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校外实践培养研究生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探讨
——以安全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为例

2023-01-04 15:34陈坤石楠雷真杰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22年23期
关键词:研究生工程专业

陈坤,石楠,雷真杰

(重庆科技学院 安全工程学院,重庆 401331)

2021年5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共同印发《“十四五”时期教育强国推进工程实施方案》,指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增强产业转型升级的技术技能人才支撑,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推动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面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加强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创新培养模式,优化培养结构,提升学生创新精神、实践水平和就业创业能力,更好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在此背景下,产教融合已成为教育改革中关注的热点问题,是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的必经之路。

近年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信息技术与安全生产行业相融合,安全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需要构建新兴学科和传统工科相结合的学科专业[1]。单凭传统的知识技术储备和管理经验,不接受相应的培训,并不能与现代先进智能装备相匹配,从根本上解决安全生产问题。研究生作为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高层次人才,安全学科教育旨在使其掌握专业技术和实践技能[2],提高团队协作能力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具体体现在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方面,最大程度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事后损失。知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对培养高层次研究生人才的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专家们在长期工程实践教学中,认为安全工作是一项长期、艰苦、系统的工程,并将校外实践模块看作研究生求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内容,需把校内知识和企业经验融会贯通,在理论和技术层面不断创新突破。

各高校的实践表明,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只体现于课堂教学、研究生自主学习、校内实践和论文撰写等过程中,多样化校外实践教学也起着重要作用:可有效培养研究生感性认识、正确认识和处理安全与生产、安全与效益的关系,将理论和实际联系起来,使研究生的个人素质和综合能力得以充分发展[3]。

1 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立足“十四五”,面向2035规划需求。我国把“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作为未来发展的首要任务加以部署。为了适应我国当前经济的快速发展,不仅需要一定数量的从事技术和管理类工作的应用型人才,更需要创新型卓越工程人才。我国安全生产行业正由粗放的生产方式走向精细化、集约化,大数据、人工智能、无线通信等新兴技术与传统安全交互式融合发展,并取得了很大突破。通过实践教学的方式让学生精准把握行业发展方向,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创新型人才,是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

在课程体系和教育模式设置方面,强调安全大学科整体系统框架。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在目前的高校中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很多学生所期待的专业研究和技能培养相对不足。国内高校已经充分意识到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正致力于通过实践方式让知识转化为应用能力,并不断推陈出新。

研究生规模大幅度扩张产生的影响也有两面性:一方面,结合我校安全专业的招生情况,跨专业领域研究生占比较大,本科所学专业也呈多样化,导师的研究领域不完全与学生本科所学专业对口,导师精力有限,难以全面指导所有学生;另一方面,促进学术交流,学生可以开展学术沙龙,与具有本专业基础和跨专业交叉学科的学生,谈谈自己本科学了什么、实现了什么,从不同维度去思考问题,从中得到启发,通过发挥本专业优势和深入学习,相互协作和配合,解决在技术上遇到的问题;也可以利用实践平台和校外指导教师互联互通、相互配合,把理论知识和工程实践相结合,激发创新意识和学术热情,开拓创新。

我校安全工程领域研究生实践的培养体系主要分为校内和校外,校内实践侧重理论基础实验验证和仿真模拟,校外实践重心在于工程应用。此外,大部分企业都有自己的重点实验室和功能强大的工程仿真软件。把握国家发展战略和人才需求方向,重视校外实践教学环节、加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是安全工程领域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教学的关键,是辅助学生树立明确目标、实现更好就业的源动力,是培养硕士生人才具有感性认识、实际工作技能、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机会。

2 研究生校外实践存在的问题

校外实践平台在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高质量、高协作能力的创新技术人才上发挥重要作用。安全行业发展需要打破行业传统思维,利用交叉学科特点,培养知工艺、懂安全、精技术、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4]。结合我校实际情况,部分研究生协同合作性不强、创新意识薄弱,在校外实践过程中也出现一些问题和不足,具体表现以下5个方面:

2.1 校外实践环节单一,协同合作得不到充分体现

根据重庆科技学院最新版(2021)安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校外实践课程设置大体分为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5个环节[5],具有机械性和单一性特点。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由于实习领域的专业基础薄弱,校外导师在短时间内不会让学生直接上手关键技术。重新学习一门新技术需要较长时间,而大多数研究生校外实践周期在4周左右,从校内实践到校外转变过程中,周期长、自我提升难度大[6]。

2.2 安全工程领域跨专业研究生较多,专业基础参差不齐

据统计,安全工程领域2021级跨专业研究生占比高达51.4%,跨考学生本科专业多为物流工程、物联网工程、计算机科学技术、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等,这些跨专业学生本科所学课程多种多样,安全相关基础知识薄弱,安全科学的交叉性决定了学生需要学习多学科的相关知识[7],但是短时间内掌握安全所有知识十分困难,虽然安全理论知识基础可以通过第一学期开设《安全系统工程》《安全管理学》等补修课程弥补,但由于时间所限,补修课程学时少,学生在短时间内为了修满学分,对知识多是浅尝辄止,难以掌握其中的要点。

2.3 高校实验设备老化,实验条件有限

由于高校部分实验设备老化,实验条件有限,实验材料没有及时得到更新,多数实验只能满足本科生的基础教学,例如氮氧化合物的测定、管道涂层损伤检测与寿命预测、职业危害监测与检测等,研究生对学校实验仪器的使用率低。而要新建实验室流程复杂、周期长、成本高,研究生只能选择满足实验条件的研究内容,选择面狭窄,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造成一定限制。

2.4 缺乏创新意识和职业精神的培养

在安全工程专业研究生校外实践过程中,大多数研究生的工程意识尚处于认知和概念阶段,部分学生对行业安全理论知识的掌握深度不够,基础水平也参差不齐,理解的深度和广度都不一样,特别是对于跨专业刚接触安全专业的研究生,缺乏工程工作的背景和实战经验,实践目标不明确,只是按照教师要求按部就班地完成任务。部分研究生重在专业研究,不了解职业精神,虽然高校开设工程伦理课程和穿插生产事故案例分析,但是学生没有切身体会,导致其缺乏决策性和主观能动性,在实际工作中缺乏工程意识和创新意识,职业精神素养有待提高。

2.5 被动实践导致实践效果不理想

由于我校研究生专业构成复杂,教育模式大多处于单向知识灌输,考虑多专业知识共存性,教学知识覆盖面大、深度浅,与本科的学习方式并没有太大区别,学生处于被动状态。实习环节的模块、内容、程序、方法等关键要素都是由教师提前制定,学生实践过程处于单向知识接收的状态,交流和互动较少,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不高,在最后提交成果和报告的时候对实践环节缺乏认知和思考,实践过程缺乏创新性,导致实践效果与预期目标存在一定差距。

3 应对措施

3.1 加强校内外沟通合作,模块化构建实习内容

在校外实践开展之前,加强高校与企业之间的沟通合作,实行内外联动、合作式、交互式发展。高校与企业实行联合培养机制,共同参与教学计划的制定,积极开发校外工程实践资源,根据学生本科所学专业为学生分配实习单位和指导教师,学生与教师保持联系,提前了解企业生产基本情况和要求掌握的基础知识,并定期汇报知识掌握情况和进度,让企业参与育人全过程。针对校外实践环节单一的问题,对我校现有的石油安全、化工安全、应急管理三大应用基础平台制定不同的实践目标,掌握系统风险分析与评估的能力,利用新技术解决工业安全管理、工程决策等方面的实际问题,实现实习内容模块化构建。校外实践人才培养模块化构建是工程实践协作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既要富含科学要素,又要有一定的综合性,具有一定的深度、广度、梯度。结合我校学科发展重点导向和校企联合培养工作站,将实习内容分为油气生产安全技术、化工过程及装备安全、应急管理与技术三大模块。在油气生产安全技术方面,重点掌握石油行业安全管理的特点和石油天然气生产工艺过程;在化工过程及装备安全方面,掌握化工工艺流程,能够独立完成化工生产、运输、储存等过程中危险化学品的危险性分析和事故风险分析;在应急管理与技术方面,掌握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条例,独立编制应急处置方案。针对以上模块,结合大数据、人工智能、集成电路新兴学科建设进行优化和布局,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不断摸索,全面规划实习内容,在开展过程中不断细化,总结出三大板块以工程实践为特色的安全学科教学模式,才能使学生专业适应能力更强。

3.2 多元化工程实践能力协作共生的校外实践培养体系

针对各行业对复合型人才的迫切需求,从“工程能力、协作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四方面入手,建立多元化工程实践协作共生的校外实践体系。在校外实践的开展过程中,学生进入企业单位,在真正的生产环境中去学习和实操演练。在工程能力培养方面,由具有相关行业背景的专业导师指导,做到量体裁衣,将课程教学与企业生产过程相融合,学习使用安全行业中使用的工程软件解决工程设计和实际问题,例如CAD、ANSYS、Phast、Pathfinder等;在协作能力培养方面,在具备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学生参与到科研项目中,与企业安全生产研究人员和技术人员沟通交流,从不同视角表达自己的观点;在动手能力培养方面,通过指导教师现场教学,对比正确与错误的操作,对错误操作带来的危害引起足够重视,并将课程中零散的知识点整合成一个系统的知识框架,加深程序性记忆;在创新能力培养方面,结合我校安全专业研究生多方向和跨专业研究生比重大的特点,利用交叉学科优势与传统安全生产和管理有效衔接,为研究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思辨能力带来启迪。这既使安全工程专业研究生综合实践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同时也为用人单位选拔优秀人才提供了机会。

3.3 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合作,使实验配置流动化

首先,针对我校石油、化工、应急管理三大方向,以中石油重庆气矿、重庆市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中煤科工集团重庆研究院等为代表的企业实践基地可满足学生进行危险分类分级评价、天然气管道泄漏、完整性评价、粉尘爆炸等大量实验和数值模拟的需求,高校与这些代表性企业签订联合式人才培养合同,采取长期合作式发展方式,共同开展实践活动,有效解决了实验设备老化、实验经费不足和学生动手能力差的问题。高校教师凭借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定期向企业提供安全教育知识培训、技术咨询、产品研发等;校外企业单位为学校提供实验实践平台和资金支持,支撑研究生完成专业方向的试验研究,同时,校外导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能为学生提供专业指导,不仅可以让研究生更好地熟悉实验设备的构成和操作流程,还能让实验配置流动起来,物尽其用,给研究生提供更好的科研条件。

3.4 提高研究生工程意识和职业精神素养

工程精神、职业精神的培养包括自我要求、从业信心、诚实守信、吃苦耐劳等方面,学生需要对专业建立感性认识。在自我要求方面,以研究方向和职业规划为导向,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增强应对压力和挫折的能力,在解决复杂难题时彰显个人价值;在从业信心方面,坚持人人平等的原则,让学生在实习中找到乐趣,获取归属感和成就感;在诚实守信方面,将企业元素进行融入,让学生体会到忠诚对企业和社会的重要性;在吃苦耐劳方面,在校外实践中激励学生多参与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在实践中勇于挑战、刻苦攻坚。借助校外实践机会,进入企业工作场所,通过现场教学、企业专业人员现场指导等灵活教学方式,再结合校内课程教学,深刻理解安全行业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在实践过程中让学生在价值层面高度认可这些宝贵精神和职业规范,形成知识、技能、素质三者并进的阶梯式上升的教学链,最终保证人才培养的有效性、高效性。

3.5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动机由学习兴趣、学习成就和压力驱动组成,受心理和外部环境影响。校外实习基地是提高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第二课堂,指导教师可凭借自身的学术优势向国家有关部门或企业单位申请项目,通过课题制的形式让学生加入课题团队,通过集体的力量开展合作式研究,为研究生制定课题研究的具体内容和学习规划,带着目标去分析和解决问题。根据现场实际情况调查分析,更容易理解论文中提及的抽象问题,高效检索和筛取其中的关键信息,从而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不断探索,促成研究生批判意识和学术素养的养成,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培养发散性思维,在技术上和管理上创新,并逐渐向其他工程领域延伸。

4 结语

面向新发展格局,加快高层次人才的供给侧结构改革,安全行业需要高质量人才资源队伍作为支撑,利用校外实践平台这条重要纽带,在理论和技术上突破和创新,向企业输送具备协作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高质量人才,带动企业转型。在新的发展环境中输出高质量的研究生,提高核心竞争力,追上行业发展的新趋势是必然的选择。

猜你喜欢
研究生工程专业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蔡智及其研究生作品选登
沈铭存研究生作品选
子午工程
工程
工程
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