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劳动力老龄化问题研究

2023-01-03 01:30辛孟含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22年11期
关键词:老龄化劳动力农业

辛孟含,张 杰

(1.山东农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山东 泰安 271018;2.山东管理学院 会计学院,山东 济南 250357)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推动乡村振兴要扎实推进我国乡村产业、乡村人才、乡村文化、乡村生态和乡村组织的振兴”。聚焦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是扎实推动乡村振兴,破除“农业、农村和农民”关键问题的金钥匙。然而据中国城乡老年人口追踪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农村地区60-64岁的人口占比32.9%,65-69岁的人口占比23.4%,70岁以上的人口占比43.7%,仍有44.3%的老年人从事农业劳动,乡村人口老龄化形势严峻,给乡村振兴战略的有序推进带来挑战。研究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劳动力老龄化问题,了解农业劳动力老龄化的现状,厘清农业劳动力老龄化的原因,明确农业劳动力老龄化产生的影响,对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和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近年来,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形式不容乐观,引发了国内学者的关注。一种观点认为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对农业农村发展具有积极影响。比如,李俊鹏等(2018)认为农业劳动力老龄化推动了土地流转和农业生产机械化,促进了粮食增产[1];姜常宜等(2022)发现农业劳动力老龄化提升了农业生产性服务,促进了农业技术发展[2]。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对农业农村发展产生负面影响。何小勤(2013)提出,农村劳动力老龄化削减了农业劳动力的投入,降低农业生产效率[3];彭柳林等(2019)指出,农业劳动力老龄化给粮食生产带来了负面影响[4]。学者们对农村劳动力老龄化问题的态度褒贬不一,对农业劳动力老龄化问题的态度并未达成一致意见,缺乏对农业劳动力老龄化现状和成因的分析。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劳动力老龄化的现状是怎样的,出现的成因是什么,对农业农村生产发展产生哪些主要影响,成为本文的主要研究所在,本文将基于现有研究基础对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劳动力老龄化问题展开研究。

1 农业劳动力老龄化现状

1.1 农业人口老龄化形势严峻

依照国际划分标准,当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超过总人口的10%以上或者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超过总人口的7%以上时,即判定人口进入老龄化状态。[5]第六次人口普查时,我国农业人口60岁及以上人口约有9930万,占全国老年总人口的比重约为56%,而到第七次人口普查时,我国农业人口60岁及以上人口超过了1.2亿,比第六次人口普查时增长约20.85%,农业人口老龄化程度日益加剧,呈现持续增长的趋势。另外,2020年我国人均GDP为7.18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为4.38万元,而农村则为1.71万元,城乡收入比达到2.56∶1,城乡贫富差距明显。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农村60岁和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分别占比23.81%、17.72%,比城镇老年人口比重分别高出7.99、6.61个百分点,农业人口“未富先老”,老龄化“城乡倒置”的现象尤为突出,农业人口老龄化形势严峻。

1.2 农业劳动力老龄化速度加快

国际劳工组织规定45岁及以上的劳动力即为老年劳动力,当老年劳动力人口在劳动年龄人口中占比超过15%时,即出现劳动力老龄化现象。全国第一次农业普查数据显示,我国51-60岁的农业老年劳动力占比12.15%,60岁以上的农业老年劳动力占比9.86%,农业劳动力接近国际老龄化劳动力标准;全国第二次农业普查数据显示,我国农业劳动力人口总量为53100万人,其中,51岁以上的老年劳动力占比达25%,且60岁及以上的老年劳动力占比增长至11.2%,比第一次全国农业普查时增长了1.34%,农业老龄化劳动力占农业劳动力人口总量比重远超国际判断标准;到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时,我国农业劳动力人口总量为31422万人,比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时减少40.82%,农业劳动力年龄在55岁以上的占比为33.6%,农业劳动力总量减少,老年劳动力占比明显增加,农业劳动力老龄化速度明显加快。

1.3 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地区差异明显

从地区分布情况来看,我国经济越发达地区农业劳动力老龄化程度越大,农业劳动力老龄化的地区差异显著。表1整理了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中农业劳动力的数量和结构分布情况,从中可以看出:农业老年劳动力所占比重较大,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形势严峻。55岁及以上的农业老年劳动力占比达33.6%。其中,东部地区农业老年劳动力占比37.9%,是农业劳动力老龄化最严重的地区;中部地区农业老年劳动力占比34.4%;东北地区农业老年劳动力占比32.6%;西部地区农业劳动力占比29.5%,与东部地区相差8.4%,我国东、西部地区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差异显著,东部地区比西部地区老龄化形势更加严峻,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地区差异明显。

表1 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农业劳动力数量和结构分布

2 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原因

2.1 农业比较收益低使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向外转移

2021年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居民为4.74万元,农村居民为1.89万元,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比达到2.51:1,城乡收入差距较大。表2整理了2016-2020年我国进城务工人员的月平均收入水平和农村居民人均年经营性净收入情况。表2中数据显示,外出务工收入远比从事农业所得收入高,务工和务农收入差距水平较大,农业比较收益较低,城乡收入差距和工农收入差距迫使大量农业劳动力向外转移。[6]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流动人口数量达37582万人,比2000年增长了两倍多,农村外出务工人员为28560万人,占总流动人口的76%,外出务工人员的平均年龄为36.6岁,大量农村适龄青壮年劳动力向外转移,老年人口滞留农村,农业劳动力得不到适龄青年补给,农业劳动力老龄化程度加深。

表2 2016-2020年农民工月均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年经营净收入情况单位:元

2.2 人口出生率降低与人口寿命延长

一方面,伴随社会经济发展,农村适龄妇女的生育意愿降低,农村生育率水平逐渐下降,低生育率成为农业劳动力老龄化的催化剂。2017年出生人口数量为1723万人,2018年下降11.61%,2019年下降 14.97%,2020年下降30.35%,到2021年出生人口数量则下降到1062万人,我国出生人口数量出现“五连降”。出生率的降低减少了对年轻劳动力的补给,从人口大环境上造成了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另一方面,伴随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我国农村经济水平不断提升,农业农村的生活条件、医疗和社会保障制度逐渐完善,农村人口寿命不断延长。根据2021年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显示,我国的人均预期寿命为78.2岁,比2010年增长3.4岁,老年人口数量积压,为解决养老问题大量农村老年人口依靠农业为生,农业劳动力出现“底部老龄化”[7]。

3 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发展带来的主要挑战

3.1 制约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发展

3.1.1 制约现代化农业的发展

农业现代化生产为振兴乡村提供有利的经济支撑,而农业劳动力老龄化阻碍了现代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制约了农业现代化发展。一方面,受传统农业文化影响老龄化农业劳动力“守土思想”浓厚,不愿放弃土地经营,虽然他们在农业生产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是随着年龄的增大,老龄化农业劳动力的生理机能逐渐衰退,体力跟精力已经跟不上高强度的农业生产活动,从而对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产生负面影响。另一方面,老龄化农业劳动力的学习能力随着年龄增大呈下降趋势,对于新知识、新技术的接受和掌握能力下降,对现代农业技术在农业中的推广和机械化在现代农业生产中的使用产生阻力,给智慧农业的发展产生阻碍作用,影响农业现代化发展。

3.1.2 拖慢农村现代化发展进程

乡村振兴战略致力于建设生态宜居的现代化美丽农村,农业劳动力老龄化不利于农村现代化进程的有序推进。一方面,老龄化的农业劳动力在思想观念上落后守旧,小农意识根深蒂固,受教育水平低下,对于新知识、新观念和新思想的接受能力较差,不利于农村现代文化的发展。另一方面,农业劳动力老龄化的主要原因是大量农村青壮年人口转移,留守儿童、留守妇女和留守老人成为农村的重要主体,“三留守”给农村现代化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造成不经济问题,增加了乡村建设成本。同时,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不够完善,农业劳动力的养老问题亟待解决,社会治理难度相对较大,老龄化的农业劳动力难以带动农业经济发展,农村人才和经济盘活能力差。

3.2 阻碍农业可持续发展

3.2.1 农业发展后继乏力土地继承难以保障

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大背景下的 “老人农业”表现出劳动力供给不足的突出特点,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引发土地持续经营后继无人的风险。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数据,2010年,我国农业就业人数为27931万人,到2020年农业就业人数下降到17715万人,这十年间,农业就业人数剧减,下降了36.58%,2020年农业就业人数占总人口的20.6%,35岁以下的年轻农业劳动力仅占13.6%,农业劳动力老龄化特征突出,年轻劳动力匮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流是导致农业劳动力减少出现老龄化的直接原因,新生代农村劳动力受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存在比较严重的“恶农思想”,对土地缺乏感情,不愿从事农业生产工作,老年劳动力受自身素质技能和年龄因素影响被迫滞留农村,他们“守土养老”的思想根深蒂固,成为土地经营的重要支撑者。但是,老龄化的农业劳动力存在弱质性,难以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土地持续经营提供现代化的强力支撑,因此,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土地持续经营出现断层危机,农业发展后继乏人。

3.2.2 农业劳动力开发难度加大,农业劳动力人才匮乏

农业老年劳动力数量增多加大了农业劳动力开发难度,导致农业劳动力人才匮乏。[8]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显示,48.4%的农业劳动者受教育程度为初中水平;37%的农业劳动者受教育程度为小学水平;7.1%的农业劳动者受教育程度为高中或大专水平;6.4%的农业劳动者未受教育;有且仅有1.2%的农业劳动者受教育程度为大专及以上水平,农业劳动力整体受教育水平偏低,缺乏高素质、高知识技能的劳动力人才,农业劳动力老龄化背景下农业劳动力持续开发难度较大。2020年,我国新型职业农民数量达2000万人,仅占农业从业人员的11.29%,农业劳动力人才短缺。优质的人力资本是推动农业产业兴旺发达的根本条件,受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影响,农业劳动者人力资本水平低下,素质技能达不到乡村振兴发展需求,难以担当农业振兴的主力军。

图1 农业生产经营人员受教育程度(数据来源: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

4 应对农业劳动力老龄化问题的建议

4.1 缩小工农比较收益差距,留住农村青年劳动力

留住农村青年劳动力是缓解农业劳动力老龄化最直接有效的对策,建立健全农民持续增收机制,缩小工农比较收益差距,不断提升农民的收入,让农民获得幸福感,留住农村青年劳动力。一是要加大现代农业技术对农业发展的支撑力度,大力发展智慧农业、信息农业和数字化农业,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升农业机械作业率,促进农业生产效率提升,降低农业生产对劳动力的依赖程度,促进农民增收。[9]二是要推动各项资源包括信息、技术、资金等向农村倾斜,加快农业与二、三产业的融合,延长农业生产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促进农业特色化、多样化发展,发展农业农村电商事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提高农民比较收益。三是要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大农业保险、农村金融、信贷等的投入力度,建立完善的农业保障体系,提升农民抵御风险的能力,培育大量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鼓励农民集体经营,提高农民比较收益。四是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强化高标准农田建设,完善农田水利设施、道路建设,健全农村数字、通信、物流、精神文化等基础设施,改善村容村貌,打造美丽乡村,全面提高农业农村生活质量,留住农村青年劳动力,推动农业农村振兴发展。[10]

4.2 加强规划与开发,合理配置农业劳动力资源

合理配置农业劳动力是应对农业劳动力老龄化问题的重要手段,对农村劳动力进行合理教育规划与开发,将农业劳动力按照年龄和受教育程度分层定级,按级别培训,优化农业劳动力资源,实现农业劳动力人尽其才,增强农业劳动力与农业生产的适配性,促进农业振兴。一是对45岁以下且受教育为初、高中水平的农业劳动力进行农业技能培训,增强年轻农业劳动力掌握现代农业生产和管理的能力,培育年轻农业劳动力成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挥年轻农业劳动力在农业生产中的主力军作用,带动农业现代化发展。二是加强农业机械化、现代农业技术、数字农业和智慧农业在45岁以上60岁以下的农业老年劳动力中的宣传和推广,转换老年劳动力的农业生产认知,形成老年农业劳动力与现代农业生产互补的工作模式,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三是加强农业合作社发展,完善土地流转机制,增强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体系建设,健全土地托管服务,盘活土地资源,鼓励60岁以上的农业老龄化劳动力以土地入股的方式加入农业合作社,或将土地进行流转,交给专业化的组织进行管理,自己享受分红或者土地流转所得财产性收入,从而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4.3 建立健全农村育才引才机制,鼓励青年劳动力返乡创业

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发展和乡村振兴的有序推进离不开高素质的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培育并引进喜欢基层、热爱农村的高素质人才是为老龄化的农业农村注入新鲜血液的有效手段,因此要建立健全农村的育才引才机制,鼓励大量“离土离村”的青年劳动力返乡创业就业。一是要培育本土“新农人”,发展本土高素质农业农村人才,加大教育资源支持农村发展的力度,建立长效培养机制,实行学费减免和多渠道促学并举,鼓励农村中青年农民参与中等、高等农业农村职业教育培训,引导他们学实结合,为农业和农村振兴贡献力量。[11]二是引进农业高素质人才,建立科研高校对接帮扶农业农村的体制机制,引导高校农技指导人才和农业管理人才下乡帮扶,发挥“头雁效应”,为农业农村注入活力,推进农业农村的建设和发展。三是优化农业农村创业环境,建立健全返乡创业的政策机制,建立返乡创业孵化基地,打破城乡资源流动壁垒,促进各项资源向农村倾斜,增加金融、信贷等对返乡创业的支持力度,鼓励“互联网+农业”创业模式,积极开发特色乡村产业,引导青年劳动力返乡创业,实现现代化农业农村“同频共振”,加快推进乡村振兴。

4.4 “城镇+县域+乡村”联动发展,打造“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

因地制宜的促进城镇+县域+乡村融合发展,依托城镇带动县域经济,再联动乡村,激活乡村经济;打破城乡之间的壁垒,促进资源要素双向自由流动,发展农业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12]一是推进小城镇与县域联合发展,形成小城镇县域集群,提高小城镇和县域吸纳农业转移劳动力的能力,实现农业劳动力就近转移或就地就业,方便农业劳动力“进的来”和“回的去”。二是发挥县域经济优势,带动农业产业发展,根据县域发展实际和农业农村现有资源发展农业农村特色全产业链,整合农业农村优势资源,形成有一定竞争力和规模的农业产业集群,促进农业与二、三产业加速融合发展,激活乡村经济。三是打造农业新产业,发展农业新业态,形成农业农村发展新模式。因地制宜的发展文创农业、设施农业、观光农业、打造农业田园综合体;发展互联网+农业,推行农产品电商事业,开创“农业+新零售”的新模式,推动农业生产销售数字化,发展数字农业,打造数字乡村推进乡村振兴。

猜你喜欢
老龄化劳动力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老龄化研究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
老龄化社会下老年心理变化的应对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2020年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1万人
广东:实现贫困劳动力未就业动态清零
国家发改委专家:全面放开二孩不足以应对老龄化
独联体各国的劳动力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