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导电纤维的研究进展

2023-01-02 13:12张仁乐吴德雯曾建玲
合成纤维工业 2022年4期
关键词:纺丝导电电阻率

周 仪,张仁乐,吴德雯,佘 雪,夏 鹏,陆 玲,曾建玲

(江苏省纺织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江苏 无锡 214024)

一般将在标准状态下(环境温度20 ℃,相对温度65%),电阻率小于107Ω·cm的纤维称为导电纤维[1]。导电纤维是功能性纤维的一个重要品种,在日常生活、工业生产及国防军工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主要用于电子信号的传导,以及防止静电的产生及电磁波干扰等。近年来,导电纤维的品种不断丰富,应用领域进一步拓宽,在电子纺织品、智能可穿戴、医疗保健、新型电池及超级电容等新型元器件等方面都取得了迅速发展。

导电纤维按材质可分为金属导电纤维,无机导电纤维及有机导电纤维。有机导电纤维主要有本征型导电纤维及复合型导电纤维(包括共混型导电纤维、涂敷型导电纤维、镀覆型导电纤维和化学反应型导电纤维等)。有机导电纤维是以有机材料作为纤维基体材料的一类导电纤维,由于有机材料普遍具有电阻率高,导电性差等特点,特别是成纤聚合物对材质有进一步的要求,更难以形成导电纤维。为提高有机导电纤维的导电性,目前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了研究,一是采用具有良好导电性的本征聚合物进行纺丝成纤;二是采用导电材料与成纤聚合物或有机纤维进行复合形成导电纤维。作者重点综述了近年来有机导电纤维的研究进展,为确定进一步研究方向提供参考。

1 本征型导电纤维的制备技术

本征型导电纤维主要是由本征导电高分子组成,而本征导电高分子多为共轭体系高分子,是指由共轭双键结构的小分子发生聚合反应所制备的导电高分子[2]。常见的共轭体系高分子主要有聚乙炔(PPV)、聚苯胺(PANI)、聚吡咯(PPy)、聚噻吩(PTh)及其衍生物等。共轭体系高分子的分子链刚性较大,不溶且不熔,直接纺丝难度较大。如研究最为广泛的聚苯胺系导电纤维,将聚苯胺溶于N-甲基吡咯烷酮 (NMP)、二甲基丙烯脲 (DMPU)、浓硫酸等溶剂中,所制纺丝液进行直接纺丝,但纺丝条件苛刻,还涉及溶剂回收,环境保护等问题,影响规模化推广应用,后虽通过掺杂、修饰及采用聚苯胺衍生物等方法进行改进,但产业化难度较大。

此外较多的研究则采用了PANI与聚合物共混纺丝技术,此方法包括熔体纺丝、湿法纺丝及近些年发展的静电纺技术;也有在纺丝液中加入苯胺单体,通过原位聚合的方式纺丝制成聚苯胺复合纤维;还有在纤维表面进行涂覆或聚合的方式制备聚苯胺复合纤维[3-4]。王鹏等[5]介绍了近年来研究比较热门的聚(3, 4-乙烯二氧噻吩)/聚(苯乙烯磺酸盐)(PEDOT/PSS)导电纤维的研究进展,研究表明PEDOT/PSS导电纤维的纯纺技术相对比较成功,但该研究在逐步减少,而复合、共混等技术越来越多地被重视。李凯楠等[6]研究了采用原位合成方法,在芳纶Ⅲ表面分别负载了以磷酸(PHA)和草酸(OA)掺杂的PPy,由此制备复合导电纤维,纤维电导率可达10-1S/cm级别,在8~12 GHz的频率范围内具有良好的吸波性。

本征型导电纤维直纺产品在超级电容、太阳能电池、超滤材料、发光元器件、传感器等方面颇具前景,但目前的研究在纺丝溶液和凝固浴的配制、纺丝工艺及溶剂回收处理等技术层面未有重大突破。近年来该领域研究的热点多为共混、复合、原位聚合等技术,随着静电纺技术的发展,为本征型导电纤维的直纺提供了新的方法,特别是静电纺PTh、PPy、PANI纳米导电纤维组成的复合材料[7]。

2 复合型导电纤维的制备技术

2.1 共混型导电纤维

共混型导电纤维是指将导电材料与成纤聚合物进行共混,制成复合导电材料或导电母粒,之后再与成纤聚合物共混或直接纺丝形成的导电纤维,或与其他成纤聚合物进行复合纺丝制成的复合导电纤维。早期由于导电炭黑成本相对便宜而且获取方便,以导电炭黑为导电材料的相关研究相对较多,近年来随着碳纳米管(CNTs)、石墨烯纳米片(GNPs)等新型碳系导电材料的发展,为导电纤维的开发提供了新的思路。这些新型碳系导电材料的加入,在达到同等导电性的同时,添加量相比原来的炭黑导电材料小很多,特别是复合导电材料的加入更有利于阈值的降低,有利于提高纤维的力学性能。丁长坤等[8]采用羧基化的多壁碳纳米管(MWCNTs·COOH)为导电材料,以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为基材制备共混型导电纤维,研究表明当MWCNTs·COOH质量分数低于1.0%时,可纺性较好,初生纤维的导电阈值在0.5%~1.0%,比传统导电炭黑低很多。杨阳等[9]通过将多壁碳纳米管(MWCNTs)与聚氨酯(PU)在N,N-二甲基乙酰胺(DMAc)溶液中共混,获得MWCNTs/PU纺丝原液,采用模拟干法纺丝技术,制备了MWCNTs/PU导电纤维,纤维断裂伸长率从0上升至100%后,电导率从2.5×102S/m逐渐下降到 3.6×10-4S/m。邹勃[10]以GNPs为导电材料,通过共混法制备PP共混导电纤维,当GNPs质量分数为8%时,纤维电导率为4.31×10-7S/cm,该方法所制导电纤维具有良好的耐洗涤性,但其力学性能欠佳。T.H.LIM等[11]采用熔体纺丝工艺制备共混型PP导电纤维,当在以银(Ag)为主要导电材料的体系中加入单壁碳纳米管(SWCNTs)后,可以大幅降低填充导电材料的阈值,当Ag质量分数为46%和SWCNTs质量分数为4%时所制的PP复合纤维最佳,此时纤维的电导率为(4.1~7.2)×10-2S/cm。张绍贻[12]制备了聚己内酰胺(PA 6)/CNTs共混导电单丝,当炭黑母粒质量分数为40%,CNTs母粒质量分数为30%,PA 6质量分数为30%时,导电单丝的导电性能和力学性能好,其电阻率为4.2×105Ω·cm,断裂强度为12.2 cN/tex,断裂伸长率为12.3%。丁丹宁等[13]采用聚离子液体P(MIMH-AD)作为导电炭黑的分散剂,并由此制备导电聚乙烯纤维,研究表明聚离子液体P(MIMH-AD)不仅在水溶液中可以有效分散炭黑,在熔融状态下也可以通过π-π的相互作用使炭黑在导电母粒中均匀分散;制备的导电初生纤维经拉伸后,断裂强度提高约5倍,达到109 MPa,断裂伸长率达到124%,电阻率提高至400.4 Ω·m,力学性能得到提高的同时,具有良好的导电性能。

采用传统共混技术生产导电纤维技术简单、成本较低,但在导电性与力学性方面目前还难以统一,为了克服这一的缺陷,很多研究都采用双组分复合纺丝技术纺制导电纤维,由该技术生产的导电纤维综合性能相对较好,也是目前市场上产业化导电纤维的主要生产方式。陈枫等[14]公开了以氧化石墨烯(GO)为芯层材料,以耐高温可湿法纺丝的聚合物作为皮层材料,通过高温热还原的方式还原芯层GO,使用该方法所制得的导电纤维电导率最高可达104S/m以上,并且纤维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李万超等[15]设计了一种面向芯鞘型纤维的湿法纺丝装置,纺出芯部为纯PU,鞘部为炭黑/PU复合材料的弹性导电纤维,该纤维具有良好的弹性、导电性和耐疲劳性能。

为解决传统碳系导电纤维颜色偏深的问题,近年来多采用包覆二氧化钛(TiO2)为导电材料取代碳系导电材料,邓倩倩等[16-17]研究了采用氧化锡、锑包覆的TiO2为导电粉体制备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导电母粒,进而纺制单组分单丝,当导电TiO2质量分数达65%时,单丝体积电阻率达4.52×102Ω·cm。GAO C X等[18]采用聚(3-羟基丁酸-co-4-羟基丁酸)为基材,导电材料采用导电性锑掺杂氧化锡包裹的TiO2纳米颗粒(ATO@TiO2NPs),通过干湿法纺丝工艺制备弹性导电纤维,在420%的应变范围内,纤维的可逆性形变和导电性良好。唐晓峰等[19]公开了TiO2纳米管与锡盐、锑盐在碱性溶液中共沉淀反应,经煅烧后制备导电TiO2纳米管,并通过添加硅烷偶联剂等进行改性,再以改性过的导电TiO2纳米管为导电材料制备导电母粒,以此导电母粒为导电组分制备双组分复合导电纤维,测得纤维的电阻率为2.1×107Ω·cm,断裂强度为3.26 cN/dtex。延亚峰等[20]研究了采用白色导电TiO2制备导电母粒,通过熔融纺丝技术制备共混型导电纤维和三叶复合型导电纤维,研究表明在纤维中导电TiO2相同的情况下,三叶复合型导电纤维在纤维强度和体积电阻率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此外彭慧胜等[21]公开了采用了咪唑类、吡啶类等离子液体作为导电组分与聚酯型聚氨酯在溶剂中进行复合,制备得到性质均匀、稳定,并且可纺的透明导电原料,通过熔融纺丝工艺纺制得到透明导电纤维;通过将透明导电纤维与涂有发光活性层的导电纤维进行编织,在纤维搭接点处形成发光像素点,构成织物显示器,以此制作成可穿戴显示设备。白色或浅色导电纤维的成功开发,可以扩大导电纤维在民用领域中的应用,避免深色导电纤维难以被掩盖,色彩和风格单一等现象。此外,近年来弹性导电纤维的研究相对较多,这与弹性导电纤维在智能可穿戴纺织品方面的应用需求密切相关。

共混型导电纤维是目前开发和应用最为成熟的导电纤维,特别是复合纺丝技术生产的导电纤维有很多产品已实现了产业化。但此类导电纤维目前还存在电阻率相对较高,在实际产业化的产品中很难低于105Ω·cm,而且颜色较深,应用受限,目前主要用于对静电敏感的工业领域,制作工作服及相关辅材。预计随着CNTs、GNPs等新型导电材料的应用技术逐步成熟,喷丝组件的优化和纺丝技术的提高,纤维的电阻率会有一定程度的降低,纤维的颜色也会逐步变浅。

2.2 涂敷型导电纤维

涂敷型导电纤维是指将导电材料与黏合剂混合后涂覆在纤维表面后形成的导电纤维。随着黏合剂中溶剂的挥发,导电材料的单位浓度不断提高,可以形成较多的导电通路,因此涂覆型复合导电纤维的电阻率相对会低一点。且由于采用了现有纤维材料为基材,导电纤维的力学性能相对较好。

通常用于涂覆的基体纤维材料以涤纶、锦纶为主,而导电材料则以碳系导电材料为主。邱少龙[22]研究了以导电炭黑为导电材料,通过溶解涂覆法制备涤纶导电纤维,纤维的电阻率为 1.8×103Ω·cm,断裂强度和断裂伸长率基本能保持原纤维的力学性能,且具有良好的耐洗涤性。胡海青[23]以聚酰胺66(PA 66)纤维为基材,分别利用CNTs及GNPs/CNTs对PA 66纤维进行表面接枝,当GNPs与CNTs质量比为2:1时,纤维的电导率可达10-2S/cm,但接枝的均匀性较差。刘桐博等[24]同样以PA 66纤维为基体,通过对纤维进行超声浸润的导电处理方法得到了含MWCNTs的PA 66导电长丝,当分散混合液中甲酸体积分数为65%,MWCNTs质量浓度为3 g/L时,得到的MWCNTs/PA 66导电纤维的电导率可以达到2.33 S/m,并且该导电纤维具有良好的耐水洗性能和力学性能。宋非等[25]以44 dtex氨纶为原料,采用GO和壳聚糖(CS)分散的MWCNTs基于静电层层自组装的方法,在氨纶表面进行交替涂覆处理,然后采用水合肼还原GO,制备了导电氨纶;当CS与MWCNTs的质量比为15:1时,MWCNTs的分散效果最好,采用水合肼作为还原剂可将GO还原为石墨烯;采用GO和CS/MWCNTs分散液交替涂覆6次时,制备的导电氨纶具有良好的导电性能及优良的应力传感性能,其应变为10%时的应变系数为110,且经过1 000次循环拉伸后仍具有稳定的电信号响应;此外,导电氨纶还具有良好的耐水洗性能,且导电涂层不影响氨纶的热稳定性。

近年来随着导电纤维在智能纺织品中的应用不断扩大,对导电纤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导电纤维作为传感器接收因纤维形变所带来的电阻值的变化,以此来感应外界的动作,这类研究多以弹性纤维为主要研究对象。谢晓旭等[26-27]利用简单浸渍涂覆的方法制备了夹心结构的热塑性聚氨酯/单壁碳纳米管-还原氧化石墨烯/聚氨酯(TPU/SWCNTs-RGO/PU)复合导电纤维,用这种复合导电纤维制成的传感器具有超高的灵敏度和较大的可用应变范围,可用于动物和人体运动的监测,在智能可穿戴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孙奉强[28]制备了GNPs涂层PU导电纤维,纤维具有很高的断裂伸长率,低模量断裂强度(30 MPa),最大可逆电响应范围高达815%,在300%拉伸倍数下导电纤维的应变不灵敏系数高达11.26,这在实际应用中方便信号的稳定传输。柳玉波等[29]公开了采用CNTs/GNPs与阻燃剂等混合通过浸涂、印染技术等在单根纤维的表面形成导电涂层,由该方法所制成的高弹导电纤维电阻率可达到100~900 Ω·cm,且单根纤维电阻率差可控制在50 Ω·cm以内,电阻稳定性高,拉伸回弹电阻变化率小于5%,干摩擦附着力达到标准GB/T 3920—2008等级评价3级。

此外,在要求导电纤维电阻相对稳定的领域,对纤维的蠕变、弹性及伸长率有一定的要求,导电纤维的基体材料开始转向芳纶等刚性较大的纤维。CAO C等[30]研究了利用还原氧化石墨烯纳米片组成的涂层,在氢键和π-π堆叠作用的引导下,在纤维表面自组装。由该技术所制作的石墨烯功能化的芳纶的抗拉强度显著提高,具有较高的电导率,即使在100次循环后也保持了99%的电导率。

涂覆型复合导电纤维通常相对共混型导电纤维的电阻率要低1到3个数量级,且电阻波动较小,因此受到业界的重视。目前该类导电纤维多个产品实现了产业化,被应用在一些要求更高的导电和防静电领域。但该类导电纤维普遍存在表面导电层脱落的倾向,导致在耐久性和耐化学药品方面存在一定的风险。由于该类导电纤维的制备具有可操作性强,工艺相对简单的特点,特别在开发弹性导电纤维和感应性导电纤维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近年来在这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多。

2.3 镀覆型导电纤维

镀覆型导电纤维是指采用真空镀、溅射、化学镀、电镀、物理沉积和化学沉积等方法将导电材料覆盖到纤维表面得到的一类导电纤维。由于纤维表面的导电材料纯度相对较高,而且覆盖较为紧密,连续性好,此类纤维的电阻率很低,几乎接近于纯导电材料或导电线。由于此类导电纤维同样采用了现有纤维材料为基材,纤维的机械性能相对较好。

GAO Q H等[31]研究了采用电子束连续辐射诱导接枝聚合(EB-RIGP)工艺,将聚丙烯酸锚定在超高相对分子质量聚乙烯(UHMWPE)纤维表面,然后接枝纤维吸附银离子,并置于镀浴中进行化学沉积铜,生成导电纤维。采用该方法所制得的导电纤维的电阻率可低至1.40×10-5Ω·cm,力学性能几乎未变,且具有良好的耐久性。宫玉梅等[32]则以PET纤维为基材,经除油和粗糙化后,表面浸涂氧化铟锡(ITO)溶胶,经热处理在纤维表面形成ITO层,再经氯化亚锡(SnCl2)溶液敏化后,进行化学镀银以此获得表面为Ag/ITO复合导电层的PET导电纤维,经测定该纤维电阻率可低至0.21 mΩ·cm,断裂强度比原纤维下降约14%。詹淋中等[33]研究了以芳纶为基体纤维进行镍-银(Ni-Ag)双金属层复合镀制备金属化有机导电纤维,研究表明该纤维镀层表面均匀平整,连续性较好,完整且致密,纤维的电阻率可达到0.92×10-7Ω·cm,且具有很好的表面金属层黏结性和耐酸碱腐蚀性。Y.KIRAN等[34]采用湿法纺丝技术制备了在内壁沉积有银纳米线(AgNWs)的PU中空纤维,纤维的最高电导率可达1.52×104S/cm,即使在100%的应变下,也保持较高的电导率,并在重复循环中保持稳定。Q.YUMNA等[35]研究了尼龙镀银导电纤维的应变响应性能,结果表明银镀层超过2%的尼龙镀银导电纤维具有良好的导电响应性,可以作为良好的传感器材料。CHO H J等[36]介绍了利用超临界流体在纤维上镀金属用于制造高导电性纤维的方法,研究了先用酸、碱和氧等离子体对Lycolell纤维表面进行前处理以提高纤维和金属间的结合力,再用含有钯催化剂的二氧化碳超临界(scCO2)浴进行预处理,最后进行化学镀铜,研究表明在温度为150 ℃,压力为15 MPa 的scCO2环境下预处理60 min,最后所制导电纤维的最高电阻率可达1.986×10-4Ω·cm,并具有良好的耐磨性和耐洗涤性,该产品主要用于智能纺织品。

镀覆型导电纤维的电阻率可低至接近金属的电阻率,而且电阻的波动很小,不仅可用于防静电产品,更可广泛应用于电磁波屏蔽领域。这类产品中开发最为成功的镀银纤维、镀铜纤维等品种,都具有良好的抗菌和抑菌效果,因此也广泛地用于抗菌产品。随着这类产品耐化学药品和稳定性的进一步提高,将成为柔性导线和柔性传感器开发的热门研究方向,以及智能纺织品研究的热点材料。

2.4 化学反应型导电纤维

化学反应型导电纤维是指采用化学试剂与纤维基材进行化学反应形成导电化合物、络合物等而制备的导电纤维。该类导电纤维大多以腈纶为主的现有纤维材料为基材,化学试剂与特定基团进行反应形成导电层。早在20世纪80年代国内就已成功开发出了此类导电纤维,由于其耐久性一直未能很好解决,这些年来对此类纤维的研究开发还在不断进行。范永辉等[37]研究了以聚丙烯腈(PAN)短纤维为基材,通过还原硫酸铜制备腈纶基金属络合导电纤维,纤维电阻率可达101~105Ω·cm。黄沅辉[38]采用化学水浴法在纯PAN纤维上沉积了硫化铜,研究认为制备PAN导电纤维最合适的条件为:络合剂的浓度5 mg/mL,反应温度95 ℃,反应时间135 min,硫酸铜浓度为25 mg/mL。郭立新[39]以腈氯纶为基材,通过在反应体系中添加钪和钇等稀土元素来提高导电纤维的耐久性,所制成的阻燃导电纤维的极限氧指数(LOI)为27%,表面电阻为3 Ω,还具有良好的抗菌性能。陶文祥等[40]在纺丝液中添加铜离子,通过湿法纺丝技术成功开发出了腈纶基导电纤维,所制备的导电长丝断裂强度高于3.8 cN/dtex,断裂伸长率高于15%,电阻率为10-2~102Ω·cm,且导电纤维持久性提升,同时面料的抑菌率可达99%。胡继月等[41]研究了采用二步法制备的铜-镍复合PAN导电长丝(简称PAN-Cu@Ni导电长丝)的导电性能比一步法制备的要好;最佳制备工艺条件为:硫酸铜质量浓度15 g/L,硫酸镍质量浓度2 g/L,pH值为3,浸渍温度85 ℃,浸渍时间30 min,在此条件下制得PAN-Cu@Ni导电长丝的电阻率为0.226 Ω·cm,导电层致密均匀,在空气中放置180 d,电阻率几乎无变化,耐皂洗较好。诸金等[42]研究了一浴法制备导电PAN纤维的适宜工艺,研究表明当硫酸铜质量浓度15 g/L、硫代硫酸钠质量浓度15 g/L、浸渍温度85 ℃、浸渍时间30 min,制得的导电PAN纤维电阻率达到了0.07 Ω·cm,导电PAN纤维表面覆盖一层均匀的硫化铜晶体;导电PAN纤维具有长时间放置的稳定性。

除腈纶基导电纤维外,如王锋[43]通过对涤纶进行粗化处理、吡咯单体溶液浸泡前处理、PPy导电层、化学镀五硫化九铜(Cu9S5)的工艺流程制备了Cu9S5/PPy双镀层涤纶导电纤维,与单镀层的PPy涤纶导电纤维相比,其电导率提高近20倍,电阻率最低可达到6.1×102Ω·cm,但该方法所制得的导电纤维的耐化学性较差。张玉娇等[44]研究了利用聚吡咯对共混丝素PBT复合纤维改性来制备聚吡咯/共混丝素/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Py/SF/PBT)复合导电纤维,纤维电导率可达到1.02×10-2S /cm,力学性能几乎不受影响。

目前在这一领域内研究最为成功的是Cu9S5/腈纶体系的产品,此产品虽已产业化数十年,但由于其耐候性、耐化学药品性及产品颜色等方面存在缺陷,未能大规模推广。近年来随着耐久性的逐步改善,并具有良好的吸波性和抗菌性,其产品在产业应用方面有一定的发展,特别是在国防军工方面被逐步认可。未来在电磁波屏蔽,伪装网、反侦察涂料等领域可充当良好的吸波材料。

3 结语

近年来各类有机导电纤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有机导电纤维的发展进行评价:按技术成熟度依次为共混型导电纤维、涂敷型导电纤维、镀覆型导电纤维、化学反应型导电纤维、本征型导电纤维;电阻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共混型导电纤维、涂敷型导电纤维、化学反应型导电纤维、本征型导电纤维、镀覆型导电纤维;产品稳定性由高到低依次为共混型导电纤维、涂敷型导电纤维、镀覆型导电纤维、化学反应型导电纤维、本征型导电纤维。

各类有机导电纤维的市场的占有率和应用情况基本反应了它们的成熟度关系,共混型导电纤维技术相对成熟,稳定性较好,但电阻率偏大,目前广泛应用于防静电面料、防静电工作服等产品;涂敷型导电纤维由于具有更好的电阻率,相同情况下可以有效减少共混型导电纤维的使用量,因此多用来制作更高要求的防静电面料、防静电工作服等产品,特别对于点对点电阻要求较高场合的产品;镀覆型导电纤维由于具有更低的电阻率,在防静电领域应用受限,主要用于制作导通纱线和面料等,但可广泛应用于电磁波辐射屏蔽材料以及抗菌类产品之中,但其耐化学药品性还需进一步提高;化学反应型导电纤维由于纤维表面的导电层受化学药品、环境等因素影响较大,并具有一定的发尘性,多用于产业用纺织品,如粉尘过滤的滤布、防电磁波的吸收材料及抗菌产品等;本征型导电纤维由于目前大多处于研发阶段,其技术手段和生产方法停留在实验室阶段,还未见有产业化的产品销售,未来可应用于先进元器件等新型产品。

导电材料由传统的导电炭黑向CNTs、GNPs方面发展;金属导电材料也由银、铜向银纳米线、铜纳米线等方面的发展。特别是复合导电材料的使用,可以进一步提升有机导电纤维的导电性和力学性能,扩大其应用范围。

应用于防静电领域的传统导电纤维开始向差别化、功能化方向发展,阻燃导电纤维、抗菌导电纤维的出现,使得导电纤维具有更多的功能,以便提高市场竞争力。其次导电纤维的浅色化,白色化发展还在不断地推进,虽然产品性能和制造方法在不断地改进,但在性能上要赶超碳系有机导电纤维还需很长的路要走。

随着新型电池、超级电容、智能纺织品及可穿戴纺织品的不断发展,对有机导电纤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更高的纤维强度、更小的纤维细度、更高的电导率、更好的耐候性、更好的弹性和柔韧性,以及具有较好的刺激感应等功能,这些新型有机导电纤维不断被开发出来,一些新的生产加工方式也在不断产生,将成为新型有机导电纤维研究开发的热点。

猜你喜欢
纺丝导电电阻率
无Sn-Pd活化法制备PANI/Cu导电织物
同轴静电纺丝法制备核-壳复合纳米纤维
基于反函数原理的可控源大地电磁法全场域视电阻率定义
羊皮水解蛋白/聚乙烯醇纳米纤维静电纺丝影响因素
阻尼条电阻率对同步电动机稳定性的影响
基于防腐层电阻率的埋地管道防腐层退化规律
土壤电阻率影响因素研究
导电的风筝
苏鸿机械新型纺丝箱可节能25%
带螺旋形芯的高效加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