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百年统一战线的发展逻辑、演进动力与现实启示

2023-01-07 22:18吉秀华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共同体中国共产党国家

吉秀华

(山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山东 济南 250399)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中,把“坚持统一战线”作为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一条宝贵经验,凸显了统一战线在百年党史中的重要作用。在波澜壮阔的百年征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始终致力于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不仅推动党实现了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转变,而且自身嵌入国家制度体系,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现代国家建设的独特方式,实现了从“治术”到“治道”的转型。回顾中国共产党百年统一战线的发展历程,深刻理解统一战线随着时代变迁创新发展的逻辑理路,对于做好新时代统一战线工作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一、中国共产党百年统一战线的发展逻辑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的属性特征、功能定位和价值视域在百年激荡中不断发展,如从阶级联合的战略策略到治国理政的制度安排,再到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体现。这些发展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进行统一战线理论创新、理论创造的过程;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社会发展诉求,蕴含着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价值追求。

(一)属性特征:从阶级性为主导向共同体属性为主导的转变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在中国的创造性发展。围绕和遵循资本主义矛盾运动的“两个必然”和“两个绝不会”,马克思、恩格斯深刻揭示了无产阶级统一战线建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本质特征和基本要求:一方面,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取代的历史趋势决定了无产阶级要领导统一战线的前进方向;另一方面,资本主义暂时还不会消亡的现实决定了无产阶级必须与其他阶级、阶层、政党、集团结成牢固的统一战线,达成不同历史时期的战略目标,进而谋求全人类的解放。作为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无产阶级统一战线生来就具有鲜明的阶级属性。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不同阶级、阶层的联合是其阶级性的集中体现,也是无产阶级统一战线区别于其他联盟形式的根本所在。

无产阶级统一战线不是虚幻的、抽象的,而是由具体的阶级、阶层、政党、团体和民族、国家等实体性要素构成,并以共同目标、共同利益、共同情感为支撑的政治联盟。除了鲜明的阶级性之外,无产阶级统一战线还具有天然的共同体属性,即共同体所呈现出来的主体共同性、主体活动及目标的一致性、情感共鸣性等。需要指出的是,无产阶级统一战线的共同体属性不同于“自然形成的共同体”,也不同于资本主义形成的“狭隘的、虚假的共同体”,而是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自由人的联合体”所蕴含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追求。总之,无产阶级统一战线是阶级性与共同体属性的内在统一,①张艳娥:《在阶级联合与共同体之间——无产阶级统一战线的双重属性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山东社会科学》2019年第11期。在不同社会发展阶段,因具体历史条件的制约而呈现出不同的属性特征。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其阶级性与共同体属性鲜明地体现在中国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与现代民族国家构建过程中,呈现出从“阶级性为主导”向“共同体属性为主导”转变的发展逻辑。在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用阶级分析的方法来确定革命的动力、革命的敌人、革命的同盟者,从而制定正确的联合与斗争的策略,在不同时期与不同的阶级建立了不同的统一战线。革命时期的统一战线突出了阶级性、斗争性和革命性。同时,由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具有民族民主革命的双重性质,统一战线的建构还包含着民族共同体建构的意蕴。特别是抗日战争爆发以后,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感召和影响下,深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和迫害的中国人民实现了近代以来最伟大的团结,“民族共同体意识”空前觉醒,“中华民族”成为现代国家建构的标志性符号。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实践过程就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过程。

随着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由革命转为执政,统一战线的性质、任务和功能发生了显著变化,“统一战线阶级斗争属性的显性方法论功能明显下降,而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共同体诉求更具全局影响”①张艳娥:《在阶级联合与共同体之间——无产阶级统一战线的双重属性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山东社会科学》2019年第11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统一战线虽然仍具有阶级联合的特点,但捍卫新生人民政权、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国家的共同体意识开始显现。改革开放以来,在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新任务面前,统一战线突破阶级观念的束缚,在“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两面旗帜下,将体制内、体制外、大陆范围内和大陆范围外的各种力量团结联合起来,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祖国统一大业,其共同体属性得以充分释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统一战线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目标不断激发共同体情感,其政治基础和联盟范围拓展到历史上最大,形成体制内、体制外,“线上、线下”的最大同心圆,促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走向共同体团结成为新的时代特点。

(二)功能定位:从革命的战略策略向治国方略的转变

统一战线的兴起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战争联系在一起,统一战线的功能首先是为革命战争服务。作为革命策略的统一战线,其中心任务就是分清敌友,最大限度地分化、瓦解敌人,最大限度地扩大自己的同盟军;特点是灵活性、权变性、局部性、短期性等,其范围、对象、方式、方法和工作内容必须随着革命形势的变化而变化。中国共产党在经历了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和土地革命时期“左”倾关门主义、教条主义带来的惨痛教训之后,充分掌握了统一战线“审时度势、因势利导、利用矛盾、各个击破”②陈明明:《现代国家建设视域下统一战线的三重面相:策略、战略与治道》,《统一战线学研究》2019年第3期。的精髓,通过建立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真正实现了“把我们的人搞得多多的、把敌人搞得少少的”③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第556页。的目的,领导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统一战线固然有其策略性,更重要的是其战略性。较之策略,战略具有长期性、稳定性的特点,必须依托一定的结构、组织和制度来实现。早在抗战后期,中国共产党就开始考虑将统一战线提升为国家建设和政权模式的选择,“三三制”政权的建立和“民主联合政府”的构想就是这种转型的初步尝试和佐证。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立了统一战线性质的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确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954年12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明确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人民政协的性质、地位、作用和任务问题,将人民政协作为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组织基础固定下来,从而使统一战线在国家层面实现了组织化、制度化的转型。改革开放以来,面对经济社会发展多元化的新趋势,中国共产党在推进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中,以政治统合、利益分享和制度建构为机制,凝聚各方力量,促进社会协调与国家整合,推动统一战线成为国家层面的组织机制和行动方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作为制度、组织和政策存在的统一战线,更加深度嵌入国家制度体系中,与国家治理体系及其运作过程相统一,通过广泛吸纳社会各方力量参与国家治理,促进利益融合、互利共赢,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实现真正的共同体即“自由人的联合体”创造现实条件,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治国方略。

(三)价值视域:从聚焦团结联合向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

统一战线发端于无产阶级与其他阶级的团结联合,团结联合是统一战线永恒的主题和最核心的价值体现。从“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①汪建新:《毛泽东诗词中的统一战线智慧和艺术》,《中国政协》2021年第12期。到“四万万人齐蹈厉,同心同德一戎衣”②刘华东:《四万万人齐蹈厉,同心同德一戎衣》,《光明日报》2019年9月4日,第2版。,从“团结就是力量”③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政治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第127页。到“思想上同心同德、目标上同心同向、行动上同心同行”④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27页。,表达的都是统一战线对大团结、大联合的体认和追求,团结联合已经超越现实功能的需要,成为一种精神价值和政治文化资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团结精神的人民……中国人民从亲身经历中深刻认识到,团结就是力量,团结才能前进。”⑤习近平:《在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年,第388页。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通过统一战线不断加强海内外中华儿女大团结,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进两岸命运共同体认知、深化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一部统一战线的历史就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砥砺同心、共同奋进的历史,就是一部“从团结的愿望出发,经过批评或者斗争使矛盾得到解决,从而在新的基础上达到新的团结”⑥《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10页。的实践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统一战线团结联合的主题更加彰显,其价值和意义在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更广视域中得以拓展和跃升。统一战线以人为工作对象,以维护绝大多数人利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追求,坚持共同富裕,坚持共建共享,追求命运与共,与中国共产党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价值和逻辑上的一致性。特别是统一战线蕴含的以人为本的根本立场,以合作协商谋求互利共赢,以和而不同谋求美美与共,以团结联合谋求世界大同的中国智慧超越“资本中心论”“西方中心论”,为人类文明的整体构建与未来发展提供新的价值指向。面向未来,统一战线的运行逻辑与价值意义将在人类文明新形态中进一步彰显,助推中国共产党为全人类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二、中国共产党百年统一战线的演进动力

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的创新发展既与无产阶级政党的本质有关,也与政党生存发展的客观环境相连。具体来说,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现代国家建设的诉求、社会结构的多元化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共同构成了百年统一战线的演进动力。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统一战线发展提供与时俱进的理论指导

中华民族是富于理论思维的民族,中国共产党是擅于理论创新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成功的一个重要密码就在于始终能够根据时代主题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不断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进行理论创新和理论创造。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是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的理论基础,是指引统一战线不断前行的光辉旗帜。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了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统一战线理论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思想,成为指导中国统一战线事业发展的科学指南。在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高举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旗帜,始终坚持对统一战线的领导权、建立和巩固工农联盟、争取最广大的同盟者,最大限度地团结各方力量,推动党和国家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百年辉煌的历程中,统一战线重要法宝作用的彰显,充分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的科学性和真理性,证明了这个理论“行”。科学的理论指导、与时俱进的理论创新是确保统一战线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推动统一战线不断发展的基础理论条件。

(二)现代国家建设的诉求为统一战线发展提供政治驱动力

自辛亥革命以来,建设独立统一的现代国家成为时代诉求——帝制崩溃后的中国社会迫切需要一个强有力的组织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国民党囿于自身阶级利益的局限性和落后性,无法完成这一历史性重任。只有具备先进的政治理念和强大社会动员能力的政党才能领导人民建立现代国家,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通过建设强有力的政党来建设强有力的国家是近代以来中国现代国家建设的必由之路。强有力的政党既要有强大的阶级基础,还要有强大的凝聚力量,这就要求政党必须扎根社会,与其他的阶级阶层结成广泛的统一战线;其基本的逻辑就是,国家建设依赖于政党,政党支撑国家建设则依赖于统一战线对社会的整合。“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建构社会和国家的重要机制。”①肖存良、林尚立:《中国共产党与国家建设——以统一战线为视角》,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305页。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设国家的实践与统一战线的实践紧密相连,甚至“可以说是与生俱来的”②林尚立:《人民共和与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建设国家的政治方略》,《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1年第4期。。1922年,中共二大通过的《关于“民主的联合战线”的议决案》中表述了建立统一战线的目的,即为“扫清封建军阀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建设真正民主政治的独立国家”③《陈独秀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201页。。依托牢固的工农联盟,1931年中国共产党在瑞金建立了全国性工农民主政权,迈出了党领导国家建设的第一步;依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在敌后抗日根据地建立了“三三制”政权;依托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推翻国民党的一党专制独裁统治,建立了各革命阶级的联合政权——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可以说,“国家是在统一战线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统一战线是保障国家的有机统一、实现国家内在结构协调和各种力量平衡的国家机制,统一战线不仅是全党的,而且是整个国家的”④肖存良、林尚立:《中国共产党与国家建设——以统一战线为视角》,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299—300页。。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通过统一战线把社会各阶级阶层团结凝聚在自己周围,形成了以党为核心的、支撑现代国家建设的稳固社会结构,并把统一战线嵌入国家制度体系,成为国家机体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正是现代国家建设的诉求、中国共产党领导国家建设的独特逻辑推动着统一战线不断发展,这也是统一战线正当性和有效性的重要体现。

(三)社会结构的多元化发展为统一战线发展提供内生动力

统一战线是政治的,也是社会的。统一战线的根基在社会,社会的内生性决定了统一战线的主体性和长久性。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革命的敌人异常强大,革命力量相对薄弱,中国共产党要想领导革命取得成功必须深刻观察和分析社会阶级结构,从中挖掘支持自己的力量。如何正确认识、估量和处理与不同阶级的关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也是统一战线建立的基础和前提。中国共产党在正确分析阶级结构的基础上,不仅与农民建立了牢固的工农联盟,而且正确处理了与资产阶级的关系,将资产阶级区分为大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两部分,并指出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对民族资产阶级实行又联合又斗争的政策。这些都是革命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改革开放以来,面对市场经济孕育出的新群体,中国共产党及时关心关注他们的变化和诉求,将其明确为新的社会阶层并纳入统一战线工作的范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统一战线更加关注社会结构变迁和阶层流动分化,新的社会阶层成为统战工作新的增长点和创新点。一百年来,统一战线之所以能够在艰难曲折中不断发展壮大,归根结底在于中国共产党总是能够根据不同时期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和社会阶级阶层结构的变化,及时调整统战工作的范围、方针政策、方式方法,在分析和解决中国具体问题中,推动统一战线理论和实践创新。

(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统一战线发展提供精神滋养

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之一,统一战线之所以能够在中华大地上开花、结果,焕发出强大生命力,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目标追求、价值基础、本质特征、哲学方法上具有契合融通之处。在政治目标上,无产阶级统一战线追求的是解放全人类、实现共产主义社会,这与中国传统文化所追求的“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具有一致性。无产阶级统一战线的建立需要有共同的价值基础,这个共同的价值基础在中国集中体现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大一统的政治理念。爱国主义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具有丰厚的土壤,“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构成了中国人最深沉的家国情怀。“天下大治”“政治统一”的“大一统”理念则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思考和对政治制度的选择。统一战线本质上体现为大团结、大联合,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讲的“上下同欲者胜”“万夫一力,天下无敌”“合则强,孤则弱”精神相一致,都表达了团结联合对于国家、民族的重大意义。中国传统文化“和而不同、兼容并蓄”的精神特质与统一战线蕴含的“同”与“异”、“统”与“战”、“一致性”与“多样性”的哲学思辨具有高度一致性,为统一战线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提供了认识论和方法论基础。总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为统一战线提供政治智慧和价值导向,也为统一战线凝心聚力、达成政治共识提供精神滋养。

三、中国共产党百年统一战线的现实启示

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取得了巨大成功,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作出了重要贡献,充分彰显了重要法宝作用。深刻认识统一战线百年历程所蕴含的发展逻辑及其规律性,对于做好新时代统一战线工作、推动统一战线理论和实践创新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一)以共同体思维推动新时代统战工作提质增效

新的征程上,统一战线的时代方位、基本特征、发展形态都已经发生或即将发生重大变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新要求,社会各界全民一心共克时艰、团结合作战疫情的新形势,迫切需要统一战线强化共同体思维,以共同体为关照积极回应新情况、新问题,推动新时代统战工作提质增效。

一是以共同体思维拓展新时代统一战线的广度和深度。从广度上,共同体思维要求统一战线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最大公约数,跨越体制、身份、职业、地域等一切障碍,努力消解社会分化和专业细化带来的工作盲区,尽可能实现对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领域的全覆盖,在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中不断巩固和拓展联盟范围和形式。从深度上,强化百年来形成的既有共同情感,大力弘扬和传承伟大团结精神,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巩固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以共同的根、共同的魂、共同的梦促进海内外中华儿女大团结,厚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根基,形成不可战胜的精神力量,推动统一战线从利益共同体向价值共同体转变。

二是以共同体思维指导构建大统战工作格局,强化共同领导力量、激发共同体效能。一方面,强化统战主体建设。在领导力量上,以自我革命的精神持续推进党的建设这一伟大工程,不断增强中国共产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确保党在群众和社会中的政治领导权威。另一方面,强化共同体载体建设。按照大统战工作格局要求,加强党对统战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强化统战部门统一归口协调管理,充分发挥统一战线领导小组牵头抓总的作用,加强领导小组与民族、宗教、侨务、民营经济、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等工作机制的衔接,形成“领导小组议大事、各领域工作机制抓日常”的格局,激发大统战工作格局效能。

三是以共同体思维指导新时代各领域统战工作。在政党关系方面,引导各民主党派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定位,不断增进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形成基于共同价值理念和奋斗目标的、牢不可破的政党命运共同体。在民族关系方面,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推动各民族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宗教关系方面,坚持宗教中国化方向,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推动各宗教形成多元通和、和而不同、和合共生的局面。在阶层关系方面,引导新的社会阶层爱国、敬业、创新、守法、诚信、贡献,不断增强大局意识、合作意识、共赢意识,推动形成各阶层和谐相处、共同富裕的责任共同体。在海内外同胞关系方面,引导海内外中华儿女,不断增强对伟大祖国的热爱和对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解认同,同圆共享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二)以“治道”的要求推动新时代统一战线范式创新

新的征程上,统一战线要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服务,统一战线的范式必然要朝着国家治理的方向变迁,体现“治理之道”的新意涵。

一是在属性层次上,以“治道”的要求推动统一战线认知理念创新。国家治理现代化以制度为框架,首先是制度的现代化,这就要求国家治理的制度、技术和方法等必须具有高度的可预见性、长期性和稳定性。从革命到执政,统一战线由阶级联盟转化为国家形态并按照政治规范化的要求全面纳入国家治理的主体框架之中。无论是统一战线的自身制度还是以统一战线为价值基础建构的国家制度,如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人民政协制度、“一国两制”等,都日臻成熟。统一战线作为人民民主的制度载体和实践机制,与党的领导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等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互相协调、有机配合,共同统一于国家治理全过程。“治道”视域下的统一战线应该更加凸显其制度属性、制度价值和制度优势,凸显统一战线与当代中国政治发展和国家治理的关系,突出统一战线在构建中国政治话语范式中的功能与价值,让更多的人“从国家全局把握统一战线、从统一战线视角认识中国”①张艳娥:《统一战线与中国制度方案的内生性逻辑》,《统一战线学研究》2017年第1期。。

二是在内容指向上,以“治道”的要求推动统一战线话语体系创新。作为“治道”的统一战线,其价值理念契合并支持了国家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的战略目标,“组织体系蕴含并表达了中国制度安排的政治逻辑,行动方略体现或构成了中国国家治理的内在机制”②陈明明:《现代国家建设视域下统一战线的三重面相:策略、战略与治道》,《统一战线学研究》2019年第6期。。国家治理现代化要求发展和充实统一战线蕴含的民主治理、复合治理、多元治理、协商治理等现代国家治理价值,将统一战线的政治优势融于政治现代化全过程,形成包含价值目标、制度规范、结构功能、运行机制等在内的、体现国家治理现代化发展逻辑的一整套话语体系和分析方法。③张伟军:《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下统一战线范式创新及其实践路径》,《统一战线学研究》2021年第3期。聚焦统一战线与善治目标达成,突出以人为本的根本立场;聚焦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的战略目标,突出凝聚政治共识的时代使命;聚焦新常态下的社会分化,突出利益整合的基本功能;聚焦现代化带来的政治参与增长,突出协商议政的独特优势,从时空转换的不同维度全面刻画和阐释统一战线与国家治理的逻辑和互动关系,建构反映新时代特点和国家治理现代化内容的统一战线话语体系。

三是在实践进路上,以“治道”的要求推动统一战线独特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推动统一战线与国家治理的民主化、社会化、一体化相结合,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基本原则和治国理念有效落到实处。以正确处理一致性和多样性关系为基本原则和指导方法,充分激发统一战线在形成统一的国家意志、国家权力和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方面的效能,确保国家治理沿着共同的目标前进;充分激发统一战线吸纳社会多元力量的包容性和延展性,提升制度弹性和张力,确保国家治理形成最广泛的民意基础和社会基础;充分激发统一战线合作、协商、有序的运转机制效能,最大限度地反映民情、聚合民意、维护民利,确保国家治理的民主性、科学性、有效性,使“治道”的应然状态与实现程度相统一。

(三)在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深度展开中彰显新时代统一战线的价值

新的征程上,中国共产党立足人类社会发展与文明演进的历史大局、时代大势,发出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政治宣言。统一战线必然在推动人类文明新形态深度展开中彰显自身价值,以文明构建拓展价值视域。

一是彰显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意蕴。中国共产党创建的人类文明新形态超越资本主义“资本主导劳动的逻辑”,坚持把人的价值、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现代化主线和发展目的,遵循彻底的人道主义的文明逻辑。统一战线作为党特殊的群众工作,归根结底是做人的工作,以人为本是其核心理念、价值取向和评价标准,团结人、引导人、培养人、塑造人、照顾人是其中心任务。依托统一战线建构的一整套政治制度,从根本上说都是为了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为了最大限度地发展好、实现好、维护好统一战线广大成员的利益,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政治环境。统一战线作为一种社会团结机制,能够把各种先进生产力要素特别是把优秀的人才要素聚合在同一目标下,使社会在不断的再生产中获得空前活力与更新,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经济环境。

二是彰显整体协调、和谐共赢的价值意蕴。中国共产党创建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体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诸领域的深层次变革、统筹协调发展和整体性进步。统一战线是为经济基础服务重要手段和社会政治发展重要目标的统一,具有突出的系统性、整体性、战略性思维特点,能够为“五大文明”协调发展提供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方案、市场经济方案、社会治理方案等。在物质文明上,统一战线坚持正确处理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关系,构建“亲”“清”政商关系,促进“两个健康”、推动共同富裕;在政治文明上,统一战线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正确处理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推动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相得益彰,着力深化全过程人民民主;在精神文明上,统一战线坚持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多元文化思潮,不断增进思想政治一致性;在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上,统一战线坚持阶层关系和谐,努力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猜你喜欢
共同体中国共产党国家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爱的共同体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论《飞越大西洋》中的共同体书写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把国家“租”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