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问政节目主持人的功能定位探究

2023-01-02 21:11方小蓓
新闻传播 2022年20期
关键词:问政类节目主持人

方小蓓

(永康市融媒体中心 浙江 321300)

主持人的专业水平和道德素养对于节目质量的提升可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某种程度上来说,节目主持人可决定整个节目的舆论走向。近年来,各类电视问政类节目越来越多,其关注社会民生中存在的问题,引导社会正向舆论,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分析在电视问政节目中对于主持人的更高要求,分析问政类主持人功能定位,以期为今后问政类电视节目主持人开展工作提供参考,促进我国电视媒体行业的长远可持续发展。

一、电视问政节目的定位

(一)实现科学监督以及舆论引导的平衡

随着人们物质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观念日趋先进,对于时事政治的关注度也在不断提高,基于这一前提之下,电视问政节目在当下不断涌现,极大地满足了人们对于时事政治事件的关注度。而在电视问政节目中,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从节目定位来看,其旨在实现科学监督以及舆论引导之间的平衡,来最大限度地还原事件真相。从当下的发展现状来看,人们在研究时事政治内容时,也仅以单一的角度来进行研究,对于整个事件的把控以及认知上并不完全,对于事情的真相,大多数人在研究力度上也较低,仅以先入为主的思想来看待问题,极易在社会上形成错误的舆论氛围。而在电视问政节目中,其应立足于科学监督的角度之上,全面展开对于时事政治事件的分析工作,保证看待问题的角度多元化且客观化,在态度上需坚持真相,做到不片面且不偏激,避免出现一味抨击政府而忽略事实真相的情况,反而加重事件矛盾点。更应积极对舆论导向进行平衡,深度挖掘矛盾出现原因,并采取科学的态度来促进问题的解决。

(二)搭建问责平台

在电视问政节目中,需积极搭建民生改善平台以及问政平台,将公众关注的民生问题与政府实际工作相结合,促使民众关心问题的快速解决。这就促使电视问政节目在定位上需立足于公众关心的焦点问题,解决公众在生活中的难点问题。而在电视问政节目的定位中,对于一些政府在工作中存在的不合理行为以及做法,电视问政节目也应在公平以及公正的角度上来看待问题并报道问题,保证还原事件真相,在加大对政府工作监督力度的同时推动民生问题不断完善其解决机制。

(三)深度挖掘事实真相

在电视问政节目的定位中,深度挖掘事实真相是其主要定位方向。从问政节目出现至今发展的过程来看,公众对其担心之处在于若在官员处理问题的过程中无法保证公平性以及公正性,一味隐藏工作中的弊端,仅将工作成效较好的一面展示给公众,甚至为维护自身的形象以及公信力,利用职权来控制电视台,防止问政节目中的问题脱离自身掌控,在事实真相上进行隐瞒,导致问政节目流于形式。针对于这种情况,问政节目需认清当下社会发展形势,深度挖掘事实真相,将真相展示给公众,坚持正确的发展方向。

二、电视问政节目对主持人的更高要求

(一)认清自身职责

传统电视节目中,主持人职责较为简单,仅需控场以及串词等,在整个节目中以辅助作用为主。但在电视问政节目中,由于问政类节目相较传统电视节目,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均有着较大的区别,其涉及的领域可涵盖生产和生活中所涉及到的方方面面,作为主持人来说,其职责不再是简单的辅助作用,而是架起公众与政府沟通的桥梁,在节目中起到纽带作用。尤其是在部分问政节目中,一旦涉及到相对重要或者较为敏感的话题,极为容易在节目中出现冲突。这时,主持人需及时认清自身职责,避免在节目中处于旁观者地位,应及时参与进行调和,最大限度地化解矛盾,促使双方可以心平气和地坐下来重新讨论问题,促使问题得以有效解决,发挥问政类节目的积极作用[1]。

部分问政类节目中,主持人很容易变成审问者,这与部分观众对主持人认知出现偏差有关,很多观众认为,主持人如果可以将官员问到无话可说的状态,就代表这个主持人水平过关。尽管在节目的制作过程中,适当的情节冲突可对节目看点的增加和收视率的提升起到极好的效果。但作为问政类节目,其初衷在于发现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寻求解决方法,主持人如果定位出现偏差,从纽带和桥梁的角色变为审问者,十分容易导致官员对节目产生反感和抵触心理,不利于其更好地参与到节目中来解决问题。作为主持人来说,在主持的过程中,需牢记自身职责和定位,避免主持中语言犀利,避免使用主观性极强的词语,防止误导观众,从而导致矛盾激化或者舆论出现偏差。在出现冲突时,应努力调解,寻求解决问题的正确方式[2]。

(二)专业素养需过关

传统电视节目主持人在专业素养中,仅需较强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语言功底,再加上强大的心理素质以及控场能力即可。然而对于问政类节目主持人来说,其在专业素养上相较于传统节目主持人,其应在传统节目主持人专业素养的基础上更要加强。例如,问政类节目通常时长不长,对于主持人来说,需要有极强的语言功底和语言组织运用能力,还需有极强的临场应变能力和反应能力,能快速在节目现场冲突对话中提炼重点内容与核心内容,并就公众关注点来向官员进行提问,采取双方都能接受的方式来寻求问题解决方式,不仅提升节目质量,更真正落实以人为本。

(三)道德素养需过硬

相较于传统电视节目主持人而言,问政类节目主持人由于直面各类政治类问题和社会矛盾面,在专业水平的基础上,问政类节目主持人政治素养和政策素养均需过硬,才能了解国家现行各项政策,更好地透过表象深入问题内在,更好地把握问题本质。同时,问政类节目主持人还需具有高度的政治敏感性,对于部分动机不良,力图借助节目来丑化政府形象,散播负能量的人以及无理由站在政府对立面的人,需及时发现其动机并采取合理的处置方式,来引导社会正向舆论。对于部分官员在面对问题时不正面回答问题,或者消极应对等情况,主持人也需及时引导回问题上,来促进问题的解决[3]。

(四)思辨能力需敏锐

在电视问政节目中,由于节目自身的特殊性,经常会遇到一些冲突点,对于电视问政节目主持人来说,需具备敏锐的思辨能力,才能更好地应对节目中出现的冲突与问题,起到解决问题与把控现场的作用。在思辨能力上,主持人需具备深厚的知识储备,提升自身文化底蕴,结合当下的形式与政府以及公众之间展开时政内容的沟通交流工作,提升沟通交流的有效性。其次,主持人在问政节目的主持过程中,还需深度挖掘问题本质,从其根源入手,灵活应对在问政中出现的问题。若政府工作人员在节目中对于自身的工作内容进行辩解,需在结合探索事实真相的原则上来开展节目的主持工作。以武汉电视台的问政节目为例,在工作作风的有关问题上,主持人利用自身尖锐提问的方式来对政府工作人员避重就轻的态度进行抨击,避免工作人员在问题回答上出现模棱两可的行为,更极大地体现出主持人的思辨能力。

(五)情感渲染需合理

在电视问政节目中,主持人合理渲染情感可极大提升节目的感染力以及吸引力,提升电视问政节目质量。在情感的渲染上,由于问政类节目对于节目的严肃性要求较高,主持人即使存在情感流露一般也以同情或者担忧焦虑为主,需与观众形成情感共鸣,才能使得主持人更接地气,提升观众对主持人的信赖感。而在情感渲染上,主持人还需把握其中的度,利用适当的方式来与观众进行沟通,营造与观众的良好关系,更好地实现问政节目的目的。

三、电视问政节目主持人功能定位分析

(一)政策的宣导者

作为问政类节目,其可为公众和政府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公众可在节目中更好地行使作为公民应有的参政权和议政权,其是我国新闻类行业做出的全新探索和尝试,是我党宣传各类新闻政策的窗口之一。这就对主持人提出了更高要求,无论节目的播出形式是直播还是录播,主持人不仅需加大对群众反映问题的监督和报道力度,还需及时宣导国家和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和措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新闻工作者,电视问政节目主持人更要肩负其自身宣导党的政策的使命。尤其是在直播过程中,问政节目主持人与观众关系最为紧密,可利用自身优势更好地宣导政策,引发观众共鸣[4]。

在问政类节目中,主持人需把控节目走向和进程,引导受众直面并解决问题,尤其是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更是宣导国家和政府各项政策的最好时机。以山东电视台推出的问政类节目为例,2020年,山东开始改革行动,针对问政节目中观众提出的闲置土地处理问题,主持人及时引导负责人将改革行动中涉及到的资源领域类政策再次进行解读和宣导,提升了公众认知程度。为更好地宣导政策和措施,主持人需及时了解国家和政府出台的全新政策,再利用自身经验和专业水平,在节目中合理将其代入到节目进程中,才能更好地提升宣传效果[5]。

(二)民情反馈者

问政类节目制作初衷即是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关注民生民情,传达公众意见和建议。因此,作为问政类节目主持人来说,需及时收集公众意见和建议,针对公众关心问题,将其汇总之后在节目中表达出来,更好地履行自身民情反馈者的功能定位。

而在整个节目的制作过程中,主持人需全面参与其中,从收集民情民意开始,即发挥自身作为新闻工作者的高度新闻敏感性,不能仅凭借着记者来收集新闻资料,应积极参与到信息收集和编辑过程中,提升对社会新闻的关注度,并深度思考新闻内在,找出问题的关键点,来更好地为主持节目打下基础。从另一方面来说,问政节目主持人由于直面公众和政府,在语言表达上需灵活调整,表达内容需准确并且使得双方都可以更好接受,才能促使问题得到更好解决。更要注重引发与公众的共鸣和政府的共鸣,作为主持人来说,在面对公众时,需采用平和的语言来拉近与公众距离,便于更好地收集民意;更要站在解决问题的立场上,与相关职能部门产生共鸣,当问政节目的主持人作为民情反馈者的形象时,需保持自身头脑清醒,对于问政单位的回答进行仔细辨别,若职能部门在回答问题时出现推诿或者避重就轻的情况,需立即打断其回答,利用重新提问的方式来进行追问,提升问政效果。对于主持人来说,需采取合适的表达方式,来提升政府对于民情民意的重视程度,才能更好地履行自身民情反馈者的功能定位,促进问题合理解决[6]。

(三)现场把控者

传统节目主持人在专业素养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对于节目现场的把控能力,强有力的现场把控能力可对节目走向和社会舆论起到更好的引导作用。作为问政类节目,由于其自身的敏感性,对于节目主持人的现场把控能力有着更高的要求,无论节目形式是直播还是录播,主持人的现场发挥能力对于节目质量和节目效果可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问政类节目尽管内容较为严肃,节奏较为紧张,但对于节目宗旨来说,其目的在于解决问题。因此,主持人在现场把控中,可积极营造出和谐平等以及融洽的氛围,促使问题在和谐中解决。这就需要主持人在具备极高的专业水平和道德素养的基础之上,更要具备极强的现场掌控能力。

在做好现场把控中,主持人需参与到节目的制作过程中,与编导和记者一起,共同就节目主题设置各类串联词,并合理安排节目各个板块时长,总体把控节目进程,无论是录播节目还是直播节目,都应事先预估节目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及时制定合理的应对方案,调度各个环节,促进节目顺利进行。为更好地发挥主持人在问政节目中的积极作用,由于问政节目涉及到的人员较多,在流程上也较多,为践行现场把控者的角色定位,主持人需在节目录制之前备稿的过程中熟记各个环节和流程,尤其是对于细节内容需加大把控力度,才能在节目正式录制的过程中对于突发情况及时进行处理,更好地把控现场。若在进入到下一个环节的过程中,在衔接上存在一定问题,主持人需放缓当下流程的节奏,可利用调节语速或者增加提问的方式来做好环节之间的衔接工作。若主持人在环节的进行中出现超时情况,在接到导播提示之后,可利用打断问题的方式或者利用简洁的语言直接导入到下一环节中进行[7]。

结语

随着以人为本的理念不断渗透到各个行业和各个领域之中,社会上许多行业发生了变革。其中,在传统广播电视中,问政类节目在近年来不断涌现,其立足于解决民生问题,提升政府执政能力,全面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由于问政类电视节目的特殊性,其对主持人的要求相较传统节目主持人来说更高。这就促使问政类节目主持人认清自身功能定位,不断提升自身专业水平和道德素养,来更好地发挥媒体舆论监督作用,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猜你喜欢
问政类节目主持人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文化类节目的融合传播策略分析
网络问政节目应为公众所期盼
新闻访谈类节目主持人如何提升传播能力
『广场问政』应『去戏剧化』
人大代表电视问政
电视问政:问出政府职能新变化——武汉台“电视问政”的理念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