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红外线治疗仪配合分阶段护理在动静脉内瘘术血液透析患者中应用

2023-01-04 01:51田婷程美熠潘爱娣徐晓芸
健康之家 2022年16期
关键词:应用效果

田婷 程美熠 潘爱娣 徐晓芸

摘要:目的 探讨研究远红外线治疗仪配合分阶段护理在动静脉内瘘术血液透析患者中应用效果。方法 随机抽取2018年1月~2020年12月于本院行动静脉内瘘术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60例作为观察对象,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其中,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和功能锻炼指导;观察组选择远红外线治疗仪配合分阶段护理进行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 观察组动静脉内瘘护理各项知识掌握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67%,低于对照组的26.67%(P<0.05);观察组内瘘成熟时间短于对照组,术后6个月、1年内瘘通畅率分别为96.67%、70.00%,均高于对照组的86.67%、60.00%(P<0.05);观察组护理后的动脉血流量及静脉压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远红外线治疗仪配合分阶段护理在动静脉内瘘术血液透析患者中应用,能发挥两种干预手段的协同之效,不仅可以提高患者动脉血流量及静脉压,加快其内瘘成熟速率,还能减少患者并发症,术后远期内瘘通畅率较高,且患者自我护理知识掌握水平有显著提升,整体应用价值高,值得推广。

关键词:远红外线治疗仪;分阶段护理;动静脉内瘘术血液透析;应用效果

目前临床对于严重肾脏疾病,如尿毒症、慢性肾功能衰竭、糖尿病肾病等,均未有相关具体治愈手段,主要通过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来延长患者生存时间[1~2]。良好的体外血液循环通路建立是保证MHD有效开展的必要条件,而血流量充分的自体动静脉内瘘,是当前临床建立血管通路时首选方案。但患者血管结构在建立动静脉内瘘后会出现一系列变化,加上需长期反复进行穿刺、拔针等侵袭性医疗操作,会间接提高患者内瘘狭窄、内瘘感染等并发症发生风险,影响透析效果[3~4]。本研究旨在探讨有效的动静脉内瘘护理方法。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抽签模式抽出2018年1月~2020年12月于本院行动静脉内瘘术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60例作为观察对象,根据干预方法差异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40~77岁,平均年齡为(59.58±4.13)岁;原发病类型:慢性肾小球肾炎16例,糖尿病肾病10例,其他疾病4例。对照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41~75岁,平均年龄为(58.44±5.63)岁;原发病类型:慢性肾小球肾炎15例,糖尿病肾病9例,其他疾病6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次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所有患者对研究知情且同意。

1.2 入选标准

本次研究所选患者,均与慢性肾衰竭相关诊断标准相符,存在明确血液透析指征,血透时间超过6个月,血透前12周均顺利实施动静脉内瘘成形术,且可以正常沟通,存在正常认知能力。同时,对合并凝血功能障碍、心肺肝肾严重功能障碍、内瘘部位存在皮肤问题或有皮肤病,及精神、认知障碍等症状患者,均予以排除。

1.3 方法

两组患者每周定期透析3次,每次时长4 h,采取锐针身体穿刺建立血管通道(均为动静脉内瘘)。在此基础上,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采取阶段式护理联合远红外线治疗仪进行干预,具体方法如下。

1.3.1 阶段式护理干预

(1)护理小组成立。小组内成员主要由护士长和资历丰富的护士组成,由护士长组织开展相关培训,采取理论授课结合操作演示方法来进行教学,内容包含动静脉内瘘相关理论知识与阶段式护理操作理念、实践技巧[5]。(2)制定阶段式护理方案。护理人员在患者入院后,通过积极沟通和全面询问了解其病情、心理状态、文化背景等具体信息,以此为基础制定阶段护理干预方案。①第一阶段(术前准备阶段):护理人员需考虑到患者及其家属的文化程度,在讲述动静脉内瘘的相关知识(如内瘘作用、建立过程、保护知识、注意事项等)时,尽量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方便患者理解,并配合视频播放、资料宣发等方式来提高其知识掌握水平。同时,护理人员积极且主动与患者及其家属交流,鼓励患者积极表达内心感受,并予以针对性的心理疏导[6~7]。患者成功建立动静脉内瘘血管后,指导其做好皮肤、血管护理工作。②第二阶段(术后护理阶段):术后指导患者取平卧位,绝对卧床姿势保持8~24 h,注意所穿衣物不可紧绷勒住术肢,选择衣袖宽松、肥大的衣物,避免受压或负重。禁止在患者术侧进行护理操作,如输液、监测血压,术肢避免下垂、弯曲、压腕关节,卧位时禁止压迫患侧。护理人员严格遵循医嘱予以患者进行抗凝药物及抗生素用药,第一天取喜疗妥涂抹在术侧指缝与手背处,并对其内瘘是否通畅采取血管杂音听诊、静脉端血管震颤触摸等方法来进行评估。加大患者术肢监测力度,及时处理其术后出现的术肢渗血、血肿和手指发冷、麻木等问题。③第三阶段(功能锻炼阶段):患者术后10~14 d,由专业护理人员协同指导其进行功能锻炼,如术肢反复性交替握拳、旋腕、抬高,1次/d,每次锻炼10 min;之后根据恢复情况,逐渐增大锻炼强度,提高静脉管壁厚度和促进血管扩张。④第三阶段(随访阶段):患者即将出院前,除做好健康指导工作,包括内瘘保护方面知识和内瘘异常时自主初步处理措施,叮嘱定期至医院复查;患者出院后,利用短信、电话、微信等方式进行定期随访1年,及时解答患者居家护理的疑问,并对自我护理情况提出针对性调整方案。

1.3.2 红外线治疗仪照射

从动静脉内瘘术后第1天开始,2次/d,每次30 min配合红外线治疗仪照射进行干预,持续应用半年。选择宽谱医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型号TY-102的红外线治疗仪,注意仪器和患者内瘘侧肢体间距调整在38 cm左右,照射部位不可有遮挡物影响照射效果。期间注意观察患者照射局部处是否有异常,并结合其主观感受表述对照射距离进行调整。透析结束后,检查内瘘穿刺处愈合情况,并用肥皂水对穿刺位置进行清洗消毒,后用毛巾湿敷半小时局部皮肤。湿敷时注意避免碰触到穿刺处,之后从穿刺点向周边进行按摩,控制好角度和力度,每次时间约5 min。

1.4 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患者动静脉内瘘护理知识掌握情况、并发症发生率、动脉血流量及静脉压、内瘘成熟时间、远期内瘘通畅率。

1.5 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比较两组患者动静脉内瘘护理知识掌握情况

观察组动静脉内瘘各项护理知识掌握情况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差异。见表1。

2.2 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2.3 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后的动脉血流量及静脉压

观察组干预后的动脉血流量及静脉压均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差异。见表3。

2.4 比较两组内瘘情况

观察组内瘘成熟时间短于对照组,术后6个月、1年内瘘通畅率分别为96.67%、70.00%,均高于对照组的86.67%、60.00%,P<0.05。见表4。

3讨论

动静脉内瘘用于慢性肾衰竭患者的维持性血液透析中,能有效降低血管通路感染风险,加上应用方便、手术创口小等优点,患者接受程度较高。但因目前关于慢性肾病患者尚未研发出具体治愈方案,需通过每周定期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来维持正常生理机能,以此延长其生存时间,所以相应地每周都需进行2次穿刺操作来完成动静脉内瘘。但实际上,患者每次穿刺的间隔时间通常在2~3 d,由于时间较短,难以满足血管损伤后的自我修复需求,加上透析所用的穿刺针对患者机体造成的创伤属于机械损伤,不仅会导致皮肤破损,还会促使血管形成血肿或血管硬化,致使血管内壁持续沉积血小板和纤维素,最终形成内膜增生和引发狭窄问题。想要修复患者受损的动静脉内瘘功能,需要进一步提升内瘘血管的自主修复能力,以及减少血管内硬结形成或避免血管硬化,才能持续有效地进行血液透析治疗,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 黄晶晶,何丽丽,胡平平.远红外线治疗仪联合无缝隙护理在行动静脉内瘘术的慢性肾衰竭患者中的应用[J].医疗装备,2021,34(22):177-179.

[2] 赵春雨.PDCA循环模式在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民康医學,2021,33(20):183-185.

[3] 庄建红,张荣荣,曹利芬.全程点式对接护理在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护理中的应用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21,36(17):1599-1601.

[4] 谢根萍.远红外线治疗仪联合个性化护理干预对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功能的影响[J].医疗装备,2021,34(16):180-181.

[5] 胡永乐.分析远红外线治疗仪在动静脉内瘘术后透析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21,27(15):109,146.

[6] 史灵芝,杨平.分阶段护理模式联合远红外线治疗仪在动静脉内瘘术血液透析患者围透析期护理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21,18(8):1189-1191.

[7] 任崔崔.远红外线治疗仪联合康复锻炼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的影响[J].医疗装备,2021,34(4):168-169.

猜你喜欢
应用效果
体验式教学法在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C 语言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手术中个性化心理护理在原发性青光眼患者中的应用
健脾扶正汤在晚期胃癌治疗中的应用
化疗联合CIK细胞治疗卵巢癌的临床观察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四肢创伤复杂创面的临床应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