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专业生态学类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
——以绵阳师范学院为例

2022-12-31 21:48梁明霞李德会
中国林业教育 2022年2期
关键词:绵阳园林理论

陈 娟 梁明霞 李德会 郭 英 李 艳

(1.绵阳师范学院城乡建设与规划学院,四川绵阳 621000;2.四川省教育厅川西北乡村人居环境建设工程研究中心,四川绵阳 621000)

园林专业教育的特点是多学科交叉和兼容,生态教育在园林专业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例如,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风景园林系生态学类课程教学重视雨水管理、植物生态修复等生态技术内容[1],其生态设计教学理念的持续演进一直引领全球生态景观设计[2]。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将主干规划设计实践系列课程融合生态学理论和技术,建立“营造的生态思维”,并开展校园生态实践[3]。生态学类课程是大多数高校园林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4]。但目前,契合园林专业特色的生态学类课程的理论和实践教学研究相对较少。基于此,本文以绵阳师范学院园林专业为例,构建以园林专业为导向的生态学类课程特色教学体系,以切实提升生态学类课程教学水平,实现园林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一、园林专业生态学类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绵阳师范学院2005年开设园林专业,经过多年的建设,园林专业成为四川省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入选专业和四川省首批应用型示范专业。目前园林专业的生态学类课程在教学中存在以下问题。

(一)生态学科与园林专业融合不足,课程教学特色不突出

传统的生态学教学侧重于自然生态系统过程与机理的讲授,而园林专业的生态学类课程还要强调城乡生态系统过程和生态规划实践教学。但绵阳师范学院的生态学类课程与园林专业其他核心课程如“景观规划设计”“城乡绿地规划”等的有机联系未能建立起来,教学内容与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和园林行业需求有差距,不能很好地适应城乡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等领域对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的要求。

(二)课程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

园林专业的生态学类课程教学重理论轻实践,学生欠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与专业设计类核心课程相比,作为专业基础课程,绵阳师范学院对生态学类课程重视不够,在教学基础设施和实验设备上投入不足,从而制约了生态学相关实验和实训项目的开设,弱化了实践教学。教师除了在理论教学中讲授实践案例和实验方法,许多室外设计场地的生态过程分析无法进行深入和直观的实验调查,不能使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园林专业的生态学类课程教学研究多停留在倡导生态思想,没有建立起实践层面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不丰富,教学方法单一。

(三)课程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及课程考核方式有待优化

目前园林专业的生态学类课程缺乏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线课程建设不足,学生自主学习和知识拓展途径有限。课堂仍以教师主导的传统教学方式为主,翻转课堂等教学方式应用较少,因而未能建立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方式。课程考核方式单一,对学生学习过程和自主学习能力的考核不足,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对生态学类课程的重视度也不够,学习兴趣也不浓。

(四)针对园林专业的特色教材缺乏,课程教学内容有待更新

现在的园林发展趋势是建设生态型园林景观,与之相适应的园林专业教育必须适应现代园林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引入新的知识和内容。但是目前缺乏针对园林专业的生态学类课程教材,多使用传统的生态学教材,与生态园林建设相关的实践教学案例也较少;个别规划设计案例也未能与生态学理论有机融合,不适宜直接作为教学案例,总体上生态学实践案例库建设不足。因此,急需增加紧密结合园林专业的生态学类课程的教材建设,以更好地促进生态学类课程教学内容的更新,切实提升园林专业生态学类课程的教学水平。

二、以园林专业为导向的生态学类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园林专业生态学类课程的特色教学体系是指将生态学类课程与园林专业深度融合,将生态学理论与城乡景观规划设计实践紧密联系,推动生态学类课程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教材建设等方面契合园林专业特色,以培养适应国家生态文明需求和城乡绿化建设的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为此,笔者采用了如下改革措施。

(一)夯实和优化生态学类课程的理论教学

生态学类课程理论教学从夯实基础、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教学目的出发,结合园林专业培养目标,强化基本理论,培养学生的生态素养和理念,促使学生将生态学理论自觉地应用于景观规划与城乡生态建设实践中。教学中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如引入翻转课堂、文献调阅、经典理论和案例研讨等,从由教师主导的理论教学转变为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互动型方式。园林专业开设的生态学类课程有“生态学基础”“景观生态学”“城市生态学”“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生态修复理论与技术”等。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生态学类课程的教学团队将以上相关课程进行了有机整合,避免了课程内容的重叠。在制定培养方案时,将作为专业必修课程的“生态学基础”,从原来的大二下学期调整到大二上学期开设,要求学生尽早掌握生态学基本理论和原理,建立知识框架和培养生态素养。将原来设置在大二下学期的“景观生态学”“生态修复理论与技术”“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等更注重生态学理论应用的课程调整为大三或大四的必修或选修课程,与设计规划类实践课程更好地衔接,强化学生应用和实践能力。此外,注重生态学类课程与植物类、设计类核心课程的衔接与融合,基于专业特色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在方法上引入项目案例教学、多媒体教学和翻转课堂等。如在讲述生态修复和棕地治理时,引入德国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和美国西雅图市煤气厂公园等经典案例,加深学生对生态设计的理解,并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分析探究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在考核环节上,将单一的期末考核转变为多层次的过程性考核,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平时成绩主要由习题作业、课程小论文、听课状态、课堂讨论、提问等环节表现构成,考核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不断更新和充实教学内容,加强课程资源库建设,推进结合园林专业特色的生态学类课程的教材建设和应用。

(二)强化和整合生态学类课程的实践教学

结合园林专业特色和生态学类课程理论教学内容,笔者设定了一系列生态学类课程相关实践教学项目。①基于群落生态学中群落结构与功能的知识点,开展绵阳主要城市道路植物群落类型及配置模式分析、城市公园绿地物种多样性与生物入侵种的调查。②基于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景观生态流的知识点,开展不同绿篱模式下土壤性质与功能分析。③基于景观生态学斑块-廊道-基底模型的知识点,引导学生分析校园景观结构与功能的联系,通过实测校园不同绿地斑块面积、数目,树篱廊道宽度、长度及其物种组成,验证斑块和廊道的结构特征与生态属性。④基于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等知识点,结合设计类课程,开展生态设计实践,如绵阳师范学院草溪河滨水带的景观设计。⑤基于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引导学生评价不同类型绿地的释氧固碳效益和绵阳富乐山风景区景观质量。⑥基于景观动态和生态建设的知识点,结合生态修复理论与技术课程,引导学生进行绵阳工矿废弃地环境分析,探讨棕地治理技术及更新设计。⑦依托校内实践基地,以小型园林绿化项目为研究对象,结合生态学、植物学和景观设计学等相关课程开展生态设计实训项目。此外,利用生态安全与保护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和川西北乡村人居环境建设工程四川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收集教师关于区域生态研究的成果和实践案例,分析并纳入教学资源库,促进教学和科研融合,切实提高实践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更好地服务于城乡环境保护与规划设计实践。

(三)促进生态学类在线课程的建设

生态学理论内容较多,实践案例丰富,课堂学时有限,而在线课程资源的建设则为师生互动教学和知识拓展提供了很好的平台,推动从课堂教学为主向课堂内外结合转变,拓宽教学时空和提升教学质量。园林专业生态学类课程在线建设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①网络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和共享,包括教学课件及视频制作、电子文献、教材、相关网站、新闻、前沿和热点问题链接等。利用微信公众号,推送相关教学资讯,并结合国家生态建设,及时更新课程资源,普及生态学知识。②在线发布课程资料和实施线上教学,包括发布习题、线上作业评阅、互动答疑、在线开展主题讨论,在线进行学习测试,实施线上线下评价结合、过程性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多元考核体系。③促进在线课程建设与翻转课堂、案例和项目引导式教学等方式融合,促进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式学习。④从制度、技术、监督和反馈机制等方面推进在线课程建设。建立教学反思制度,注重教学效果反馈与跟踪评价。教师通过参加关于在线课程建设方面的教学能力培训,解决技术瓶颈,提高课程建设水平。

三、生态学类课程教学改革的成效

(一)学生的认可度和满意度提升

在理论教学实践中,将以专业教育为导向的生态学类课程特色教学体系引入园林专业学生培养环节,并采用课堂教学追踪和问卷调查等方式对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状态进行评估。调查显示,与之前的传统教学方式相比,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性显著提高,课堂气氛活跃,与教师互动良好。生态学类课程的线上和线下资源库同步建设已完成并开放学生使用,并且课程教学资源仍在定期不断更新,学生通过网络资源学习,拓展了学习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教师通过线上平台可随时进行课程辅导、讨论和答疑,补充和完善了线下教学,学生过程考核和期末考试成绩有明显提高,特别是学生的过程考核平均成绩提高了约20%。2021年笔者对园林专业2017、2018、2019级学生共135人的问卷调查显示,相比传统教学模式,学生对生态学类课程重视程度提高,对教学内容、方法和考核方式和教学效果的认可度和满意度明显提升,教学效果满意度评分达到95.3分。总之,生态学类课程特色教学通过优化理论教学夯实了学生的生态学理论基础。

(二)学生的实践能力显著提升

在生态学类课程实践教学中,以园林专业为导向,开展了一系列结合园林专业特色的生态学类课程实践教学项目:例如,结合设计类课程开展规划设计项目的场地生态调研,或是针对已建成城乡绿地开展生态环境监测和生态效益评价;促进“城乡绿地景观结构与生态功能分析”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建设,弥补场地和教学设备不足等。通过追踪实践教学过程、分析学生实践成绩、实践基地和用人单位反馈等方式进行实践教学效果评价。2021年笔者对2017、2018和2019级园林专业学生开展实践能力调查发现,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明显增强,在规划设计案例中能够主动关注生态过程和问题,并运用生态学理论和知识积极解决问题。学生参与全国、省级高校和行业协会等组织的景观设计大赛均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例如,2021年,在中国风景园林协会举办的园冶杯大学生毕业设计竞赛中获得全国三等奖2项,在四川省乡村振兴设计大赛中获得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等。此外,教师指导学生完成了多项国家级、省级和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如“绵阳市花月季的抗逆性研究”获得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立项,“绿篱不同配置模式对土壤性状的影响研究”获得四川省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立项,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生态素养、科研思维和实践技能。总之,以园林专业为导向的生态学特色教学体系显著提升了实践教学效果。

未来生态学类课程教学应不断适应国家发展和时代需求,不仅要重视大尺度的国土空间规划领域的生态学理论和方法,同时要关注小尺度的生态景观设计。结合城乡景观建设新问题和新的生态矛盾,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和方法,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以园林专业特色为导向的生态教育理论和实践教学框架和体系。

猜你喜欢
绵阳园林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清代园林初探
四川绵阳卷
古代园林里的“美人”
四川绵阳卷
绵阳举办中青年作家培训班
和千年园林的今世之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