澜沧县蔬菜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浅析

2023-01-04 10:09王少华
南方农业 2022年9期
关键词:澜沧蔬菜特色

王少华,王 璐

(1.澜沧县经济作物工作站,云南澜沧 665699;2.普洱学院,云南普洱 665000)

澜沧县地处我国西南边陲,全县面积8 807 km2,是云南省县域面积第二大县,人口和面积居普洱市之首,辖20 个乡(镇)、156 个村(居)委会,2021 年全县总人口44.73万人。

1 现状

澜沧县蔬菜规模种植起步晚、标准低,2010 年以前的蔬菜供应主要依靠千家万户小菜园种植和外地大量调入,蔬菜产业处于品种较少、价格波动较大、蔬菜市场淡旺季明显、供需矛盾突出的被动局面。2003年,0.66 hm2的钢架大棚蔬菜种植示范实现了全县蔬菜设施种植零的突破,2004 年,地方政府以有偿无息的财政资金,扶持糯扎渡电站库区群众发展设施蔬菜种植,由于受群众传统观念、生产技术等诸多因素的制约,项目未能成功实施,蔬菜产业发展举步维艰。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加大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建设,利用优越的气候条件和低热河谷冬闲田,积极培育冬早蔬菜产业,引导农户发展蔬菜产业,为项目区群众拓宽了增收渠道。截至2021 年12 月,全县蔬菜种植面积4 881.67 hm2,产量93 728 t,农业产值2.343亿元,自给率仅达70%。通过示范基地建设和农业产业扶持项目的实施,蔬菜产业虽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仍存在产业化程度低、技术落后等诸多问题。

1.1 种植基地分散,种植规模较小,经济效益较低

由于受种植条件、生产技术、资金投入因素的影响,小、散、弱一直是县域蔬菜产业的短板,千家万户种植带来的问题是规范化、设施化、标准化水平低下,干旱、冷害、暴雨、洪涝、冰雹等自然灾害也时常影响蔬菜种植。全县采用大棚设施种植的仅有10户,通过土地流转、入股合作等方式种植经营的,面积最大的也未超过10 hm2,企业联农带农能力不强,产业组织化程度低,难以发挥应有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2 农田基础设施较差,基地功能配套不全

县境内90%以上的耕地位于山区半山区,高标准农田建设滞后,蔬菜基地水电路配套不全,冬春季缺水、雨水季受涝不仅困扰大棚蔬菜种植,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露地蔬菜的标准化种植,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是县域蔬菜产业发展的瓶颈。

1.3 劳动者素质不高,生产技术落后

千家万户的小菜园分散种植是典型的小农经济行为,不仅难以保障蔬菜质量安全的风险控制,而且不利于种植技术的推广应用。近年来,青壮年农民外出务工的不断增多,在家从事农业生产的多是文化基础差、新技术接受能力弱的中老年人,以致农业新技术推广应用缓慢。农户到农贸市场销售自产蔬菜,不仅要占用生产时间,还要产生交通费用,从而增加了生产成本,造成蔬菜种植普遍存在着生产效率、经济效益较低的问题。

1.4 技术服务体系不健全,科技支撑不足

目前,产业发展的技术需求与技术资源不合理配置的矛盾日渐突出,乡镇农业技术推广单位蔬菜专业技术人员严重匮乏,相近专业人员又多从事非技术性的政府服务工作,对辖区内蔬菜种植基地、种植大户技术指导服务的缺位,严重制约蔬菜产业的发展。

1.5 产业布局不合理,产业特色难以显现,区域优势未能发挥

全县蔬菜产业虽然在种植规模、种植品种及产量上有所突破,但不合理的产业布局依然存在,淡旺季明显、价格波动大的市场体系未能得到根本好转。利用资源禀赋发展区域特色蔬菜的创新不足,有的乡镇虽然也成功探索出了山地特色蔬菜种植模式,但因受资金投入、市场流通等因素的制约而难以推进规模化种植,特色优势未能显现。

1.6 市场流通体系建设滞后,产品质量监管难以覆盖

冷藏保鲜及物流配套设施建设滞后,长期以来严重制约县域农产品的市场流通,很大程度上也影响了农户种植蔬菜的积极性。蔬菜品质直接关系着城乡居民的饮食安全,县内还没有一个规范的水果蔬菜批发市场,小市场繁杂分散造成蔬菜质量安全监管工作量大,难以做到全覆盖的监管。

2 发展特色蔬菜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澜沧是普洱市的边四县之一,境内有从原始社会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拉祜族、佤族、布朗族3个“直过民族”。农业劳动者素质较低,社会经济发展滞后,农业基础设施薄弱,产业化程度低,依靠科技进步发展现代农业的步伐缓慢。蔬菜是人类不可缺少的重要食物,也是人类维生素、矿物质、碳水化合物、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的重要来源,有刺激食欲、调节体内酸碱平衡、促进肠道蠕动帮助消化等多种功能,在维持人体正常生理活动和增进健康上具有重要作用[1]。建好“菜园子”、管好“菜铺子”、提好“菜篮子”已成为亟需解决的民生工程。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现有的蔬菜生产能力难以满足产业发展需求,针对大棚设施蔬菜种植技术性要求高、推广缓慢的生产实际,积极探索一条农民愿参与、受益面较广、可复制推广的蔬菜产业发展方式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澜沧优越的自然条件孕育了特色蔬菜产业发展的基础,在稳步推进设施蔬菜基地建设、大力发展冬早蔬菜的前提下,着力山地特色蔬菜基地建设,成为推进全县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切入点和突破口。

2.1 气候条件

澜沧具有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干湿季分明的山地季风气候,年均降雨量1 650 mm,年均气温19.1 ℃,全年无霜期350 d以上,农作物生长快、生物量大,利用低热河谷冬闲田发展冬早蔬菜,山区半山区发展山地生态蔬菜具有优越的立地条件。

2.2 土地资源

澜沧是云南省土地面积第二大县,现有耕地面积21.21 万hm2,其中旱地面积18.26 万hm2,占总耕地面积的86.1%。山区半山区的旱坡地土壤肥沃、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通透性好、无污染或污染少,为发展特色生态农业提供较好的土地资源。

2.3 水资源

被称为东方多瑙河的澜沧江自北向南穿境而过,水系河流纵橫交错,山间溪水清澈长流,为发展山地特色生态农业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

2.4 生态环境

自然生态环境是生态农业发展的基础,县域经济工业化程度低,山区半山区无任何工业污染,65%的森林覆盖率孕育了青山绿水、空气清新的良好生态环境,为发展山地生态特色农业创造了良好的基础。

2.5 劳动力资源

澜沧是普洱市的第一人口大县,农业人口有40.59万人,占总人口的90.74%,95%以上的农业人口生活在山区半山区,虽然文化素质较低,但勤劳纯朴,通过国家精准脱贫的实施,增强了内生发展动力,依靠发展产业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愿望更加强烈,为发展山地特色产业保障了充裕的劳动力资源。

2.6 交通条件

澜沧是边三县的交通枢纽,澜沧景迈机场航班逐步加密,方便快捷的思澜高速公路和正在修建的沿边高速公路及规划中的景临铁路,必将促进澜沧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乡村的全面振兴,为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创造了便捷畅通的交通条件。

2.7 山野蔬菜资源

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为野生蔬菜提供了理想的生长环境,县境内有城乡居民经常食用的云南方竹笋、老白花、树番茄、刺天茄、树花菜、水滑菜、臭菜、树头菜、甜菜、蕨菜、野山药、刺五加、刺包菜、棠梨花、苦藤花、波叶大参(火镰菜)等花果类、叶菜类、根茎类100多种野生蔬菜,是农家世代相传的生态养生蔬菜。随着民众生态环保意识和健康消费理念的增强,山野蔬菜愈加受到消费者的青睐,但由于山野蔬菜受生长季节、采收加工、冷藏保鲜等因素的制约,很难满足市场消费需求,因此发展山野蔬菜产业前景可期。

3 澜沧县发展特色蔬菜产业的路径

3.1 编制产业规划,彰显产业特色

根据《澜沧县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规划》,立足县域资源禀赋,认真编制特色蔬菜产业发展规划。按照“全面规划、总体布局、分步实施、重点建设”的思路,以保障市场供应、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采取市场推动,调整优化品种结构,大量培育地方名优特产,突出打造时鲜蔬菜种植区、高端品牌蔬菜种植区等措施,逐步实现蔬菜产业的优化布局、规模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2]。以河谷坝区建大棚、抓冬农,山区山地推特色为抓手,实现规模适度、种植标准、管理规范、彰显特色的产业发展目标。力争到2025 年,全县特色蔬菜种植面积达4 000 hm2以上,占蔬菜计划总面积6 666.67 hm2的60%以上,实现农业产值3.5 亿元以上,逐步形成产供销、农工贸融合发展的产业新格局。

3.2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蔬菜生产能力

工程性缺水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县域农业生产力水平,是发展现代农业的短板。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统筹安排、分类实施,对低热河谷低产田实施水利灌溉、田间道路、培肥地力的综合配套措施;对山区半山区的旱坡地实施坡改梯、保水土、培地力等土地整治项目,不断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为发展高效特色农业创造有利条件。

3.3 建立示范样板,推动产业发展

选择立地条件好、交通便捷的地段分别建立设施蔬菜和露地蔬菜示范基地,注重核心示范片区建设,开展特优蔬菜品种及野生蔬菜品种示范种植。示范园除做好栽培管理外,应加强示范园的产后处理、保鲜加工、仓储物流、电商销售、市场开拓和品牌培育等工作,实现产品附加值增值[3]。通过标准化集成技术应用,让基层科技人员和群众实地看到并掌握蔬菜标准化生产操作规程,提高推广效率,推动产业发展。

3.4 稳步推进设施蔬菜基地建设

选择交通条件好、农业基础设施配套齐全的河谷坝区和高山平坝区域建立10个以上具有一定种植规模的设施蔬菜基地,稳定蔬菜种植面积,确保雨季叶菜类的市场供应。

3.5 着力推进山地标准化露地蔬菜基地建设

在交通条件较好、水资源理想的山区半山区建立20个以上的标准化露地蔬菜基地,以推行生态栽培技术、积极生产有机蔬菜、大力发展山野蔬菜为特色,丰富市场供应,做优蔬菜产业。

3.6 充分利用野生蔬菜资源,发展山野特色养生蔬菜

澜沧的野生蔬菜资源十分丰富,传统采食的花叶类达70 余种,瓜果类30 余种,根茎类40 余种。大多数农民对野生蔬菜仿生栽培技术不了解、不重视,对野生蔬菜只进行掠夺式采集,不注意利用与保护相结合,致使野生蔬菜的种类、数量大减,甚至灭绝[4]。为保护好品种资源,科学利用资源,应建立县级野生蔬菜资源圃,选择受消费者青睐、市场前景较好、繁育生长较快、种植成活率高、优质高产高效的云南方竹、树头菜、波叶大参、刺包菜、刺五加、臭菜、甜菜等品类进行人工繁育种植,根据品种生长特性和适生环境,在山区半山区进行科学布局,实施山地规模化种植、农家庭院美化种植和村组道路绿化种植相结合,有效推进山野特色养生蔬菜产业化,彰显区域特色,做到美了乡村、强了产业、富了村民。

3.7 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提高产业组织化水平

按照“一个产业富一方百姓”的产业发展目标,重点扶持“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党支部+村集体经济+农户”“企业+村集体经济+种植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建立产业利益联结机制,提高产业区群众特别是山区群众参与产业发展的积极性,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就业,稳定产业用工,不断提高劳动生产效率,有组织地按照目标发展产业。

3.8 配套农产品仓储保鲜设备,建立采收分级、清洗加工、产品包装等初加工生产线

种植分散、收储不便、流通不畅是县域蔬菜产业发展的短板,也是未能充分利用野生蔬菜资源的制约因素,解决好仓储保鲜、分级加工、市场流通的问题,才能促进蔬菜产业发展。应在山野特色蔬菜发展较快的重点产业区配套农产品仓储保鲜设备,建立采收分级、清洗加工、产品包装等初加工生产线,以拓宽群众增收渠道,不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3.9 建立规范的蔬菜交易市场,加强市场监管

建立规范的蔬菜交易市场,加强市场监管,确保消费安全。只有规范的蔬菜市场,才能有效开展蔬菜农药残留、重金属含量等有害物质的检测,通过加强市场监管,控制产品质量风险,才能促进蔬菜的标准化生产,推进产业化进程。

3.10 制定出台产业相关政策,促进特色蔬菜产业发展

地方政府应根据《全国乡村振兴产业发展规划》,结合现代农业产业的相关政策,因地制宜、立足实际、放眼长远,制定“特色蔬菜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有效整合涉农资金,加大地方资金配套投入,通过扶持奖补推进大棚设施蔬菜种植和标准化露地蔬菜种植,建设一批绿色生态蔬菜基地;发挥山区优势资源,大力发展山地特色蔬菜和山野养生蔬菜,以特色优势产业拓宽山区群众增收渠道;统筹谋划冬早蔬菜,提高耕地复种指数,积极拓展市场营销,实施订单生产,确保农民增收。

3.11 建立完善产业技术服务体系

建立完善产业技术服务体系,为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进一步加强县乡两级农业技术队伍建设,建立县级特色产业专家技术团队,通过选送培训、跟班学习等方式,不断提高技术骨干的技术服务水平。对产业重点乡(镇)和龙头企业选派科技特派员,培养一批技术能手作为产业技术辅导员,配合专家团队开展技术服务,形成自上而下、专业对应、技术过硬的产业技术团队。

3.12 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县、乡(镇)两级政府应根据国家有关政策,加强服务创新,优化投资环境,注重项目引资,把发展特色农业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成效考核。鼓励和支持有实力的企业向农村流通领域延伸,建设和发展农业超市、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服务业,培育多元化市场竞争主体,引导各类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农牧业生产大户及经销户,从事市场仓储、冷藏等基地建设,积极办好各类展销会,推介龙头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5]。以优质高效的服务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实现产业规模效益。

3.13 打造特色品牌,做优做强产业

利用当地自然生态景观、边地民族风情和名山名村等资源优势,充分发挥景迈机场航班逐步加密、高速公路方便快捷的交通条件,积极探索农旅融合发展新模式,规划建设具有边地乡风民俗、民族农耕文化特色的乡村生态庄园,以云南省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和大滇西旅游环线建设为契机,以产业融合发展理念,挖掘农家“山野蔬菜+”生态餐饮文化,着力打造山地生态蔬菜及山野特色蔬菜品牌,做到产品有品牌、产业有名牌,以浓厚的乡村特色做优做强特色蔬菜产业,进而推进乡村的全面振兴。

猜你喜欢
澜沧蔬菜特色
《寻美澜沧之拉祜老妪》《美丽孟连之盛装》
“澜沧号”动车组运抵老挝万象 即将投入中老铁路动态检测
特色种植促增收
奇怪的蔬菜
蔬菜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蔬菜也“疯狂”
1988年澜沧—耿马地震前震源区应力状态分析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
抓普及、促提高、创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