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当编辑20年

2023-01-02 12:33施晓宇
北京文学 2022年12期
关键词:台港文联天地

1974年7月我从福州一中高中毕业,到闽北山区顺昌县插队当知青;2017年4月我从福州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退休,共计工作43年。除去我当知青和短暂当工人的工龄不算,大致编龄20年,教龄20年。其中编龄20年,我先后在福建省文联四个刊物《故事林》双月刊、《台港文学选刊》月刊、《福建文学》月刊、《散文天地》双月刊当过编辑。

1985年1月,因为发表了几个短篇小说,我从留校工作的福建师大调入《福建文学》当编辑。在办理调动期间,编发我的小说处女作、也是推荐我当编辑的《福建文学》小说组组长张是廉先生,被提拔为福建省文联办公室主任。他挽留我在办公室当秘书,配合他的工作,说一年后还让我去《福建文学》当编辑的决定不变。恩师发话,我自当全力支持。一年后,恩师信守诺言,“而立之年”的我真的当编辑去了,却不是去《福建文学》,而是去《故事林》当主持工作的副主编(主编乃退休返聘的著名作家何泽沛),成为福建省文联最年轻的刊物“当家人”。原因是我当秘书尽职尽责,被省文联“一把手”认可,故委以重任。

1984年创刊的《故事林》(原《海峡民风》报)是当年福建省文联四个刊物中盈利最多的——省文联机关干部的福利发放,全部依靠初生牛犊不畏虎的《故事林》喜人的发行量。我也不负众望,才两年时间就和配合默契的主编、全体编辑一道努力,将《故事林》发行量从38万册提高到47万册——这个最高发行量至今无人突破。《故事林》后改为半月出刊。

那真是中国文学如日中天的火红年代。

1951年1月创刊的《福建文艺》(1980年改为《福建文学》)最高发行量突破9万册。

1984年9月创刊的《台港文学选刊》(全国第一家专门介绍台港澳及海外华文文学的期刊),最高发行量达到42万册。

1984年7月6日,时任福建省委第一书记项南应约而写的代发刊词《窗口和纽带》,发表于《台港文学选刊》创刊号:

“地处祖国东南的闽、台、港,可说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也可以说是一个国家,三种社会。

“如何促使不同制度、不同社会的人增进了解,消除隔阂,求同存异,进而融会贯通、和谐默契?文化的交流,可能是一个较好的途径。”

福建省委第一书记为文学期刊写发刊词,面世后自然轰动海内外,一片叫好之声。项南先生后任中国扶贫基金会会长,1997年11月10日不幸于北京逝世,享年80岁。我们永远怀念热爱文学、支持文学事业发展的项公。

1990年7月,我调到发行量蒸蒸日上的《台港文学选刊》,才发稿三期,同年10月又被调到《福建文学》当编辑——历时五年(其间就读北京大学中文系第二届作家班毕业),绕了一个弯子,我终于如愿以偿。在《福建文学》“而今迈步从头越”,我当编辑的时间最长,共计16年。从编辑、编辑部主任、副主编、常务副主编兼任《散文天地》主编,一步一个脚印走了过来。我在为纪念《福建文学》创刊70年而写的《此情可待成追忆》(2021年8月号《福建文学》)写道:

“我从自发来稿中日积月累,沙里淘金,择优编发过不少初出茅庐作者的处女作,也编发过许多新作者的优秀作品,他们中的突出者已成为当今福建文坛的中坚力量,这是我最感欣慰的事,且撷几件往事记趣。”

1967年出生福清市的余岱宗现在是福建师大文学院博导、教授,还是福建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兼福州市作家协会主席,更是闽籍作家中在名刊《收获》发表小说最多的人。尤其是2004年秋冬卷《收获》发表的长篇小说《无关声色》,真实反映当代知识分子精神与情感困境的精辟描写,引起热烈反响。这让我想起1998年4—5期合刊《福建文学》“中篇小说特大号”上,由我约稿、编发余岱宗的《心太软》,一样反映的是当代知识分子精神与情感困境问题,一样采用的是诙谐幽默的叙述语言,当年就赢得读者的赞誉。关于余岱宗小说创作的这个独特长项,我自认比较早就给予肯定。有2004年孙绍振教授在其所带博士生余岱宗的毕业论文《被规训的激情》作的序言为证:“他在大学生时代就写过小说,被当时享有很高权威的全国性刊物《小说选刊》转载过……《福建文学》副主编施晓宇先生在一次会上说,余岱宗是我们省小说作家中最有希望的之一。”

2011年第2期《十月》發表邱贵平长篇小说《五朵厂花》,2012年获首届全国产业工人文学大奖长篇小说一等奖。2017年上半年《中国作家》“长篇小说专号”发表邱贵平的《普希金时代》,获第三届全国网络文学大赛一等奖。而早在1995年5月下旬,我在闽北光泽县“高家水库笔会”为本县作者开讲座时,就看准1968年出生光泽县的邱贵平:小说日后将会冲出武夷山脉和戴云山脉。事实果然如此。

还有,闽南漳州女作者叶子(原名郭美艺)的中篇小说处女作《向日葵之门》,发表在1999年4—5期合刊《福建文学》“本省新人小说特大号”,一共编发10位福建小说新人的4部中篇小说和6部短篇小说,他们是:池敬嘉、叶子、杨光伟、余岱宗、邓韶征、杨雪帆、苏宏涛、杨静南、王鸿、黄明安,并请评论家林焱写了评论《艰难的努力》同期发表。1998年秋,叶子把《向日葵之门》寄来时,有初审编辑直截了当予以否定,说不知所云。是我终审时认为作者笔力固然稚嫩,但创作风格颇具特色,力主放在特大号第二篇发排,以示对本省文学新人的鼓励。2016年,叶子从执教的漳州第二职专调到漳州市图书馆工作,已出版中篇小说集《咖啡人》、长篇小说《安身立命》、散文集《秋风带凉亦漂亮》、长篇历史小说《板桥林家》、中短篇小说集《生活的虚构》等。其中叶子与台湾作家陈文贵合著、中国内地首部反映台湾老兵生活和坎坷踏上回大陆探亲之路的长篇小说《原乡》,由张国立执导,改编成同名电视连续剧,2014年在央视一套黄金档首播,引起极大反响。

“总之,我经历过中国文学的第二个春天,那真是一个如火如荼的火红年代——一个个文学报刊如雨后春笋应运而生,一个个作家凭借发表文学作品而改变命运。我就是其中一员。所以,我也目睹了中国文学从高潮跌落低谷的式微冷景,一个个文学报刊令人不舍地渐次走向消亡。”(《此情可待成追忆》)

2021年元月,我惊闻问世37年的《故事林》半月刊停办了,改办《海峡文艺评论》双月刊。而作为全国五大散文期刊之一的《散文天地》双月刊,更早在我于2004年接任主编时,为了解决省文联机关干部的福利发放,被上级决定由《福建教育》月刊承包改办《读写天地》月刊。于是我每月终审的发稿多是中学生作文。这样,我就成了《散文天地》的“末代主编”,成为福建省文联唯一在《故事林》《台港文学选刊》《福建文学》《散文天地》四个刊物当过编辑的人。

2006年1月我被211福州大学以人才引进方式正式调任人文学院院长,我坚辞不当院长,也不当中文系主任,专心致志任中文系教授(此前已是客座教授执教多年)。《散文天地》又被福建省文联收回改办《艺品》季刊至今。

我衷心祝愿《北京文学》及全国所剩不多的文学报刊同仁能够锲而不舍,继续坚持,使刊物青春不老,长命百岁。同时,“我也衷心祝愿《福建文学》能够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并期待为之百岁庆生。明知这个难度很大,但如《史记·孔子世家》所言:‘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猜你喜欢
台港文联天地
阳泉市文联扶贫采风活动
A Magic Train Trip
A Talking Pug
廉江文联获评“2018年度全省文联先进集体”
《台港文学选刊》2017年总目录
拾天地之荒
湛江市文联领导到城月镇坑仔村扶贫
新形势下,文联何为?①——以昆明市文联为例
生活
台港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