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城乡融合百年探索的多维探析

2023-01-07 20:20付高生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公共服务城乡革命

付高生

(中共江西省委党校 哲学教研部,江西 南昌 330108)

一、问题的提出

相较于古代社会的城市乡村化和近代社会的乡村城市化,现代社会更多的是追求一种平衡、协调的城乡关系。由此,推进城乡融合构成了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对此作出了深刻总结,指出“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处理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现代化的成败”①习近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体学习[N].光明日报,2018-09-23(01).。作为推进中国现代化的领导者,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改善城乡关系这一课题,把推进城乡融合作为其伟大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建党100年来,中国共产党围绕建构一个什么样的城乡关系、如何改善城乡关系这一主题展开了一系列探索,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城乡融合道路。

当前,全党正在持续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中国共产党的城乡融合史作为党的百年奋斗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系统总结党的城乡融合历程、经验等无疑有重大的实践与理论价值。当前,国内学界已从不同学科视角展开了富有成效的探索。总体而言,主要是结合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这四个历史阶段展开论述党的城乡融合演进历程、特征特点、成就经验等。①唐任伍.中国共产党百年城乡关系探索[J].人民论坛,2021(36);姜长云.建党百年优化城乡关系治理的历程、经验与启示[J].人文杂志,2021(11).应当说,相关研究成果,为我们进一步理解中国共产党的城乡融合工作提供了有价值的理论参照。回顾这些研究成果,可以发现,其中的一个共同之处就是认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城乡融合的历程都经历了一个从城乡分割分立到走向城乡融合的过程。这里面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容易使人误认为城乡分割分立是中国共产党造成的结果,误认为中国共产党没有一开始就把城乡融合作为自觉的探索方向。往深一层看,这些研究成果其实背后都没有很好地凸显中国共产党探索城乡融合的强烈主观愿望与持久努力。基于此,笔者在借鉴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尝试从历程、成就、经验、挑战、对策等维度系统揭示中国共产党探索城乡融合的持久努力,展现中国共产党具有自觉探索城乡融合的意愿与理想,从中对前述容易造成的误会作出一个回应。

二、中国共产党推进城乡融合的演进历程

结合百年党史的四个历史阶段的划分,我们可以将中国共产党自觉探索城乡融合的百年历程划分为城乡融合的奠基期、探索期、拓展期、深化期四个阶段。这种划分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明确凸显出实现城乡融合是党处理城乡关系问题的主观自觉与持久探索。

(一)城乡融合奠基期(1921—1949年)

这一时期党的工作重点在于促进城市革命与乡村革命的融合,为其后探索城市建设与乡村建设的全面融合奠定政权基础。1921年至1927年期间,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经验还不太成熟,致使这一时期党主要坚持城市中心主义的革命路线,对乡村革命不太重视,城乡革命融合工作不足,最终导致广州起义、秋收起义、八一起义等各种以城市革命为主的革命任务遭受失败。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批判反思城市中心主义的革命路线,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路线,从而开启了由乡村革命领导城市革命、促成城市革命与乡村革命相互融合的时期,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使中华民族站起来了。总之,这一阶段,城乡割裂问题并非中国共产党造成的,反而是中国共产党要着力解决的一个问题。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就是党探索城乡融合的一个有效而成功的尝试。其中,在城乡之间的革命融合中,乡村革命居于主导地位,城市革命则起着重要的辅助作用,尤其是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等这些具有丰富城市革命经验(如组织工人、宣传工人等)的先进党员起到了重要领导作用。对此,中共党史研究专家金冲及深刻指出,这些先进党员如果没有丰富的城市革命经验,就难以形成广阔的革命视野,也难以形成严密的组织纪律意识,从而在领导乡村革命时“就只能产生旧式的农民革命,也不可能取得胜利,这是几千年来中国历史直到太平天国的事实证明了的”②金冲及.中国共产党的三个全新特点[N].文摘报,2021-01-14(06).。

(二)城乡融合探索期:(1949—1978年)

1949年,中国共产党开始进入全面执政的时期,城乡融合从革命维度的融合拓展到经济、政治、文化等维度更加全面地融合。在建国前夕召开的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明确指出,以1949年为标志,“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了城市”,“开始了由城市到乡村并由城市领导乡村的时期”。①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27.毛泽东的这一重要论述尽管规定了城乡工作的地位差异,但仍是一种城乡融合的探索性实践,正如同革命年代乡村革命领导城市革命一样。这里关键的问题在于,要准确把握城乡融合与城乡均质的差别。城乡融合是一个发挥城乡差异优势而实现城乡互补、共同发展的过程,并非要求城乡在各方面的同质化或等同化。由于实行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城乡二元户籍、倾向于城市的国民收入再分配政策等,这一时期形成了广受诟病的城乡二元结构。这种城乡二元结构的确造成了城乡权益的失衡,没有实现建国初期毛泽东所期待的城乡生活理想状态,即在社会主义工业化现代化过程中“使农村的生活水平和城市的生活水平大致一样,或者还好一些”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4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260.。但这并不意味着,城乡二元结构是对城乡融合的违背。事实上,城乡二元结构对彼时的中国发展起到了巨大的稳定作用,“避免了发展中大国普遍出现的‘贫民窟’及由此引发的政治社会动荡”③夏柱智,贺雪峰.半工半耕与中国渐进城镇化模式[J].中国社会科学,2017(12).。进一步看,如果不实行这种城乡二元结构,中国的城市和乡村将都难以发展,城乡将共同地陷于贫穷;而实行这种二元结构,是让城市先发展起来,而后再以发展起来的城市带动乡村的发展。总之,这一时期,城乡二元结构是党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探索城乡融合而采取的一个具有历史必然性的举措,具有历史二重性,要对其进行辩证评价而不能“一棍子打死”。

(三)城乡融合拓展期:(1978—2012年)

这一时期,城乡不平衡发展的问题,使得中国要发展什么样的城乡关系这一突出问题摆在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面前。因此,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推动城乡融合的工作重点在于破解不平衡的城乡发展关系,开始着力从体制改革、机构改革等层面推动城乡之间的平衡发展。对此,邓小平提出的城乡互动思想、江泽明提出的城乡协调思想都是为完善城乡关系而提出的战略性设想,对于破解城乡不平衡问题具有重要的方向指引作用。进入新世纪以来,胡锦涛面对日益明显的发展失衡问题,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发展理论,强调中国要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其中蕴含的协调发展,就包含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平衡发展。针对城乡失衡问题,在2008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胡锦涛明确提出要“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④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J].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报,2008(11):4-14.。从邓小平的城乡互动、江泽民的城乡协调到胡锦涛的城乡一体化,虽然内涵重点、实践针对性有所不同,但在方向目标上是一致的,这就是都在致力于促进城乡融合。

(四)城乡融合深化期(2012年至今)

党的十八大以来,针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痼疾,习近平总书记在继承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在城乡关系改善上就是提出要持续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着力构建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不断推进城乡融合加快发展。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⑤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19(01).,标志着城乡融合发展迎来新的历史机遇期。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一个对全社会而言的总体性概念,“不要分成城市一块、农村一块”而各提各的指标,要从全局上把握城乡之间的共同富裕。①习近平.扎实推动共同富裕[J].求是,2021(10).应当说,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是在总结反思此前城乡融合实践的基础上,勇于直面并深刻分析从中暴露的问题短板,继而提出了针对性的完善措施,从而开创了城乡融合发展的新局面。相较于以往的城乡融合探索,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城乡融合更加强调了城乡差异基础上的互补式发展、特色化发展,某种程度上是发展城乡二元结构的正面因素。

三、中国共产党城乡融合道路取得的显著成就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华诞伴随神州大地的翻天巨变,一部党的历史饱含着中国人民取得全方位变革、历史性成就的历史。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情指出,“我们党的一百年,是矢志践行初心使命的一百年,是筚路蓝缕奠基立业的一百年,是创造辉煌开辟未来的一百年”②习近平.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 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一百周年[N].人民日报,2021-02-21(01).。在这种践行初心使命、创造辉煌的百年历程中,城乡融合实践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其中就包含以下三项主要成就。

(一)恢复了城乡主权

实现城乡融合首先需要取得城市、乡村的主权,不如此,就难以对城市、乡村进行有效的改造。鸦片战争以后,传统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致使国家主权丧失,北京、上海、南京、天津、厦门等城市成为列强的国中之国,广大农村地区也处于空前的主权危机之中。面对城乡主权丧失等各种危机,中国的先进分子纷纷建立革命组织,寻求恢复城乡主权等各项国家主权的革命道路,1921年成立的中国共产党就属于其中的一支革命力量。在顺应历史前进逻辑的潮流下,中国共产党最终确立起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推动了城市革命与农村革命的互动,成功赶走了帝国主义侵略者、战胜了国民党反动派,推翻了压在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恢复了各项国家主权,使城市、乡村回到了人民的手中。解放了的城市、乡村开始成为人民能够有尊严地生活于其中的自由空间,也为中国共产党制定并实施各项针对改善城乡关系的政策与制度提供了政治前提。显然,城乡主权的恢复,奠定了建国后城乡融合实践的政治前提;没有城乡主权的恢复,就不会有建国后的各项城乡融合实践。

(二)迈入了城乡社会

传统中国是一个以农村为主要形态的乡土社会,一直到近代西方打开国门,中国才逐渐打碎这种乡土社会的状况,开始转向现代社会中以城市为主要形态的城乡社会。实现这种转变的关键就在于大力推进人口城市化进程。从中国城乡融合进程看,中国在建国初期实行人口自由流动的举措,使农村人口逐渐流向城市,但在1960年之后由于人口激增而日益增加的城市压力,使中国共产党开始压缩城市人口,特别是囿于其后的十年动乱,致使人口城市化进程遭受波折与动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城乡居民重新获允自由流动的权利,人口城市化进程得到了重启,城市人口逐渐增多。截至2011年,中国常住城镇人口总数已超过乡村常住人口,占比全国总人口的51.27%,实现了从乡土中国向城乡中国的历史巨变。美国著名中国问题专家傅高义就对这种成就作出了高度肯定,指出“从以农村为主的社会向以城市为主的社会的过渡……是中国自公元前221年统一以来发生的最根本的社会变化之一”①(美)傅高义.邓小平时代[M].冯克利,译.上海:读书·生活·新知三联书店,2013:653.。由此,中国从传统的乡土社会向现代的城乡社会的转变这一历史性事实,标志着中国城乡融合水平实现了新提升,意味着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取得了重要进展。

(三)消除了城乡绝对贫困

贫困问题是人类普遍面对的历史难题,是制约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重要“拦路虎”。消除贫困也因此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核心主题,是其践行初心使命的应有之义。从空间角度而言,城市和乡村都存在贫困问题,不解决城市和乡村的贫困问题,城市和乡村的美好生活就无从谈起。因此,消除贫困构成了现代社会推进城乡融合的重要使命和核心要求。中国共产党在推进城乡融合进程中高度重视解决城市和农村地区的贫困问题,先后采取了救济式扶贫、开发式扶贫、精准扶贫等一系列务实的举措,使中国的贫困问题迈入了正向解决的历史轨道。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战略措施,通过实地调研提出了精准扶贫的有效方针,最终总体上解决了中国的城市贫困和农村贫困问题。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高度肯定了脱贫攻坚战的历史性成就,指出“中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②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京隆重举行[N].人民日报,2021-02-26(01).。这一重要论述显示,中国共产党已解决了城市和农村的绝对贫困问题,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减贫奇迹,在城乡融合进程上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与成就。

四、中国共产党城乡融合道路孕育的基本经验

善于总结并运用历史经验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革命、建设、改革进程中一以贯之的优良传统。百年城乡融合道路孕育了许多丰富而宝贵的经验,需要我们大力挖掘、继承和弘扬。我们要在持续推进党史学习教育过程中,系统回顾城乡融合道路的百年辉煌史,从中提炼推动新时代城乡融合道路的有益经验。

(一)坚持党的领导

百年党史显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历史的必然、人民的选择,没有党的领导,就不会有新中国的成立,也不会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更加不会有城乡融合的百年辉煌。为何中国共产党能够成功领导中国的城乡融合进程?根本原因就在于中国共产党是一个理论上先进、组织上有力、纪律上严明、价值上纯粹的政党,这使中国共产党能够科学把握和研判中国的城乡实情,从而能够提出具有历史合理性的城乡融合政策、方针、体制等。比如在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就是在科学研判当时城市工人和农村、农民实情的基础上才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通过革命的胜利恢复了城乡主权,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城乡融合奠定了前提。可以说,坚持党的领导是城乡融合不断走向胜利的根本政治保证。

(二)坚持人民立场

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改变历史的主体,没有人民的参与,任何社会实践必然会遭受挫折乃至归于失败。中国共产党在推进城乡融合的进程上非常注重发挥人民的主体作用,主要表现为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推动城乡融合进程,并且在推进城乡融合的进程中注重实现好、维护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就使得人民群众很乐意也很愿意在党的领导下参与推进城乡融合的进程。回顾城乡融合百年史,不难发现,在革命时期,没有广大农民的参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就难以取得胜利,从而也难以恢复城乡主权。再如,新时代没有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就难以在如此短的时间打赢脱贫攻坚战、消除城乡绝对贫困。简言之,中国共产党由于坚持人民主体立场,成功实现了推进城乡融合与实现人民根本利益的良性互动,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因而构成了城乡融合不断走向胜利的核心价值理念。

(三)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一部党史,某种程度上就是一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发展的历史;正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并将其中国化的理论前提下,中国共产党才走出了一条正确的中国道路。马克思主义城乡融合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中内在包含马克思主义城乡融合思想的中国化。坚持马克思主义城乡融合思想的中国化,正是中国共产党推动城乡融合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理论基础。比如,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从城乡兼顾到城乡互动、城乡协调、城乡统筹再到城乡融合的理论演进史就很好地体现了坚持马克思主义城乡融合思想并根据中国实际将其中国化的历史。某种程度上,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推进城乡融合不断走向胜利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引领。

(四)坚持系统观念

系统观念是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世界是一个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有机整体。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革命、建设、改革的百年历程中非常注重系统观念的运用,并将系统观念作为干事创业所遵循的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其中城乡融合工作就是运用系统观念的鲜活体现。城市工作和乡村工作是两种不同的工作领域,为此,实现城市工作和乡村工作的有机互动必然需要系统观念的指导。如果缺乏系统观念,就可能导致将城市工作与乡村工作割裂开来,那么结果很可能就是既难做好城市工作,也难做好乡村工作。1921年至1927年期间中国共产党实行的城市中心主义革命路线之所以是错误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缺乏系统观念,没有从中国实际出发系统地提出并回答如何推动城市革命与农村革命相互联动的问题,其结果就是在未曾有效激活农村革命、没有得到农村革命大力支持的情况下,各种形式的城市革命均告失败。相较而言,中国共产党其后提出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之所以成功,一个显著原因就在于坚持系统观念,推动了城市革命与农村革命的有机互动。因此,回顾城乡融合百年史,坚持系统观念构成了城乡融合不断走向胜利的基础工作方法。

五、中国共产党城乡融合道路面临的突出挑战

中国共产党领导推动的城乡融合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面临着城乡共同富裕程度不足、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不高、城乡要素流动不畅等突出挑战。这些挑战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城市融合质量,如果不予以高度重视并及时化解,必然会影响甚至阻碍城乡居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进而扩大党的城乡融合探索与城乡不平衡现实之间的张力。

(一)城乡共同富裕程度不足的挑战

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是人类社会普遍面临的难题,特别是随着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乡村日益成为城市的附属地、利润源。这就使得破解城乡不平衡、实现城乡共同富裕构成了现代化的应有之义,也成为近代以来中国致力现代化的重要行动目标。中国共产党把“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①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89.其中所强调的“实现共同富裕”也是城乡融合的重要目标。自2008年党中央提出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城乡一体化以来,特别是随着党的十八大以来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中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逐年上升,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逐步缩小,推动城乡居民收入比从2008年的3.11下降至2021年的2.50。城乡居民收入比总体下降的趋势反映出中国共产党在推进城乡共同富裕上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效,但城乡居民收入比仍然高居2.50这一事实表明,城乡共同富裕仍有所不足,与毛泽东在建国初期所设想的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要大致一样的目标相比尚有不少差距。

(二)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不高的挑战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是基本公共服务在城乡空间的落实,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对于改善城乡居民生活、维护社会公平具有重要意义,构成了当代世界各国公共治理的核心议题。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不是指政府和社会要为城乡居民提供绝对平均或等质等量的基本公共服务,而是指政府和社会要根据城乡发展水平,提供能够有效保障城乡居民生存权、生活权、发展权的基本公共服务。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这一课题,将其作为推进城乡融合的一条重要举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党和政府对基本公共服务财政投入的增加以及制定并出台各项相关的政策、制度等,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制度框架得以初步形成。但同时由于地方政府在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方面存在着资源有限、主体单一、监管缺位等问题,致使城乡之间仍存在着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不平衡、公共文化供给不平衡等各种基本公共服务不平衡的问题。总体上看,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不足的问题是新时代“城乡之间不平衡最突出的表现”②邱海峰.城乡融合发展释放红利[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9-05-07(03).,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能力仍滞后于人民群众的需求,成为城乡融合进程的突出短板。

(三)城乡要素流动不畅的挑战

城乡要素主要包含人、地、物等,促进城乡要素流动是城乡融合的内在要求,也是推进城乡有效融合的关键举措。由于当代中国寻求的是从乡土中国向城乡中国的变迁,因此城乡要素流动主要呈现出各种要素从乡村流入城镇的特点。以人口这一要素流动为例,乡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就蔚为壮观,相反城市人口向乡村的流动就显得较为薄弱。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大量乡村居民为改善生活条件纷纷流入城镇,从结果看,大量乡村人口涌入城镇一方面使中国城镇化率高速增长,实现了乡土中国向城乡中国的转变;另一方面也引发令人担忧的农民工入城难问题,即农民工身体上虽然入城了,但由于没有城市户籍而导致教育权、劳动保障权等各种城市生活权利难以得到有效落实的问题。由于中国城市的基本公共服务关联于城市户籍,缺乏城市户籍往往意味着难以享受优质教育、优质医疗等高质量的城市基本公共服务。比如,城市农民工的子女就经常因为其父母没有城市户籍而出现上学难、入好学校难的问题。农民工城市户籍落户难的问题是城乡要素流动不畅的突出表征,影响了城乡融合的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这一难题,并将提高户籍城镇化率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首要任务,指出“推进城镇化的首要任务是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①习近平.真抓实干主动作为形成合力 确保中央重大经济决策落地见效[N].人民日报,2015-02-11(01).,这无疑为解决农民工城市户籍落户难的问题提供了遵循、指明了方向。

六、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推进城乡融合的优化路径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推进城乡融合需要坚持问题导向,把党的领导全面融入城乡融合进程中,自觉坚持人民立场,多措并举、综合施策,方能有效破解城乡不平衡难题,推动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更好更快地实现党对城乡融合的百年不懈追求。

(一)贯彻共享发展理念,扎实推进城乡共同富裕

习近平总书记在总结反思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经验以及世界各国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首次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成为指引新时代各项事业的理念先导。其中共享发展理念特别注重实现共同富裕并解决发展中的公平正义问题,这对于破解当前城乡共同富裕程度不足、推进新时代城乡融合持续走向共同富裕之路具有重要的理念引领作用。这就要求一方面通过充分调动城乡居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畅通人、地、物等各种城乡要素的流动渠道,积极推动城乡产业有效融合,把城乡“蛋糕”做大做强;另一方面要完善收入分配激励机制,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权重,优化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各种调节力度,在做大城乡“蛋糕”的基础上分好“蛋糕”,使城乡全体居民能更好地共享城市“蛋糕”,不断提升城乡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最后也要做好城乡居民的普惠性、兜底性、基础性工作,特别是要做好困难群众的民生帮扶工作,让他们过上体面、有尊严的生活。

(二)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不断满足城乡居民需要

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需要从体制改革、提升财力、合作治理、加强监督等多层面入手。其一可以从体制改革入手,通过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义务教育体制、公共医疗卫生体制、社会保障体制、劳动力就业体制等各项体制,打破城乡公共服务长期存在的二元结构,实现均衡统一的城乡公共服务体制;其二可以从提升财力入手,通过合理界分央地政府间的事权实行各级政府事权与财权相对等的公共财政体制,以及通过完善向基层倾斜的转移支付制度和转移支付结构等举措增强基层政府的财政供给能力,从而保障基层政府在执行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政策时有足够的资金支持;其三可以从合作治理入手,通过引入市场主体、社会组织主体、公民主体等多元主体参与提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打破政府单打独斗的一元化治理局面,逐步建立党建引领、政府主导、市场和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化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机制,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多元化治理;其四可以从加强监督入手,通过建立能够有效规范政府行为的监督机制,以及建立一个以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导向的问责机制与责任考核体系等各种约束机制,以此不断提升政府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责任心与自觉性。②亢犁.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路径[N].光明日报,2013-01-02(03).

(三)畅通城乡资源要素流动,有效激活城乡发展活力

城乡要素流动是一种双向的流动,既包含从乡到城的要素流动,也包含从城到乡的要素流动。当前,城乡要素流动既存在着从乡到城的要素流动不畅问题,也存在着从城到乡的要素流动不足问题。因此,新时代推动城乡资源要素的流动需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要优化当前从乡到城的要素流动不畅问题,积极稳妥解决乡村要素流入城市后的融入难问题。其中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解决农民工市民化的问题,全面提升农民工的城市生活质量。另一方面也要解决当前从城到乡的要素流动不足问题,积极发挥以城带乡的作用。城市具有充实的资本财力、先进的技术与管理经验等,因此促进从城到乡的要素流动,对于当前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广大乡村地区需要充分利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机遇期,积极提升农民主体性,立足自身资源优势,自觉加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产业体系、经营体系建设,不断吸纳城市的资本、技术、管理等各项要素入乡。

(四)把党的领导全面融入城乡融合进程,夯实城乡融合的政治保障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与最大的制度优势,也是党和人民各项事业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城乡融合作为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承担的一项重要工作,需要始终贯彻党的领导这一根本原则。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建立健全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其中就包含要在城乡融合进程中自觉坚持并完善党的领导体制。新时代完善中国共产党对城乡融合的领导体制,最关键之处就在于设立专门机构或专门职能,具体或可从两种路径着手。一种是效仿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而设立国家乡村振兴局的做法,成立专门的城乡融合组织机构,这种机构可以独立设立,也可以内设于组织部门或其他部门之内。成立专门组织机构的显著益处在于有相对独立的工作人员负责推进城乡融合工作,不至于因其他工作而遭到延迟或迟滞。另一种是在不成立专门组织机构的情况下,把城乡融合工作提升为一项专门的职能考核项目,具体的职能可由乡村振兴局或城市党政相关部门承担,并把城乡融合工作成效纳入党建述职评议考核、目标管理考核、年度工作考核等各种工作考核体系之中,以此强化推进城乡融合工作的责任落实。

猜你喜欢
公共服务城乡革命
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促进城乡融合
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2021版正式启用
16城市公共服务满意度排行
在城乡互动融合中推进乡村振兴
促进内外贸易 创新公共服务
让城乡学子同享一片蓝天
政府购买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的实践探索
中国的出行革命
品质提升 让城乡风貌各具特色
粉红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