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雨”悄然转场,守望文学依旧

2023-01-02 06:02周其伦
北京文学 2022年12期
关键词:转场副刊文学创作

周其伦

2022年初春,《重庆晚报》的纸质版每周改出三期,大量的信息归并到了“上游新闻”客户端,当年曾经在国内报纸副刊界呼风唤雨的文艺副刊“夜雨”,也开始向网络媒体转场,尽管这是大势所趋,没有人能够改变,但“夜雨”陪伴我们走过的几十年风风雨雨还是那么地清晰感人。

记得是1985年3月,《重庆晚报》创刊筹备组,在重庆兵工局的招待所举办了特别盛大的通讯员培训班,同时也邀请了散落在重庆各地的部分业余文学作者,我估计当年的主办方特别注重晚报的休闲阅读特性,便把办好“夜雨”副刊看成是成败的重中之重。我有幸参与了当年的培训,对当年那几天闭环式的学习情景记忆犹新。

那年,我刚从一家集体造船厂聘用到某街道文化站工作。培训中记忆最深的,是如今已经作古的新闻界著名编辑杨钟岫前辈对即将诞生的“夜雨”所作的一番定位性阐释。杨老告诉我们,之所以命名为“夜雨”,出于两个方面的考量。一是报纸副刊历来有扶掖本地业余作者创作的功效,那么地处巴山渝水间的重庆,“夜雨”的人文色彩切中肯綮;另一个含义便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温婉,希望它可以给忙碌了一天后,闲暇下来的都市人多少增添一点精神上的慰藉。5月,《重庆晚报》正式创刊,横空出世的“夜雨”便成为业余作者们的文学创作园地。

今天我们说它是众多的业余作者、尤其是重庆地区作者创作道路上的指路明灯,可能一点都不过分。我放胆环顾了重庆市的作者,包括相当一部分已经在文坛多少有些影响的作者,要说没有得到过“夜雨”的滋养,恐怕很少很少。 “夜雨”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也成为重庆市文化生活的一道最为亮丽的风景线。大凡在重庆待过,且有着丰沛文学情怀的朋友都知道,曾几何时想要在“夜雨”上发表一篇自己精心创作的作品,那是相当难得的。“夜雨”凭借着当年报纸的火爆,很多文章一经推出,便立马有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温暖和饱满。

在这一大波痴迷文学并终生以此为乐的人群中,我可能只算是其中最为普通的一分子,但当年那种文学创作的狂飙突进般兴旺和重庆报业雨后春笋般的泛滥,我都是实实在在的经历者和见证者。几经生活的潮起潮落,我最后打拼的20年也落脚在一家市级的都市报。我对“夜雨”的茁壮成长、如日中天,乃至它今日特别无奈的“转场”,都有着非常强烈的感慨。其间,“夜雨”对我个人文学创作的拔擢和肯定,也成为我目前依然能够真诚地坚守着文学那一份感动的源动力。

记得我当年发表在“夜雨”上的好几篇散文随笔,都曾经获得很大的轰动,彼时的情景,至今想起我都会心潮澎湃。记得我创作《溉澜溪的“夜生活”》时,原本的意思就是想通过这篇文章很率真地描写我所生活的地区人们工余文化生活非常贫乏,以期唤起社会方方面面对群众精神层面的重视,这样一篇还不到两千字的小文章发表后所引起的震动是我始料未及的。它不仅让政府层面快速地有了动作,还让当地的几家中型国企很快回应,最直接的功效是,扩容了俱乐部、电影院、篮球场,同时也侧面催生了区级政府在当地筹建文化中心的进程。

我的另一篇文章《“喜糖”的烦恼》,也特别地“惹是生非”。文章写于我结婚前后,我最初就是想就事论事地描摹一下百姓人家在面对人情上的烦恼,也是想解读一下自己的心路历程。文章的发表还引起了一位关系颇为不错的邻居误解,他觉得怎么看文章中所写的就是他,连我在行文中左右腾挪的某些段落,都有人如此这般地对号入座。现在回过头去品味,这样叫人哭笑不得、忍俊不禁的经历也是一种宝贵的财富。

有句话说得真好,曾经有多么辉煌,而今就会有多么落寞。经济浪潮甚嚣尘上,网络传播的方便快捷,仿佛人们突然一下子就变得不那么爱看报纸了。《重庆晚报》从当年几乎在大街上随处可见人手一份的兴旺,逐渐变得很少有人问津了, 曾经如日中天的“夜雨”也就像坐了一次婉转悠扬的过山车,从创刊时的浓墨重彩,到辉煌时的天高地阔,渐渐成为“转场”后留下的一种文化记忆。

客观地讲,重庆人爱好文学的人不少,好些朋友对“夜雨”仍然抱有一种精神超拔的期许, “夜雨”的编辑们也在一边“转场”的同时,一边努力地打磨着已经少得可怜的纸媒版面,大量的作品都只能通过媒体的客户端在网络上推出,快捷是肯定的了。但是我始终觉得,对于类似于小说、散文、报告文学、文艺评论这样的作品,网络承载的厚重度可能会减少许多。按我个人的习惯,我会特别醉心于捧读每一部文学作品、每一本厚重刊物时的那种与生俱来的恣意,我常常在品读间感到醍醐灌顶、酣畅淋漓。

30多年一眨眼便渐行渐远,当年那种万众争过文学独木桥的辉煌已成了明日黄花,各種纸质媒体、特别是文学刊物的式微,也成为 “夜雨”悄然转场的契机,而守望文学的我们,依旧会期冀“转场”后的它,还能为我们留下一片弥足珍贵的明媚。

本栏责任编辑 张琳琳

猜你喜欢
转场副刊文学创作
梅卓文学创作论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民用直升机新机交付转场模式研究
曹文轩的文学创作作品
报纸副刊,还有新空间吗
守正与出新——羊城晚报副刊的转型之路
党报专副刊怎样撑起“半边天”
如何正确认识党报副刊的作用
岂容社会戾气“转场”
论文学创作中的虚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