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会报道的“微创新”
——以浙江日报第五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报道为例

2022-12-31 16:51王世琪
传媒评论 2022年11期
关键词:浙江日报博会策划

文_王世琪

王世琪

浙江日报全媒体经济新闻部

“中国经济是一片大海,而不是一个小池塘。”“经历了无数次狂风骤雨,大海依旧在那儿!”2018年,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习近平主席的致辞铿锵有力、振聋发聩。

今年,我终于有机会参与进博会报道,对这两句话有了更加直观深刻的理解。当下,进博会已经成为中国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窗口、推动高水平开放的平台、全球共享的国际公共产品。这也对新闻报道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更深入、生动地解读好浙江乃至中国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实践,如何用更具前瞻性、更有深度的观点反映浙江乃至中国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前景,如何用更平实的语言、更巧妙的方式生产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新闻产品。

当下的报道环境,各类展会越来越多,已经基本形成一套成熟的报道体系,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在第五届进博会报道中,浙江日报从会前到会中进行了一些微创新,探索展会报道的新可能。

会前准备:策划支撑策划

很多人会将进博会报道与世界互联网大会报道作类比,在笔者看来,两者完全不同。

在世界互联网大会中,以互联网之光博览会为代表的展会部分并非主体,其主体在各种论坛,浙江作为东道主,要以论坛内容为重点进行报道。而进博会的重点在展会,又因为在上海举办,对浙江日报而言,除了与浙江有关的分论坛以外,进博会上的其他论坛并不是关注重点。

这样的区别会很自然地反映在新闻报道上。世界互联网大会的论坛中,天生存在很多明确议题,强化并明确了新闻报道的主题,让采访写作有的放矢。但在进博会中,面对规模庞大的展会,记者必须去发现、寻找议题,并不能像世界互联网大会那般有明确的采写目标。

也因此,往年进博会报道中,或多或少会出现素材很多但无从下笔,导致成稿耗时长;零散的案例中很难抽离出清晰的主题,导致文章难以深入;付出精力不少,但传播效果不尽如人意等情况。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浙江日报的做法是,用好系统性思维,以小策划支撑大策划。

第五届进博会是党的二十大后我国举办的首场重大国际展会,意义非凡。为了更好地体现浙江担当,提升进博会报道影响力,在制定报道方案时,编委会明确了“以策划的思路来做方案”的理念,将整个进博会报道分成几个模块,每一个模块都是一个独立成型的策划。

做策划,就要求报道方案更加具体、预设出更成体系的内容,更强调“打提前量”。尽管规模庞大且动态性极强的展会充满了不确定性,很难预测,但策划的好处显而易见。其一,策划能够尽早明确采访写作主题,让采写时间更加充裕,有利于提升报道质量;其二,策划能够让报道更加系统、更成气候,有利于提升传播中的影响力。

前四届进博会报道的经验,为第五届进博会“打提前量”奠定了基础。在复盘了过去四届进博会的报道后,浙江日报全媒体经济新闻部用《共“进”大餐》《共“进”五年》《共“进”好时光》三个子策划支撑起整个报道方案。

《共“进”大餐》侧重新媒体信息的快速传播,以长图、文字等形式将进博会上的一手信息第一时间传递出来。

《共“进”五年》主打深读分析报道,提前确定了浙江数字经济特色、浙江交易团购物车变化、浙江十年开放成就、浙江如何抓住开放新机遇、进博会上各参展主体的身份变化以及五年来中国经济大海发展等六个主题,进行观察并完成报道。

《共“进”好时光》以视频的形式,呈现记者在进博会上的所见所闻。

截至2022年11月11日,浙江日报全媒体经济新闻部共完成进博会各类报道48篇,其中坚持移动优先原则,在浙江新闻客户端发稿27篇,包括《共“进”好时光》系列视频5条,同时在《浙江日报》发稿18篇,“涌金楼”微信公众号发稿3篇,取得良好传播效果,总热度值超千万。

文字报道:打破两端壁垒

三个策划中,《共“进”五年》是文字报道的重点,也是最为重磅的策划内容。

在往届进博会报道中,观察类文字报道往往以两条路径在新媒体端和纸媒端呈现:

第一条,采写一篇文风相对轻松活泼、易于互联网传播的新媒体稿,第一时间发新媒体,然后在新媒体稿件的基础上进行加工修改,形成一个纸媒稿件,次日见报。

第二条,按纸媒端要求采写一篇稿件,次日见报后,将稿件平移至新媒体端。

在媒体融合的大环境下,这两种路径犯了同一种错误——将新媒体端与纸媒端割裂开来了。

什么是新媒体稿件?什么是纸媒稿件?两者的界限早已模糊,在保证站位与内容准确的前提下,稿件是否被受众接受,才是评判稿件的根本标准。

比如《解放日报》,早已将新媒体端与纸媒端打通,两端在同一稿库取稿,既提升了工作效率,又能倒逼媒体深度融合。

本届进博会的《共“进”五年》栏目,就采用了这样的供稿方式。系列的前三篇稿件《进博会上的浙江至爱》《进博会上,浙江买“疯”了》《浙江为何善泳?》,都于当日优先在浙江新闻客户端和“涌金楼”微信公众号发布,并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三篇稿件于次日将标题调整为《5年坚持,浙江为何钟情于它》《购物车里有什么讲究》《浙江为何善泳》刊发于《浙江日报》重要版面,均获评总编辑好作品。

由此可见,在展会报道中,模糊甚至打破两端壁垒是可行的。但这一目标对文章的采写提出了更高要求。在第五届进博会的报道实践中笔者有以下三点感悟。

第一,文风要平实。说人话、“接地气”的表达更利于受众。

在稿件采写中,采编团队对标“浙江宣传”微信公众号,做到三点:起好标题,适应新媒体时代的媒介特征、传播规律,制作传播效果好的标题,《进博会上的浙江至爱》《进博会上,浙江买“疯”了》《浙江为何善泳?》都属于新媒体传播的典型标题;写好句子,文章要让人读起来像讲话一样,朗朗上口,为了让内容表达更加清晰,行文中使用“其一”“其二”等简明扼要的表达方式;讲好故事,让文章更加生动形象,《进博会上看“三变”》一文,就用三个生动的参展主体故事,反映出商业之变、世界之变、时代之变。

第二,观点要鲜明。自媒体时代,是一个信息爆炸、信息超载、信息泛滥的时代,不缺信息,缺的是理性的观点,缺的是体现价值。

采编团队在行文中开门见山亮出观点,比如《进博会上的浙江至爱》中,三部分分别以“今年浙江举办的数字经济活动,有两个‘升格’”“数字经济在高水平对外开放中扮演的角色愈发重要。趋大势,是浙江‘矢志不渝’的根源”“在数字经济时代,浙江正成为推动中国高水平开放的重要影响因子”提炼出整段核心观点。

第三,内容要充实。科普性是提升稿件传播力的有效途径,通过刺激受众知识盲点,能有效提升传播效率。

采编团队“跳出进博看进博”,通过加强历史纵深、延伸阅读等方式,提升稿件厚度,让受众读了能够“长知识”。

比如《浙江为何善泳?》一文,就普及了包括浙江自贸试验区为何如此重要、“义新欧”中欧班列的前世今生、吉利与沃尔沃的“蛇吞象”等知识,提升了稿件可读性。

据统计,六篇稿件在浙江新闻客户端发布后,热度值均快速超过30万。

视频报道:延续性故事性

本届进博会报道的另一个创新点在视频报道。采编团队推出6期《共“进”好时光》系列视频,首发于浙江新闻客户端,均于发布当日突破30万热度值。

进博会是一场很适合视频报道的展会,各类展品能有效调动受众好奇心和阅读积极性。与往届视频报道类似,本届进博会视频报道也突出“短、小、精”,致力于选择用户感兴趣的展区、产品、内容拍摄,聚焦进博会上的新、奇、特,以及各种“之最”。

但在形式上,本届进博会的视频报道又突出了两大创新点。

第一,视频报道体现延续性。今年,浙江新媒体栏目矩阵中增加了一个新栏目“浙里有宝”,该栏目围绕当下时事,挖掘浙江有趣的事物,聚焦“宝”本身优势,以原创Vlog形式呈现,运行近一年,已经积累了一批粉丝。

作为“浙里有宝”的“进博特辑”,《共“进”好时光》延续了“浙里有宝”的拍摄风格,有效借助栏目现有的影响力,提升传播效果。

同时,《共“进”好时光》聚焦探营、开箱、新奇特、家居、浙江元素、食品等主题,进行了有序的内容编排,既有满足受众好奇心的内容,也有与受众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这也让“浙里有宝”栏目的影响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第二,视频报道注重故事性。《共“进”好时光》最大的亮点在于“巧立人设”。在第二期至第六期视频中,都会出现一个“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神秘角色“金哥”。作为串联视频的重要角色,尽管“金哥”只是在片头和片尾提出购买需求,却成功塑造出一个“多金同事”的形象,给受众留下深刻印象。在浙江新闻客户端和微信朋友圈转发链接的评论区,受众都很好奇“金哥是谁”,期待着“金哥明天还有什么新需求”。

“金哥”的串场,也让每期视频之间不再有断层,让6期视频形成了一个“帮多金同事采购”的系列故事,更具可看性、故事性。

综上两点,视频报道尽管不是第五届进博会报道的重头戏,但为整个报道增添了趣味性,为传播效果增色不少。

猜你喜欢
浙江日报博会策划
聚焦“丝博会”
第九届“博博会”将在郑州举办
本刊特别策划
本刊特别策划
本刊特别策划
智珠
重大主题报道的精准把握和创新实践——以浙江日报“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系列调查报道为例
阅读之美 摄于第29届书博会
国庆报道:看70年变迁的“中国范儿”——浙江日报国庆报道梳理分析
好版面也讲究“时、度、效”——《浙江日报》中国新闻奖获奖版面编辑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