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数据挖掘中药复方专利治疗鼻出血的用药规律研究

2023-01-07 08:03吕秋菊
医学美学美容 2022年20期
关键词:白茅根鼻出血凉血

吕秋菊

(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药剂科,江苏 苏州 215000)

鼻出血(nasal bleeding)是耳鼻喉科常见急症之一,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且儿童发病率高于成人[1]。中医称其为“鼻衄”“鼻红”“鼻洪”“倒经”[2],轻者仅见涕中带血,伴或不伴有头晕、乏力等症状,重者可引起失血性休克而危及生命。目前西医常用鼻孔鼻腔填塞法、血栓栓塞术等治疗该疾病,但存在价格昂贵、患者依从性差等弊端。中医治疗具有经济、副作用小等优点。因此,研究中药治疗鼻出血具有很大的临床价值[3-5]。国家复方专利中药多为医生或民间用药的经验总结,历经长期临床实践的考验,具备较强的科学性和适用性。本研究拟通过挖掘中药复方专利治疗鼻出血的用药规律,以期为临床治疗鼻出血提供新的用药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以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检索及分析系统为数据信息来源,“高级查询”中选择“发明授权”与“发明公布”,限定分类号为“A61P”,以“鼻出血”“鼻血”“鼻衄”“鼻洪”“鼻红”“倒经”为关键词进行检索,检索时限为自建库至2022年4月10日。

1.2 纳入标准 治疗鼻出血的中药复方专利;含有中药提取物的复方专利;专利项目名称未说明,但内容涉及到鼻出血的专利。

1.3 排除标准 饮料、食品、营养类专利;中药外用、贴敷专利;单味中药、中西药复方专利;治疗病种出现合并的专利;预防性疾病专利。

1.4 数据规范 药品名称参照2020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或按照《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进行规范,若均未收载,则保留原名称;组成相同、剂型、制法、用法等不同,处方仅录入1次;四气为寒、凉、温、热、平,将“微寒”“大寒”归为“寒”,“微温”“大热”分别归为“温”“热”;五味按照辛、甘、酸、苦、咸、涩、淡进行归类。

1.5 数据分析方法 应用Excel进行用药频次及药性分析;应用SPSS Modeler18.0对频次≥5的药物进行关联分析,设置最大前项数为2,支持度≥5%,置信度≥80%,得出药物配伍规律,应用Cytoscape 3.9.0对关联规则进行可视化,构建中药共现网络图,并进行拓扑分析,得出degree值较高的核心药物,degree值越大节点越大、颜色越深;中药共现强度越高连线颜色越深;应用SPSS 22.0对中药频次≥10的中药进行聚类分析。

2 结果

2.1 单味药频次分析 本研究共纳入专利156个,涉及434味中药,总频次1576次,涉及的中药品种众多,而代表性中药和配伍关系较集中,而暴马子、笔筒草等用药频次<5的药物虽种类较多,但大多为地方特色药,临床不常使用,高频药物(频次≥20)功效归类为清热药、止血药与补虚药,频次最高的前5味为白茅根、地黄、甘草、黄芩、侧柏叶,见表1。

表1 鼻出血中药复方专利中高频药物及其功效分类

表1 鼻出血中药复方专利中高频药物及其功效分类

2.2 单味药性味与归经分析 分析频次≥5药物的性味归经,结果显示,治疗鼻出血的中药药性多为寒(63.36%),味多为苦、甘(36.57%、35.64%),归肝、肺、胃经(21.14%、19.52%、13.60%),见图1。

图1 单味药性味与归经分析频率分布图(频次≥5)

2.3 关联规则及复杂网络分析 对频次≥5的药物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具有较强关联规则的药对组合见表2。基于药对组合关联规律,运用Cytoscape 3.9.0构建中药共现网络图(图2),其中地黄、白茅根、甘草节用药频次较高;地黄与白茅根、黄芩、牡丹皮联系较为紧密,而白茅根与甘草、仙鹤草、黄芩联系较为紧密,推测白茅根、地黄、黄芩等为治疗鼻出血的核心药物。

图2 中药共线网络图

2.4 聚类分析 运用SPSS 22.0对频次≥10的中药进行系统聚类分析,设置Pearson相关性度量区间距离,共聚为5类,聚类1由知母、石膏、熟地黄组成,具有清胃热、滋肾阴的功效;聚类2由黄芪、白术、当归、墨旱莲、阿胶、大黄、黄连、牛膝、赭石组成,具有健脾益气、降逆止衄的功效;聚类3由甘草、薄荷、赤芍、菊花、桑叶、栀子、芦根组成,具有清肺泄热、凉血止血的功效;聚类4由藕节、白芍、白茅根、仙鹤草、黄芩、地榆、地黄、牡丹皮、麦冬、玄参、侧柏叶组成,具有清热养阴,凉血止血功效;聚类5由血余炭、大蓟、白及、茜草组成,具有凉血、化瘀、收敛止血功效,聚类分析结果见图3。

图3 鼻出血中药复方专利聚类分析

3 讨论

“鼻出血”多称为“鼻衄”,属中医“血证”范畴。《疡科心得集·卷上》云:“鼻衄者,或心火、或肺火、或胃火……有因六淫之邪……有因七情所伤……有因过食膏粱积热而致者”,阐明鼻出血多由火热迫血妄行,正气亏虚,饮食不节所致,涉及心、肺、胃等[6-8]。现代医家在古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其病因病机进行了补充和完善。现临床将鼻出血分为肺经热盛、胃火炽盛、肝火上炎、阴虚火旺、脾不统血6种证型。在治疗方面,王雷等[9]将《丹溪心法附余》记载的“治崩三法”用于不同分期的鼻出血治疗,“初用止血以塞其流,中用清热凉血以澄其源,末用补血以还其旧”,即急性加重期,治当采用“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选择止血、清热、化瘀等药物,稳定期治当采用“先止血,后补虚”的治疗原则,以扶正为主,选择止血、补虚等药物,因此,治疗鼻出血应注重辨证论治。

本研究频次分析结果显示,高频药物主要为清热药、止血药、补虚药3类,该结果与该疾病血热出血或正虚的核心病因一致,亦与其“治崩三法”不同分期辨证施治的治则相和。网络拓扑分析结果显示,白茅根、地黄、黄芩等为治疗鼻出血的核心药物。分析认为,白茅根具有凉血止血、清热利尿的功效,其止血作用与内源性、外源性凝血酶和内外源共同途径有关[10];地黄具有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的功效,研究显示[11],地黄不仅能改善血热出血大鼠异常的血液流变学和凝血系统指标,还能缩短小鼠出血和凝血时间;黄芩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等功效[12]。本研究药物性味归经分析结果显示,治疗鼻出血的药物药性以苦寒为主,辅之以甘;归经以肝经为主,肺经、胃经次之。苦寒降泄,甘能补益,该结果与《景岳全书》中“治当清降”及《类证治裁》中“照虚损治”的治则一致。归肝、肺、胃经亦符合中医基础理论。“肝藏血”表明肝与血息息相关,不论是肝火上炎等实证还是肝阴不足等虚证,均会生热动血。《外科正宗》云:“鼻中出血,乃肺经火旺,迫血妄行,而从鼻窍出”,阐明了鼻出血与肺经火邪的相互关系。《寿世保元》有:“衄血者,鼻中出血也,阳热沸郁,致动胃经,胃火上烈,则血妄行,故衄也。”以上结果不仅体现了鼻出血的病因病机,更揭示了中医药辨证施治、对症下药的特点。

据关联分析及网络分析,白茅根、地黄、黄芩等为核心治疗药物。从配伍来看,功效基本为清热止血、滋阴凉血、清肺止血,适用于血热鼻衄、阴虚鼻衄、肺热鼻衄。如:“仙鹤草-黄芩=>白茅根”具有凉血止血的功效,适用于血热出血;玄参-麦冬=>地黄”具有滋阴凉血的功效,适用于阴虚火旺出血;“桑叶-栀子=>侧柏叶”具有清肺凉血的功效,适用于肺热出血。聚类分析结果共聚为5类:①“知母,石膏,熟地黄”:为玉女煎加减,适用于胃热阴虚,虚火上炎导致的鼻出血;石膏清泄胃火,熟地黄滋肾补阴,二药合用,清火而滋水,虚实兼顾,知母助石膏清胃火;②“黄芪,白术,当归,墨旱莲,阿胶,大黄,黄连,牛膝,赭石”:适用于脾虚之鼻衄;方中黄芪、当归,具有益气生血之功,白术益气健脾,加强脾统血作用,墨旱莲养阴清热,阿胶止血补血,以上药物共凑气血双补之效;大黄、黄连取自大黄黄连泻心汤之意,大黄通腑泄热,黄连善清心、脾胃之火,胃气下泻,心火则消;代赭石和牛膝均可助火下行;此外,大黄、黄连等性味苦寒,当归、黄芪、白术,性甘温,能一定程度上调和苦寒之弊,保护脾胃;③“甘草,薄荷,赤芍,菊花,桑叶,栀子,芦根”:为桑菊饮加减,适用于肺热型出血;方中薄荷、菊花、桑叶辛凉清透,宜散风热,甘草宣降肺气,利咽止咳,芦根清热生津,赤芍凉血止血,栀子清泄三焦郁火,导热下行;④“藕节,白芍,白茅根,仙鹤草,黄芩,地榆,地黄,牡丹皮,麦冬,玄参,侧柏叶”:该组方为止衄饮加减,适用于阴虚内热、迫血妄行之出血证;方中玄参、麦冬、地黄组成增液汤,是滋阴润燥代表方剂;此外,黄芩清热,白茅根、牡丹皮凉血,藕节、仙鹤草、侧柏叶、地榆止血,白芍滋阴;⑤“血余炭,大蓟,白及,茜草”:适用于各种出血证;方中血余炭化瘀止血,白及收敛止血,大蓟、茜草凉血化瘀止血。综上,聚类结果涉及的处方:玉女煎、大黄黄连泻心汤、桑菊饮、止衄饮、增液汤等,均可用于治疗不同证型的鼻出血。

本研究通过国家专利数据库对鼻出血的中药复方专利进行挖掘,获得了一些用药规律,为临床用药及新药研发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鼻出血的致病因素很多,虚实皆可致病,治疗方法无外乎清热凉血,滋阴降火,补气摄血。临床诊疗时,需对其病因病机进行辨证,针对主要证候,优化配伍,灵活运用。

猜你喜欢
白茅根鼻出血凉血
凉血五花汤洗剂雾化冷喷治疗血热型面部皮肤病的疗效观察
清热凉血散结方外用治疗化疗性静脉炎疗效观察
凉血活血解毒法内服外洗治疗糖尿病合并银屑病的有效性
季节与鼻出血的关系及鼻出血住院的危险因素
鼻出血不妨试试扎手指
白茅根煮藕 治牙龈出血
白茅根煎服解“酒毒”
治肩周炎治牙龈出血
清热小验方
槐树