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在学习环境下计算机专业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培养探讨

2023-01-04 15:34袁义唐黎黎陶立新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22年23期
关键词:创新能力意识思维

袁义,唐黎黎,陶立新

(湖南工业大学 计算机学院,湖南株洲 412007)

泛在学习是一种任何人(Anyone)可以在任何地方(Anywhere)、任何时刻(Anytime)、通过任何电子设备(Anydevice)获取所需要任何信息的学习方式[1-2]。近年来,国家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对劳动力提出新要求,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而教育作为培养创新型、技术型人才的主阵地,在人才培养方面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3-5]。在泛在学习环境中时刻发生着信息的交流与共享,这符合创新型社会的建设需求,有利于社会发展。融合泛在学习的特征,通过知识的共享、交流和学习,不断激发出人们创造性的思维,发挥每个人潜在的创新能力,能够提高整个国家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从而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特别是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在泛在学习背景下,重新审视教育的定位,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加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重要举措,是实现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1 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1.1 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一种具有开创意义的思维活动,指人们在社会活动和个体生活中为满足发展需要而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思维或观念,以及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意图、愿望和动机;创新意识是人们开展创造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是形成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前提[6-7]。而学生的创新意识主要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敢于突破传统思维,敢于用新观念、新举措、新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活动。

1.2 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实质就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意味着不因循守旧,不循规蹈矩,不故步自封[7]。创新能力是在利用原有的知识储备、经验、观念、方法的基础上,得到新技术、新方法、新思想、新理论的一种能力。创新能力是体现一个国家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地位的重要因素。

2 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存在的问题

2.1 创新意识有待提升

(1)对创新的认识不准确。

部分学生认为创新就是“发明创造”或“做科学研究”,认为发明创造是科学家的工作,离自己很远。事实上,创新包含很多内容:发现新规律、运用新方法,提出新思想、设计新产品等,创新无处不在。而由于部分学生对创新的认识不准确,无形中提高了创新的门槛,限制了创新意识的培养。

(2)缺乏创新探索精神。

部分学生认为只要认真学好课本知识,按时完成课程作业,顺利通过考试就可以了。部分学生更加重视专业课程学习,重视理论知识学习,而较少关注学科前沿知识,缺少对知识深层次的处理加工,探索精神不足,未能深度理解或探索出知识的深层价值,未能把所学知识创造性地应用到实践中,试图去发现一些新规律,产生一些新理论,找到一些新方法。

(3)创新主动性不足。

创新是建立在创新观念和创新欲望之上的,影响学生创新的最大因素是学生自身,部分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虽然有新想法,并能认识到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直接影响创新能力的培养,但受诸多因素影响,学生很难充分发挥出创新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2 创新思维不活跃

创新思维主要包括:发散思维、聚合思维、逻辑思维、直觉思维和批判思维等,创新思维是创新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8-9],而这些思维不是与生俱来的,要通过长期思考、实践、检验逐步锻炼,是靠后天不断的学习与训练培养出来的。创新思维的根本在于出“新”,本质在于超越,但学生长期形成的固有知识、经验、观念、方法很难被改变,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创新思维的形成,导致学生创新思维不足。

2.3 创新能力较低

创新能力主要包括:信息搜集能力、信息加工处理能力、知识应用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创新方法设计能力等[10-12]。大多数学生为了培养专业技能,学习目的性很强,重视专业主干课程的学习,忽视了其他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导致知识的广度不够,深度不足,教学过程中也缺少学生创新思维的系统训练,难以形成较好的创新能力,尽管部分学生有创新想法,但因缺乏必要创新技能,也无法展开创新活动。

3 泛在学习环境下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3.1 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要遵从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能力培养为主线、以服务社会为宗旨。在不同阶段、不同时期,社会对人才有不同的要求,因此专业发展必须结合时代特征,既要满足当前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还要能与时俱进,敏锐察觉与预测未来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的走向,制定满足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方案,适应新的人才需求。

作为新工科最热门的专业之一,计算机专业要清楚认识计算机知识在本领域以及相关学科中的支撑作用,既要培养学生扎实的理论基础,又要培养学生较强的实践创新能力,还要注重学科交叉融合。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增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和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13],通过创新课程学习,让学生了解创新创业能力需求,把创新实践能力贯穿于培养过程中。

3.2 教师要树立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培养观,尊重个性,因材施教

(1)教师要为学生做好资源准备,创设泛在学习环境。

教师要提供多样化教学资源,通过微课、参考文献等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思考[14]。要尊重学生个性,挖掘学生潜力,遵循因材施教培养观念,探索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教学方法,采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以网络技术为依托,将互联网、数据库、远程设备等融合起来,形成网络空间,学生可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

(2)教师要做学习的组织者,让学生从“学会”变为“会学”。

在泛在学习环境下,注重的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从“学会”变为“会学”,突出“思”字。教师要组织好课前、课中、课后学习,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研究者,引导学生学习,引领学生去思考,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思维空间,发挥其主动性,让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

(3)教师要突出“思”字,引导学生思考,提供质疑的机会。

“质疑”是创新的基础,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鼓励学生质疑的积极性。课前学生围绕教师提出的问题查找资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或提出质疑。课堂上教师组织学生讨论、研究、问答、头脑风暴等,给学生表达认知的时间和机会,留足思考与实践的时间,要肯定学生的批判精神,形成相对宽松的教学环境,让学生敢于讨论、勇于质疑,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批判能力、创新能力。

(4)教师要激发学生求知欲,培养学生想象力。

在教学中,应以“项目导向+任务驱动”为主线,按照“做中教,做中学”的教学理念进行教学设计,采用课前自学、情景导入、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案例教学,将任务贯穿于课前、课中、课后全过程,注重启发式、交互式教学,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分析、探索、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试图用不同方法解决同一问题,再通过归纳、比较等得出最优方案。

3.3 以学科竞赛为抓手,提高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创业能力

要以学科竞赛为导向,建立竞赛机制,完善课程教学体系,把学科竞赛与人才培养方案、教学方案关联,把竞赛中发现的问题反馈到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中,形成“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的良性循环。学生要积极参与比赛,通过比赛磨炼创新能力,提升策划能力、文案编写能力、演讲与表达能力,把所学知识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能提出新方法、新理念、做出新产品。另外,要规范竞赛辅导机制,把指导学生参赛作为教师考评的一项指标,让教师重视学科竞赛,将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融入教学中,让学生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开展创新活动,解决实际问题,养成科学学习方法。同时,也要有学生激励机制,开展创新创业学分认定等,大力宣传获奖成果,形成影响力,让学生觉得创新活动就在身边,克服畏难情绪,激发参赛热情,通过学科竞赛,不断提高创新能力。

3.4 加强产学研合作,注重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一种有效方法,一方面,学校要重视学生实践技能培养,抓好实验实训环节,抓好学生暑假实习和毕业实习,不要让实习走过场。重视毕业设计环节,把创新能力作为重要考核指标。另一方面,要重视产学研合作,大力开展校企合作,建立充足的实训基地,引进企业的优质资源,鼓励学生走出去,了解企业运行机制,熟悉企业岗位需求,掌握行业先进技能。鼓励学生多开展调研活动,培养收集、分析、判断、识别、整理、归纳与利用信息的能力,提前接轨社会、拓宽视野,提高实践创新能力,增强学生就业能力、创业能力。

4 结语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人才决定着国家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高校作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主阵地,要树立科学的创新意识,形成完善的创新能力培养体系,营造浓厚的创新学习氛围,形成创新型教与学的良性循环,让师生均能在创新中提升,在提升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

猜你喜欢
创新能力意识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拓展探究实验 培养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