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高尔斯华绥《尾声》三部曲中丁妮的伦理选择*

2023-01-06 05:37盛永宏
菏泽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尾声沙特伦理

盛永宏

(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天津 300387;通化师范学院文学院,吉林 通化 134001)

《尾声》三部曲包括《等待着的闺女》《开花的荒野》《过河》,是约翰·高尔斯华绥(1867-1933)20世纪30年代创作的小说。小说通过女主人公丁妮在生活中面对家族地位、荣誉和个人情感冲突时所作的伦理选择,展现了英国资本主义社会快速发展时代现代伦理观念与传统伦理观念的矛盾冲突。仔细梳理主人公的伦理选择,在社会快速发展的当代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现代伦理与传统伦理间的冲突

19世纪工业革命前,处于封建统治时期的英国贵族阶层为维护和巩固自身的优越地位,保住既得的利益,一直宣扬着有利于自身的伦理观念。他们把家族和个人的声誉、利益以及上层集体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维护阶层利益和荣誉是他们自身行事的重要原则。阶层固化,等级意识强烈是此时社会的主要特点。加之中世纪以来基督教盛行,人让位于神,出于对被惩罚的恐惧,绝大部分人都选择安分守己,因此社会整体趋向平稳。此时贵族社会奉行的伦理观念就是以统治阶级的集体利益为主,注重声誉、强调和谐。应该说这种观念与当时的社会发展是相适应的,具有稳定社会的积极意义。我们可将之称为“传统的伦理观念”。

工业革命后,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资本主义社会已然成熟。金钱成为人们追逐的唯一目标。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原有的大家族逐渐解体,人与人间的关系日趋淡漠,原有的伦理观念也在社会的变迁中被逐渐消弭和肢解。与个体多元的生活相契合,崇尚个性,强调自由和个人利益的新理念开始出现,即“在各种双方必须遵守和履行的协定下工作和生活,在貌似自由平等的根基上,宣告了个人的独立,其实这也就是在资本主义的契约的原则和市场竞争的根基上所产生的新的道德观念。”[1]我们将这称之为“现代伦理观念”。

从历史上看,英国在20世纪初期时已进入帝国时期,经济高速发展,大部分人已经接受了与机器大生产相应的现代伦理观念。但英国社会的产业革命保留了君主,形成君主立宪制。原来的贵族依然保留着相应的身份,形成了一种特有的社会阶层。在社会生活中,他们将封建社会传统的部分阶级观念与现代工业社会发展出的观念结合,顺应时代发展,成为新型的资产者。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英国社会中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间的矛盾凸显,与之相伴的是伦理观念的冲突,即经济高速发展背景下的现代伦理观念与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的传统伦理观念间的冲突。《尾声》三部曲就通过对这种尖锐伦理冲突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对已经进入帝国主义时代的英国社会出现的这种矛盾的深刻认识。同时,高尔斯华绥在自身的成长中,也一直感受着来自传统伦理观念与现代伦理观念的交织碰撞,这使他对思维差异方面的感触颇为深刻。作为一位有着社会责任感的作家,他希望通过自己特有的方式来服务于社会。“伦理其实是以某种价值观念为经脉的生命感觉,反过来说,一种生命感觉就是一种伦理;有多少种生命感觉,就有多少种伦理。”[2]高尔斯华绥在创作中表现出的价值伦理观念,既是对已逝去时代的悼念,也是对未来的一种期待。

二、《尾声》中丁妮的伦理选择

丁妮是谢雷尔家族康威爵士的大女儿,在《尾声》三部曲中,她的性格和观念随着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地发生着改变。从小说的叙述中,我们可以推断丁妮出生在20世纪初,那时的英国已经进入帝国主义时期,经济高速发展,社会矛盾激烈,文化上有两种伦理观念在交锋对峙。作为谢雷尔家族的成员,丁妮自幼就接受了传统的伦理教育,以自己的出身为荣,注重家族的名声,维护家人的集体利益,敢于承担责任。但就成长的过程而言,丁妮又有自己的个性:向往自由的爱情,不想受他人的干预。因此,当家族的集体利益与自身利益出现冲突时,传统伦理观念与现代伦理观念两种力量开始在丁妮的体内相互较量,丁妮在痛苦、无奈中“从责任、义务和道德等方面对人的身份进行确认。”[3]她是那个时代青年的代表,希望挣脱家族责任的缰绳,追求个人爱情的自由,但却无力承受家族名誉的损失。在希冀与绝望中,她努力调和两种伦理观念间的冲突,却只能在平衡利弊后倾向于对传统伦理观念的妥协。

在《等待着的闺女》中,丁妮是个24岁充满活力、热心的女子,她纤细柔弱,“表情使人想到她己历经沧桑”,事实上,“她就像一口古井或者山泉那样,谁要从中取水,总会激起水泡泡来”。丁妮对待事情认真,对待家人体贴,想方设法为家族的名声、兄弟的安危、朋友的幸福考虑,努力保全家族的每一个人,此时的丁妮本能地选择了传统伦理观念,完全是传统伦理观念的代言人。

《等待着的闺女》的一开篇就是“波思大教堂的主教快要寿终正寝了;已经着人去通知他四个侄子,两个侄女和一个侄女婿。”[4]从辈分上来论,这位波思大主教是丁妮父亲的伯伯,与他相关的还有其他支系的叔叔、姑姑等,一张家族的谱系随着波思大主教的离世被勾勒出来。休伯特伤人事件虽然发生在20世纪40年代的英国,但在谢雷尔家族中仍然被看做是件会影响整个家族声誉的大事,所以丁妮奋力地游走于叔叔、姑姑及亲人朋友的圈子中,为休伯特争取被宽松处理疏通关系,也得到了谢雷尔家族成员的认同。这些表明,谢雷尔家族是个齐心协力的大家族,具有团结合作、为保全家族名誉而抗争的精神,体现了传统伦理中注重家庭声誉、维护整体利益的观念。

身在其中的丁妮不自觉地受到传统伦理观念的影响,并成为年轻一代中传统伦理观念的代言人。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在休伯特事件中,丁妮主动要求代替父亲去找本家的两位与波思大教堂相关的叔叔希拉里和劳伦斯,之后到姑父孟特爵士家打探能与具有更高权位的人物接触的消息;主动直接与休伯特的对头哈罗森接触,矜持而又大胆地请求对方原谅,甚至为了让休伯特有更好的转机而直接给休伯特物色了一位适合的佳人,并直接促成他们的婚姻。其次,为另外一位叔叔艾德里安的感情问题出谋划策。丁妮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处于无私的状态,她不顾自身的安危,大胆前行。支持她所有行为的内在精神就是以家族利益为主的传统伦理观念。

在《开花的荒野》中,丁妮遇到了曾是芙蕾结婚时的男傧相威尔弗里德·德沙特,在交往中产生了感情。丁妮的自我意识开始苏醒,她对个人情感的追求是炙热的。她抛开了外界对德沙特的评价,甚至愿意陪着德沙特离开英国,此时丁妮对爱情的追求超过了对家族的责任,在两种观念的冲突中现代伦理观念占了上风。丁妮努力地争取自己的情感自由,与传统的伦理观念相对峙。

德沙特曾去东方漂泊,为了活命由基督徒改信伊斯兰教。回到英国后,他为此事烦恼、忧愁,在内心不断地冲突中犹豫着是否要出版诗集《金钱豹》,因为此诗集暗指了改教的过程。丁妮偶然遇到了德沙特,对于出版诗集的各种顾虑丁妮都清楚,但她仍然给予支持。在当时的英国,改教是一件大逆不道的事,意味着丢尽英国的威风。就连那位玩世不恭、不按常理出牌的的孟特爵士都不能认同。丁妮沉浸于自己与德沙特的爱恋中,对外在的舆论不加理会。但家人的反应却很激烈,认为这是不可行的。

丁妮的恋情一下子跌入进退维谷的境地:一方面,丁妮认为自己对德沙特的爱是高尚的、是可以冲破世俗偏见的,并且她认同德沙特的为人,觉得他很有魅力,和他在一起很开心。从门第上看,两者都是世家,德沙特的家族要更兴旺些,这也符合联姻的规则,会得到家人、族人的祝福;从个人感情上看,两人情投意合,相互欣赏。同时,对于年轻的一代人来讲,改教就是个人的自由,况且是在生命堪忧的前提下进行的,这对他们来说不是一件重要的事情。但另一方面,对于大多数英国人来讲,改教是不能被接受的,它意味着对国家的背叛,对民族的侮辱。所以德沙特改教的事件被传得沸沸扬扬,社会的舆论给丁妮的家人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家人由此而痛苦,丁妮也开始痛苦了。由此,丁妮陷入两难之地。她希望通过结婚后远离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但当家人与德沙特不断地沟通后,德沙特出于保护丁妮考虑,不想让她受牵连而断绝了与丁妮间的关系,再次跑去了东方。在这个过程中,丁妮以个人的情感为主,注重对自身幸福的把握,又因为此事有损于家族声誉,所以她陷入到两种伦理观念的矛盾冲突中无法自拔,现代伦理观念更胜一筹。

最后在《过河》中的丁妮变得更为沉稳,把生活的重心放到了家族的兴旺上,包括帮助家人处理各种关系,使整个家族平稳运转,维护既定的秩序。此时的丁妮在个人情感上趋于自我压抑,理性大于感性,再次回归到对传统伦理观念的认同上。但此时的认同已经不同于未经世事时的认同,其中夹杂着对时代的深层次认知和对两种伦理观念的杂糅,此时的伦理选择带有平和的气息。

妹妹克莱尔从东方归来并坚持与丈夫离婚,这个过程并不顺利,最终走向了诉讼。丁妮成为克莱尔的守护者,她全心为妹妹的个人幸福考虑,帮助她达到自己的目的。当康大福庄园难以维持时,丁妮慷慨地拿出自己准备旅行的钱来填补空缺,此时的丁妮以家族利益为主,她的思想被传统伦理观念归摄。特别是当得知德沙特死于异乡的消息后,她从内心里结束了对德沙特的感情,准备接受一个非新派人物的律师,并与他结婚。此时的丁妮彻底走出上段恋情的阴影,与世俗规则、习俗达成一致,平息了内在的伦理观念冲突,与时代达成了和解,开始了新的生活。

“伦理学的主旨是关于人的自由存在方式,核心是人存在的意义与行为的合法性。”[5]丁妮是一个矛盾的结合体,原因是她曾接受的教育和自身所处的时代经历使然。一方面,丁妮出生于一个走向落寞的贵族家庭,带有浓厚的家族意识、血统观念,骨子里刻上了整体利益的观念,传统社会等级制下的封建伦理意识占主导位置;另一方面,20世纪以来的社会风向使得以小家庭为单位成为社会的主体,大家族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自由、平等等观念已经深入人心,所以,出生于世家的丁妮内在有两种伦理观念,在不同的时间段内、遭遇不同的事情时,两种伦理观念交替出现,这就使她既想维护家族的声誉不受损害,又想顾全自己的婚恋关系。从伦理学的角度,丁妮找到了自身存在的意义及各种行为的合法性,也用这样的行为给后人以启示。

三、传统伦理观念与现代伦理观念的和解

对这种出现在经济高速发展、文化还没完全跟进的时代伦理冲突问题,《尾声》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但在《过河》中高尔斯华绥通过德沙特客死他乡的结局,让丁妮按照传统伦理观念进行了理性的婚姻抉择,这与现代社会的伦理观念相关。传统伦理观念中的一部分能够适应这个时代的发展,就会被保留了下来,如声誉问题或诚信问题。在经历了经济飞速发展后,人性中的很多品质被人们重新重视,并被看作是一种珍贵的品质而被推崇,于是它与现代伦理观念相融合。同时,作家本人的思想认识也与此相关,因为时代的原因,高尔斯华绥身在其中会有很多盲点,所以作家无法给出明确的答案,但又用隐含的方式给现代人以启示。

为了进一步解释这个问题,我们再对丁妮的伦理选择作进一步的分析。丁妮的选择整体上体现了浓厚的传统伦理观念:重视家族的声誉和整体的利益。以帮助家人处理事情为例:一是在处理哥哥休伯特的伤人事件时,丁妮冲破种种困境,联合家族成员,想尽一切办法来改变审判的结果。这里既包含深切的手足之情,更体现了丁妮维护家族声誉的努力与担当;二是在促成了艾德里安和戴安娜的美满婚姻时,丁妮同情艾德里安和戴安娜的遭遇(叔叔艾德里安已年近五十,没有结婚,一直倾心并照顾着戴安娜,因为戴安娜的丈夫患有精神病,戴安娜将其送进了精神病院,与艾德里安保持着适当的距离),主动为叔叔分担,冒险照顾孩子、寻找走失的精神病患者。在这些经历中,丁妮的情感指向比较明确,她希望她的亲人都能过上幸福的生活,整个家族稳定和谐,为此她不惜付出个人的时间和精力;三是对妹妹克莱尔的婚姻问题,丁妮也是倾尽全力来解决,尽管当时她自己刚刚遭遇情感的不顺,但仍然压下自己的情绪去解决家人的问题;四是为维持康大福庄园的收支平衡,丁妮将原本计划用于个人旅行的钱拿出来解决燃眉之急。这些都说明,在丁妮的意识中,家族的整体声誉、亲人的幸福、庄园的继续留存都是她在意并极为看重的,这个家族集体的利益是大于一切的。虽然在处理这些事情时,丁妮对社会的认知处于不同的阶段,但对丁妮而言,理性地看待周围的一切,并将家族的整体利益放在首位,已经刻在骨子里。体现了传统伦理观念对人的深刻影响及对社会和谐的作用。

当丁妮的个人情感追求与家族声誉发生冲突时,丁妮想到的是要尽可能地将两者调和。在《开花的荒野》中,丁妮与德沙特偶然地相遇了,并神奇地相互吸引,在知道德沙特的遭遇后,丁妮的第一反应是理解、同情和欣赏,并且非常支持德沙特出版记述改变宗教信仰的诗集《金钱豹》。在丁妮看来这是一件属于个人的事情,与其他人无关。特别是对“一个本身没有信仰的人,信伊斯兰教基督教都无所谓。”[6]相应地,丁妮认为德沙特是会被自己家族的成员接受。但现实却是家人虽没有公开反对,但行为上已经表明反对的态度。但即使如此,丁妮仍然坚持自己的选择,在康大福庄园及叔叔、姑姑面前明确地表明了自己的态度。这表明,作为20世纪的年轻人,丁妮也接受了现代人文主义所宣扬的勇于追求个人幸福及婚姻的自由。她可以不看重社会上其他人对自己的看法,甚至为了爱人她准备离开家乡,但她不能无视自己的父母及家族成员的精神压力,所以丁妮陷入到痛苦的境地。

在当时的英国,社会风气仍然保守,新教作为国教在促进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了积极作用,在人们心里的分量很重。伴随着现代文明的推进,很多年轻人并没有实际意义上的信仰,但家族的影响、习俗的制约,对改信伊斯兰教的身份仍然是不能接受的。在当时的英国大众看来,改信伊斯兰教,就是对英国人身份的侮辱,是低贱的行为。所以,即使丁妮敢于抗争,但一旦进入婚姻,她自己及家族成员势必会遭到其他人的排斥。而德沙特自身的诗人气质及因改教导致的压抑也使他不能成为一个做个好丈夫的人选,结局只能是悲剧。走向自我抗争的丁妮,在顾及到外在的环境因素及两人的相处模式后,于是由现代伦理观念向传统伦理观念倾斜。

从社会的和谐稳定看,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是需要兼顾的。一方面,个人的存在要满足自身的物质、精神所需,维护个人的利益,追求婚恋自由、权利平等,这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另一方面,也要兼顾集体利益、国家利益,因为集体为个人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平台和后盾,两者缺一不可。如前所述,高尔斯华绥创作的时代,英国经济已达到顶峰,但文化发展相对滞后,所以当时的社会比较注重对整体利益的维护,而对个人权利的追求只是在小范围内被接受。

丁妮的两种伦理选择倾向都带有合理性。作为家族成员,她应该具有集体意识、家族意识,维护家族集体利益。早在古希腊文学中,在彰显个人名誉的同时,也在渲染着赫克托耳的责任感。如果一个家族的成员都在为个人的利益奔波而不顾整体的利益时,这个家族势必会快速地分崩离析,所以维护家族的整体利益是必要的。丁妮作为一个适婚年龄的女子,考虑门当户对,为了爱情积极抗争,与家人、朋友周旋,坚定自己和爱人的信心,并作出折中的决定,这也是合理的。然而两种合理的观念为何碰到一处就产生了矛盾冲突呢?原因就在于当时的社会发展中观念意识的更新与时代的进步是有落差的,这种由落差产生的冲突在任何一个不断发展的时代都存在,高尔斯华绥在此给出了一条和解的方式。

高尔斯华绥通过《尾声》来提出传统伦理观念与现代伦理观念相冲突这个问题,其实已经预示了每个时代的到来都会遇到类似的问题,它需要人们重视。对处于经济高速发展时代的我们来讲,自由、平等、权利等意识深入人心,每个人都应为个人的发展努力拼搏,强调个人的利益。但个体的成长离不开大的时代背景和集体的推动,特别是那些身处大家族的人,他们的集体观念、家族观念更浓厚,与现代社会的生活节奏在特定的环境中会产生矛盾,所以需要在个人的小的追求与大的家族利益之间进行平衡才能走向幸福的彼岸。这是我们从对高尔斯华绥《尾声》的深读中得到的启示。

猜你喜欢
尾声沙特伦理
Ma'aden在沙特的新氨厂开始商业运营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灵长类生物医学前沿探索中的伦理思考
来自沙特的新燃料
鱼粉:秘鲁A季考察接近尾声,国内港口迎来B季集中到港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伦理批评与文学伦理学
尾声
沙特恫言抛售数千亿美债券
生命的尾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