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种植病虫害防治措施研究

2023-01-03 15:38安美玲
农村科学实验 2022年6期
关键词:黑粉病斑病玉米螟

安美玲

(内蒙古兴安盟扎赉特旗宝力根花苏木人民政府,内蒙古 兴安盟 137441)

玉米种植成本相对较低,且为重要粮食作物,故玉米种植产业在农业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玉米的种植环境条件较低,故在全国大部分区域均有种植,为保障农业经济稳定发展,必须针对玉米种植常见病虫害进行综合防治,采用适宜技术控制病虫害影响程度,争取为玉米生长创造良好条件。

1.玉米种植病虫害一般性防治手段

1.1 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是应用化学药剂进行病虫害防治的手段,具有效果显著,操作简单、不受地域限制的优势,故为玉米种植病虫害传统防治手段,但化学药剂过度使用或长期使用,容易产生农药污染,损害耕地土壤条件,甚至会污染大气与水源,故生态效益较低,此外,若玉米作物农药超标并进入市场,则会危害人体健康,因此,化学防治手段在当前玉米种植农业发展期间应科学使用,利用化学药剂防控病虫害的同时,避免污染问题的产生,并杜绝高毒性药剂,按照标准比例配置化学药剂,以此降低化学药剂对农作物及生态环境的损害。

1.2 物理防治

物理防治是指借助放射能、温湿度、电、光、声波、热等物理因素进行玉米常见病虫害防治的手段,例如:悬挂杀虫灯,用于吸引玉米虫害进行杀虫。相较于化学防治手段,物理防治措施生态效益有所提高,且成本较低,操作简单,生态环保,但病虫害防治效率不足,在玉米常见病虫害防治过程中,应合理运用物理防治技术,缩小化学防治范围,通过化学防治与物理防治手段的综合应用,保障病虫害防治质量,并避免污染性问题产生。

1.3 生物防治

借助生物相生相克规律进行病虫害防治的手段称之为生物防治技术,如以虫治虫、以菌治虫、以鸟治虫等,能够借助生物的力量消除病虫害,以此提升玉米种植病虫害防治效果。生物防治技术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借助赤眼蜂等虫害天敌,抑制玉米虫害的产生与扩散;二是运用抗生菌防治常见玉米病虫害;三是借助玉米虫害天敌消灭害虫。相较于其他病虫害防治手段,生物防治最显著的优势在于绿色环保,符合当代可持续发展理念,安全性强,且操作便捷,效果显著,因此,在玉米病虫害防治工作中,应认识到生物防治的优势,尽可能选择生物防治手段,实现玉米种植病虫害绿色防治。

2.玉米种植常见病虫害的防治技术

2.1 常见病害防治

2.1.1 大斑病。该病为玉米种植常见病害,主要危害玉米叶片,大斑病初期叶片将有点状水斑出现,随着大斑病的蔓延逐渐转化为灰褐色斑点。大斑病多发于叶片底部,逐渐蔓延至整个植株,使玉米叶片枯死,继而阻碍玉米植株的营养供给,继而影响玉米产量。环境潮湿时容易发生大斑病,且在上述病程基础上,容易产生黑褐霉层,危害更大。在玉米种植期间,尽可能采用轮种、套种方式,防止重茬,同时在田间管理期间做好排灌工作,避免耕地环境潮湿而提高大斑病发生概率,并在磷肥、氮肥帮助下加强施肥管理,通过提升玉米抗病能力抑制大斑病的产生。在大斑病治疗期间,可运用600 倍液的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进行大斑病治疗,对患病植株叶片进行喷施即可,此外,采用800 倍液的苯菌灵乳油(25%)、1000倍液的克瘟散乳油(40%)进行喷施治疗同样具有良好效果。

2.1.2 黑粉病。该病又被称之为黑疸病、黑穗病,为玉米种植常见病害,一旦玉米植株感染黑粉病,将会出现玉米大幅减产的现象。黑粉病病菌能够通过肥料、土壤、种子传播,因此能够迅速侵害玉米植株,危害较大。对黑粉病特征进行总结,该病于高温潮湿环境下更易发生,且主要危害玉米叶、茎、根,在玉米种植期间应针对性预防控制。在玉米种植期间,采用种子包衣的形式降低黑粉病发生率,并按照0.2%的配比进行粉锈宁拌种,以此提升玉米对黑粉病的抵抗力,此外,在玉米种植田间管理期间,若发现患病植株,应尽快去除,防止黑粉病扩散蔓延。在黑粉病防治期间,可运用750 倍液的三唑酮,或500 倍液的多菌灵进行黑粉病的防治。

2.1.3 小斑病。小斑病发生期间主要表现为叶片褐色病斑,若小斑病进入后期,病情逐渐加重,则会出现玉米整株折断的情况,继而严重影响玉米产量。小斑病由真菌引发,当耕地环境温湿度较高的情况下容易滋生小斑病病原菌,病原菌在空气传播与雨水传播下快速蔓延,继而危害整片玉米耕地。为预防小斑病的产生,应选择抗病强的玉米品种,并通过包衣处理提高玉米抗小斑病能力,在种子处理基础上,做好田间管理,及时清理田间残株,起到清除越冬病菌的效果。在玉米种植期间若发现有植株患有小斑病,应用800 倍液的百菌清可湿性粉剂(70%)对患病玉米植株进行喷施,一周喷施一次即可,若小斑病较为严重,则可根据病害程度进行连续喷施,以此保障小斑病防治效果。

2.1.4 玉米锈病。该病主要危害玉米叶片,随着锈病病情的蔓延,将对花朵、果穗产生危害。在玉米发病初期,有淡黄色斑点出现在患病植株叶片上,且随着锈病的严重,淡黄色斑点逐渐凸起,斑点破裂后散发铁锈色、黑褐色粉末。早熟玉米品种的锈病发病率相对较高,且若氮肥施加不合理,同样会引发锈病,这就要求玉米种植期间,应做好施肥管理,同时注意清除田间杂草,全方位抑制玉米锈病的产生。一旦发生玉米锈病后,可运用1000 倍液的三唑酮可湿性粉剂(25%)进行防治,或采用3000 倍液的敌力脱乳(25%),以此可有效防治玉米锈病。

2.2 常见虫害防治

2.2.1 玉米螟。玉米螟为玉米种植常见虫害,多见于七月中旬至八月中旬,玉米螟啃食植株枝干,能够将植株枝干蛀空,继而使整株玉米死亡。玉米螟危害较大且较为常见,为保障玉米产量,需灵活运用多种防治手段,从不同角度防治玉米螟。第一,适量引入瓢虫与赤眼蜂,借助天敌小消灭玉米螟,借助生物手段防治玉米螟。第二,准备750 倍液的苏云金杆菌注入玉米芯,以此防治玉米螟;或运用辛硫磷颗粒剂(1%)与细沙土混合,将其撒入玉米喇叭口;或将3.5kg/株的细沙与杀螟灵一号颗粒剂(2.5%)混合,将其撒入叶芯即可有效防治玉米螟。待玉米抽穗后,可运用1000 倍液的辛硫磷(50%)进行防治。第三,采用清理玉米秸秆的物理方式落实田间管理工作,消除耕地内越冬虫卵,以此抑制玉米螟虫害的产生。

2.2.2 蚜虫。该虫害同样为常见问题,蚜虫能够在短时间内快速繁殖,并在繁殖期间啃食玉米叶片、枝干,阻碍了玉米植株的正常生长,继而不利于玉米产量。在玉米蚜虫防治期间,可运用吡虫啉进行种子拌种,以此提升玉米抵抗蚜虫的能力。此外,可准备2000 倍液的敌百虫可湿性粉剂(90%)、2500 倍液的三氟氯氰菊酯(2.5%)、1000 倍液的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进行蚜虫防治。为进一步提升玉米蚜虫防治效果,可配置辛硫磷乳油(50%)与多菌灵可湿性粉剂(70%)的混合药剂,在玉米大喇叭口阶段进行喷施,以此可起到良好防治效果。

2.2.3 旋心虫。旋心虫能够从玉米茎部逐渐啃食到枝干,对整株玉米造成极大损害,经旋心虫啃食后,玉米植株将出现变形死亡现象。为抑制旋心虫的产生,在玉米种植期间,选择套作、轮作方式进行玉米种植作业,此外,还可将土壤与西维因可湿性粉剂(25%)混合,制成毒土,将其均匀撒至玉米种植区域,能够抑制旋心虫害的产生。一旦旋心虫害发生后,可运用500倍液的敌敌畏乳油(80%)进行喷施,以此良好防治旋心虫害。

2.2.4 地老虎。地老虎在玉米种植中极为常见,且地老虎具体品类多样,不仅能够危害玉米,还可影响其他农作物,故需做好地老虎的防治工作。地老虎啃食玉米嫩茎与叶片,多于夜间活动,能够持续化危害玉米生长,继而降低玉米产量,此外,地老虎在高温高湿度的环境下容易发生,故在防治期间应做好针对性控制。在地老虎防治期间,可准备1000 倍液的辛硫磷乳油(5%),将其均匀喷施至玉米耕地内,还可将辛硫磷乳油(50%)与土壤混合制作毒土,将其施加至玉米根系部位,以此可良好防治地老虎。除上述方式外,借助物理防治手段同样可起到良好防治作用,在玉米种植期间深耕土壤,用于清除耕地内的越冬虫卵,同时做好排涝工作,避免耕地环境湿度过高而给地老虎创造良好生长环境,还可通过清理杂草破坏地老虎寄生环境,以此降低地老虎虫害发生率。

2.2.5 红蜘蛛。红蜘蛛多见于温差较大的玉米种植环境,且低湿度环境可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红蜘蛛繁殖力,红蜘蛛主要危害玉米叶片,能够从叶片内吸取水分,继而使玉米叶片逐渐枯萎。为避免产生红植株病害,需注意控制玉米耕地温湿度环境,并落实田间管理作业,深耕土壤,清理杂草,去除越冬虫卵并改善耕地土壤环境,同时还可运用三氯杀螨醇乳油(20%)对红蜘蛛建进行有效防治。

3.玉米种植病虫害防治管理措施分析

3.1 科学选择防治技术

为科学防治玉米种植病虫害期间,应综合考虑防治技术生态效益,不仅注重防治效果,还需做好污染控制效果,因此为确保玉米病虫害防治效果,应科学选择病虫害防治技术,正确认识生物防治技术的生态优势。病虫害防治技术的选择应因地制宜,并根据玉米种植生长阶段加以选择,从诸多防治技术中选择危害性较低的生物防治手段,兼顾病虫害防治效果与生态效益。为进一步保障防治质量,应做好不同耕地区域的协同防治,结合当地区域性条件,共同制定玉米种植病虫害防治技术,强化沟通,根据病虫害发展情况调整防治策略,从区域入手,全面提升玉米种植病虫害防治效果。

3.2 强化病虫害调查工作

病虫害的发生在玉米种植期间存在一定规律,且与当地气候条件息息相关,为确保防治效果,应在玉米种植过程中进行区域调查,并总结病虫害发生规律,继而实现玉米种植病虫害精细化防治。首先,对范围区域内病虫害数据进行整理总结,分析当地病虫害概率,从中总结各类常见病虫害发生特征,在此基础上,进行数据对比与专家调研,科学选择病虫害防治手段。其次,引入无人机等玉米种植病虫害调查手段,使无人机低空行驶采集病虫害数据,补充现有资料,并结合物联网射频识别技术采集玉米种植环境数据,在全面化数据支撑下构建当地玉米种植病虫害数据库,为病虫害针对性防治奠定基础。

3.3 健全病虫害预测体系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病虫害能够在先进技术支撑下进行有效预测,为病虫害防治技术选择提供依据,因此,为实现玉米种植病虫害精细化防治,需构建区域性玉米病虫害预测体系。首先,借助大数据与云计算机构建病虫害防治机制,对病虫害调查结果展开深入分析。其次,注意提升玉米种植人员综合素质,采用基层培训的方式,将先进病虫害防治技术传递给玉米基层种植人员,增强其病虫害认知,为病虫害信息反馈与整理奠定基础。再次,采用物联网远程探头与各类传感器,对玉米生长状况及耕地环境条件实时监控,继而有效遏制病虫害发生苗头。最后,依据区域玉米病虫害调查与预测情况制定防治计划,提升病虫害防治效果,以此切实发挥出病虫害预测体系的积极效果。

3.4 完善农业种植技术

适宜的农业种植技术能够降低玉米病虫害发生概率,因此需进一步完善农业种植技术。首先,优先选择抗病虫害能力强的高品质玉米品种进行播种,于播种初期借助适宜药物进行拌种,提升玉米种子抗病能力。拌种适宜采用600g/L 的吡虫啉或600g/L 的菱锈灵种衣剂,运用药剂充分搅拌后静置10 分钟,以此可有效提升玉米抗病能力,预防黑穗病等常见病虫害。待玉米收割后,需秸秆还田,以此完善耕地生态系统,并防止病菌残留在耕地土壤内,并在玉米种植期间做好轮作,耕种换茬作物,避免大规模长时间种植玉米而降低土壤肥力。除此之外,可采用间作方式降低病害发生率,使耕地种植结构呈现出多元化特征,例如:将玉米与甘薯间作种植,以此防控茎腐病的发生。

3.5 提高田间管理质量

田间管理质量能够直接影响玉米生长发育情况,故为实现全方位防治玉米病虫害,应提高玉米种植田间管理质量,采用科学化种植手段为玉米提供适宜生长环境,消除病虫害发生条件,以此抑制病虫害问题,使玉米能够顺利生产,保障玉米产量及质量。在玉米田间管理期间,若发现病虫害苗头,需及时清除耕地杂草及病叶,以此将病虫害控制在一定区域内,防止病虫害进一步蔓延而造成更大损害。将遭受病虫害侵染的玉米植株清理后,将健康正常的玉米秸秆粉碎后均匀撒播至受病虫害污染的玉米耕地内,防止土壤内病菌虫卵越冬。田间管理期间需做好施肥管控,通过确保玉米能够获得足够养分,继而提升玉米植株抗病虫害能力。若于田间管理期间发现病虫害,应选择晴朗时节进行药剂喷洒,防止病虫害蔓延而阻碍玉米生产。

4.结束语

综上所述,玉米种植病虫害防治手段大致分为化学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三大类,针对大斑病、黑粉病、小斑病、锈病、玉米螟、蚜虫、旋心虫、地老虎、红蜘蛛进行防治时,应根据各病虫害特征选择适宜防治技术,在针对性防治基础上,需做好病虫害防治管理,重视生物技术,做好病虫害调查,总结病虫害发生规律,在此基础上健全病虫害预测体系,完善农业种植技术,提高田间管理质量。

猜你喜欢
黑粉病斑病玉米螟
黄瓜靶斑病咋防治
二代玉米螟防治方法
二代玉米螟发生趋势预报
浅析玉米小斑病流行特点及防治技术
试论玉米大斑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
玉米大斑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
浅析玉米黑粉病的防治技术要点
论玉米螟防治措施
论玉米黑粉病的防治
玉米黑粉病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