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视野中的机体分析方法初探

2023-01-05 02:18
关键词:生机分析方法机体

王 前

(大连理工大学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部,辽宁 大连 116024)

当代高科技的迅猛发展带来了人类社会中人的生命机体与各种人工物、社会组织、观念体系之间的复杂关系,其中涉及事物有机联系的很多问题无法完全从逻辑分析角度加以认识,以往的哲学思辨层次的辩证分析方法也难以满足对具备机体特征的各类事物性质的深入分析,这些问题需要从机体哲学视角思考和解决。机体哲学着眼于研究具备机体特征的事物的本质、演变规律和相互作用机制,这方面研究在西方和中国已有悠久历史。现代西方机体哲学的代表人物有怀特海、汉斯·尤纳斯、巴姆等人,现代新儒家学者梁漱溟、方东美等也有一些这方面研究[1]26-31,42-44。然而这些研究仍属于“形而上”层次,尚未有具体的机体分析方法。这种状况限制了机体哲学在解决社会现实问题方面的作用,也使得单纯依赖逻辑分析的思维方法带来的局限性得不到有效弥补。

从中国传统文化对“生”和“机”的理解出发,可以展现机体哲学研究的另一条思路。金吾伦、李志超、朱葆伟等学者在这方面曾做了相关理论探索[2-4],为建构以“生机”为逻辑起点的机体哲学观念体系奠定了基础。从这种机体哲学的本体论和认识论出发,能够形成机体分析方法的理论框架,充分利用中西方哲学的相关思想资源,包括借鉴涉及机体特征、存在方式、演化规律和价值体现的各种观点,提出分析各类机体的状况、问题和态势的具体途径和步骤,使之成为适合高科技时代分析各类机体及其相互关系的方法论。以“生机”为逻辑起点的机体哲学与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原理具有内在的一致性,而机体分析方法则是以往的辩证分析方法的进一步发展和具体化,更具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一、机体分析方法的思想基础和特征

机体分析方法的思想基础是以“生机”为逻辑起点的机体哲学本体论和认识论,这使得它在理解“何为机体”和“如何看待机体”的问题上有自身特征。

在本体论意义上,这种机体分析方法将是否具有“生机”作为区分机体与非机体的根本标准。这里所说的“生机”有其具体规定,指的是一种“以很小投入来获取显著收益的生长壮大态势”。在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生机”是“生”与“机”的结合。“生”的原义表示在土壤中长出幼苗。“生”总会带来新的事物、新的形态,所以古人称“生生之谓易”。“机”的繁体字是“機”,来源于“幾”,“幾”的原义表示用两个小孩把守城门,预示危险征兆,引申为各种事物变化的萌芽。“幾”加上“木”字旁就成了“機”,原义为弩箭上的机关[5]127,84,123。 “機”意味着对器械运动过程和结果的控制以很小投入获取显著收益,这是一种智慧和巧妙的体现,因而被称之为“機巧”。生命活动的本质特征在于具有“生机”,即吸收外界的食物、水分、空气,经过复杂的自组织过程,体现为生长、繁衍、进化,带来生命价值的增长,而失去“生机”则意味着生物体的死亡。人类在实践过程中又将“生机”这一特征赋予人工物系统、社会组织和观念体系,相应地可以将人工物系统(工具、机器、生活器物等)称为“人工机体”[6],将社会组织(企业、学校、国家等)称为“社会机体”[7-8],将观念体系(知识、语言、思想文化等)称为“精神机体”[1]61-77。人类社会实际上是后3类机体与人类生命机体的耦合体,这恰好对应于人类区别于其他生物的本质特征,就是能制造和使用工具、具有社会性、有自觉意识活动。机体分析方法的一个基本前提,是从这4种类型机体的耦合角度看待每一种机体的结构、功能和演变规律,这样才有可能发现单纯从逻辑分析角度难以看到的问题。

机体分析方法的认识论特征在于强调宏观视角与微观视角的结合,注重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的贯通。现代的逻辑分析方法要求研究对象的信息可以充分获得,研究对象的内涵和外延可以明确界定,研究对象的发展趋势可以准确预测,研究对象的意义和价值可以确切判断。然而,现实社会生活中很多具备机体特征的事物达不到这种严格标准,这就需要将研究对象置于机体所处环境的有机动态关系网络之中加以分析和解读,从宏观到微观,对各种机体及其相互关系做出深入、细致的说明,阐发其意义和价值。要认识各类机体内部和外部的各种有机联系不能仅靠逻辑,还需要直觉的配合。机体分析方法一方面注重对逻辑思维的过程和成果进行直觉审视,发现逻辑思维的局限性和被逻辑思维忽略的事物的有机联系,创造性地选择逻辑思维的起点;另一方面注重对直觉思维过程和结果进行逻辑追问,发现直觉思维的弱点和可能存在的偏见,使逻辑思维与创造性思维有机地结合起来。机体分析方法的上述思想特征,不仅可以避免西方现代机体哲学中存在的“泛机体化”(认为一切事物都是机体)的倾向,而且可以将机体哲学的应用领域拓广到具有机体特征的人工物系统、社会组织和观念体系的研究中去,发挥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功能。机体分析的各种具体方法,都是在这样一个思想基础上展开的。

二、机体分析的具体方法

机体分析的具体方法包括对机体的网络分析、情境分析、状态分析和趋势分析。其中网络分析和情境分析是对机体内部和外部各种有机联系的分析,而状态分析和趋势分析则是对“生机”的“生长壮大态势”的分析。这些具体方法可以用于判断机体的生机与活力,发现机体内部和外部关系失调的原因,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相应对策。

1.机体的网络分析

机体的网络分析主要针对机体内部和外部各种有机联系形成的网络结构。这种分析的起点一般是已知的、显性的、局部的网络结构,进一步的分析要揭示与之相关的隐性的、整体的、未知的网络结构,使之从“遮蔽”状态中呈现出来。从辩证分析角度看待事物内部和外部各种有机联系,主要强调其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的特征,但往往关注显性特征而忽视隐性特征,关注局部特征而忽视整体联系,关注已知联系而忽视未知可能性。机体的网络分析有助于弥补这些弱点。

机体的网络分析的具体方法包括以下3个环节:

(1)确定机体内外各种要素之间所有可能的有机联系,建立网络关系模型,其中包括节点之间明晰的联系和可能存在的隐蔽联系,并逐步加以验证。由明晰的联系到隐蔽的联系,需要采取“逻辑反演”的方法,即追问这些明晰的联系存在“何以可能”,揭示它们存在的背后的原因。特别是在社会机体的网络关系中,一些看似不合情理的现象和似有“难言之隐”的表达,都是逻辑反演的切入点。

(2)判断各种有机联系的性质、力度和影响,分析每一节点上事物的生机、活力和发展策略。这里可以运用“现象学还原”的方法[9],先将从概念分析角度可以明确判断的明晰联系“悬置”起来,放入“括号”之内,然后运用直观体验的方法,揭示那些生活世界中隐蔽的有机联系的性质、力度和影响。

(3)将各种有机联系中的“生机链条”即“机缘”联结起来,比较其发展空间,预见其发展趋势。这里要采用直觉判断的方法。一般说来,“生机”链条比较长、正反馈效应明显的有机联系更有竞争优势,容易在网络结构演化中占据主导地位。

通过机体的网络分析,有助于发现人类生命机体的一些隐蔽的生理关系和症候,发现技术发明通过人工物系统对社会生活的深刻影响(如英国学者麦克法兰和马丁曾著《玻璃的世界》一书,揭示玻璃的发明对世界文明的影响[10]),发现社会机体中隐蔽的、流动的、复杂的人际关系。一些看似不合情理的社会现象往往是一些难以公开表达的原因造成的,而网络分析会使这些原因突现出来,便于鉴别其是否公平合理,采取相应对策。网络分析还有助于解释一些隐蔽的精神矛盾现象及其社会影响,找出相互冲突的思想原因,使其处于可控状态。

2.机体的情境分析

机体的情境分析主要针对机体所处环境和背景对机体的具体影响。这种情境分析的起点一般来说是显性的、局部的、已知的环境和背景因素对机体的影响,进一步的分析要揭示与之相关的隐性的、整体的、未知的相关因素的影响。情境分析具体包括以下3个环节:

(1)确定机体特征与环境或背景之间所有可能的有机联系,建立情境关系模型,其中包括机体与情境之间明晰的联系和可能存在的隐蔽的联系,并逐步加以验证。识别机体与情境的联系,需要追问机体的环境匹配要素是什么?决定机体存在的基本情境条件和可以替代的条件是什么?

(2)判断各种机体与情境之间各种有机联系的性质、力度和影响,分析外在环境中哪些有机联系对机体发展是有益的,哪些是有害的。这里特别要注意揭示环境和背景中隐蔽因素的性质、力度和影响。

(3)将各种有机联系中的“机缘”联结起来,比较机体与环境之间的契合程度,预见其发展趋势。一般说来,“机缘”效能比较大、契合程度高的机体与环境关系更有活力,发展空间更大,更容易使机体在不同环境间的转移取得成功。

通过机体的情境分析,有助于发现生态环境对人们生理状况的隐蔽影响,揭示非理性的生活方式的潜在危害;发现人工机体使用环境对其功能的影响,以及自然环境变化对技术风险的影响;发现社会需求、民众心态和社会风气对社会机体效能的影响,避免盲目照搬不同情境的社会机体模式和运行机制;发现不同文化环境对精神机体传播的影响,有助于找出导致变异的因素和机制。

3.机体的状态分析

机体的状态分析主要针对机体的生机、活力和稳定性。这种分析需要找出判定机体的生机、活力和稳定性的重要标志,预见其发展空间和前景。判别机体的生机、活力和稳定性,关键要关注其中“生机”的展开状况,这里包括以下4种要素:

(1)机能要素。“机能”指的是机体的“功能”或“效能”,即“投入—产出比”。机能要素很难完全用数学和逻辑方法简单加以测定,有时需要从正反两个方面去考虑。考察生命机体的机能可以采用一系列衡量健康状况的生理指标,特别是一些隐蔽的整体性的机能指标。考察人工机体的机能可以用“性价比”来衡量,同时要考虑“双刃剑”效应。考察社会机体的机能要看其各组成部分和所有成员整体上是否和谐,使得整个社会机体的活力不断由各部分和成员的“生机”耦合激发出来。精神机体的机能主要表现为对现实问题的解释能力和对人们行为的指导能力。如果其思想体系内部出现逻辑矛盾,或者与现实生活明显冲突,就会逐渐引发人们的不信任而走向衰落。

(2)时效要素。“时效”指的是机体演化从萌芽出现到后果完全显现之间的时间距离。生命机体中“生机”的时效因素主要体现为生活中营养和保健因素对身体健康的影响时效。人工机体中“生机”的时效因素主要体现为使用寿命的长短,短命产品的大量出现会导致资源和能源的巨大浪费。社会机体中“生机”的时效因素主要体现为社会投入与回报之间的时间距离,效率低下的社会机体会被逐渐淘汰。精神机体中“生机”的时效因素体现为投入一定的时间和精力所带来的社会效益和影响。

(3)自调节要素。“自调节”指的是机体演化过程中应对内部和外部各种变化自动进行自我调节的能力。生命机体的自调节功能是比较容易理解的,适应能力、平衡能力和恢复能力强是身体健康的重要标志。“人—机”系统中工具和机器都有一定的自调节能力,包括“鲁棒性”即抗干扰能力。社会机体的自调节能力表现为自觉或自发的纠错能力,精神机体中的自调节要从一个比较长的尺度上才能看清楚,比如一些思想观念和学说的演化和发展。语言系统、伦理观念、社会时尚都会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进行调整。

(4)创新要素。“创新”指的是机体在演化过程中产生新事物的能力,是机体生机和活力的最高层次的体现。创新要素包括科学发现、技术发明、文艺创作、技术创新、体制创新、创意产业等等。创新是机体突变的结果,但新事物的出现并不意味着都属于创新。创新要包含“生机”的机能、时效的新的组合和展开方式,是复杂适应系统中的“涌现”过程。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创新能力成为个人、组织、地区以至国家的核心竞争力。

通过以上4种要素的分析,大体上可以判断机体的生机、活力和稳定性状态。在现实生活中,影响机体整体的生机和活力的关键要素可能是隐蔽的。如果一个机体的绝大部分组织、单元都活力旺盛,只是关键部位的组织和单元出了问题,也可能带来机体整体上的危机。人的生命机体的关键部位是心脑系统,人工机体的关键部位是具有核心功能的控制系统,社会机体的关键部位是各种机构、部门的管理者,精神机体的关键部位是基本范畴和原理。当然,关键部位为何会出现与机体整体不协调的状况,也需要做进一步的机体网络分析和情境分析。所有异常都不是无缘无故的,都可能存在隐蔽的因素。“无缘”多与情境有关,“无故”多与网络有关,而其中“生机”的联系贯穿机体整体与部分的所有关系之中。

4.机体的趋势分析

机体的趋势分析主要针对机体的发展方向和势头,相当于中国古代法家所说的“势”。当事物发展各方面的“生机”相互耦合、相互激励,出现正反馈效应时,“势”就形成了,而且发展很快,体现为“大势所趋”。机体的趋势分析一般是在事物发展出现分叉点或重大转折之前做出的,这种分析有助于捕捉各种征兆,利用已有的各种机会,争取效益最大化。机体的趋势往往是相关各种“生机”同向有序发展的结果,如同光子同向有序运动形成激光一样。

机体的趋势分析要考虑到如下3个特征指标:

(1)机体的趋势判断是否有必然性的根据?由社会发展的某些必然因素引起的趋势有着较大的生机和活力,能够持续发展;如果事出偶然,尽管可能有一个时期的迅速发展,但很快会出现逆转。

(2)机体的发展趋势是否已形成正反馈回路?就是说,是否不断有新的“生机”添加进来?原有的结构是否正在重组?其恢复稳定的能力是否已控制不了局面?实际生活中也有“力挽狂澜”,扭转局面的事情,关键在于稳定因素还有很大潜力可以利用,其中核心因素的作用使机体发展在适当时机出现“拐点”。

(3)决定机体的发展趋势的核心因素所处的状态和情境是否有利于其发挥作用?是否充分考虑到所有隐性因素的作用?有些重大事件的趋势发展与时代背景和具体环境密切相关,有些原来的隐性因素一旦显露出来就会扭转趋势。机体的发展趋势有些是可控的,即主动控制自身的发展,不使其达到逆转的拐点,这就是老子所说的“知止不殆”。但很多时候机体发展趋势不可逆转,即使当事人意识到应该收住脚步却停不下来,原因在于这些人所依赖的社会基础和条件在逐渐变动,如同处在流沙之上而难以自控。

从以上关于机体分析具体方法的说明可以看出,这种方法更关注解决具体问题,关注机体结构、功能和演化趋势的特征指标。机体分析具体方法的操作,在应用中还应该有一些更细致的步骤。下面结合一些典型案例,说明这种方法可能具有的应用前景。

三、机体分析方法的应用

机体分析方法有助于处理现实生活中各类机体之间的复杂矛盾关系,为防范技术风险,化解社会冲突,实现科技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和谐。有些受到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如果运用机体分析方法加以考察,可以发现新的思路和对策。这些问题都是由某种类型的机体变化引发,但受到各类机体耦合关系的影响而变得复杂化。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具体剖析,可以展示机体分析方法的主要应用途径和实际价值。

1.生命机体变化引发的各类机体关系问题分析

当人类的生命机体面临新的“生机”或“危机”的时候,如果只是就事论事,将利用“生机”或化解“危机”仅仅局限在治疗和保健的范围内,忽视各类机体之间的耦合关系,就会出现被动局面。机体分析方法有助于发现其中的症结,新冠疫情的防控就是其典型案例。

自2020年以来影响全球的新冠疫情,直接威胁的是人类的生命机体。由于此次疫情十分严峻,很多应对措施都需要全社会大幅度动员。必不可少的严格隔离措施引发了经济、就业、社会活动方面的问题,实际上涉及相当多的社会机体(特别是各类企业)的生存状况,进而会在精神机体层面引发强烈反应(包括人们的焦虑、紧张、恐慌等心态)[11]。疫情的迅速蔓延带来医疗资源紧张问题,也必须通过强有力的社会支援才能解决。一些西方国家和地区在疫情初期往往将防控定位于纯粹技术问题,强调局部处理、规则化、利益权衡。当维系生命机体需求的管控措施达到足以使某些社会机体(尤其是制造业、交通运输业、服务业)难以存续的程度,或者达到使某些人追求个人自由的心理状态难以忍受的程度,就以牺牲部分生命机体的需求为代价。这实际上是将生命机体的需要与社会机体、精神机体的需要完全对立起来,结果造成相互牵制,引发社会动荡。而我国之所以能在较短时间内有效控制疫情蔓延,一个关键因素是采用了整体的、有机的、优化的思维方式,使防控新冠疫情变成了各类机体良性互动的过程。我国采取的“总体战”疫情防控模式本身带有强调整体、有机、优化的特征,充分利用各类机体之间的相互促进效应,重视医疗救助与社会因素、精神因素的有机联系。这里社会机体的运作以维护生命机体的需求为前提,社会动员充分彻底。积极的舆论引导增强了民族凝聚力,使医护人员奋不顾身的精神得到弘扬,广大群众自觉自愿配合采取隔离措施,体现了命运共同体意识,促进了医疗救治和社会管理的高效运转[12],从根本上避免了各类机体相互牵制的局面。

从机体分析的角度看,在新冠疫情防控上的不同状态和趋势,反映出人们处理各类机体之间关系的不同思路。在疫情蔓延引发的各类机体关系问题中,生命机体与人工机体(医疗设备、药品等)的网络关系是显性的,社会机体和精神机体产生的影响往往由于不在焦点位置而被忽略,可是实际上关键因素却取决于社会机体(隔离措施和协调管理是否到位)和精神机体(民众是否自觉配合)。从网络分析和情境分析都可以看出,社会机体和精神机体的影响可能造成各类机体相互牵制,也可能造成各类机体相互促进,能否意识到各类机体的耦合作用,将疫情防控问题由技术层面上升到各类机体之间有机联系的层面。我国提倡的尊重生命的理念和重视整体、有机、优化的思维方式,在引导疫情防控趋势方面起到了决定性的引导作用。

2.人工机体变化引发的各类机体关系问题分析

近年来现代技术应用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人们事先预料不到的后果,蕴含很大的技术风险。防范技术风险同样不能就事论事,将化解“危机”仅仅局限在技术层面,或仅仅采取“对症下药”的管理措施,忽视各类机体之间的耦合关系,这样也会造成被动局面。机体分析方法有助于发现其中的思想症结。近些年来人们经常提到的食品安全问题,就是这方面的典型案例。

不安全食品带来的“危机”,实际上是各类机体复杂网络中衍生出来的变异形态。因为不安全食品的生产、运输和销售带来的“商机”,对那些生产者、运输者和销售者而言是“生机”,对消费者而言就是“危机”,两者的联系和转化都需要在一个复杂的有机联系网络中进行。人们往往以为只要发现并清除了不安全食品的生产、运输和销售渠道,处罚了相关责任人,就可以解决食品安全问题,但此类问题还会不断发生。关键在于某些隐蔽的有机联系网络尚未暴露出来,因而这种情况下的治理只能是“治标不治本”。

从人的生命机体角度看,不安全食品给人的生理健康造成的损害大都是隐蔽、累积、渐进的,这是一种无形之中逐渐逼近的“危机”。面对这种危机,人们即使意识到可能有问题,也不会马上产生强烈生理反应,反而会因为不安全食品光鲜亮丽的外表而盲目信任。从人工机体角度看,不安全食品的生产、加工和运输活动所构成的技术系统实际上构成一个“人工机体”, 其中的原料、机器、运输设备、产品等要素之间存在密切的有机联系。如果生产加工过程隐蔽,商家与消费者之间信息严重不对称,更增加了蒙混过关的可能性[13]。从社会机体角度看,不安全食品的生产者、运输者和销售者通过相互联系构成一种特定的社会机体。这种社会机体内部联系紧密,会采取各种方式逃避社会监督。与此相比,消费者群体却很难构成一种社会机体,分散的消费者个体很难有效维护自身的权益。如果监管系统出现疏漏、处罚不利、追责不到位,甚至可能出现被规制者操控规制者的情况[14]。从精神机体角度看,很多人其实并不了解不安全食品生产的具体过程、伤害人体的机理和应有的预防措施。在现实生活中,与食品安全问题相关的有机联系网络盘根错节,相互制约,中间存在着“生机”演化成“危机”并蔓延的各种通道。仅从生产和销售环节查处不安全食品,不触及与之相关的精神机体和社会机体的有机联系网络,相当于不停做“修补手术”而没有真正消除“病灶”。

运用机体分析方法,能够清楚地展现与食品安全问题相关的各类机体相互作用的关系网络。机体的网络分析和情境分析有助于揭示造成食品安全问题久拖不决的具体隐形因素及其影响渠道,以及由此带来的“商机”和“危机”的关系。从根本上治理不安全食品出现屡禁不绝的现象,还需要对机体网络进行具体的状态分析和趋势分析,准确捕捉隐蔽状态和萌芽状态的问题,才能“防患于未然”。

3.社会机体变化引发的各类机体关系问题分析

社会机体包含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领域的组织机构和社团,其中不同类型社会机体的变化都会引起人类生命机体、人工机体和精神机体的相应变化,如果彼此关系不协调就会引起难以解决的社会问题。处理社会机体变化引发的各类机体关系问题,也需要充分考虑生命机体、人工机体和精神机体带来的隐蔽影响,防止各类机体的“生机”相互冲突,影响社会机体整体上的健康发展。在这方面适用机体分析方法的典型案例就是近年来人们经常提到的“城市病”。

城市是各类社会机体密集汇聚的场所,城市管理系统本身就是一个社会机体,而“城市病”则是这个社会机体的病态表现。从表面上看,城市急剧扩张带来交通拥堵、房价攀升、生活成本提高、空气质量下降等一系列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普遍做法,就是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和加强城市管理,但往往忽略城市发展中生命机体、人工机体和精神机体方面的因素。城市中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需要良好的生态环境,这就需要限制污染严重的设备运行,防范一些高风险工程项目可能出现的事故,而这和对经济发展速度的要求是有冲突的。城市中的人们受到人工机体运行快节奏的影响,长期的精神紧张和过大的工作压力会损害生命机体的健康,有些中老年人经常出现的慢性病在年轻人中间也开始出现。如果人们的精神机体状况出问题,自我调节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就会下降,反过来会影响人工机体和社会机体的发展。在各种技术扩张与社会需求叠加效应之下,城市的自然空间变得越来越紧凑,城市中社会和经济活动越来越频繁。这会使得城市发展初期各类机体的相互激发态势逐渐转化为相互牵制态势,一旦哪个环节发生故障,消除故障的余地十分有限。衡量一个城市的现代化发展水平,往往着眼于城市的基础设施发达程度、人均GDP、城市的社会影响力和文化影响力,很少考虑城市中各类机体生机和活力的变化趋势。面对“城市病”的各种问题,人们更愿意利用技术手段加以解决,实际上将城市生活置于海德格尔所说的“座架”之中,技术扩张成为在“座架”中起支配作用的“解蔽”[15]。由于技术扩张引发各类机体相互牵制,会造成在大量人力、物力和经济投入并没有取得预期的结果,进而导致城市生机和活力的下降,这是“城市病”发作必然产生的消极后果。

运用机体分析方法,可以对“城市病”涉及的各类机体相互关系的态势进行具体分析,找出其中相互制约的症结,进而采取相应对策。城市发展中人工机体应该以适当的速度和规模发展,促进各类机体关系的动态稳定,缓解“城市病”带来的种种负面作用。城市并不是一个蕴含无限“生机”的神奇容器,不能指望通过技术扩张解决城市发展的所有问题。如果仅仅考察城市中基础设施的各种技术指标,从政治、经济、军事、教育和文化领域的各种需求角度调整城市的发展规模,认为城市规模扩大必然导致社会进步,很可能会被动地面对各类机体相互牵制引发的问题,往往应接不暇。这是需要及时调整的。

4.精神机体变化引发的各类机体关系问题分析

精神机体的变化,包括个人的思想和心理问题和宏观层面的文化观念冲突,与生命机体、人工机体和社会机体也有密切关系,不能孤立地对待。如果协调不好各类机体之间的关系,对精神机体的激励和培育就可能取得适得其反的效果。这方面的一个典型案例是现在人们普遍关心的科技人才评价问题。

近来科技界和教育界都在批评在人才评价上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倾向。这实际上涉及对精神机体的激励和培育问题。以往一些单位在评价科技人员的业绩和水平时,单纯强调学术成果的数量,主张多多益善。成果发表得越多,越能受到赞赏和奖励。在评价科技人才的能力和发展态势的时候,往往认为成长越快的人才水平就越高,潜力越大。这样的要求很快会超过人们正常的生理和心理能力承载的极限,其结果只有两种可能,或者由于过重的压力损伤身体,或者出现学术不端败坏社会风气,破坏正常学术秩序。还有些单位在评价科技人才的指标体系中,列出能够显示科技人才学术水平和学术影响的各种指标,包括科研项目、成果、引用率、获奖、荣誉称号、学术兼职等等,分别赋值然后简单相加,按照总分评出高低。这就使得一些科技人员为了“不缺项”而不得不分散精力,以“数量”换“质量”。对精神机体的激励和培育方面的不合理要求,甚至会引发人工机体方面的异化现象,催生出实验数据和图片造假、“降重软件”、翻译外文文献冒充原创等严重不端行为。

运用机体分析方法,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人才评价方面的问题的症结所在。科技人才的各种表征存在内在的有机联系。科技人才最为根本的特征是学术创新能力,而学术成果的数量和层次、个人成长的速度、获奖情况、学术兼职、荣誉称号等等都是衍生因素。这些因素之间可能相互促进,也可能相互制约。科技人才评价的目的是促进人才的健康成长和可持续发展,不应片面强调其中某些因素而忽视它们之间的有机联系,出现一些不切实际的评价导向。应该注重考察科技人员的学术潜力和发展态势,考察其学术水平在国内外同行中的实际位置、学术水平的提升速度、在学术界的影响以及所从事课题的发展前景,基于合理预测进行适当激励。对于从事原始创新的学者,更应该允许有多年积累,给予大力支持。刘益东提出以成果的创新力度为评价的首要指标,注重规范确认、承认推定和公开评价[16],这一思路对于发现和选拔创新型人才很有价值。

通过以上4个方面的机体分析可以看出,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地揭示具备机体特征的现实问题的症结,发现以往容易被忽略的隐蔽的有机联系网络通道,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机体分析方法应该逐渐成为逻辑分析、辩证分析、系统分析等以往的常规分析方法的有效补充,在现实生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机体分析方法在促进当代科技与社会和谐发展、提高社会治理成效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社会治理需要充分发挥制度、规范、标准、管理的作用,同时也需要充分考虑社会治理活动所涉及的人与物的机体特征,考虑如何激发其生机和活力,避免出现风险和危机。如果只注重前者而忽视后者,就会出现管理措施缺乏相互衔接、管理漏洞不断出现的情况,降低社会治理成效。机体分析方法既能够与体制机制方面的要求接轨,又能够揭示各类机体之间显性和隐性的有机联系,创造性地提出协调各类机体耦合与互动关系的相应对策,可以成为抓住发展“先机”,化“危”为“机”的方法论,为构建和谐共生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

哲学视野中的机体分析方法还需要在实际应用中不断发展,在分析和解决各种重大社会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得到进一步完善。机体分析方法的运用还需要不断汲取多学科的思想营养,既包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思想,也包括现代机体哲学、现象学、解释学等方面的思想资源,这样才能适应高科技时代各类机体发展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用适合机体特点的方式方法合理地应对机体、协调机体、培育机体,不断激发人类社会生活的生机与活力。

猜你喜欢
生机分析方法机体
让阳台焕发生机
基于EMD的MEMS陀螺仪随机漂移分析方法
Ω-3补充剂或能有效减缓机体衰老
奶牛瘤胃健康、机体健康和繁殖性能的关系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控制及分析方法阐述
生机暗涌
中国设立PSSA的可行性及其分析方法
邓俊峰作品选
贫困渔村焕发新生机
TD-LTE网络覆盖的分析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