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思想的“四对”辩证关系解析

2023-01-07 20:20郑嘉禹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思潮人民出版社资本主义

郑嘉禹

(新疆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46)

一、问题的提出:基于文献的综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学习邓小平同志善于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察世界、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和领导艺术,掌握真实情况,把握客观规律,发扬务实高效、不尚空谈的工作作风……”①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7.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是我们系统梳理和总结邓小平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思想辩证关系的理论依据。理论界对于邓小平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思想的相关研究成果较多,呈现出系统性的研究成果,对于我们持续研究这一问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与邓小平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思想的历史地位是相匹配的。总的来说,理论界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范畴和主要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关于邓小平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思想主要内容的研究。有代表性的学者有俞吾金②俞吾金.唯物史观的四个里程碑——从马克思到邓小平[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01).、邹放鸣③邹放鸣.邓小平与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J].政治学研究,2005(01).、王永贵④王永贵,夏禹.邓小平意识形态建设思想及其现实意义[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4(10).、韩强⑤韩强.邓小平意识形态建设思想初探[J].江淮论坛,1993(06).等,他们从思想路线、科学评价毛泽东及毛泽东思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社会主义的本质、三个“有利于”、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概述。第二,关于邓小平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思想的原则和功能。比如王秀阁就将其原则归纳为四个坚持①王秀阁.论邓小平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思想[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4).;吴秉元从四个方面②吴秉元.邓小平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J].理论视野,1999(04).论述了其原则;何怀远则从三个方面③何怀远.论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杰出贡献[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4(07).论述了其社会功能。第三,关于邓小平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思想的历史贡献的研究。马超从党执政的角度总结了其历史贡献,将其归纳为四个方面④马超.邓小平对党的执政意识形态建设的历史贡献[J].中州学刊,2011(03).;欧阳雪梅从科学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⑤欧阳雪梅.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历史贡献——以科学认识和维护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为视角[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2(12).的角度进行了论述;王永贵从开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⑥王永贵,夏禹.邓小平意识形态建设思想及其现实意义[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4(10).的视角进行了阐述。第四,关于邓小平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思想的当代启示。比较有代表性的学者孙婕妤⑦孙婕妤,邹庆国.邓小平意识形态建设思想的四重意蕴及当代启示[J].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18(04).、严高鸿⑧严高鸿,杜永吉.社会主义的科学精神与价值原则——论邓小平的意识形态建设思想[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4(08).、刘伟⑨刘伟,陈锡喜.邓小平治国理政的历史经验及其启示——基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视角[J].邓小平研究,2015(02).等就对于当今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启示进行了论述,特别是对于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8·19”重要讲话精神的启示进行了深入阐述。

以上这些研究成果,是我们持续研究邓小平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思想的重要前提。但是,却很少有学者从意识形态本体出发去阐述邓小平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思想。这也给文章的研究提供了学术空间。在当时,历史转折是邓小平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思想面临的最大实际。历史转折时期最大的实际就是,转折前社会遗留的思想问题和转折后新出现的思想问题,两种问题会交织在一起,使思想领域的问题变得复杂化。同时,意识形态具有相对独立性,经济基础转变之后,之前经济基础上存在的意识形态还会长期存在。对于新的思想和新的观念,人们接受它、理解它、认同它,仍然需要较长的时期,并且在这一时期中会出现思想的多次反复。因此,在历史转折时期,要破除之前思想的“壁垒”,同时也要对思想领域的多样化具有一个强有力的把握,才能实现思想领域的平稳过渡。基于此,从“一元化”与“多样性”、“争论”与“不争论”、防“左”与反右、姓“资”与姓“社”,这“四对”辩证关系入手考察邓小平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思想则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二、“一元化”与“多样性”的辩证关系

邓小平指出:“我们是信仰马列主义的。马克思也好,列宁也好,并没有说过要把他们的东西向中国输出,但为什么马列主义在中国生了根呢?因为中国自己产生了接受马列主义的条件,如果没有这样的条件,那么马列主义在中国就生不了根。”⑩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文集(1949—1974年)(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315.邓小平的讲话,深刻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条件,是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支撑。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所有制形式的多样化,各种社会思潮也逐渐多了起来,中国思想领域出现了多种社会思潮并存的局面。在众多社会思潮中,马克思主义必须在中国社会众多的社会思潮中占据主导地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必须是我们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这是我们国家的性质所决定的,同时也是我们的优势所在,这是我们的根本,动摇不得。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是自封的,而是人民与历史的正确选择,其选择当时也是在众多的社会思潮中逐渐成为主导的,是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

就意识形态领域而言,中国共产党仍然面临着“一元化”和“多样性”之间的矛盾。仅就党内而言,仍然存在着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在这种情形下,中国共产党要确立马克思主义在党内思想的指导地位,就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毛泽东指出:“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①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34.正因为如此,才产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将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从而充分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确保了中国共产党在延安的局部执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马克思主义从党的指导思想顺理成章成为国家的意识形态。然而,意识形态具有相对独立性,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从一个革命政党的指导思想转变为国家的意识形态则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在意识形态领域“一”与“多”关系的处理上,中国共产党采取的灵活多样的方式,科学处理了马克思主义与其他社会思潮之间的关系。刘少奇在1951年5月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面宣传工作会议上指出:“在党内,只承认一种思想是合法的,就是无产阶级思想,马列主义。在党外,非无产阶级、非马列主义的思想,还是合法的。但是要批评,指出它的错误。”②刘少奇.刘少奇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90.刘少奇的讲话为我们后面的意识形态工作提供了重要思路。1957年反右斗争扩大化以后,意识形态领域的民主逐渐缺失。在意识形态领域出现了“只许一人言,不许众人言”的局面。在“文革”时期,党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思想的一元化,变成了“一元化”领导,继而又变成了领袖人物个人的一元化领导。党对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由过去通过学习来改造思想,变成了自下而上的运动。虽然形式变得多种多样,但是内容却变得单一。导致了多样化的形式对单一的内容的简单大量的重复,造成了谬误重复千遍就变成了真理的非理性效应。回顾这段历史,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教训,用一元化的指导思想取代多样性的社会思潮,就会造成社会意识形态的空想化,在意识形态领域造成了“突出政治”、“政治挂帅”的集权思维,使意识形态成为斗争的工具,造成意识形态内容与形式的混乱。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无论个人处境如何艰难,无论革命道路如何坎坷,邓小平同志都坚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坚信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光明前景。”③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4.坚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是邓小平坚定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来源。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审时度势,重建意识形态领域“一”与“多”的关系。当时在意识形态领域有两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要把人们思想从“两个凡是”的禁锢中解放出来,培育人们思想的多样性;二是在多样性培育起来之后,把人们的思想重新统一到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上来,从而有序引导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在1979年1月18日的理论务虚会上确定了思想理论问题要执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一定要执行“不抓辫子、不戴帽子、不打棍子”的“三不主义”的方针,一定要执行解放思想、破除迷信、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就是强调思想的多样性,执行“三不主义”就是打破“左”的意识形态对思想的禁锢。但是政策的执行,实际会出现与意向的偏差。思想领域的解放,多样化思潮的涌入,出现了“自由化”思潮的伴生。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本质实际上就是鼓吹全盘西化,西化就是资产阶级化,这就是多样化思潮中的反马克思主义。对于反马克思主义,我们必须要进行抵制和批驳,以此来建立马克思主义在思想领域的指导地位。对于非马克思主义,我们要用马克思主义分析、甄别,并加以改造,使之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符合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导向。邓小平面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并没有怀疑过解放思想的正确性,而是系统认真研究和回答分析这些思想领域中出现的问题,系统分析和精准研判,分类回答和抓住要害,坚定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正确性,同时也对思想领域中的“一”与“多”的关系制定了原则,从而统一了人们的思想和认识。邓小平为此专门组织班子起草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以下称《决议》)。《决议》起草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统一全党思想的过程。通过《决议》,统一了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思想,让人们对之前争论的历史有了定论,从而抵制了历史虚无主义,使人们能够更好地团结一致向前看,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当中。在此基础上,邓小平制定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路线。尤其是“两个基本点”,即改革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将意识形态领域处理“一元化”指导思想与“多样化”社会思潮的关系形成了纲领化的思路。在这个纲领的引领下,意识形态工作步入了稳定的发展期。总之,意识形态领域一元指导思想与社会思潮的多样化,是社会发展中必然要存在的,我们要客观地认识,实事求是地处理二者的辩证关系。

三、“争论”与“不争论”的辩证关系

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不搞争论,是我的一个发明。不争论,是为了争取时间干。一争论就复杂了,把时间都争掉了,什么也干不成。不争论,大胆地试,大胆地闯。”①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4.邓小平的“不争论”思想是邓小平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思想的重要方法论原则,是我们做好改革开放新时期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原则和方法。邓小平的“不争论”思想不是什么都不争论,是“争论”与“不争论”的统一。如果仅仅把邓小平的“不争论”思想理解为,什么都不争论,那就是对邓小平“不争论”思想庸俗化,也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是斗争的哲学,批判性与建构性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之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就是通过批判社会中所存在的错误的意识形态,从而建立起来的科学的思想体系。对社会中不符合主流意识形态的思潮进行批判,一个重要的表现形式就是争论。真理是靠争论得出来的,理越辩越明。一个思想或者理论,往往在引起许多人关注和争论的时候,恰恰是这一思想或者理论得到广泛传播的时候。马克思主义就是通过这样批判错误思潮,从而建立起了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因此,将邓小平“不争论”思想理解为对任何事物不批判、不争论、不斗争,既不符合邓小平的初衷,也不符合马克思主义,更不符合中国的实际国情。

要理解邓小平“不争论”思想,就要回到当时的历史背景中。邓小平倡导“不争论”,特别是不搞意识形态的争论,来源于邓小平对历史教训的深刻总结与反思。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曾经出现了两次重大的意识形态的争论。一次是1956年至1964年的中苏大论战。这场争论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反对大国沙文主义和世界霸权主义的一贯立场。正如邓小平所说:“我们反对‘老子党’,这一点我们是反对得对了。”②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37.虽然是这样,但是这场争论也耗费了我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论战中说了许多的空话,使得双方的利益都受到了损害。这场争论,使邓小平意识到再也不能以意识形态的分歧而影响国家关系、国家利益了。另一次就是“文化大革命”,这是全国性的、全民性的意识形态大讨论。在整个社会层面,导致了农民不种地、工人不做工、学生不上学,搞得人人恐慌,忽视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许多事业都停滞不前,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特别是当时全世界都在进行信息技术的革命,可以说,中华民族失去了一次崛起的机会。这场意识形态争论,使得邓小平明确感受到绝对不能再搞这种运动式的意识形态争论。

邓小平关于“争”与“不争”的内容的分类,是我们深刻认识和理解“争”与“不争”辩证关系的前提。第一,关于重大路线和原则问题,一定要争论。邓小平认为在这些重大路线方针和原则问题上一定要敢于争论、善于争论,比如,冲破“两个凡是”,重新确立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就是争论的结果。同样,确立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也都是争论的结果。邓小平指出:“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不能动摇。这一点我任何时候都没有让过步。”①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99.不让步,就是要搞争论。比如,关于改革的问题,邓小平指出:“我们讲的改革与他们不同,这个问题还要继续争论的。”②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97.第二,对于因改革开放进程中出现的新事物和需要试验的事物,不能搞争论。新事物的出现,人们接受它,需要一段时间;旧事物的灭亡,人们要习惯它,也需要一段的时间。对于这类问题,我们不搞争论,目的是鼓励人们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同时,对于改革开放进程中没有实际意义的问题也不搞争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事实是真理的依据,实干是成就事业的必由之路。”③习近平著.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7.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社会主义的经验是在实践中得到积累的。邓小平特别反对空泛的争论。邓小平强调,中国很多问题,“不是写文章、辩论就可以消除的”④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00.。关于学术问题的争论,邓小平认为应该限制在学术领域范围之内,如果有人将其政治化,则应该不争论,要服从稳定的大局。邓小平在1989年6月指出:“如果在这个时候开展一个什么理论问题的讨论,比如对市场、计划等问题的讨论,提出这类问题,不但不利于稳定,还会误事。”⑤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12.很明确,邓小平对于这类问题不主张搞争论,要以稳定为主,这是邓小平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思想中的最大政治智慧。第三,关于国与国之间,党与党之间要坚持政治原则,但不搞无谓的意识形态争论。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是资本主义,我们要开放,就必须与他们打交道。在意识形态层面,我们和他们是有差异的。但是我们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进行经济建设。因此,我们要在坚持原则的前提下,不搞意识形态的争论。坚持原则是前提。邓小平指出:“朋友还要交,但心中要有数”⑥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20.,就很好地诠释了这一点。我们从上述邓小平的论述就可以看出,邓小平在这些关于大是大非的问题上,必须争论,而且争论是有原则,有底线的。目的就是要通过争论,或者说有目的的争论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在一些具体的实践层面,不搞争论,不束缚人的思想,不浪费人的精力和实践,鼓励解放思想,勇于探索。因此,要实现“争论”与“不争论”的辩证统一,就要在大是大非问题上必须争论,而且没有可商量的余地,态度还必须强硬。在一些具体问题上,不搞争论,要做好我们自己的事情。

四、防“左”与反右的辩证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纪念邓小平同志,就要学习他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理论品质。”①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7.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提出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问题,是一个不断排除对马克思主义错误干扰的过程 ”②侯惠勤.论继续解放思想[J].中国社会科学,2008(01).。历史证明,“左”和右的思想倾向,都是错误的,都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是会把我们社会主义事业引向歧途的。邓小平对这一点深有感触,因为他经过了我们党历史上几次重大的关于思想路线的斗争,从长征时期到延安整风,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从“文化大革命”到改革开放,邓小平都是亲身经历者和直接参与者。他亲眼见证了我们党是如何一步步从反“左”,反右的意识形态斗争中确立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这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因此,邓小平指出:“既要反‘左’,又要反右。三中全会提出解放思想,是针对‘两个凡是’的,重点是纠正‘左’的错误。后来又出现右的倾向,那当然也要纠正。”③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79.在邓小平意识形态的话语体系中,“左”倾思想路线就是走以阶级斗争为纲、“两个凡是”的封闭僵化的“老路”,全盘否定改革开放;右倾思想路线就是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企图将中国引向改旗易帜的“邪路”。“左”和右都是错误的,因为他们不符合马克思主义,不符合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不符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左”倾思潮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抛开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情况,必然落后于时代的发展。右倾错误思潮不仅脱离了中国的实际,而且违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就是要全盘西化。“‘左’和右的错误思潮之所以发生了共同的误判,就在于它们都以某种现成模式(‘苏联模式’或‘瑞典模式’)为参照系来评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④侯惠勤.论继续解放思想[J].中国社会科学,2008(01).。这两种思潮是绝对错误的,我们必须予以坚决批判,这是我们必须要明确的。

邓小平对待这两种错误思潮,主要采取以下策略:第一,总的思想是,既反“左”,又反右。邓小平指出:“有‘左’反‘左’,有右防右。”⑤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79.因为,“我们既有‘左’的干扰,也有右的干扰”⑥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99.。在谈到两者的危害时,邓小平指出:“右可以葬送社会主义,‘左’也可以葬送社会主义。”⑦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081.因此,“左”和右我们都要反,这是邓小平对于这两种错误思潮的基本态度。第二,要抓主要,主要就是要防“左”。“文化大革命”时期,我们党的指导思想主要偏差是“左”。邓小平指出:“几十年的‘左’的思想纠正过来不容易,我们主要是反‘左’,‘左’已经形成了一种习惯势力。”⑧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28.这是邓小平对于我们反“左”形式的基本估计,也是我们意识形态工作的主攻方向。同时,邓小平也对我们未来意识形态工作进行了预判,“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⑨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5.。第三,主要防“左”,绝不意味着只防“左”,不反右。人们的思想不是一成不变的,不是说反对完了以后,正确的思想就得到确立。往往是,一种错误的思想得到纠正后,另一种错误的倾向就出现。思想路线的确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邓小平在1987年指出:“如果说我们过去对‘左’的干扰注意得多,对右的干扰注意不够,那么这次学生闹事提醒了我们,要加强注意右的干扰。”①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993.并且邓小平还指出:“对青年人来说,右的东西值得警惕,特别是他们不知道什么是资本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因此要对他们进行教育。”②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99.从上述邓小平的相关论述就可以发现,邓小平从实际出发,有“左”反“左”,有右反右,从而确保实事求是在我们思想路线中的地位。

总之,要正确把握“左”与右的辩证关系,就要明确改革开放的阻力主要来自于“左”,将改革开放引导向偏离社会主义方向的危险来自于右。因此,要推进改革开放就必须反“左”,要保持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就必须反右。从总体上来讲,我们在意识形态领域既要防“左”,又要反右,但基本上防“左”。因此,我们在制定相关政策时,要按照实事求是的原则,有“左”反“左”,有右反右,这是我们改革开放新时期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基本原则,同时也是中国保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一条基本经验。

五、姓“资”与姓“社”的辩证关系

马克思晚年以俄国的“农村公社”为例,探索了“东方社会”跨越“卡夫丁峡谷”的问题,这为处理“资”与“社”的关系提供了理论准备。苏联建立后,列宁一直思考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联系的问题,比如列宁所提出的“新经济政策”,就是向资本主义学习,允许私人资本有所恢复并实行国家资本主义等措施。这是对于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关系的有益探索,也为邓小平科学认识和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基本思路。遗憾的是,列宁过早的去世,使得这种有益探索中断。斯大林建立了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使得人们探索两者之间关系的进程彻底中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深刻研究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关系的问题,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合理地解决了中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问题。20世纪60年代开始,由于国内外环境的变化,加之“四人帮”的捣乱,对于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关系的科学探索直接中断,片面地认为社会主义好,资本主义不好,将这一个复杂问题简单化。

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在对待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关系的问题上,主要表现为对以前形而上学对待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进行反思,科学、辩证地看待二者的关系。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问题一直是困扰人们头脑,羁绊人们脚步的难题,也是人们争论的焦点之一。所有制经济的改革、经济特区的创办、意识形态工作的转向、计划与市场的争论、“一国两制”政策的出台,都贯穿着这一问题。邓小平指出:“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③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2.关于“资”与“社”的问题贯穿于邓小平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思想的始终,同时也是邓小平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思想主要方法论之一。邓小平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提出暂时搁置争论的做法,以实际来证明理论的正确性。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有区别,但也有联系。要弄清楚二者之间的关系,首先要弄清楚资本主义是什么,社会主义是什么。而其中的核心是弄清楚社会主义是什么。邓小平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提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即“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④冷溶,汪作玲主编.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1343.。社会主义的本质就回答了社会主义是什么的问题,同时也是解决“资”与“社”关系理论支撑。邓小平接着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①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3.邓小平的讲话,指明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联系,为我们向资本主义先进的东西学习,借鉴和利用资本主义来发展社会主义提供了理论依据。

改革开放以来对于“资”与“社”关系争论的终结在于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提出。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核心是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角度阐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其逻辑起点是生产力。生产力问题作为人类社会的根本问题,社会主义国家有,资本主义国家也有。生产力作为“资”与“社”的共同性,为二者提供了可比性。一方面,社会形态的更替是以生产力发展的状况和要求所决定的。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够取代资本主义,就是源于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趋势,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着生产力发展所不能克服的矛盾。也就是说,资本主义的灭亡在于,它已经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而当今的现状是,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没有那么高,资本主义依然能够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因此,我们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角度出发,学习和借鉴资本主义的有益成果,来促进社会主义的发展,是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符合中国的实际情况的。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本质论揭示了社会主义优越性。我们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目的是“共同富裕”,这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区别,也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体现,并且,邓小平在“共同富裕”思想的指导下,提出了“小康”社会的概念,不断满足人民对于物质文化的需要,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作为人民性政党的本质属性。总之,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科学回答了“资”与“社”之间的关系,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在现阶段我们要利用和借鉴资本主义的有益成果来发展社会主义,同时也应该坚持社会主义,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实现“共同富裕”。总之,“资”与“社”的关系是理解邓小平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思想的一条主线,同时也是邓小平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思想的方法论原则,为我们改革开放新时期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提供了着力方向。

结 语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邓小平同志为我们擘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蓝图正在一步步变成美好现实,我们伟大的祖国正在一天天走向繁荣富强,中华民族正在一步步走向伟大复兴。”②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13.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为我们当代学习和研究邓小平的相关思想提供了方向。我们回望历史,总结经验,是为了更好地指导我们的实践。新时代,我们继承和发展邓小平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思想,就是要把邓小平善于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出发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品格继承好、传承好、发扬好,立足于我们当今意识形态工作的实际,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猜你喜欢
思潮人民出版社资本主义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春秋时期重民的社会思潮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我可以咬你一口吗
Alienation and Struggle of the “Happy Housemaker”
从回归温柔敦厚到走向天马行空——当代文艺思潮的一种转向
维新思潮对中国近代体育的影响
抉择
如何释放多元社会思潮的正能量
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