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舞凤仪

2023-01-03 04:50□周
民主 2022年10期
关键词:土屋村落乡愁

□周 佳

沐浴着二月的春风,我们开车进入了安宁八街镇乡村公路,两旁的美丽风景尽收眼底。成片的果林,桃花红,梨花白,还有金黄色的油菜花遍布田野,让人心旷神怡。

我和同行的友人开玩笑说,要不约上三两好友在附近农村置一块地,修筑几间房,过一番田园生活。

不一会功夫,我们就进入凤仪村口,也是第一次到这里。古色古香的牌坊下挂着一副楹联:“天生龙潭鱼雁逍遥童叟康乐,寨子万顷良田同结丰收硕果。”凤仪村位于八街镇西北面,原名梁王寨,因八街八景的碑序有“峨山南下,凤凰来仪”之句。故此,明洪武年间改为现名。

乡村公路旁修着几堵泥土矮墙,墙顶上盖着古色古香的青瓦,墙上涂着一层土红色泥巴,墙中开口的窗框里镶嵌着一排石碾子和一溜圆木,极具乡土气息,吸引着游客驻足打卡。

我们将车停在村头的小广场,我提议先在村子里四处转转,然后再去朋友家做客。广场前有一座土坯房,屋檐下挂着一排排、一串串金黄色又沉甸甸的玉米,好一幅农村丰收景象。墙上还刷有一串醒目的白色大字“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确,“粮食安全”始终是国家发展的基石。

凤仪村分着下村、小后村、电台三个村小组,村里各处分布着整齐划一的垃圾分类站,村容整洁,可见村委在建设宜居乡村上是下了功夫的。

村里田间地头处处簇拥着金黄色的油菜花,花儿用灿烂的生命点缀着欣欣向荣的美丽乡村,形成春季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这时老王来电话说,他家新建的房子在村边的一口大水塘旁。趁着他还在外面买装修材料的间隙,我和友人继续在村里参观。不一会,我们就转到一口大水塘边,只见几头黄牛在坡地上埋头啃着绿草,一位放牛的老倌蹲在旁边,正悠闲地晒着太阳,抱着一只大水烟筒,吧嗒吧嗒地抽着。见我们问路,他乐呵呵地指着前面一栋新楼房,那就是小王家。

我们不知不觉地走进了凤仪下村,这是一座古老的传统村落,一座座用泥土和着细碎的石砾构筑成的土屋院子,坚固高大的墙体,青灰色的瓦顶在阳光下缄默不语,古老而沧桑。当你漫步在老村庄的巷子里,一股来自久远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

小巷子里有一个小商店,一座土房的墙上开着一大扇橱窗,屋子里的木货架上整整齐齐地码着各种日用小商品。玻璃柜台上摆着一副老算盘,一眼瞄去,那些算珠是粒粒包浆,油光发亮。橱窗两旁各有一块大黑板,上面还依稀可见当年一些商品的标价。这就是商店的门面,仿佛让人回到了20 世纪六七十年代供销社开的老商店,回忆起小时候在商店里买糖吃的情形,这家老店能保存至今实属不易。可惜掌柜的不在店里,要不然真想和他攀攀家常,聊聊老村落及小店的历史。

在巷子尽头的一堵矮土墙里,有几棵桃树,一截树枝已伸出墙外,枝叶上朵朵粉红色桃花开得鲜艳,它像一位“藏娇土屋”的仕女正朝着我们招手示意,但又羞涩无比。唐代大诗人杜甫有诗云:“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春风吹起哨子,桃花也不甘寂寞,赶着节拍,暗香涌动,光秃舒展的树枝上已藏不住一朵花事的秘密。它多想探出些花枝向每一位路人展露春色,但却被草黄色泥巴垒起的一堵厚墙隔为百年孤独,只能躲在小院成一统,哪管人间春风来。当你怦然心动,想和倚在墙头的花朵对视,但即刻就败下阵来。墙内桃花,墙外红,有困顿,有徘徊,但它已为你打开春天的一扇窗户。这里就是凤仪下村尚留的一部分古老村庄。

巷子尽头有一座小庙宇,旁边有几位村民搭着梯在拆一座小土屋,屋顶的青瓦被一片一片地揭下码在路边,庙门橙红色的土墙上挂着一块木牌,上面刻着“无南书院”四个字。一位老者坐在木椅子上守门,他示意我们可以进去参观。

过去这里是凤仪村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庙,解放后改成凤仪小学校舍。如今,它已被一家文化公司整体租下来,经修缮保留了其原本的风貌。大殿上供着文魁像,进门右边有个吧台由一些圆木装修而成,里边台上有咖啡机和一台黑色的老式收录机,墙上写着一段话,“对人有温度,对事有态度,做好该做的,多做能做的,再做想做的”。这里充满着一股怀旧风和文艺情怀。

这是一座具有云南特色的两层实木结构四合院,一楼两边的房间里陈列着一些老物件。有农耕文化的工具,如锄头、犁耙、铁锹、斧头、镰刀等;有分选稻谷的风车,称谷物的木盛具,结实的木箱子,老算盘等;墙上还挂着一幅奖状,是由安宁县委、县政府于1984 年颁发的,写着“发展商品生产,繁荣农村经济,勤劳致富光荣”。这些都是改革开放初期最好的历史见证。

在屋子角落里有一个红漆木箱柜,柜门上画着几幅图案,“金鸡报晓”“松鹤延年”等。柜台上摆着一台黑白电视机,一台缝纫机,两块手表,一辆自行车,这可是难得一见的20 世纪70 年代老三件了。里屋有一面墙上挂满了一整套木工工具,刨子,锯子等等,据说凤仪人很擅长木工活,过去就靠着这门手艺外出谋生。隔壁有间房子里的箱子上摆着一个红皮腰鼓,一面小圆鼓,一支唢呐。每逢节日,勤劳智慧的凤仪人都会敲锣打鼓,跳舞舞狮,举行庆祝活动,场面热闹非凡,也许这些民间乐器就是“鼓舞凤仪”最好的见证吧。

据史料记载:“八街第一高度系凤仪老鹅山,此地降雨同途殊归,雨滴岭西,进易门绿汁河流入元江汇红河聚越南海防,入北部湾。雨滴岭东流螳螂川入金沙江,汇长江而归东海。一团云雨两滴下,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此为八街一大奇观。试看云南山水,多北来而南去,唯螳螂川南源,却反其向而流之,此为国内罕见,省内唯一的独特景象。古有‘老鹅展翅下天门,南伸北达,鸟瞰恨天底’之说,故八街不设南门,以锁住吉祥之鸟。无南书院也因八街没有南门而得名,无南即无难!寓意凤仪村风调雨顺,没有困难,没有灾难!也是最早的凤仪小学校址。谓以书院。”

“无南书院”就隐藏在这座古老的村落里,在新主人的精心呵护下,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和浓浓的书香气息。书院已成为一所国学修习场所,凤仪传统文化将在这里继续传承下去。

我们到了老王新建的小楼里做客,这座小洋楼的柱子是仿古的水泥材料,栏杆也是水泥制品,整体设计很有现代感,但我总觉得缺少了点乡土味,楼房前面堆着一些老木料和旧瓦片,估计是拆老屋建新房时留下来的吧。据老王介绍,村里土地大部分都流转出去了,租给农业合作社种植梨子、西瓜、食用玫瑰等果蔬。有一家外地公司来村里投资做乡村旅游项目,村集体经济正在蓬勃发展,村里在凤仪上村统一盖起了一排排小楼,这里已成了名副其实的小康村。

老王家隔壁土屋前停着一辆20 世纪90 年代生产的手扶拖拉机,很有年代感,估计这位拖拉机手应该是当年的致富能手。凤仪下村还保留着一些年代久远的老土屋院落,大水塘旁边就有好几座空空如也的土屋,显得格外苍凉和空寂。我写下一首小诗记录了眼前这一些被遗弃的土屋。

我从远处靠近这几栋土屋/将自己的手掌紧贴在土墙上/试图用肌肤去感受它的沧桑/那是由泥土、沙砾和小石子混合在一起的温度/没有烧结的痕迹/那一股温暖可以直抵心底/这是先民们用智慧版筑起来的基业/只不过,屋内已空空荡荡,杳无人烟/没有炊烟袅袅,没有鸡鸣狗吠/甚至,远处那几头黄牛也不想靠近它/只有从天空投射下来的一束光芒/将它紧紧地搂在怀里/土屋老了,人撤空了/但它依然见证着天荒地老和海枯石烂。

晚餐是在凤仪新村老王的哥哥家里进行的,一桌丰盛的乡里乡味,有着过年的感觉。大家喝着我带来的“喜鹊窝”,热闹地聊着家常。老王七十多岁的老母亲满脸笑容热情地招呼我们夹菜。老母亲从年头盼到年尾,就盼着在外地赚钱的儿女们早点回家过年,全家人团团圆圆。老王说,这些年一直在德宏开出租车,今年提前回来将老家的房子装修好,以后可以告老返乡,叶落归根。年前从芒市归来的路上,老母亲一直在盼望着,每行到一处都要给老母亲报一声平安。这不,明天一大早,老王女儿将要赶去昆明长水机场飞到上海去读大学了,再过几天,老王一家人也要去德宏工作。看的出来老母亲对儿女是多么恋恋不舍,老王说再过几年就回乡发展,陪老母亲一起过日子。

这次乡村游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凤仪下村那些年代久远的土屋,它们不同于其他乡村用土砖头盖起来的房子,而是用一种古老的版筑技术建起来的,坚固而雄伟。如何将这座古老的村落保存下来,留住乡愁,这需要当地政府好好规划和保护。著名作家冯骥才曾说过,当年传统村落保护是一个比较陌生的话题,今天,传统村落保护已经成为全民文化自觉中的一个关键词。保护传统村落,就像保留母亲的照片。村落里原住民、记忆、历史、故事、文脉、情感、传统、习俗都在,这个村落就是活的。

夜深了,我们也得返程,当路过凤仪村委会,看到楼顶上竖立着一排闪亮的红色大字“心系民利 为民解忧”。 我们相信新时代的凤仪村将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变得越来越美丽,并希望凤仪人能将剩下的那些老祖宗留下的土屋好好保存下来,给子孙后代留住一份历史和乡愁。

乡愁像一棵梨树,让香甜存味蕾;乡愁像一座老屋,让你魂牵梦绕;乡愁像一条河,在你心中荡漾;乡愁像一首诗,让思念化成雨;乡愁像亲人,让远方成归期。

猜你喜欢
土屋村落乡愁
永远的乡愁
乡愁
九月的乡愁
油画《村落》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