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农直播中地理标志文化传播的空间转向

2022-12-31 20:11商世民徐祺娴
关键词:标志受众农产品

商世民 徐祺娴

(1.中南民族大学 美术学院/湖北省名师工作室,湖北 武汉 430074;2.中南民族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一、研究背景

2021年国家知识产权局下发《关于组织开展地理标志助力乡村振兴行动的通知》(国知发运字〔2021〕20号),吹响了中国地理标志助力乡村振兴的集结号。助农直播作为文化传播的创新模式,已成为众多农户、商户与企业推荐和销售农产品的重要途径。借助这一传播模式,更多的农产品得以走出农田与乡村,走向全国各地城镇与海外。地理标志是指标示某商品来源于某地区,该商品的特定质量、信誉或者其他特征主要由该地区的自然因素或人为因素所决定。在中国,地理标志产品突出体现在农产品方面,说明其质量优良并且具有地方特色。地理标志文化反映了在一个地区生活的人们如何利用有限的环境资源进行生产,其中蕴藏的是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物质文化遗产和以民众特有的生活、生产方式为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现阶段大部分与助农直播有关的研究,分析了直播带货的特点,着眼于这一商业模式对于社会经济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或是对比不同直播方式的优劣,仅有部分学者注意到地理标志农产品所带来的品牌影响。实践证明,在助农直播中地理标志文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赋予了农产品更多的人文价值及精神内涵,丰富了助农直播的传播内容,提升了助农直播的传播品质和品牌附加值。

空间是传播的一个基本维度。著名传播学者施拉姆在传播学诞生之初就提出,建立传播关系是要与环境,特别是人类环境相联系,而此处的环境与空间有诸多共同点,都是传播活动得以产生和延续的必要场域。美国文化研究与媒介研究的代表人物詹姆斯·凯瑞提出了传播的传递观和仪式观。传播的传递观源于地理和运输方面的隐喻[1],认为信息的传播与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移相似,是将信息从空间的一端传递到另一端的物理过程。传递观偏向于对空间和人的控制,强调了信息在空间中的流动与扩散。加拿大政治经济学家英尼斯提出了空间偏向的媒介概念,空间维度被嵌入“传播特性”的思考范围之中,获得了文化的意义[2]。传播学研究并关注“空间”的概念,伴随着多元化传播媒介的使用,研究范围也不断扩大。文化研究加入后,关注传播中空间的格局与变动,使空间成为媒介传播环境中的材料和景观[3],既是物质的也是意识的。由于空间本身属性多样化,文化研究、媒介传播相互交叉与渗透,使人类空间理念的形成从稳定静态向多元流动的特征转变,传播空间在不同的话语条件下表现出不同特征。

离散性空间原指非遗文化生态的空间形态,后者既包括区域性空间形态,还包括散布于多区域的离散性空间形态[4]。将这一概念引入传播学领域,则指代一种超越传统地域意义的文化空间。地理标志文化借助网络平台,突破了原本所依赖的地域空间限制,在助农直播的过程中,实现了传播空间区域性到离散性的转向,成为一种跨区域人群所共享的文化。这既有助于对地理标志文化的保护,探寻地理标志文化传播的更多可能性,也可促进地理标志产业经济和地方特色文化发展。

二、传播空间转向的驱动因素

1.市场驱动:解决农产品滞销问题。2020年初暴发的严重的新冠疫情,给我国农产品市场带来了极大冲击,导致市场流通受阻,出现滞销现象。农产品本身有着保鲜、时效的特点,如果没有高效的物流模式配合,就会导致农产品的流通不畅,农民利益受到损害。2020年4月,为助推滞销的湖北农副产品走出去,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策划并发起了“谢谢你为湖北拼单”的公益行动,呼吁全国网友下单购买湖北农副产品,整场直播总计观看次数1.22亿,累计卖出价值4014万元的商品[5]。这一举措,极大地解决了农产品滞销问题,减轻了农民及商户的重压,激发并树立起公众的公益理念与社会责任意识,并传递了国家帮助湖北经济复苏、全国复工复产、重建美好生活等积极信息。

中央网信办、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务院扶贫办、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印发的《2020年网络扶贫工作要点》中提出,将农产品线上线下出村进城工程作为网络扶贫和乡村振兴的重点,政策的推进给予助农直播稳定的政策支持与发展动力。2020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省考察脱贫攻坚情况时说:“电商,在农副产品的推销方面是非常重要的,是大有可为的。”[6]利用直播与电商平台进行通力合作,积极推销地理标志农副产品,帮助农民群众走上发家致富之路,有利于推动乡村振兴。在当前疫情趋于常态化的情况下,利用信息化手段,使互联网成为帮扶乡村经济的技术原动力。通过助农直播实现地理标志文化传播的空间转向,既响应了国家政策号召,又满足了市场需求。

2.受众驱动:物美价廉的最佳选择。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中心第5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6月,网络直播用户规模达7.16亿,较2021年12月增长1290万,占网民整体的68.1%。农村网络零售和农产品网络零售分别增长2.5%和11.2%。庞大的用户群体提供了强大的购买力,其中居住在城市的消费者往往存在着乡土情结,对于农家土特产这种正宗的原生态的货品有着强烈且旺盛的需求[7],他们是农产品消费的主力军。以往的传统销售渠道,消费者购买农产品只能通过零售商这个环节实现。农产品经过农民采摘、拣选、装运等生产过程,再通过批发商、经销商等层层环节,才能到达消费者手中,价格也在这个过程中水涨船高。而通过直播平台销售农产品,从生产到销售,只需经过采摘到物流的环节,且随着国内交通运输方式不断发展,成本不断下降,价格也相对实惠[8]。利用好直播平台的受众优势,将本地区的农产品通过直播形式介绍给社会公众,降低了农产品的销售成本。消费者不仅能够直接购买农产品,还可以对比不同的直播平台,货比三家,以最经济实惠的价格买到心仪的产品;农户也以最快的速度售出了农产品,获得了理想的报酬。由此可见,农村电商有效助力乡村振兴,成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重要手段。

3.意识形态驱动:消费者的审美需求。消费者对于品质优良的地理标志农产品的选择,体现出当代社会意识形态的审美需求。随着群众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对于真善美的需求逐渐增强,向往返朴归真的美好生活,对于保障基本生活水平的农产品的选择也更加严苛。在助农直播过程中,既可以使受众看到地理标志农产品实物本身,又能够使其充分了解这些产品从田间地头走向销售过程中的每一步,还能使其深入地了解当地的自然地貌和风土人情。这个过程将农产品生产、销售的所有环节全透明化,让购买者能放心、安心地自主选择优质产品。如“山南荔枝”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将直播间搬到果园,直播荔枝采摘、选品的全过程,展示专业的打包操作,邀请现场观众品尝荔枝、背诵荔枝诗词、进行互动游戏,直播期间下单5.6万元,对比平日同时段下单量增长50%[9]。

审美意识形态包括对社会所认同的公共价值的诠释与推进,而地理标志文化的核心部分也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所以对地理标志文化进行了解与传承的过程,是一个通过审美获得经验的过程,也是民众对于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念进行内化的过程。助农直播使得远离土地的人们体验到原始且朴实的田园生活,唤起最诚挚质朴的情感。这种意识为整个社会所共享,体现出对于农耕文化的珍惜和保护,而在这也正是地理标志文化所传播的核心内涵,是社会审美意识形态的一种新趋势。

三、传播空间转向的实践形态

1.主体分布:直播中的圈层扩散。地理标志农产品的种植主要集中于我国农村地区。乡村资源丰富,但发展条件存在诸多限制。一些农村地区的信息闭塞落后,农民难以通过自身的努力,将所种植的优质农产品推广给消费者。最初,地理标志农产品主要的传播途径依赖于当地民众的口耳相传,传播范围过于狭窄。在新媒体时代到来之后,助农直播的兴起,使得地理标志文化的传播空间从线下转移到了线上,呈现出离散性的特点,传播主体分布的圈层扩散,吸引了更多人返乡创业。

依赖于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互联网基础设施覆盖面不断扩大,我国现有行政村已实现“村村通宽带”,为助农直播提供了技术方面的支持。农民通过电子商务平台与更广阔的外界相联通,可以获得实实在在的经济利益。助农直播使得各类有效信息从各地整合汇入乡村,实现资源市场的整合,使全国各地甚至海外的资源都合力助推乡村发展,而人力、技术、资源的进一步流动,使得地理标志农产品有了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助农直播实现了信息的共享互动,打破了农户之间原本的封闭关系,积极地促进了农村个体户进行创业,许多优秀的人才抓住机遇,投身于三农事业。助农直播也吸引了许多受到过高等教育的毕业生返乡创业,助力乡村振兴。高质量的人才通过网络空间传播家乡文化,源于对家乡优秀的地理标志文化的自豪感,他们运用最先进的知识和技术反哺家乡,使得传播主体的圈层得以扩散。地理标志文化向外推广的过程构成了新的传播空间,即使与原产地相隔一定距离,完善的物流体系也可使新鲜的农副产品在第一时间到达消费者的手中,打破了地域空间的限制,解决了偏远地区农村的农产品难以走出去的困境。

毕业于中南民族大学的董璐璇的创业经历就是一个典型案例。她在新媒体扶贫培训中抓住了机遇,意识到地方特产与乡村风情都可通过网络被更多人了解,于是回归乡村,开始为当地特有的农产品直播带货。她介绍的贵州雷山国家地理标志性保护产品银球茶,不仅突出了其特别的球状外观,而且还讲述了产品背后象征的乒乓外交故事,以及它和苗族文化息息相关的寓意。茶叶销量的提升,带动当地产业发展,茶园种植面积也进一步扩大,促进了整个产业调整升级。由于对家乡的贡献,她获评雷山县第五届道德模范和最美旅游人等荣誉称号[10]。榜样的带动作用,促使更多有志青年扎根于三农事业,助推地理标志农产品走进千家万户。不断扩大的直播主体圈层,依托网络平台传播地理标志农产品文化到五湖四海,呈现扩散的状态,构建了分布在各地的离散性传播空间。

2.受众构成:直播中的符号想象。地理标志文化原本的受众群体,一部分为该地区周边群众,另一部分为去往该地区旅游的人群,通过具身传播的方式,对地理标志产品及文化进行分享。对于拥有当地旅游经历的游客而言,其购买行为是基于真实体验,在实际对农副产品进行品尝后再行购买,从而对于该地区的自然特色及人文景观有一定的了解,产生对原产地形象的认知,这是影响地理标志农产品销售的一个重大因素[11]。游客通过将该地区的地理标志农产品赠送给亲朋好友,可以起到一定的传播效果,但是传播对象对于该产品的印象仅止于产品本身,没有更多的认知予以支撑,很难对地理标志农产品产生真正的认同感。

助农直播的观众来自全国各地,通过网络直播,构建受众群体对于地理标志文化的认同感,从而获得观众的认可,扩大农产品的传播范围,形成离散性的受众群体分布。针对家乡原本就在该地区的人群,由于种种原因常年离家在外,助农直播可以激发他们的思乡情结。人们对故土有着特殊的情感,在家乡地域空间内获得的对自我的身份认同和对地理标志文化的认同,会在助农直播这个虚拟空间得以激活,勾起“地理乡愁”,唤起地方记忆。而在直播的同时,又能通过物流直接将产品送到了远离家乡的游子面前,这种故乡特有的饮食符号建构了每个乡民心中的乡土空间和乡土情怀,激发了普通人心中思乡、思亲等淳朴而真挚的情感,给在外的游子带来温暖和力量。地理标志文化承载的地方文化,使得耳熟能详的农副产品引申出人们对特定地域的认同,将乡愁通过助农直播转移到数字空间,最大限度地保留了传统乡村文化的核心,再现了传统生产、生活的原真性,是对村民生产生活最大程度的真实展现。这个过程使得乡愁得以保留的同时也有所寄托,通过购买农产品,表达出对家乡的思念以及对地方文化传承的支持。

对于普通观众,英国传播学家麦奎尔提出了媒介受众“使用与满足”的四种类型:消遣娱乐、人际关系、自我认同、环境监测[12]。针对上述类型受众的意愿、需求、动机等方面进行分析,助农直播中对地理标志文化的传播在多个层次上满足了受众的需求,从而使得普通群众对地域文化产生认同。助农直播中对于农副产品的展现是全方位的,不仅使受众透过屏幕亲眼看到产品本身,观察其色泽、形状等外在属性,同时可以见证其生产加工的整个过程,例如可以亲眼看到农民如何在田间地头采摘水果蔬菜,或果干在烘烤中模样的变化。受众由此对农产品有了具体直观的了解,包括其生长环境、加工环境等与品质有关的内容,这些都满足了其对于信息获取的需求。主播作为地理标志文化的传播者,需要尽量做到风趣幽默地传达产品相关内容,有些是农民自己担任主播,其直播风格充满着淳朴的乡土气息,满足了观众的消遣娱乐需求。同时,助农直播反映了农民的真实生活,这些是城市居民平时难以接触到的画面与场景,能够满足受众对于他人生活的好奇心[11]。在地理标志文化传播过程中,受众的情感归属需求也得到了满足。正如法国哲学家鲍德里亚在《消费社会》中所提出的,符号消费的实质是文化消费,人们所消费的不再是商品,而是商品上铭刻的符号所代表的文化意义[13]。消费者在此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只是对于物质世界的追求,还包括附加在农产品上的代表田园生活的符号价值,以此来满足自己的消费欲望。地理标志文化通过对原生态生活的传递,满足了受众的需求,获得了观众的认同,从而建构了新的传播空间。

“恩施玉露”作为湖北省恩施州的地理标志产品,曾获“中国十大名茶”称号。因当地茶产业起步较晚,且相比其他茶叶产地,恩施作为一个县级市发展并不突出,恩施玉露一直未能走出湖北省,未能发挥更大的影响作用。2018年,随着政府积极帮扶政策的实施,“百天千万扶贫行动大直播----恩施玉露专场扶贫大直播”在恩施举行,各大权威平台同时进行网络直播,当天收看达1000多万人次[14]。直播不仅介绍了产品本身的各种特质,同时直接展现了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恩施玉露的制作技艺。由此扩大了受众面,提升了恩施玉露的影响力,促进了恩施玉露的销售,推动了恩施茶业的发展,同时让观众对于恩施奇秀的自然风光有了一定的了解,认同了茶叶所承载的自然环境和背后的人文精神及内涵。

3.运作方式:直播中的链式销售。地理标志文化的传播,原本依赖于社会关系网络进行运转,主要以区域内的血缘和地缘关系为主。当助农直播介入后,就将传统与现代的方方面面涵括进文化实践的范围内。对于地理标志而言,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形成了新的产业链和社会关系网络,是离散性传播空间的体现。

农民原本的身份仅仅是生产者。小农种植不仅包括小农户、小农业,其影响还涉及农村社区,基于区域特性将村落内长期稳定聚居的人群团结起来,形成紧密稳定的关系,从家族、村落外延至乡镇,形成独特的地缘及血缘文化关系网。地理标志文化正是该区域农民在生产生活实践中逐渐积淀形成的文化表征和知识实践,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是,农户很难意识到农产品背后的文化资源存在的深刻意义,同时他们拥有的传播路径、空间有限,长期处于被动的局面,导致了独具特色的地理标志文化传播空间被限制在特定区域之中。

助农直播使得农产品在销售过程中形成了多种全新的产业链,从而带动了地理标志文化传播空间的发展,形成了更为广阔的传播视野。首先是农户个体参与的销售产业链。农民作为传播主体,塑造自身的乡土“网红”形象,连同种植的地理标志产品成为被大众所认知的新型品牌。农民本身就是农产品地理标志文化的参与者,在成为带货主播之后,也成为了文化的传播者。这体现了农民群体对于自我发展的追求和助力地区经济发展的决心,使地理标志文化由农民塑造并传播,走向更为广阔的空间。其次是基于农村电子商务的配套产业链。通过平台技术和资金支持,形成农村与市场相对接的整体形态,即从源头进行挑选,至最终的销售及售后,建立起完整产业链条。其中企业及电商平台占据主导地位,对产业市场进行建构,完成最终的整体产业链,实现了对于地理标志农产品的推广。再次是明星“网红”加持形成的效果链。明星网红本身拥有一定的粉丝基数,因此,他们推广地理标志农产品,利于该地域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播。明星“网红”利用自己原本塑造的个人形象,提升受众的购买积极性,维持了粉丝粘性,建构了受众对于地理标志农产品文化的认知。最后是政府积极参与的扶持链。由政府官员牵头并积极参与到助农直播过程中,宣传地理标志农产品所在的地区风貌,展示乡村特色产品。例如2020年第一季度,拼多多APP平台的“市长县长直播间”累计观看人次超过1.5亿,吸引超过1100万人下单[15]。政府部门的官员身份具有一定权威性,可以更好地吸引观众,同时以政府信誉为产品负责,是对于当地人文内涵的一种肯定。

上述四种类型的产业链,是对于网络用户的一种信息全覆盖,使得地理标志文化摆脱原本囿于同一地理空间的传播限制。不同产业链中的助农直播,可以将地理标志文化的内涵传达给更多的受众;不同的运作方式诞生了不同的传播者,他们具有各自的特质,对于地理标志文化的传播有不同的侧重点,才能够吸引不同类型的受众,形成新的离散性的传播空间。

四、传播空间转向的价值延伸

1.地理标志为实践增添文化附加值。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关键举措,也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关系到我国新的经济模式的形态,也关系到未来中国文化持续性发展的方向,正所谓“乡村兴则国家兴”。我国城市化高速发展的今天,乡村这一原生态空间越来越彰显出乡土乡情的文化魅力。地理标志产品在传播过程中,一方面为产品赋予了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附加值,另一方面展现了独属于我国的乡土文化。

离散性地理标志文化的传播空间,在高站位格局上可以将我国各地区团结起来,互帮互助,实现共同富裕的同时,也让人们获得精神上的享受。例如2019年,由国家知识产权局主办、各省工商局和扶贫移民局联合承办的“地理标志精准扶贫西部宣讲团”,分享地理标志精准扶贫成功的经验,助力西部省份脱贫攻坚。在了解地理标志产品优良特性的基础上,展示生产过程,展现当代村民的美好生活,使各个区域的民众有机会深入接触到更为真实与具象的乡村,同时了解以地理标志产品为载体的地域特色文化,在满足生活基本需求的同时获得精神上的享受。

在科技高度发展的今天,中国乡村代表的是人类文明中极为宝贵的农业文明价值与经验,中国的未来与乡村发展密不可分。地理标志文化依托于农产品本身,植根于中华大地,发展于乡村文化,而其所携带的“乡土”文化基因更是中国文化的独特精髓。正如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所说,“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16]。我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往往在乡村生活中显现,通过助农直播销售地理标志农产品,不仅为农民的生活提供一份保障,而且在让群众享受到高品质产品的同时,通过展现我国新农村生活的完整风貌,展示新农人、兴农人在田间地头助力乡村振兴中所释放的活力,将新形态的乡村文化传递给广大消费者,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2.构建地理标志文化的新型文化生态。美国文化人类学家朱利安·斯图尔德所提出的文化生态学理论主要研究了文化与环境互动的关系。据此,国内学者文化生态研究形成了两种论证方式:一种是侧重于文化与人所生存的空间,另一种是研究组成文化的要素之间的有机关联[17]。人类的生活生产方式在取决于周边环境的同时,自然环境也因为人类的活动不断改变,从而形成了发展中的文化生态。地理标志文化原本反映的就是农产品的发源地及生活于这一区域的人的相互关系。

地理标志文化形成、发展、传播过程中体现了其作为文化生态的体系的完整性。农副产品在种植培育或者后期加工的过程中,运用了独属于本地人民的知识体系和工艺技术,审美观念在其中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人们的生活经历了一个从注重实用性到以追求美为导向的过程。地理标志文化具有特定的知识构成、工艺手法和审美意识形态,这三要素之间相互影响,形成了一个紧密的整体。不仅与当地群众的日常生活不可分割,也使得共享同种文化认同的群体紧紧相连。地理标志文化承载着特定区域的文化起源,融入了民众生活的相关内容,通过消费者的认同获得传播,建构了文化生态的完整性。

离散性的传播空间给予了地理标志文化新的发展活力,建构了新的文化生态系统。除了本身强调的地理标志文化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共生关系外,更是引入了虚拟空间,对地理标志文化进行了重塑。客观条件上,地理环境导致人类的生产实践活动存在诸多差异,地理标志文化正是基于不同地域的自然资源特色而诞生的。但是传播所导致的空间消解,人与生存空间的联结减弱,将更多的人置于一个广阔的环境中,使得原本的地理空间逐渐演变为了自然生态与人为塑造结合的文化环境,地理标志文化也在其中动态地得到了传承与改变。冯天瑜等学者指出:“文化生态学是以人类在创造文化的过程中与天然环境及人造环境的相互关系为对象的一门学科,其使命是把握文化生成与文化环境的调适及内在联系。”[18]地理标志文化的文化生态受到离散性传播空间的影响,为了尽可能地传递出文化本身的特性,保留其中的精华部分,自然条件之外的内容不断地变化,从而与社会空间融合。人类的作用在文化生态学中得到了强调,而离散性的传播空间同样着重于这一概念,尤其是在虚拟空间中人与人的交流,形成自然场域和社会场域的相互交织,促使越来越多的人通过虚拟空间参与地理标志文化传播、互动,从而构建了新的文化生态。

3.地理标志文化的存续发展。地理标志离散性空间传播,形成了一个由多区域民众共享的文化形态。离散性的传播空间,一方面可以使得更多的地理标志产品在人们脑海中留下清晰的记忆;另一方面,在对产品认知的前提下,受众对其背后的文化也产生相应的认知。以赣南脐橙为例,其认知度早已超过了区域覆盖的范畴,人们即使并不知道赣南所在之处,也对其农作物有所了解,这便使受众对其产生了一种偏向常识的认知[19]。助农直播可以让观众关注到其背后的文化渊源,赣南脐橙的发展已有四十多年的历史,通过客家文化与本地传统文化不断交融,为相关产业注入活力。2014年与2016年,赣南老红军与果农先后两次将赣南脐橙送到北京,向全国人民分享脱贫致富的成果[20]。离散性的传播空间可以将这些文化内容传达给全国各地的民众,使得这些内容得以传承和发展。

离散性的地理标志文化传播空间,承载的不仅是农民和当地民众的希冀与愿景,可以带来现实中经济上的支持,而且也是地理标志文化存续发展的未来模式及形态。所以在助农直播中,仅对于地理标志农产品进行品质和食用方面的介绍是远远不够的,更为重要的是对于地理标志文化的全方位展示和延伸。地理标志文化的传播对于受众没有要求,只要参与便可以从中获得一些文化知识。离散性空间的分布较为广阔,为大多数人接触、了解甚至热爱上另一个区域的文化提供了机会,合理地扩大了地理标志文化的受众群体,形成稳定的文化传播空间。维系着这个传播空间的正是地理标志农产品本身,一旦个体接触到产品本身,有关的知识体系和框架便会得以激活,这将从根本上推动地理标志文化的离散性空间传播形态进一步发展。

结语

离散性空间是指在传播过程中,不再局限于原本地理意义上的空间场域,而是广义上的被群众所认同的文化空间。助农直播中地理标志文化由原本区域性的传播空间变为离散性的传播空间,主要体现在主体分布、受众构成及运作方式上。在市场和受众的需求下,对于地理标志农产品及其背后的历史文化、精神文明、人文内涵都得到了更进一步的阐释,强调了地理标志农产品的文化附加值。此外,研究者可以突破地域研究的限制,对于地理标志文化的传播问题展开更多跨区域的研究。地理标志文化承载了地理标志农产品背后的价值与意义,离散性的地理标志文化传播空间不仅可以增强更多人了解、学习地理标志文化的意愿,而且也强调了地理标志在文化传播中的重要地位,促进地理标志文化生态的进一步发展,同时也体现了全行业对于我国乡村振兴政策的支持,有助于扎实推动“三农”工作迈上新台阶。

放眼国际,2021年是《中欧地理标志协定》正式生效的第一年,所以,未来地理标志文化的传播空间将会进一步扩散。而针对这种离散性的传播空间形态与跨文化的研究范式的结合,将会更有益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猜你喜欢
标志受众农产品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当代标志设计的创意构思和发展趋势
多功能标志杆的使用
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再论“声无哀乐”——嵇康笔下的声音与受众
各地农产品滞销卖难信息(二)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首都的标志是只熊
网络时代受众心理的分析和引导
农产品争奇斗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