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山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工作现状及对策

2023-01-05 18:58吴明慧
今日畜牧兽医 2022年7期
关键词:监测站保护区野生动物

吴明慧

(云南药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 654600)

药山自然保护区位于云南省东北部巧家县境内,总面积20141hm2,由药山片区和杨家湾片区组成,主峰轿顶山海拔4041.6m。保护区监测站监测范围包括药山自然保护区、马树镇马树村至小伙塘一带2处候鸟聚集地及迁徙通道、金沙江流域。马树镇因特殊的气候和美丽的沼泽,每年都吸引着上百只黑颈鹤和其他一些候鸟在这里越冬。因此,面临的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工作任务十分艰巨。

1 野生动物资源概况

药山自然保护区有陆栖脊椎动物262种,其中两栖类动物13种、爬行动物20种、鸟类164种、兽类65种,国家I、II级重点保护动物37种。

1.1 国家重点保护动物

根据最新调整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保护区内有国家I级野生保护动物:豹、林麝、金雕、白肩雕、豺、大灵猫、金猫等11种。保护区虽然不是黑颈鹤的主要越冬地,但每年都有大量黑颈鹤在迁飞时经过,并有少数在保护区或近周水域越冬。国家II级野生保护动物:藏酋猴、灰鹤、黑熊、白腹锦鸡、红腹角雉、斑羚、鬣羚、黑鸢、苍鹰、雀鹰、雕鸮、领鸺鹠、猕猴、普通鵟、白尾鹞、游隼、狼、豹猫、赤狐等26种[1]。

1.2 濒危及有重要价值动物

有一些动物虽然不属于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但列入国家濒危动物红皮书中,或者在经济上、学术上有重要价值,且在保护区分布狭小或数量低下,也属于濒危动物范畴。例如:棘腹蛙、双团棘胸蛙、中华鳖、眼镜蛇、王镜蛇、扫尾豪猪等,都要加以重点保护和监测[2]。

2 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工作现状

2.1 制定工作细则,明确监测职责

根据《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药山自然保护区制定了《陆生野生动物疫情应急预案》和《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工作细则》,明确监测站监测的主要范围包括药山自然保护区、马树镇马树村至小伙塘一带2处候鸟聚集地及迁徙通道、金沙江流域;明确应急组织体系、人员分工职责和应急处置的流程及方法。保护区管护局内设国家级监测站,负责组织、指导本监测站开展监测防控工作,监测站主要由科研所及宣教科开展监测工作。监测站在各管护站及监测区域设监测点,每个监测点设置1-2名监测员,负责各自辖区内野生动物日常监测巡护。宣教科负责加强对责任辖区周边社区居民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的宣传教育,提高公民的防范意识[3]。

2.2 科学规划,做好日常监测与防控

结合监测站点实际,以各管护站为中心,开展疫源疫病监测和巡护工作,形成覆盖管护站辖区内的野生动物主要繁殖地、越冬地、迁徙地、取食地及迁徙途中停歇地等重点区域,采取点面结合的监测方式,分线路巡查和定点观测两种方法开展人工监测工作。同时以珍稀濒危重点野生动物活动频繁的区域为主,安装红外相机,布设样带进行连续监测,样带长1.5~2km,布设于保护区纸厂老林、回龙沟、五台坪子、小河木厂、大寨药峰等地;共同严密监测本区域候鸟等野生动物种群动态,发现异常情况及时上报监测站科研所。坚持重点监测时期日报告和非重点时期周报告制度,努力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确保疫源疫病监测防控工作落到实处[4]。

2.3 强化科普宣传,提高防范意识

为搞好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工作,药山保护区坚决克服麻痹思想,“防”字当先,将工作重点放在候鸟及家禽的监测上,在每年的“爱鸟周”及《野生动植物日》来临之际,通过在集镇、社区人员密集地书写墙体标语、张贴宣传海报、发放《野生动物保护法》宣传单、悬挂宣传条幅等多种形式,开展宣传教育,增强社区群众的生态保护意识,实现家喻户晓,使疫源疫病监测防控知识能够真正普及到每一个人,避免与鸟类、禽类直接接触,不购买、不食用、不饲养相关的野生动物,形成群防群治的工作格局。

2.4 开展业务培训,提高监测水平

监测站定期开展相关业务培训工作,不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注重对工作人员及监测员的技能提高。一是每年抽派工作人员参加省林草系统组织的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培训,回来后对监测员进行野外监测对象、主要疫病种类、野外监测具体内容、野外监测表格填写、异常情况应急处置、监测信息报告等方面知识统一培训;二是开展网络培训教育,邀请林草系统专家定期开展网络培训课程、技能讲座等,对基层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提高业务技能。三是组织监测员一起到野外进行监测交流经验学习等,加深对野生动物的属性、生活规律的认识,提高对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和预报水平[5]。

3 存在的不足

3.1 宣传力度不够,防范意识薄弱

各站点因工作人员偏少,缺乏专门负责宣传的工作人员,加之缺乏巡护监测经费,对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工作,都是采取由护林员兼职担任,一边巡护山林,一边开展监测工作,导致护林员工作内容交叉,对相关法律法规以及重大动物防治政策的经常性、持久性宣传不够,致使保护区及其周边群众对疫源疫病的危害性及传播途径认识不够,防范意识不强。

3.2 专业技术人才缺乏,资金投入不足

从事科研监测、科普宣教等专业人员匮乏,在职人员科研能力较弱。因经费短缺,只能聘请兼职监测员,这些监测人员没有受过系统的、专业的疫源疫病监测技术的学习和培训,应对和处理突发疫情的能力不强,业务素质和技术水平有待提高;因经费投入不足,检验设备、安全防护装备、应急物资储备等都不够。严重影响了疫源疫病监测防控工作的开展,制约着突发疫情的有效处置,监测防控工作面临巨大困难。

4 对策与建议

4.1 争取专项经费,加大投入机制

目前,中央、省市对疫源疫病监测防控工作虽有一定补助资金,但因药山保护区点多面广,山高坡陡,重点野生动物监测任务重,下拨的补助资金远不能满足当前工作的需求[6-7]。争取政府尽可能将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经费纳入财政预算,重点支持,加大财政投入、补贴,增加基础设施建设、监测仪器设备配置,加大应急物资储备,要保证监测站点日常巡护及疫情应急处理经费投入,确保监测工作正常运转。

4.2 多方联控,多部门协作

针对存在的问题,首先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形成多方联控,多部门协作,全社会参与的综合治理格局。在每年冬春季节野生动物期,加强疫源疫病科普宣传及监测工作,认真做好监测记录。一旦发现疫情要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控制疫源疫病的扩散传播。

4.3 加强日常巡护监测,消除疫情隐患

对于日常巡护监测工作,严格按照相关要求,一旦发现鸟类等野生动物出现异常或不正常死亡现象,维护好现场,立即上报,并依托县林业和草原局、县农业农村局、县卫生防疫站的技术支持,采样送检,作好记录。对重点区域加强巡护力度,准确掌握鸟类等野生动物种群动态,发现问题第一时间处置,消除疫情隐患。

4.4 提高队伍素质,增强防控能力

搭建人才平台,吸引专业人才,引进新知识新技术,提高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监测人员素质,定期选送科研所监测骨干技术人员到省林业和草原局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总站学习,提高保护区疫病监测防控能力[8]。同时积极与科研机构开展合作,对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展开专业研究,为监测工作的决策提供持续的科学支持,提高监测站监测水平和预警能力,借助红外检测仪等科技设备提高监测覆盖率,提高发现野生动物异常情况后及时处理能力。

4.5 普及宣传教育,提高群众参与

增派各站点专门负责宣传工作的人员,专门负责宣传教育工作,定期开展宣传活动,普及相关防疫知识,营造良好的活动氛围,增强与群众的互动交流,从而提高群众参与度,还可邀请林草专家通过视频录播等方式将宣传内容进行录像宣传,利用网络媒体扩大宣传,对于老弱留守等人群,可开展入户讲解工作,保证宣传工作人人了解,大众参与。

总而言之,加强药山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工作十分重要,只有不断加强队伍建设,争取专项经费,多方联控,做好相关知识宣传,使疫源疫病监测防控工作综合能力得到提升,确保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资源安全稳定,维护生态环境平衡,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猜你喜欢
监测站保护区野生动物
河南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名录与分布
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距离问题
保护野生动物
保护野生动物
保护野生动物
保护野生动物
巩义市审计局重点关注空气自动监测站运行情况
黄河三角洲保护区自然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检察版(六)
新德里成“世界最脏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