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意识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四重维度

2023-01-06 01:43陈国成
红河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理论课强国海洋

陈国成

(1.莆田学院外国语学院,福建莆田 351100;2.长安大学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陕西西安 710021)

海洋意识是人类对海洋生存环境和发展过程中所采取的方法和途径的总体认识,包括对海洋国土、海洋安全、海洋资源、海洋生态和海洋文明等方面的意识。当前,世界各国对海洋的关注度日益提升,海洋意识教育也成为顺应海洋发展的新形势新潮流,成为实施海洋强国战略和“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前提。高校作为海洋意识教育的主阵地,应讲好中国海洋故事,传播海洋声音,探索海洋意识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路径。

一 理论维度:海洋强国战略发展的方向指引

建设海洋强国,优质的人才队伍是先导因素,完善的法律体系是根本保障,强大的海防理论是坚强后盾,坚定的海洋意识是精神动力。近年来,高校通过系列通识课程教育,依托社团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海洋意识教育活动,如海洋知识竞赛、国家海洋日宣传活动、海洋文创大赛、海洋漂流瓶、海洋征文比赛等,对帮助学生了解海洋、感知海洋、传播海洋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大学生海洋意识相对而言还比较薄弱。海洋观意识的树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首先是让学生对海洋有一个客观真实的认识,高校对学生的海洋意识培育在通过对海洋领地、海洋地理的介绍后,使学生对海洋有一个大体的认知;其次是学生对海洋的态度发生改变,结合海洋历史文化和海洋历史事件讲述,使学生对海洋的情感态度发生改变;最后提升海洋价值观念,在观念上得以升华,使学生进一步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坚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用新思想、新方法、新理论武装学生。通过理论学习,让青年学生关心热爱海洋事业,做好知识储备,树立起适应未来海洋发展的海洋观,为将来参与和建设海洋开发和利用奠定基础[1]。在理论维度上,突出海洋强国教育、现代海洋观教育和习近平海洋战略思想教育三个方面的解读。(1)海洋强国意识教育。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国家要维护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海洋强国意识教育就是注重学生对海洋强国的定义、内涵、目标任务等内容的知识传授,让学生明确海洋强国是国家融入世界和平发展和实现中国梦的必然选择。(2)现代海洋观教育。一是要帮助学生描绘现代海洋图景,了解海洋的属性与规律,了解海洋图景与陆地图景之间的差异;二是要突出人海之间的关系,人类生存发展与海洋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精神价值等方面的关联;三是国家海洋战略思维[2],包括“一带一路”建设中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地区同海洋命运共同体间的联系。(3)习近平海洋战略思想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在人民海军成立70周年时提出要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习近平海洋强国战略思想的科学内涵和精髓要义,在教育中遵守“和平、和谐、合作”的原则,将蕴含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分阶段、分层次、分步骤地推进。具体的教育内容包括现阶段海洋建设的时代任务、国家海洋建设同其他国家的关系、国家海洋法律法规、实现海洋强国的路径等。(4)海洋课程教育。一是面向学生开设海洋选修课,如神秘的海洋世界、海洋环境论、中外海洋文学名著赏析、海洋国土与安全、海洋经济学、海洋权益与维护等课程;二是公共课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加入海洋历史文化、海洋政治法律法规、海洋政策与文化、海洋开发与管理等国情教育;三是海洋专业课教育,主要是针对涉海专业的学生,在课程设置上加入海洋资源、海洋安全、海洋经济、海洋科技等课程[3]。通过教育,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海洋意识。

二 价值维度:海洋意识创新教育的长效机制

海洋的发展史和文明史是人类发展历史的重要组成,人类的成长离不开海洋、东西方文明的演进也离不开海洋。大学生海洋意识教育的价值维度体现在时代价值、初心使命教育价值、生态价值等方面,成为海洋意识创新教育的长效机制。(1)时代价值。海洋战略发展已经成为国际竞争衡量的重要指标,各国之间的海洋战略竞争日益激烈。当前,我国海洋意识教育中还存在诸多问题,需要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来改进和完善,这也是海洋意识教育的时代价值所在,可引导大学生增进对世界文明、海洋文明和中国海洋文明发展的整体认知,自觉担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托。(2)初心和使命教育价值。站在新时代历史方位上,坚守海洋意识教育知识传授的初心,牢记海洋强国建设的历史使命,不断增强海洋文化自信以推进理论创新,适应新时代海洋发展的需求,培养高层次的海洋事业人才,激发广大青年学生了解海洋、关注海洋、经略海洋。(3)生态价值。绿林、海岩、金沙、奇石等自然风光,旅游海岛、滨海湿地、旅游度假区良好的生态环境都是生态价值的生动体现,各地的海洋场馆、海洋公园、海洋研学基地、海洋教育基地在宣传教育中都能充分体现海洋意识的教育价值,达到“知、情、意”三者的统一。此外,航海博物馆、涉海企业、天然港口、海洋科技馆、海洋展览馆等,也能让学生充分了解中国海洋历史和文化,了解港口贸易的发展,了解海洋科技、海洋生态、海洋国防、海洋生物等领域的发展状况,进一步增强学生对海洋经济、海洋文化和海洋安全的认识,提升学生的海洋情怀。

三 内容维度:思政课程教学改革的方法理路

海洋强国建设凝聚和维系着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意识,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也是中国融入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体现。高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应该加入海洋历史观、海洋价值观、海洋文明观、海洋生态观、海洋道德与法律观以及海洋战略观的教育。在“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中,可倡导运用“五位一体”的教学方式,按照“小班讨论、中班上课、理论教学、实践提升、网络拓展”的方式进行,将海洋地理、海洋经济、海洋文化、海洋历史、海洋战争和海洋法律等内容融入到形势与政策课程教育中,进一步培养学生了解海洋、关注海洋、经略海洋和保护海洋的海洋意识。

海洋维系着中华民族崛起的诸多重大安全和发展利益,历史上因为缺少海洋意识和海防观念致使国家遭受百年屈辱。比如在“中国近代史纲要”教学中,从我国收复南海诸岛、西沙海战、钓鱼岛事件等海洋历史事件出发,论证历史事件同海洋意识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如果缺少海权意识就会遭受侵略;让学生认识到尽管当今的中国日益强大,但并非高枕无忧,消除来自海上的威胁依然任重道远;让学生看清落后就要挨打,没有海防就没有国家安全,西方列强通过统治海洋进而控制整个世界,我国曾因为缺少海洋意识成为最大的受害者,只有以史为鉴,才能通过强大的海权来捍卫国家;让学生明白在30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中,有近一半的面积受到多方的威胁,并有被瓜分和蚕食的可能,丰富的海洋资源也遭受邻国的掠夺,一些岛礁被他国非法登占[1],在东海、南海、钓鱼岛等地存在海洋权益上的争议;让学生明白维护国家权益和海洋领土完整的任务是落在大学生肩上,唤起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历练本领和勇气,树立起现代的正确的历史观、海洋观、安全观。

海洋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天然宝库,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空间,通过海洋意识教育使学生能正确看待生命起源、气候变化、海洋生物等重大科学问题,引发学生肩负起合理开发海洋资源、保护海洋环境的历史使命,通过学习让学生的思想境界得以提升,更加热爱海洋、敬畏海洋、建设海洋[1]。在“思想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从国际法、海洋法出发,将爱国主义教育这一主线贯穿其中,向学生介绍基本的海洋知识,让学生在对国家海洋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自觉把海洋国土观念同国家的利益结合起来,增强国家海洋安全和海洋强国的意识,形成健全的海洋人格和精神。提高大学生对海洋国土安全的认识,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安全观,今后主动投身国家海洋建设的伟大事业中去。

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教学上,从国家海权思想出发,介绍海洋事业发展和海洋国防的发展历程。让学生看到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历代国家领导人对国家海洋战略发展所作出的重要决策,帮助学生对国家海洋强国和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的政策法规解读、目标分解,提高学生经略海洋、投身海洋建设的决心和信心,培养学生勇于挑战、敢于创新的坚定信念。从毛泽东关于建立“海上长城”和“海上铁路”的战略思想到邓小平“主权属于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解决海洋争端的战略思想;从江泽民提出“要从战略高度认识海洋,把海军建设摆在首要地位”到胡锦涛提出的“要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再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海洋强国战略思想。学习不同时期国家领导人对海洋的战略思想,能让学生对不同时期的海洋战略思想有清晰的认识,激励青年学生坚守信念,自觉担负起建设海洋强国的历史使命。

人类历史长河的发展和生存都离不开海洋,人类也越来越重视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要尊重海洋发展的自然规律,掌握保护可持续发展的技能本领,进一步提高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自觉性,才能在海洋事业中胸怀海洋,放眼世界[1]。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教学中,要从国情、世情出发,向学生科学解读马克思主义海洋观和历史观,说明建设海洋强国的时代背景、目标任务和实现路径。运用马克思主义原则、观点和方法来解读现代海洋社会科学与海洋实践,引发学生对海洋研究的兴趣和哲学思考,培养学生保护自然、保护环境、保护海洋的意识,让思想政治理论课真正做到“都爱听、有意思、真相信”。

四 实践维度:海洋意识空间拓展的理性支撑

海洋意识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并非专门为海洋意识教育开设课程,更多的从思政课的性质出发,通过讨论式、案例式、体验式、启发式等方式融入教学,并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融入更多的社会实践教育环节。首先,突出海洋意识教育同现实海洋问题的结合,将一些涉海事件、热门话题、人物引入到教学中,抓住学生对现实问题的好奇心展开教学,满足学生的知识需求和内心需求。例如教师可利用现代媒体技术,利用“学习通”“知乎”等网络平台在课堂上加入“国人的海洋意识如何提升”“提升海洋意识的路径有哪些”等讨论。其次,注重海洋意识教育同实践活动的衔接,注重校内资源、地方资源和网络资源的整合,突出教学的实践性、应用性。如“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丰富的海洋景观、渔家习俗、海洋节庆活动、海洋艺术文化等内容能滋润学生的文明素养,鼓励学生调查渔户,走进渔民,体验海边生活,促进身心健康。比如说妈祖文化作为中国海洋文化的重要组成,有独特的文化和民俗艺术,可以开展一系列“海洋文化进校园”的活动,营造良好的海洋文化教育氛围。再次,注重海洋意识教育同专业知识间的实践结合,不同专业的优势不同,将专业知识融入海洋意识教育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探知海洋。比如生物类专业的同学可以关注海洋生物资源的种类和价值;海洋类专业结合专业做更多的专业实践和技能提升;外语类专业做更多的涉海发达国家文献整理和阅读、查阅;历史类专业关注海洋在国家历史发展和文明进步中的作用;艺术类专业通过美学角度对海洋的美进行感知[2]。最后,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综合实践技能提升。教师要做到“政治要强、情怀要深”,其实践教学能力也需要进一步提升,可采取“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方式,建立思想政治课专兼职老师、人才库,聘请海洋相关部门、企业、团体组织的专家、学者、企业家担任兼职老师,将海洋最新动态带进高校课堂。当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也要走出去,挂职定岗海洋管理的企事业单位,深入涉海企业锻炼,考察各类海洋机构、海洋基地,将理论知识同社会实际结合起来,将国家海洋命运同自身的使命责任结合起来[4]。

综上所述,海洋意识教育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有广泛的应用空间,当代大学生海洋意识教育,要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海洋理论和实践问题,将个人的眼光从陆地延伸到海洋,从中国融入到世界范围,从认知海洋到融入海洋开发建设的浪潮中。进一步整合资源,细化教学课程,丰富教学内容,改变以往思政课教学论证材料“海”味缺失的现象[5],打造大学生海洋意识教育的“命运共同体”。

猜你喜欢
理论课强国海洋
大数据时代下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模式研究
学习强国”积分兑奖党员学习“比学赶超”
纺织强国再出发
“学习强国”礼赞
秦晋争霸
爱的海洋
第一章 向海洋出发
独立学院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现状研究
新课标下中职体育与健康理论课有效教学策略探讨
自卑女的大学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