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全日制林业专业硕士培养的问题与建议

2022-12-31 21:48吴俊文张大才王昌命
中国林业教育 2022年2期
关键词:非全日制全日制林草

吴俊文 张大才 王昌命

(西南林业大学林学院,昆明 650224)

一、非全日制林业专业硕士的界定

2016年9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统筹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管理工作的通知》(教研厅〔2016〕2号),文件对全日制与非全日制研究生的概念进行了重新界定,决定从2017年起,按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两类分别编制和下达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1]。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招生考试依据国家统一要求,执行相同的政策和标准。如今随着研究生毕业标准的提高,学生必须具有真才实学、突出的研究与学习能力才能够顺利拿到硕士学位。非全日制林业专业硕士研究生与全日制研究生的文凭“含金量”相同,不同于以往贴着“廉价文凭”标签的“农业推广硕士”[2-3]。

根据相关文件的要求,全日制和非全日制林业专业硕士执行相同的招生、培养和毕业标准。林业硕士专业学位是与林业技术推广和林区发展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学位,主要为林业技术研究、应用、开发及推广、林区发展、林业教育等企事业单位和管理部门培养具有综合职业技能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

二、培养非全日制林业专业硕士的意义

(一)为林草一线培养掌握了现代林业理论和技术的本土专业人才

非全日制林业专硕的特点是实践能力强,但理论知识薄弱。西南林业大学最近几年招收的非全日制林业专硕,大多数学生年龄在30岁左右,其中有很多个县林业和草原局各个科室刚刚提拔起来的负责人。这些学生非常熟悉自己本乡本土的林草实际问题,实践能力强。这个时候如再加强林业现代化理论的知识储备,再次回到工作单位后,这些学生将会以更高的站位和更长远的眼光来思考本地的林草行业问题。他们从实践中来,加强理论学习后,又回到实践中去,能够将“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落到实处。

(二)为林草行业培养将论文写在祖国的田间地头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我国地域辽阔,生态系统类型多样,各地的立地不一样,林情不一样,林草行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也不一样。另一方面,我国生态问题较为突出,要真正落实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理念存在一定的难度。林草一线急需一批既了解本地林情,又具备一定的现代化林业科技知识的工作者。科技含量低已经成为制约我国林草行业发展的最大问题,但是随着越来越多的林草一线人员接受林业硕士教育,他们将用林业发展的新理念、新科技对当地的林草事业进行改造和发展,这对提高我国林草行业整体科技水平有积极作用。

三、非全日制林业专业硕士的特点

(一)年龄跨度大,学习目的不一

非全日制研究生是以进校不离岗为学习形式的在职人员,年龄结构较为复杂。以西南林业大学2017~2020级非全日制林业专业硕士为例,他们的年龄跨度从“70后”到“90后”,这种年龄差异使得他们在学习上会出现很多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二点。①学习基础不同。部分“70后”和“80后”非全日制研究生知识老化,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接受能力比不上大部分“90后”和“95后”;而“90后”和“95后”研究生大部分是刚本科毕业不久又继续攻读研究生,实践经验不足,在某些知识的理解程度上又比不上有一定工作经验的“70后”和“80后”。②学习目的不同。“90后”学生多数工作未稳定,想攻读研究生学历为日后工作、评职称以及职务升迁打基础;而年龄稍大点的“70后”和“80后”多为单位领导,事业有成,部分攻读研究生文凭只为进一步的升迁需要[4-5]。

(二)职业跨度大,学习需求不一

非全日制研究生大多职业背景复杂,多来自不同的工作岗位和领域,其中有来自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科研院校的工作人员,也有个体工商户;既有在林业行业工作、具备一定林业从业经验的,也有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非林业行业从业人员。

职业背景的复杂性也使得在后期的教学、撰写毕业论文阶段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难易程度以及对教师的指导要求不一。很多指导老师都愿意带有一定林业从业背景的学员,而对没有林业背景的、专业跨度太大的学员则因为指导难度较大有一定的抵触,有些老师私下开玩笑说“招了个高中生”。对西南林业大学林学院非全日制林业专业硕士近几年的专业背景调查显示,有一半的学员没有林业相关专业背景(此处的林业相关专业背景包括接受过林学、林业工程、园林、植物保护、森林资源游憩、水土保持等与林业相关的高等教育)。

(三)工作压力大,学习时间不能保证

非全日制研究生普遍年龄在30~40岁之间,正是单位骨干和家庭脊梁,要兼顾学习、家庭和工作,时间安排上经常出现冲突。西南林业大学林学院为非全日制研究生一年内一般安排两次集中授课,即每年的6—7月、12月—次年1月,每次授课约为30天。但多数非全日制研究生因工作和家庭事务,经常会影响学习和考试,因此也造成论文撰写及答辩的一再延期。

四、非全日制林业专业硕士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没有专门的非全日制研究生培养方案,难以保证课程学习质量

目前,没有专门针对非全日制研究生自身特点而拟定的培养方案,教师教学都是按照全日制研究生的培养方案来进行。但是,同一门课程全日制研究生往往需要几周分散学习,期间学生也有时间去查阅相关资料,在经历一学期的学习后,学生知识掌握较好;而非全日制研究生则是集中授课,短期内集中学习,由此导致教学效果不佳,课程的量和质无法得到保证。

(二)入学考试门槛设置过高,造成林业教育资源的浪费

过去林业基层工作者通过攻读农业推广硕士来获得研究生学位,而现在,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入学执行一套标准,基层林业工作者和应届毕业生入学面临同一份考卷。同时,因为研究生入学考试对英语要求较高,而这些一线工作人员的特点就是林业从业经验丰富,英语水平因为长期没有应用而得不到提高,目前研究生入学考试英语的难度让这些基层林业工作者望而却步。

以西南林业大学非全日制林业专业硕士招生为例,一方面由于基层林业工作者达不到录取标准,空出了很多名额;另一方面,由于全日制研究生竞争过于激烈,部分考生主动调剂到非全日制专业。这部分研究生选择在校跟读的学习方式,与全日制专硕一起上课,一起做论文,导师也是按照全日制专硕的标准来培养学生。由此导致了选择这种方式攻读研究生的应届生人数逐年增加,非全日制专硕的平均年龄也出现逐年降低的趋势。但是,基层的林业工作者奋战在林业一线,承担着落实林业政策、管护森林资源等重要职责。某种意义上来说,这部分人更应该接受现代林业的基本理念,用最新的林业理论和技术武装头脑,以便在实践中做出业绩,为祖国林业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而部分考取全日制林业专业硕士的应届生,尽管分数考的很高,在校表现也很好,但是毕业时他们不愿意深入林业一线工作,只想留在大城市就业。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造成了林业教育资源的浪费。

(三)考生专业背景复杂,学习基础参差不齐

以西南林业大学为例,林业专业硕士总体上处于第一志愿招不满状态,近几年每年都要接受大量的调剂考生。由于调剂的人相对较多,全日制林业专业硕士招考单位可以挑选有林业相关专业背景的考生参加面试。而非全日制林业专业硕士的调剂人数则较少,招生部门很难挑选到有相关林业背景的考生,基本上只要考生愿意调剂,就会有参加面试的机会。

此外,随着考研人数的增加,很多考生在其他专业难度较高的情况下,会退而求其次,选择分数相对较低的硕士专业,林业专业硕士就是他们的首选之一。这部分考生的学习动机就是为了获得硕士学位,为将来就业增加砝码。录取如此多跨专业几乎没有林业相关背景的考生,必然导致林业专业硕士整体林业专业基础薄弱,学习动机不纯。此外,这种情况对任课教师也是一个挑战,教学内容深入一些,对有林业背景的学员来说很有必要,但是对没有林业背景的学员来说基本上就是听天书,这种情况导致了教学效果参差不齐。

(四)师生沟通交流有限,导师指导不到位

由于非全日制林业专硕需要以工作为主,学习为辅,这些学生仅在集中授课时间与导师有面对面的交流,而平时则很少有机会和导师现场沟通,很多研究生和导师的沟通方式就是电话、QQ和微信。此外,在论文撰写过程中,由于非全日制专业硕士主要是结合自己工作的实际情况来设计毕业论文,但是很多导师都没有去过试验基地现场,只能为学生提供理论上的指导,这也导致学生在论文撰写过程中就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难以和导师做有效沟通。

(五)毕业要求相对较高,学生难以按时完成毕业论文

全日制林业专硕由于脱产学习,有大量的时间在学校做实验,同时如果参与导师的项目,导师的指导也相对较多。部分全日制专硕的专业理论水平较高,还发表过论文,毕业论文也能够按质按量完成。而非全日制林业专硕由于时间、精力和能力限制,既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又要完成毕业论文,往往会造成“几手都要抓,几手都出问题”的状况。

非全日制林业专硕很多都是来自基层生产单位,不具备像全日制硕士那样的学习条件,平时接触的都是项目技术报告类的材料,也缺少学术论文写作方面的历练。这种“强技术而弱理论”的工作实践与论文要求“强理论而弱技术”的特点存在矛盾,造成了非全日制林业专硕撰写毕业论文普遍压力过大。以西南林业大学为例,2017级全日制林业专硕70多人,仅有2人延期毕业;而非全日制林业专硕40人,40人全部延期毕业,仅有6人在延期半年后交出毕业论文进行答辩。

五、国外非全日制研究生培养可资借鉴的做法

在西方,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是指年学分值不足12分的研究生教育,其招生对象广泛,是政府终身教育计划的一部分。西方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生源大部分为社会就职人员,因而与我国的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有相似之处。

(一)宽进严出,保证质量

美国和英国的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对学生质量把关很严,宽进严出。美国实行研究生淘汰制,入学率很高,淘汰率也较高。“严出”的关口主要在于课程学习综合考试和论文开题答辩两个关键环节。每年都有一些学生未能取得学位,取得学位的只占在读研究生人数的2/3。

(二)多以课程型培养模式为主

美国主要采用课程型学位研究培养模式,研究型培养模式为辅。英国则是根据职业特点不同,全职工作者选用课程型培养模式居多,而政府公共部门和高等教育部门工作人员则多选择研究型培养模式。课程型培养模式强调系统的理论知识学习,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有严格的教学计划、课程学习和学分要求。课程型研究生一般工作时间比较灵活,导师主要以讲课、讨论和实验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指导[5-7]。

(三)由多位导师共同指导

美国的研究生不止一位导师,每个研究生注册后都会安排一个学位论文委员会进行指导,这个委员会由三四名不同研究方向和专业背景的教授组成,其中一名是主要导师。学位论文委员会的指导目的是开阔学生视野,不同的学术专长互补,使研究生接受不同观点的熏陶。英国的研究生教育和中国一样,采用单一导师制,由系里安排或者导师与学生双选[5-6]。

六、完善我国非全日制林业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建议

(一)制定非全日制研究生培养目标

美国的非全日制专业研究生教育定位于双重目标,即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美国的实用主义理念要求大学要与工业、农业、商业等紧密相连,培养大量学以致用的实用型人才。因此,美国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要求研究生既具有较宽厚的基础理论知识,又具有较强的科学研究能力与技术开发能力。

全日制专硕和非全日制专硕的学生特点不一样,全日制专硕以应届生居多,这部分学员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学习能力也较强,但是缺乏相关的林业实践历练。非全日制林业专硕则是以往届生居多,工作较为稳定,具备相当的工作实践经验,但是理论基础不足。二者之间有共同点,也存在区别,所以在制定培养方案时应该结合各自特点有所差异。根据非全日制林业专业硕士培养目标和培养需求,运用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教师应按照认知领域教育目标从低阶到高阶划分为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和创新等6个层次,确定非全日制林业专业硕士培养的阶段性教育目标[9]。

(二)建立非全日制研究生教学体系

非全日制林业专业硕士具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在学习过程中,他们更关注的是如何利用知识和技术解决生产实践中的具体问题。而目前,多数承担非全日制林业专硕课程教学和论文指导的教师,基本上还是传统的学术型导师,这些教师学术水平较高,专业基础扎实,但是多数不了解也不具备专业生产一线的实践经验,由此导致了在教学中重理论而轻实践,培养标准倾向于“学术型硕士”,导致人才培养与社会经济脱节[4-5,10-11]。

在课程设置上,可以结合非全日制林业专业硕士特点,设置一些技术性和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采取专题的形式,由不同老师负责不同的专题。在授课方式上,教师应减少过多理论的讲述,而应以案例教学为主。有条件的情况下,还可以聘请有丰富产业经验的林业企业、林场和林业科研院所等单位专家来讲授课程,从各方面切实提高非全日制林业专业硕士培养质量。

(三)制定非全日制研究生毕业论文标准

非全日制研究生主要培养应用型人才,学位论文既要体现实用性价值,又要体现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非全日制研究生学位论文应立足于实践,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针对林业实际工作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或者制约林业部门、行业或企业发展所亟需解决的问题进行研究。论文数据采集必须准确,论证严密,论文成果具有创新性和可操作性。非全日制研究生在进行专题研究、案例编制、工程设计时,都应体现局部深入的理论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所研究的问题提出一定的新见解。

一方面,要鼓励非全日制林业硕士结合自己工作展开选题,确保课题与生产实际相联系,强调实践性和应用性。另一方面,在毕业考核形式上,避免和全日制林业专硕一样“研究论文一刀切”,也可以允许学生选择“项目设计”和“调查报告”等多种形式[12]。偏学术性的写作历练和偏技术性的写作历练二者之间还是存在区别。偏学术性写作理论性较强,而偏技术性写作则技术性较强,强调解决实际问题。非全日制林业专硕大多来自生产单位,没有条件开展偏学术性的理论研究,所以各种技术方案的写作历练对非全日制专硕来说现实意义更大,也更有益于他们自身工作能力的提高。

综上所述,非全日制林业专硕大多来自林业基层,身上承担着提升我国林草行业科技水平、落实我国林草部门相关政策的责任。基于此,国家和相关部门应该制定适合该部分人群的招考、培养和毕业政策,真正让这部分人“想进来,进得来,出得去”。这部分非全日制专业硕士在毕业后将会成为我国建设生态文明、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的排头兵。

猜你喜欢
非全日制全日制林草
刊首寄语 林草风采
刊首寄语 林草风采
我国非全日制研究生就业被歧视问题研究
刊首寄语 林草风采
排斥非全日制研究生 学历偏见要不得
着力做好林草生态扶贫
德国巴符州将增建全日制学校
我国非全日制用工制度完善研究*
笑笑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教育的目标与质量保障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