的儿童游乐空间。

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习,不再是教师或是父母的任务。儿童也是城市的居民,也享有基本的权利。城市设计师们在为孩子打造游乐空间时肩负着更大的责任,应充分了解儿童认知的相关知识,将寓教于乐的理念渗透于城市游乐空间中,以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

猜你喜欢
游乐游乐场设施
冬奥游乐会
民生设施非“摆设”
太原市61个村要建污水处理设施严禁直排入河
动物游乐汇
垂直循环式立体停车设施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游乐场
游乐
去龄化游乐场
合适的出入口
设施农业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