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胡桂枝干姜汤在皮肤病中的应用

2023-01-04 19:35
光明中医 2022年9期
关键词:姜汤干姜少阳

郭 敏

柴胡桂枝干姜汤见于医圣张仲景《伤寒论》第147条:“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以及《金匮要略·疟病》附方:“《外台》柴胡桂姜汤,治疟寒多微有热,或但寒不热,服一剂如神”。《活人书》云:“干姜柴胡汤治妇人伤寒,经脉方来,初断,寒热如疟,狂言见鬼”。该方由柴胡、桂枝、干姜、瓜蒌根、黄芩、生牡蛎、炙甘草组成。为少阳病兼证,属经腑同病兼津伤阳损证者设,主治胆火内郁兼太阴脾寒的寒热夹杂证[1]。

历代医家对柴胡桂枝干姜汤的论述中,总结出其汤证病机:①少阳病兼表邪未解;②邪入少阳、汗下津伤;③少阳病兼有水饮;④上热下寒;⑤胆热脾寒5个方面[2]。功效有六:①双解少阳表里,②和解少阳、清热生津,③和解少阳、温阳化饮,④清上温下、寒热平调,⑤和解少阳、温脾散寒,⑥枢转气机、化痰开结[3]。

笔者通过归纳、对比、分析认为柴胡桂枝干姜汤证的主要病机可通过以下辨证进行阐释:从六经辨证来看,该方证主要病机为少阳枢机不利兼有太阴虚寒,或兼有太阳表不解。其主要功效为清解少阳半表半里郁热、温补太阴虚寒,或解太阳表证。从脏腑辨证来看, 该方证主要病机为肝胆郁热兼有脾虚寒,其主要功效为疏利肝胆郁热,温脾补虚散寒。从气血津液、三焦辨证来看,该方主要病机为气郁而致津液运行障碍,在相应部位表现为津液亏虚、水饮内结、痰湿阻滞。由上可见,柴胡桂枝干姜方既可复气机之升降,又有温阳化饮、祛痰除湿、生津润燥、和解表里枢机、疏通三焦、调和脏腑阴阳之功。后世医家临床常用于治疗慢性肝炎、慢性胆囊炎、糖尿病、精神抑郁等内科杂病[4]。临证用该方治疗皮肤病,不失为中医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有意义实践。笔者临证用该方治疗皮肤病每获良效,现就其病机及方证浅述如下。

1 柴胡桂枝干姜汤宗法方义方解

陈慎吾:“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少阳病而兼见阴证机转者,用之最恰”。胡希恕认为柴胡桂枝干姜汤由小柴胡汤变化而来,而干姜是本方的大眼目,小柴胡汤用生姜重在建里散邪,而柴胡桂枝干姜汤用干姜重在温里。张路玉:“小柴胡汤本阴阳二停之方,可随证之进退,加桂枝、干姜则进而从阳;若加栝蒌、石膏则进而从阴”。汪苓友:“即小柴胡加减方也……兹不因咳,而以干姜易生姜者何也?盖干姜味辛而气热,其用有二,一以辛散胸胁之微结,一以热济黄芩、瓜蒌根之苦寒,使阴阳和而寒热已焉”[5]。

据此,不难看出,小柴胡汤重在和解半表半里之热,是治疗半表半里阳证(即少阳证)的方剂;而柴胡桂枝干姜汤重在祛半表半里之寒,是治疗半表半里阴证(厥阴证)的方剂。从六经辨证分析,少阳证与厥阴证均属半表半里证,前者为半表半里阳证,后者为半表半里阴证。脾胃虚弱,中运无力,里外上下的循环痞塞不通,是半表半里证的实质。因邪结于半表半里,使邪无直接出路,易出现寒热错杂病证。尤其是厥阴证,最易出现寒饮化热,上热下寒为其特征。柴胡桂枝干姜汤重视少阳枢机顾护中焦阳气,虽是小柴胡的变方,但差距很大。干姜易生姜是柴胡桂枝干姜汤区别于小柴胡汤的重要药物。

张志聪:“柴胡桂枝干姜汤,牡蛎启厥阴之初阳;蒌根起少阴之阴液;柴胡、桂枝、黄芩,从少阳而达两阴之气于太阳;干姜甘草和中胃而资其土气,病虽不涉中土,必藉土灌四旁后,能阴阳和,枢机转而汗出愈”。

在临床中,若虚寒重可加少许附片。《长沙药解》谓附子“走中宫而温脾,入下焦而暖肾”。若加附片,则此方六经皆入。拓展了临床应用范围。该方药简力宏,组方奥妙,义理深邃:柴胡桂枝干姜汤中柴胡味苦微寒,疏解少阳郁滞;桂枝、干姜通阳散寒,温化水饮,能迅速促进脾胃的生化能力,改善脾胃的功能,改善便溏等下寒症状;黄芩苦寒,清泄少阳邪热,使少阳火郁得清,上热口干口渴得缓;天花粉、生牡蛎逐饮开结;炙甘草补脾益气,调和诸药。本方和解枢机、寒热并用。病机特点为寒热错杂,胆经有热,脾经有寒[6],证属半表半里虚寒证,即厥阴病的范畴。以口干或苦,咽干心烦,胸胁胀满,肩背发热等上热症状及四肢不温,心下微结,小腹怕凉,便溏或头硬后溏等下寒症状为主要适应证。

2 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皮肤病机制探究

皮肤是人体表面积最大的机体组织,疾病种类繁多,多种内脏疾病亦有皮肤上的相应表现。其虽生于皮肤、表现多样,但均与脏腑机能失调紧密相关。现代医学关于皮肤病的记载已有一千多种,中医学文献中对于皮肤病的记载也有数百种,但鲜有专著,多散见于外科典籍之中,如《外科精义》《外科正宗》《医宗金鉴》等。

皮肤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长代谢依赖于脏腑营养与气血津液的维持。同时,皮肤具有“卫外”功能,可保护机体脏腑,使其顺利运行。外有皮、脉、肉、筋、骨,内有五脏六腑,形成一个内外相应的整体,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少阳经包括手少阳三焦经和足少阳胆经,在人体经脉传导中起枢纽作用,与厥阴经互为表里。《素问·阴阳离合论》载:“厥阴之表,名曰少阳”。因位于半表半里,有转输内外的枢纽作用,故有“少阳为枢”之说。其对协调人体的阴阳平衡,脏腑间的密切协作至关重要。少阳转枢功能正常,营卫、气血津液及元气等规律运行敷布和脏腑的活动正常,则肌肤丰润细腻;少阳枢机不通利,则影响皮肤功能的正常发挥,引发皮肤疾患,甚则发生严重的皮肤疾病,致损容。《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近年来,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工作生活压力也日益加大,忧思劳累,熬夜加班是常态,精神心理因素对身体健康产生的负面影响也日益严重。《黄帝内经》早就明确提出“怒伤肝”“思伤脾”“恐伤肾”情志因素对健康的影响。现代医学研究也表明,长期的劳累、压力过大、负面情绪与身心疾病的生理基础密切相关。经过临床长期的观察发现,皮肤病患者,尤其是慢性皮肤病患者,多与精神、情绪和胃肠功能的异常有关。柴胡桂枝干姜汤证的体质特征,大多有如下表现:体型中等或者稍瘦,面色黄白或者微青,情绪波动较大,心烦易怒,胸胁胀满不适,口干口苦,睡眠欠佳,面部时有烘热,或咽喉疼痛,或时发口疮,或肩臂酸痛,胃脘和四肢多畏寒喜暖,或有腹泻和大便不成形。无论舌苔黄或厚,而舌质多淡白。左关脉多弦细,右关脉多滑实有力,尺脉多沉紧。

3 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皮肤病的中医思维

皮肤病有别于内科疾病,其标在外,患者常以局部皮肤问题为主诉,除应重视对局部皮肤问题的辨证,更应重视在内的病因和根本。如《外科正宗》云:“医之别内外也,治外较难于治内何者?内之症或不及外,外之症必根于其内也”。故在皮肤病的诊疗过程中,需内外兼顾,不仅对皮损熟知,还需整体合参,不能拘泥于病名及皮损形态和外因,而是要着重抓住疾病的病机与主症,方可切中病机,药到病除。

3.1 激素依赖性皮炎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即激素脸,是面部长期外用激素后产生依赖,出现红斑、丘疹、灼热等毛细血管扩张表现,并伴有紧绷、瘙痒感等症状的一种疾病。中医认为糖皮质激素辛温,此病属“药毒”的范畴,久用助阳生热,化燥伤阴。可使毒邪侵袭肌肤腠理,卫外不固,肌肤失去濡养,加之因病致郁,肝郁化火。该病的主要病机为毒邪蕴结,阴阳失调[7]。病程日久,反复发作,每发医者多用清热凉血解毒之品内服,虽可短暂收效,但因过用寒凉,伤及正气,尤其是损伤中阳,加之心理包袱越来越重,情绪欠佳,郁而化火,久之致虚火上浮,上热下寒。笔者在临床中治疗此类患者,发现柴胡桂枝干姜汤对面部皮损遇冷热交替时加重,烦燥易怒,口干口苦,喜热饮,夜寐欠佳,体倦乏力,纳差,下腹部喜暖怕冷,大便不成形等寒热夹杂偏虚寒,虚实并见者疗效颇佳。

3.2 痤疮痤疮是一种常见的发生于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临床以面、胸、背等部位出现粉刺、丘疹、脓疱甚至囊肿结节等多形性皮损为特点。各年龄段人群均可患病,12~24岁患病率高达85%,成人3%~8%。此病属损容性皮肤病,不仅造成病损局部的不适,且易造成心理损害,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此病属于中医学的“肺风粉刺”“酒刺”等范畴。古代医籍早有论述,王冰注《素问·生气通天论》载:“皶刺长于皮中,形如米,或如针,久者上黑,长一分余,色白黄而瘦于玄府中,俗曰粉刺”。此病因肺胃有热或胃肠湿热,郁阻肌肤,毛窍闭塞,化热酿脓;或情志失调,肝郁气滞,日久成瘀;或劳伤脾土,湿浊内停,湿热痰瘀,瘀阻肌肤而发。其病位虽在肺经,在皮肤表面,但与脏腑功能失调紧密相关,《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痛疮痒,皆属于心”。《素问·生气通天论》曰:“营气不从,逆于肉里,乃生痈肿”。其初起病性多属实。一般认为痤疮就是有热、上火,治疗常采用清热解毒、泄热通下、凉血养血的药,导致火被寒凉所郁。虽然服药时症状有所减轻,但停药就会复发。是因为服用了苦寒药,只是暂时缓解了症状,并没有得以根治。

近年来,多数人压力大,欲望多,思虑多,忧思伤脾,导致脾胃虚;熬夜,缺少运动,口腹之欲不节制,出现虚火,即胃虚而有火。加之抗生素的滥用,过用苦寒药物,伤及中阳的比比皆是。人体正常的模式应该是下热上寒,即《易经》泰卦的格局,下阳上阴。下为阳,阳主升主上行;上为阴,阴主降主下行,从而形成上下交通,阴阳交泰的正常运行状态。当脾胃虚寒痞塞不通的时候,人体上部的能量不能下行,郁而生热,便为心烦、口干口苦,人体下部得不到能量的补给,便会变冷,出现便溏、四肢不温等症状,形成上热下寒、上阳下阴的病理状态。临床上治疗痤疮尤其是病程较久者,只要病机属火郁于内,发散不出者;或胆火内郁兼太阴脾寒的寒热夹杂者,皆可用柴胡桂枝汤加味“火郁发之”;或温脾散寒、活血化瘀,化痰开结、寒热平调治之,均可收效。

3.3 黄褐斑黄褐斑是一种常见于中青年女性面部的淡褐色色素沉着斑。与现代人生活节奏快、压力大及不良生活习惯有关。男性亦偶有罹患者。成年女性发病率高达28.2%,育龄期女性较多。此病属中医学的蝴蝶斑,以面生褐斑,状如蝴蝶而言。中医学文献中又有“黧黑斑、面黑皯、面尘”等名。如《诸病源候论·面黑皯候》记载:“面黑皯者,或脏腑有痰饮,或皮肤受风邪,皆令血气不调,致生黑皯”。凡面部现黄褐斑病程长,口干口苦,下腹部有喜暖畏寒,病机为肝胆郁热兼脾胃虚寒者,有寒热错杂、虚实共见的情况,均可辨为半表半里阴证之柴胡桂枝干姜汤证。该方合当归芍药散加味均可获不错的疗效。

3.4 慢性荨麻疹荨麻疹俗称风团,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由各种因素致皮肤黏膜血管发生暂时性炎性充血与大量液体透出,造成皮肤局部水肿性的损害。其迅速发生与消退,有剧痒。荨麻疹有急、慢性之分,持续6周以上者,为慢性荨麻疹。中医学称其为,风疹块、瘾疹等。其病因复杂,病机变化多端,历代多有论述。《素问·四时刺逆从论》:“少阴有余,病皮痹而瘾疹”。《金匮要略》:“邪气中经,则身痒而隐疹”。《诸病源候论·风瘙瘾疹候》:“邪气客于皮肤,复逢风寒相折,则起风瘙瘾疹”。《圣济总录》:“身体风瘙而痒,瘙之隐隐而起”。总之,此病因禀赋不耐,卫外不固,风邪乘袭;或饮食失宜,脾胃不调,复感风邪;或情志不遂;或寒温不适,外邪乘袭而致病。中医辨证治疗分为风热、风寒、胃肠湿热、血虚风燥、冲任不调等型,治疗分别以散风清热、解表、调和营卫、通腑泻热、养血润燥、止痒为法,急性期多以祛风清热为主。该病反复发作,多次治疗后,往往表现为寒热夹杂,虚实互见。对慢性荨麻疹表现有邪在半表半里之胆热:口干,烦躁易怒,睡眠欠佳等并伴有便溏、怕冷等脾寒症状的患者,可使用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减进行治疗,收效满意。

上述列举皮肤疾患种种,虽病名、皮损形态不同,临床表现不一,但均有上热下寒,胆热脾寒,寒热夹杂的病理现象,符合柴胡桂枝干姜汤方证病机,故用之多能取效。

4 临床验案

某女,37岁。2020年8月19日初诊。诉面部现黄褐斑半年余,经美容院祛斑治疗3个月余,疗效欠佳。近日明显加重,由其先生带至南阳市中医中药研究所就诊。刻下:双侧面颊部见淡褐色斑片,边缘清晰,无鳞屑及疼痛,状似蒙尘。自述晨起口干口苦口臭,喜热饮而量不大,闷闷不乐,纳眠欠佳,大便素干稀不调且近日头硬后溏、黏滞不畅。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苔微黄腻,脉细弦。素畏寒喜暖。经前胸胁胀痛,腰部困痛,白带量多、色白。西医诊断:黄褐斑;中医诊断:蝴蝶斑,肝郁脾虚、胆热脾寒、湿瘀蕴肤证。

四诊合参,辨为半表半里阴证之柴胡桂枝干姜汤证。治以疏肝郁,清胆热,温脾胃,化湿瘀,调气血,消色斑。予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味。药物组成:醋柴胡12 g,桂枝10 g,干姜10 g,炒黄芩6 g,天花粉10 g,生牡蛎15 g,炙甘草6 g,白术30 g,当归12 g,川芎9 g,泽兰15 g,云茯苓12 g,炒白芍15 g,川续断15 g,陈皮20 g,枳实12 g,荆芥穗6 g。7剂,每日1剂,水煎分2次温服。药尽复诊,诉纳眠均改善,心情舒畅,色斑颜色变淡,效不更方,继服上方20剂,因外出,后改为丸药,2个月后随访告愈。

按:黄褐斑是一种常见皮肤病,男女均可发生。是面部有黄褐色色素沉着性皮肤病。此病属中医学的“蝴蝶斑”“黧黑斑”“肝斑”“黑皯”“面尘”的范畴。现代医学治疗以促进色斑消退为主要原则。目前尚无满意疗效。多以外用药物及激光、脉冲光疗为主。中医治疗多以疏肝解郁,理气消斑,健脾化湿,滋阴或温阳补肾,化瘀退斑。 本案的发生为情志不遂,肝气郁结,日久化火,肝胆有热,虚火上炎加之脾失健运,脾胃有寒,痰湿内蕴,冲任失调,气血失和,气血不能上荣于面,致肤失所养而生色斑。晨起口干口苦口臭,闷闷不乐、经前胸胁胀痛、眠差为肝郁化火,胆火上炎所致;喜热饮量不大、纳欠佳、大便素干稀不调且近日头硬后溏、黏滞不畅、畏寒喜暖、腰部困痛、白带量多、色白、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苔微黄腻,脉细弦为木郁克土,脾阳不足之象。患者口干(渴而不呕)为上有热,胸胁不适为肝郁,虽大便溏不典型,但素有不调病史,脾胃虚弱无疑,畏寒喜暖为阳虚,符合本方临床运用三要素:口干(渴而不呕)、两胁不适、大便溏。故而选用柴胡桂枝干姜汤。方中柴胡为君,疏肝郁;黄芩为臣,清胆热;佐桂枝、干姜温阳化饮;配当归、川芎、茯苓、泽兰、白术、炙甘草、陈皮等活血化瘀,健脾利湿之品,共奏疏肝郁,清胆热,温脾胃,化湿瘀,调气血,消色斑之效。

5 结语

《素问·至真要大论》强调:“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必先五胜,疏其气血,令其调达,而致和平”。结合以上验案,笔者认为,柴胡桂枝干姜汤用于皮肤病的治疗,事实上也就是“六经表里传变理论”“异病同治理论”“外病内治理论”在皮肤病治疗活动中的具体应用和发挥,是中医循证治疗的有益探索和发现。

猜你喜欢
姜汤干姜少阳
基于“少阳主骨”理论从少阳防治儿童矮身材刍议
我学会了煮姜汤
童心童画
《三千年》
口腔溃疡喝点姜汤
台州姜汤面
干姜:温中暖胃的主帅
干姜粉能散寒止咳
干姜粉能散寒止咳
冬病夏治,喝姜汤正是时,4款姜汤养胃驱寒、补血安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