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新闻采编中的现存问题及改善举措

2023-01-02 14:15商丘广播电视台崔红艳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22年22期
关键词:电视新闻人员工作

商丘广播电视台:崔红艳

我们通常所说的新闻采编工作就是新闻材料的采集、采访、汇编和编辑工作,简单来说,新闻采编就是新闻采访和编辑。新闻采访者是有专业新闻学院毕业的学生来承当的,当然自学成才热爱新闻事业的人也能做这项工作。电视新闻采访的记者深入一线,面见被访人,口问笔录,再用现代化的录像机摄录现场、采访当事人,然后再剪辑录像,写解说词,配音,编辑,完成电视节目。电视新闻采编就工作流程来说,是相当的复杂繁琐,记者付出的劳动量也很大。而当前的网络新媒体靠的是电子化、智能化新技术,采写和传播一条新消息,现场录下后,用现成的软件剪辑制作,立马就能传播出去,省去了很多环节。消息传出后,观众可以给予互动,点赞或评说。这样省工省时,传播快,回应快的新闻消息当然受到观众的喜欢、爱戴、追捧。面对新媒体的来势汹汹,传统媒体的工作者一时显得有点被动,新闻采编工作面临挑战。

1.新闻采编中现存问题

1.1 传播渠道单一,时间相对固定

传统的电视新闻采编工作,节目制作完毕的播出渠道是电视机,并且节目有固定的播出时间段,观众想看新闻节目,不在电视机前或不到节目播出的时间段,就无法达到观看新闻内容的目的。在高科技互联网的支撑下,手机人人都有,随时随地可以打开头条看新闻消息,专题节目及抖音短视频。碰到稀奇事可以打开录像,录一段视频,传到网上,供大家欣赏或评论。

1.2 节目类型少,时效性较差

传统的电视新闻采编工作制作播出的节目,一般都是先国内后国外,新闻、咨询加专题,新闻的品种类型极少,没有新鲜感。由于新闻采访制作繁杂,播出之后,往往都是一两天前的事了,对观众来说已成了旧闻,因为他们已经通过其他渠道早听说了。这么差的时效性,新闻已经失去了价值。

1.3 采编信息量小,新闻缺乏深度

电视新闻不仅要新,而且要有一定的深度,蜻蜓点水式的报道,罗列了一些表面现象,抓不住事物的根本点,新闻就失去了应有的社会价值。现有采编记者在新闻中忽略或缺乏的,正是对新闻事件的全面认知和深刻思考,造成时效和深刻的失衡。对于观众来说,表面的东西他们心里清楚,无需啰嗦,他们甚至认为这样的新闻罔顾事实,是在造假。

1.4 采编队伍缺乏专业素质,严格人员选拔和培训制度

在日常新闻采编工作中,通常存在着两方面问题,一方面是媒体单位制度上的问题,一些制度无法得到有效的激励作用,另一方面是媒体人自身综合素养缺乏。无论是新闻报道的客观性、真实性、时效性、新颖性,或是对新闻节目质量的要求,实际上都是对新闻采编人员工作的要求。倘若新闻采编人员自身工作的综合素质不高,就无法从新闻采编过程中得到稀有、专业、全面、深入的材料,在编辑过程中,由于自身素养和认知水平的缺乏,无法使新闻报道具有一定的专业水准。在报道行为上,不清楚新闻人自身的独立性、客观性,从而过于主观的去干扰新闻发展进程,甚至对新闻事件进行诱导,导致新闻片面、失实的报道。在职业道德方面,有些人还会被利益所诱惑,进行不实报道,歪曲事实真相,编造新闻等,严重违反了记者的职业道德。

新闻采编人员综合素养与媒体单位的人员管理能力有关。媒体的管理制度要加强,充分鼓励优秀人员的积极进取,淘汰掉缺乏责任感和职业道德感的新闻人,这样才能达到最优质的新闻媒体管理效果。对于新闻采编人员要做好入岗前的优质选拔,严格筛选优质综合素养的新闻人,要专业对口,拥有新闻本科或研究生的学历,要具有新闻道德感和职业责任感的专业新闻采编人员。刚毕业的新闻采编人员在入岗前,要经过笔试面试筛选,还要进行专业的入岗培训,强调新闻媒体的正确职业道德观念,定期还要对在职人员进行综合素养的培养。可以联系省级媒体单位或央视媒体单位过来进行讲课,让全体采编人员参与专业化的培训班,学习专业知识,媒体内部也可以有资深中层骨干人员对资历较浅的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或者带教对于日常的新闻采编工作问题要进行全面的监督,对问题进行统计,从而针对工作中的实际问题进行针对性地辅导和培训,以此全面提升采编人员的专业素质。

1.5 没有做到沾泥土、带露珠、深入基层

在全媒体发展的大环境下,作为新闻媒体的编辑,干工作时间长的记者,有部分人会出现精神疲劳状态,不想创新,能不下乡则不下乡,脱离群众,也就错过了很多采访机会。一味地按部就班工作、敷衍了事,忽略了老百姓真真切切关心关注的社会问题是不行的。由于懒散,无法做到“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深入基层,不能俯下身去亲听百姓的声音,这样就无法与老百姓拉近距离,也就抓不到有效信息,采访不到精彩的或生动有趣的或感人的事迹,从而也就出不了优秀的新闻作品。

1.6 采编人员精神涣散、缺乏动力,未能做到与时俱进

在大多数地方台,电视台是企事业差供单位,而不是全财政,因此记者收入并不高,这就导致一些干了多年的新闻工作的记者出现抱怨情绪,久而久之就习惯性敷衍了事了,干活儿没了动力,这就是制度问题造成的,制度的完善也决定着整个行业的精神面貌,在制度上如果能有改观,相信大多数人员会重拾信心,鼓舞气势。

2.新闻采编的改善举措

2.1 实行深度融合,整合现有社会和传播资源

随着5G技术的迅速落地,媒体行业的发展进入了快车道,从内容生产到传播渠道方面推动了行业革命,加快了广播电视媒体优化升级,加速了台网融合和智慧广电的建设。电视新闻采编人员要广泛聚合和有效运营各类本土资源,做到媒体的深度融合。要打通当地政府机关各级组织各个部门的联系,打通本地各类企事业单位的联系,通过各项垂直应用的渗透和各类便民惠民服务的聚合,盘活当地的信息资源。

新闻采编人员要打破以往各媒体单独运营的模式,实现新闻资源的高度整合,打通所有平台和后台,融合电视、广播、报社、网站、移动客户端、手机报、两微、第三方账号等传播平台资源,提升报道资源的利用效能。形成现场推送,二次编辑,深度融合的报道体系,实现一次采集,多种编辑,多渠道传播,打造新媒体矩阵。

2.2 找准切入点,提高受众对新闻的兴趣

电视新闻采编人员在进行新闻采访时,首先要对新闻事件进行分析,选择最佳的角度作为新闻报道的切入点,这是因为切入点能够决定文章的格局和走向。当一篇稿件满足不了某种社会需求时,换一个视觉和方向,另辟蹊径,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最近,商丘电视台报道了一则新闻《世界上年龄最大的夫妻在商丘,两人年龄加起来233岁》,不看内容,只看标题,观众就对这则新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两人年龄233岁,是世界上最长寿的夫妻。切入点突出新闻的重点。新闻的导语切入是从一个最隆重最少见的“县太爷”亲自为一对老夫妻授牌仪式开始的,县长驱车数十里来到宁陵县罗岗镇台马庄村,将扛旗世界纪录委托授权颁发的“世界上年龄最大的夫妻”牌匾、证书和纪念金牌送到现年119岁的彭思成、114岁的刘秀荣夫妻手中,并送上空调和生活用品等,带去了党和政府祝福和温暖。这样的新闻报道切入,一开始就吸引住了观众的眼球,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引导观众兴致勃勃的去了解这对老夫妻居住在什么样的福天宝地,有什么样的生活习惯,为何能受到如此隆重的表彰。

2.3 采用民生新闻报道方式,让采访接地气

民生新闻是最近几年电视新闻报道最受观众欢迎的节目。作为新闻采编人员,要认真理解党和政府政策法规,及时把上级的有关民生政策宣传出去,服务广大人民群众。采编人员要深入生活,了解百姓实际生活中的困难和存在的问题。比如,政府对生活中遇到不幸和灾难的困难群给予照顾和帮助,但是由于基层个别干部私心作祟,该“低保”的得不到“低保”,不该“低保”的硬是享受到了“低保”,搞的很多人都有意见。新闻采编人员遇到这样的题材,不能回避,要深入下去,刨根问底,追踪调查,帮助政府相关部门查找原因,处理相关违法违纪干部,真正做到扶贫精准,让真正困难的群众得到政府的温暖。电视节目的设计和编排要接地气,对以城市受众为主的电视节目,节目的设计和编排文化气氛要浓郁一些,高雅一些,突出城市人生活的理念,而对以农村受众为主的电视节目,要偏向于简洁明快,通俗易懂,亦可以选择农民的语言来描述他们生活中的困难。

2.4 新闻报道要有深度,要善于从个案中找出共性的东西

电视新闻采编者应该借助电视的声画形象,对重大新闻事件、对有影响的社会问题、社会现象作有背景介绍,有分析解释,归纳预测等深层次的报道。深层次的报道要对新闻事件进行追本溯源,分析比较事物的内涵,揭示事物的本质。在报道中既要立足现在又要展示以往的背景,并能预测未来,通过多方面情况的沟通,达到对问题的共识。

2.5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锻造全媒体复合型采编人才

新媒体的融合发展,需要一支擅长内容生产、商业运营和技术支持在内的复合型、高素质技术人才队伍。电视台应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建立适应媒体融合发展的人员招录、绩效考核、薪酬激励和运营管理体系,招录人才,留住人才,激发创新活力,促进宣传队伍和媒体人在观念上实现彻底的转变。创新用人管理机制,对招收来的新闻采编人员,实行继续教育和专业培训,使其由单一型人才变成复合型人才,具备采编、播讲、设计、整合以及新媒体传播的技巧和能力。电视台要形成招得来,留得住,用得上的人才机制,为当地媒体融合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

2.6 严守底线把好导向关,坚持创新提升传播力

在新时代,我们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必须适应社会主要矛盾的发展和变化,要适应分众化、差异化的新闻传播趋势,增强正面宣传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正确认识和把握新闻真实性,善于设置议题引导社会舆论走向,注重成风化人的效果。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闻舆论工作者“四向四做”要求,进一步加强探索和创新,集中力量打造一批新闻精品和优秀品牌栏目。要将正面宣传和内容运营联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平台协同,提升新闻产品的亲和力。要适应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的新情况,充分运用新技术、新应用、创新媒体传播方式,占领信息传播的制高点。要克服“本领恐慌”,成为运用现代传媒新手段新方法的行家里手,打造技能全面、素质过硬的全媒体采编队伍。

2.7 提质提量,培养新型采编人才

在培养新闻采编人员方面,要求综合素养全面提升的同时,要更加注重专长的培养,让新闻采编人员在专业技术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能够适应在大量的工作运营中,做到又快又好,能够满足新闻采编工作质量的要求,避免不专业的采编人员对新闻采编工作造成失误。在采编人员工作能力方面,首先要重视专业技术人才,确保在每次采编工作中具有专业技术的支持,采编工作不仅在内容上要有深度,视频画面和形式上也要追求美感、要生动形象,满足广大受众对媒体的更高要求。在媒体制度规范的核心要求下,广大媒体人不断的创新发展,提升业务素质,让新闻采编在内容上更加丰富多彩、客观、独特。新闻采编工作人员要提升认知水平,提升审美眼光,避免落于俗套,让新闻报道失去了应有的专业性。新闻报道展现的每个细节都是新闻媒体自身水平的体现,不能只重视内涵而不重视报道形式,或者只重视形式而不注重内涵,内外兼顾是时代的需求。培养更多的专业性采编人才是当下媒体需要重视的一项工作。

3.结语

电视新闻采编事业的主流发展趋势,是在大数据时代影响下的技术革新造就的。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大力发展,微信、微博、短视频的大力普及使新闻受众眼界更加开阔,对新闻作品的时效性和新闻作品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然而,当前的电视新闻采编工作,依然采用传统的方式进行编辑活动,报道的节目很难达到受众的满意。如何在保证新闻真实的基础上,提高时效性和创新性,是新闻采编工作需要研究的重点。时代呼唤我们的新闻采编者,尽快掌握高新科技知识,在保证新闻真实的基础上,为电视台新闻竞争能力的提高、观众数量的大幅提升而努力奋斗。

猜你喜欢
电视新闻人员工作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让刑满释放人员找到家的感觉
不工作,爽飞了?
再来一次,这太有趣了!
跟踪导练(四)
选工作
电视新闻评论发声三策
电视新闻的三大功能性硬伤
电视新闻解说词发展三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