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教学改革浅探

2023-01-05 02:55林雁飞丁瑞昕
科技视界 2022年25期
关键词:证书工业机器人

林雁飞 丁瑞昕

(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广东 广州 510925)

0 引言

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高职扩招100万人的要求,并在《关于做好扩招后高职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提出,针对高职扩招生源,坚持标准不降、模式多元、学制灵活,坚持宽进严出,严把毕业关口,实现高质量就业[1]。《中国制造2025》将工业机器人技术列为十大领域之一,是适应产业转型升级,实现“机器换人”的关键技术。越来越多的特别是劳动密集型岗位被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所替代,相关新岗位也会应运而生。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将越来越多的融入目前传统的专业中去,“智能+专业”将成为未来专业建设的趋势。教育部预测未来与智能制造相关的十大领域在2025年将面临3 000 万的人才缺口,在近几年的高考招生上也形成了报考热潮,还有一些一线技术人员也意识到技术技能的落后与缺失,更加迫切地需要进入高等职业学校进修,对自身能力进行升级。自2019年以来,每年的高职扩招规模都达到100万人,在此背景下,高等职业学校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提高创新人才培养质量迫在眉睫。论文在课程思政、“1+X”证书试点工作、赛创促学以及师资提升等方面开展教学改革探索,并展开实践,以期解决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关键问题,探索高职扩招背景下工业机器人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有效路径。

1 存在的关键问题

随着机器人在工业生产中的大量应用,对于具有机器人设备的企业来讲,急缺一批德技并修的高素质机器人技能型人才。各大高职院校也先后开设了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然而,从调研结果来看,高职院校的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教学存在以下普遍的问题:

(1)产教融合不足。目前的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课程教学大多以通识教育为主,缺少反应产业发展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与企业岗位需求不匹配。其次,专业的细化使得人才的培养趋于单一化,无法适应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综合性的特性,无法适应“一人多岗,一岗多能”的社会需求。现行的“1+X”证书制度的立足点是促进人才培养能够更加符合产业岗位要求。但是,如何深化制度内涵,有规划地将“1+X”证书制度与职业教育有机融合,提升学生培养质量、促进技术技能复合型人才培养方案和学分管理方式的全面改革,尚处于研究阶段。

(2)学生缺乏精益求精的韧性和主动创新的意识。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专业,对技术理论要求高,而这也正是职业院校学生的学习短板,理论的不完善造成学生在学习上无法做到精益求精。随着高校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的崛起,职业学校培养的技术性人才,得到社会的认可程度较高校人才比起来要低得多[2],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创新的意识都有所影响。如何激发职业学校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教学质量,扭转社会对职业学校学生的刻板印象,是教学改革的关键一环。

(3)师资力量不足。随着高职扩招的推进,工业机器人专业的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显得尤为突出。很多教师都是由机电一体化专业或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经过培训、自学等方式自我成长,而真正既能胜任理论教学又能指导学生操作机器人的“双师型”教师更是少之又少。企业优秀的工程师与学校教师之间的双向流通不足,教师的课思融合有待进一步提高[3]。因此,工业机器人专业“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和师资团队建设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2 教学改革思路及举措

团队依托广东省教育厅教改项目开展教学改革研究,探索了“思政引领、岗课融通、赛创促学”教学改革模式,在课程思政、师资建设、“1+X”证书制度、产教融合等方面进行了实践研究。

2.1 思政引领、立德树人

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课程思政建设一面加强了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一面将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培养德技并修的技术技能复合型人才[4]。课程思政不是生硬的说教,而是润物细无声的影响。

项目团队结合专业特色,展开了基于“互联网+”的“校企协同、四位一体”课程思政建设与实践,实施“课前准备、课中融合、课后汇报、专项活动”四位一体的课程思政建设路径。通过开发具有专业特色的课程思政案例:疫情期间方舱医院的送餐送药机器人、祝融号智能小车、冬奥会期间的无人餐厅案例等,既提升了学生的专业自信,又拓展了学生的专业技术应用思维。

2.2 岗课融通、集群发展

专业课程教学与企业岗位需求脱节一直是职业教育的“痛点”,也是团队一直努力解决的关键问题。2019年4月教育部等四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方案》,旨在加快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互通衔接,深化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提升职业教育质量和学生就业能力。方案的发布为团队实施产教融合提供了新思路。

2.2.1 结合专业群建设,探索“群”与“X”的有机结合

“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是在“1”这里巩固好学历证书的主要作用,夯实知识结构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鼓励职业院校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引导学生根据产业技术发展选择适合自己的技术方向,积极取得“X”多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拓展就业创业本领,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如何发挥“X”的催化作用,是核心问题。专业群的建设能够很好地利用资源共享促进“X”的发展,专业群内各专业之间的组群逻辑关系体现了产业职业职位分工的逻辑关系,在服务面向职业岗位群中有明确的任务分工,能够非常适配地满足产业职业岗位群人才需求。各专业学习方向能够体现出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体现相关职业之间岗位能力的综合培养,还要能够实现专业群内教学资源和就业资源的最优化配置,形成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建设机制。将“X”与“群”有机结合,利用专业群的职业分工,构造更全面、更立体的“X”。

项目团队所在的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群是广东省第一批高水平专业群,群内专业包括工业机器人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数控技术和模具设计与制造,富有前瞻性地采用“工业机器人+”的组群逻辑,探索培养自动化生产线、数控加工无人车间、工业机器人3D 打印等工业机器人应用领域技术技能高素质人才。学生在学习本专业技术的同时,可掌握工业机器人技术手段,能较好地适应当前社会产业转型升级的技术需求。

2.2.2 以“岗课融通”构建专业群课程体系,模块化地设计人才培养方案

“岗课融通”是产教融合的具体形式,实现知识和技能相融合,在学习专业课程的同时,又进行了技能培训。学生在取得专业课程学分的同时又获得技能证书,达到减轻学习负担又切实掌握技能的双赢效果。同时发挥专业群的集群优势,依据产业核心素养和关键技术对课程内容进行科学优化,专业群中每个专业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以选修群课程的形式选取2~3个证书,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个性化职业规划。

项目团队所在的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群中可以选择考取的“1+X”证书包括: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电工技术、增材制造模型设计和精密数控加工四种。以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的学生为例,在考取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证书的基础上,如果选取电工技术证书,今后可适用于电气类自动化生产线系统集成岗位;如果选取增材制造模型设计证书,可从事工业机器人系统设计与改造类岗位;如果选取精密数控加工,可从事无人加工中心运行与维护类岗位。学生可根据个人的职业规划,有目的的选取相应的证书考取。同时,学习能力强,有多余精力的学生可以选取更多的证书进行学习,以期丰富个人的技能水平,适应更多的工作岗位。专业群内学生选取考证课程的时候,实行岗课融通、学分互认,参加证书课程学习没有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

2.3 赛创促学、师生共长

职业院校学生主动创新意识薄弱,拓展能力不足。团队深入实践“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以赛促建”的改革内涵,提升青年教师的教研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取得了较好成效。

一方面注重教师自身的成长,鼓励青年教师参加教学大赛,通过比赛反思教学改革。教师教学能力大赛堪称提升教师的“黄埔军校”,在比赛中,教师对课程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建设了完善的教学资源,设计了缜密的教学过程,极大地提升了教师的教学能力。从团队建设的经验来看,参赛教师赛后反思,参与教学改革成果较多。另一方面鼓励并指导学生参加职业技能竞赛、创新创业大赛,对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自信,培养主动创新的意识等各方面都有很大的作用。近年来工业机器人和智能制造类的职业技能竞赛数量增加明显,竞赛的内容与产业发展的动向结合更加密切,一些知名企业也会专门给竞赛获奖选手提供较好的工作岗位。这些都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参赛热情,越来越多的学生通过比赛拓宽了视野,激发了创新的意识,同时带动了专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此外,团队依托智能制造技能大师工作室[5],构建“大师引领、定位明确”的人才培养思路,借鉴“双元”制等模式,校企共同研究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中,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促进学生的实训实习,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通过技能大师工作室引领的“订单班”“工匠班”的学生毕业后能快速地适应企业的生产要求,企业也节省了岗前培训的周期与成本,达到了双赢的合作效果。

3 结语

以“思政引领、岗课融通、赛创促学”模式改革职业院校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是为响应国家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战略方针,结合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经过实践验证的教学改革实施路径。在课程思政、师资建设、“1+X”证书制度、产教融合等方面提出了教学改革的创新思路,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社会劳动力的升级换代,不断提高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创新人才培养质量上具有实际应用意义。

猜你喜欢
证书工业机器人
WJCI 收录证书
CSCD收录证书
收录证书
收录证书
工业人
掌握4大工业元素,一秒变工业风!
“工业4.0”之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