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为基 规划为要夯实水利高质量发展科技支撑

2023-01-02 05:49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院长匡尚富
中国水利 2022年10期
关键词:水利重点科技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院长 匡尚富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创新摆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水利科技工作者肩负重大历史使命。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水科院”)持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始终心怀“国之大者”,牢牢把握“四个面向”,坚持以创新为驱动、以规划为引领,“十三五”取得显著成效。 按照水利部党组提出的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六条实施路径要求, 水科院进一步厘清思路、统筹布局,全力做好水利科技基础支撑。

一、科技创新双轮驱动,“十三五”成效显著

“十三五”以来,水科院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科技部扩大自主权改革、 绩效评价两个试点为契机,重点围绕科研思路转变、学科体系布局、人才队伍塑造、重大科技支撑以及条件平台建设等方面统筹推进改革创新。

1.明确科研六大转变

针对不断变化的形势与要求,水科院在对以往科研工作进行系统梳理、分析和总结基础上,从范围、对象、目标、方式、重点等方面提出了科研方向六大转变:一是从重视水利水电建设技术研发向更加注重工程安全保障技术转变。 基于特殊条件和重大工程安全,开展了300 m 级特高坝抗震安全评价与控制、南水北调中线聚脲基复合防渗等关键技术研究。 二是从重视水资源开发利用技术研发向更加注重水资源节约保护技术研发转变。 统筹发展和安全,开展了污水资源化利用、圆形喷灌机变量集约化灌溉技术等研究。 三是从重视自然水科学研究向更加注重社会水科学研究转变。 把握水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开展了我国“水-能源-粮食”纽带关系与协同安全保障、制约我国灌区改革发展和粮食安全的理论及政策等研究。 四是从单一学科研究向更加注重系统融合、多学科交叉研究转变。 坚持系统思维和体制创新,根据学科发展需要整合结构材料所和水电中心, 将原水环境研究所拓展为水生态环境研究所。 五是从重视研究解决国内水利水电科技问题向更加注重参与研究全球水科技问题转变。 基于水科院涉水国际学术组织平台优势, 与全球48 个国家以及世行、 亚行等国际、区域性组织开展了242 个项目合作研究,先后承担了巴基斯坦、土耳其等多个水电站机电设备EPC 项目,主办、承办了系列国际大型水事活动。 六是从重视研究具体的科技问题向更加注重支撑国家战略决策转变。 强化战略引领和使命担当,重点围绕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开展理论解读,聚焦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开展系列重大专题研究。

2.系统布局三类研究

依托国家科技计划、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等,系统布局前瞻性及基础性问题、关键技术问题、实用性系统平台及产品研发等三类项目。 一是在前瞻性及基础性问题研究方面,强调理念、理论、方法超前,加大自主原创成果研究力度。 自主开展国家智能水网工程框架设计、非均匀沙不平衡运动前沿理论等研究。 二是在关键技术问题研究方面,强调与国际前沿、国内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工程生产实际相结合, 着力突破制约行业发展的重大科技瓶颈问题。开展山洪灾害调查评价与监测预警成套技术、喷微灌水肥一体化精量调控技术等研发。 三是在实用性系统平台及产品研发方面,强调在技术水平提升、生产效率提高、经济效益增长上取得突破,研发具有推广应用价值的集成技术或成熟产品。 开展iP9000 水利水电工程智能测控一体化平台、洪水风险图编制全过程软件平台等研发。

同时积极探索开展分类评价制度。 一是对基础研究类项目,重点评价研究取得的新发现、新原理、新方法、新规律等原创性成果价值, 偏重代表性论文等科研成果的质量和水平。 二是对技术研究类项目,重点评价关键技术的创新性、成熟度,偏重技术示范应用的真实效能。 三是对产品开发类项目,重点评价新软件、新产品、新平台的先进性、实用性、稳定性。 四是对前瞻性宏观战略研究类项目,重点评价研究成果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国家安全重大需求中的关键科学技术问题以及行业热点难点问题的作用和效能。

3.实施五大人才计划

尊重科研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推出创新领军人才和团队建设、“三型人才”培育、新人助推、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国际复合型人才培养计划, 持续打造科技部战略科技发展类“国家引才引智示范基地”。 一是在创新领军人才和团队建设计划方面, 遴选10 名创新领军人才和10 个院级重点领域创新团队。 二是在“三型人才”培育计划方面,遴选基础研究、技术研发、产品开发型青年人才各10 名,提供长期稳定资助。 三是在新人助推计划方面, 助推117名新入院科研人员3 年内由院承担人员费用。 四是在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方面,特设“水科学者”高端创新岗位,聘用国际水利与环境工程学会主席、原香港科技大学李行伟教授为首位“水科学者”。 五是在国际复合型人才培养计划方面,遴选10 名国际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列入国际组织主席后备人才培养; 每年资助10 人出国进修、50 人参加国际会议。

4.统筹做好三类支撑

聚焦国家重大战略、行业中心工作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相关涉水科技需求,做好各类科技支撑与服务。 一是在支撑国家重大战略方面,集中组织开展习近平总书记“十六字”治水思路理论学习,就水的系统治理与“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的理论解读与案例分析向水利部党组提交专题研究成果。 组织开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16 项重大问题研究,重点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要求,创新开展幸福河及其评价方法研究,首次发布《中国河湖幸福指数报告2020》。 高质量完成长江经济带水安全保障与水生态环境修复战略、京津冀水资源安全保障技术研发集成与示范应用、雄安新区多水源联合调配与地下水保护等重大研究任务。 前瞻性开展国家智能水网工程基础框架研究。 深度参与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编制相关工作。 二是在支撑行业发展方面,牵头开展水利部《“十四五”水利科技创新规划》编制和行业卡脖子问题梳理工作, 深入组织开展水利重大科技问题研究和重点流域水治理战略研究任务等。 三是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方面, 先后承担国家发展改革委委托的咨询评估项目25 项,北京市发展改革委咨询评估项目8 项,其他各类科技服务类项目1 480 项。 对口帮扶湖北郧阳、 四川喜德和越西等地打赢水利脱贫攻坚战。 通过项目合作、技术培训、挂职交流等方式开展援疆援藏工作。

5.夯实三类条件平台

聚焦创新平台体系拓展、 科研基础设施保障和科研装备水平提升等方面开展工作。 在创新平台体系拓展方面, 内蒙古阴山北麓荒漠草原生态水文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获科技部正式批准, 首次设立水利遗产保护与研究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 在科研基础设施保障方面,新建防汛抢险减灾实验厅、高速土工离心机实验厅,进一步扩展了实验研究领域。 在科研装备水平提升方面,稳步推进先进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升级改造, 增设了最大加速度峰值达到5g 的高性能小型振动台和微观分析CT 扫描仪等设备,确保实验支撑能力长期保持行业领先、世界先进水平。

“十三五”期间,水科院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科技计划项目533 项, 其中牵头承担19 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涉及“水资源高效开发利用”“重大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与防范”“全球变化及应对”等领域。 水科院共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 项、二等奖8 项,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 项, 省部级奖励209项,获国际节水技术奖和莫索尼水电杰出成就奖,在2020年全球水安全智库榜单中排名第三。 根据科睿唯安发布的ESI 数据, 水科院工程和环境/生态学科已进入全球排名前1%。

二、坚持科技自立自强,“十四五”思路明确

贯彻落实水利部党组“三对标、一规划”专项行动工作部署,水科院编制完成“1+8”的“十四五”总体发展规划体系,并形成发展思路:一是坚持“三个并重”,支撑水利水电高质量发展。 坚持水利与水电并重,积极拓展创新领域;坚持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并重,增强支撑保障能力;坚持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并重,确保全院高质量发展。 二是强化“四个聚焦”,支撑四大能力提升。 聚焦“四预”,支撑水旱灾害防御能力提升;聚焦“约束”,支撑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能力提升;聚焦“水网”,支撑水资源优化配置能力提升;聚焦“复苏”,支撑大江大河大湖生态保护治理能力提升。 三是突出“五个重点”,支撑国家重大战略和重大工程。 重点在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国家水网重大工程建设、雅下水电开发等方面开展研究。 四是细化“六化”要求,提升管理服务效能。 进一步做好科研服务保障,把标准化、高效化、精细化、人性化、特色化、国际化贯穿到全院管理和服务全过程。

三、支撑“六条实施路径”,布局“十四五”重点工作

按照水利部党组推动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六条实施路径工作部署,对涉及水科院的34 项任务分工逐项细化分解,进一步明确各研究所(中心)牵头承担的具体工作及责任人,主动加强与相关牵头司局、 兄弟单位对接沟通, 并将统筹做好以下重点工作。

1.发挥比较优势、支撑数字孪生

按照李国英部长提出的“需求牵引、应用至上、数字赋能、提升能力”要求,充分发挥水科院科技资源优势,全力开展数字孪生流域与数字孪生工程相关理论研究、技术及产品研发。在通用性、可扩展性以及国际化等方面下大力气, 集中开展全国土壤侵蚀模型、 泥沙通用数学模型、地下水通用模型、通用流域产汇流及洪水预报模型等四大模型研发。 依托水科院和澳门科技大学获批筹建的水利部数字孪生流域重点实验室, 围绕智慧水利开展系统研究。

2.强化宏观研究、服务国家战略

一是在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方面,持续深化黄河水沙关系变化与趋势预测、黄河中下游河道演变规律等研究。 二是在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方面,重点开展长江与洞庭湖、鄱阳湖的江湖关系演变,长江中下游河势变化及治理策略等研究。 三是在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方面,针对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修编(订)和后续工程前期重点工作,配合做好科研支撑。 四是在国家水网重大工程建设方面,重点开展南水北调东线利用新能源减碳降本、引汉济渭通水后关中大水网智慧化调度、滇中引水工程价值提升等研究。 五是在雅下水电开发方面,持续深化与中国华能等战略与项目合作,组织做好仿生漂浮式监测设备研发与雅下无人区河段生态本底资料观测等研究项目。

3.拓展条件平台、提升创新能力

加强水科院流域水循环模拟与调控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统筹做好水利部数字孪生流域重点实验室建设和水利部工程材料重点实验室筹建工作,推动大型土工离心机安装调试、高性能大型地震模拟振动台立项申报工作。

4.深化国际合作、扩大国际影响

充分发挥好挂靠水科院的九大国际学术组织平台的作用,筹备办好第4 届世界灌溉论坛、第3 届亚洲国际水周、国际大坝委员会第28 届大会、第16 届国际水信息学大会以及世界水论坛分会等系列重大国际水事活动,持续推进国际山洪计划和澜湄甘泉行动等民生项目,进一步深化“一带一路”相关科研合作。推动综合性期刊《River》发刊,推进《水知识读本》在非洲、亚洲和欧洲的推广。 加强标准国际化工作, 推进高坝抗震等优势特色领域的标准国际化。

猜你喜欢
水利重点科技
低碳经济下水利行业的发展
信息技术对水利规划的作用研究
水利预算绩效管理问题分析
水患变水利 保护安阳“母亲河”
重点推荐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这些是今年要重点做的事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